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正从规模扩张步入内涵提升阶段,“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时代主题。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但相比较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成效亦不明显。因此,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正当其时,时不我待。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素质;内涵建设;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3
一、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笔者就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机电职业学院等5家职业院校内开展调研,分别就文化素质教育状况、学生人文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认识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26份。其中,男生129名,女生297名,大一学生378名,大二学生48名,文科174名,理科252名,这五所高职院校有综合性的,有偏文科的,也有偏重工科的,其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问卷主要是对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基本情况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问卷回收以后,对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目前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校重视不够。一些高职院校对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造成文化素质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在调查学校图书馆藏书是否能满足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时,21.1%的学生认为“能够满足需要”,10.6%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需要”;在对本校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的评价中,48%的学生选择“一般”,12%的学生选择“不好”。
二是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我们承认,在高职院校中不乏一些道德高尚的学生,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不高。表现为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比如承认有过旷课和上课不认真听讲行为的学生占22%,在考试中有过作弊的学生占32%,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还包括人情冷漠,缺乏对社会和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等。
三是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职业性不明显。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模仿普通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不符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受学生的欢迎。特别是部分院校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教育,造成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缺失。在调查中,70.1%的学生反映在专业课教学中不经常涉及敬业、责任等文化素质教育;80.5%的学生反映,学校未经常对学生进行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教育。81.2%的学生反映学校很少组织与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的课外文体活动。
二、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实施,我们主要采取了“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第二课堂为辅”的教育途径,多侧面、多形式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建立交叉互补的课程体系。
开设文理科共同基础课。以打通相关专业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培养知识面广博、基础宽厚的人才为目的。
高职院校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上,但从当今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等新的时代要求,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高职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以此为指导,要求建立交叉互补的课程体系。改变过去以理工学科与技能训练的单一化课程类别,适度的增加科技类、艺术类、语言文学类、社会科学类等课程模块。在教学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上课与导修双轨为教学方式。在教学制度上,可以以要求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要修满的学分数作为保证。也可以尝试建设一些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提高文化素质课的总体品味和应有效应,真正把文化素质课程定位为专科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如果教师在讲授专业的规律、方法、应用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课程就会讲的有血肉、有灵魂,学生就会被教师这种人格魅力所感染,潜移默化的接受其思想。最终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比较完善的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2.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教师由于教育背景的原因,自身在人文修养方面也有些欠缺。对于学生的教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推进素质教育也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上不断钻研的同时,也应自觉提高文化修养等各项素质。
近年来,校园公共环境所具有的美学客体价值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日益显现,引导学生的公民意识养成成为环境育人的新内容。校园公共环境也成为检验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理想的试验区。校园的公共环境内容、形式越丰富,使其作为高职院校文化精神载体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就越强。
3.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加强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四化”建设,即社会实践“制度化、课程化、常态化、有形化”,探索出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形成特有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和品牌。
三、结语
协调好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是高职院校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特殊课题。要解决好这一难题还需坚持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根据当前高职发展现状和特点,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激发其求知欲为主体,以完替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交叉互补的课程体系为途径,以提高师资力量、优化校园环境为保障,使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得以并行前进。
参考文献:[1]贺能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互动研究 [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 刘卫红,朱正伟. 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J].重庆大学学报,2003(9)
[3] 宋玉红. 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质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15)
[4] 刘韵凤,敖鹏翔. 浅谈构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评价体系的意义和目的[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12)
[5] 付地娟,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现状研究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3)
作者简介:江柯(1982—)男,河南洛阳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工程管理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
本文是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梦引领下的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013-ZJ-102。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素质;内涵建设;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3
一、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笔者就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机电职业学院等5家职业院校内开展调研,分别就文化素质教育状况、学生人文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认识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26份。其中,男生129名,女生297名,大一学生378名,大二学生48名,文科174名,理科252名,这五所高职院校有综合性的,有偏文科的,也有偏重工科的,其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问卷主要是对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基本情况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问卷回收以后,对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目前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校重视不够。一些高职院校对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造成文化素质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在调查学校图书馆藏书是否能满足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时,21.1%的学生认为“能够满足需要”,10.6%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需要”;在对本校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的评价中,48%的学生选择“一般”,12%的学生选择“不好”。
二是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我们承认,在高职院校中不乏一些道德高尚的学生,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不高。表现为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比如承认有过旷课和上课不认真听讲行为的学生占22%,在考试中有过作弊的学生占32%,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还包括人情冷漠,缺乏对社会和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等。
三是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职业性不明显。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模仿普通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不符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受学生的欢迎。特别是部分院校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教育,造成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缺失。在调查中,70.1%的学生反映在专业课教学中不经常涉及敬业、责任等文化素质教育;80.5%的学生反映,学校未经常对学生进行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教育。81.2%的学生反映学校很少组织与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的课外文体活动。
二、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实施,我们主要采取了“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第二课堂为辅”的教育途径,多侧面、多形式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建立交叉互补的课程体系。
开设文理科共同基础课。以打通相关专业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培养知识面广博、基础宽厚的人才为目的。
高职院校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上,但从当今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等新的时代要求,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高职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以此为指导,要求建立交叉互补的课程体系。改变过去以理工学科与技能训练的单一化课程类别,适度的增加科技类、艺术类、语言文学类、社会科学类等课程模块。在教学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上课与导修双轨为教学方式。在教学制度上,可以以要求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要修满的学分数作为保证。也可以尝试建设一些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提高文化素质课的总体品味和应有效应,真正把文化素质课程定位为专科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如果教师在讲授专业的规律、方法、应用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课程就会讲的有血肉、有灵魂,学生就会被教师这种人格魅力所感染,潜移默化的接受其思想。最终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比较完善的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2.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教师由于教育背景的原因,自身在人文修养方面也有些欠缺。对于学生的教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推进素质教育也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上不断钻研的同时,也应自觉提高文化修养等各项素质。
近年来,校园公共环境所具有的美学客体价值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日益显现,引导学生的公民意识养成成为环境育人的新内容。校园公共环境也成为检验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理想的试验区。校园的公共环境内容、形式越丰富,使其作为高职院校文化精神载体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就越强。
3.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加强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四化”建设,即社会实践“制度化、课程化、常态化、有形化”,探索出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形成特有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和品牌。
三、结语
协调好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是高职院校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特殊课题。要解决好这一难题还需坚持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根据当前高职发展现状和特点,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激发其求知欲为主体,以完替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交叉互补的课程体系为途径,以提高师资力量、优化校园环境为保障,使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得以并行前进。
参考文献:[1]贺能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互动研究 [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 刘卫红,朱正伟. 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J].重庆大学学报,2003(9)
[3] 宋玉红. 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质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15)
[4] 刘韵凤,敖鹏翔. 浅谈构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评价体系的意义和目的[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12)
[5] 付地娟,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现状研究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3)
作者简介:江柯(1982—)男,河南洛阳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工程管理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
本文是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梦引领下的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013-ZJ-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