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新建民办中学学科建设的路径,提出执行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营造学科建设的研究氛围、加强学科研究团队建设、帮助教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提升课堂育人水平、提升教科研水平、搞好学科建设过程管理等学科建设的做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新建民办中学 学科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体系 过程管理 专业发展规划 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068-03
学科建设是通过对学科育人的规划、研究、实施和管理,将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育人中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它包含了学科的文化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和教科研等诸多方面。学科建设要基于学校自身的育人理念与培养目标,立足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科所独有的育人价值,最终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定位好学科建设的目标,从学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入手,找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明确学科建设的路径并践行,是学校发展的必要路径。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建设必须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教师要摒弃重知轻人的陈旧观念,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和育人观。
一、学科建设的意义
对于学科的育人价值,叶澜教授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作了描述性定义:“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指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丰富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力—— 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学科建设的意义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科育人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体,学科育人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的课程育人水平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校学科建设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要求,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对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核心育人竞争力,充分挖掘与发展学校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淮安市第一山中学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对学科育人的理解尚不到位,对课程的研究和整合能力不强,课程水平普遍偏低;课堂的课程高度不够,学科特色不明显;学科研究氛围不浓厚,教科研水平不高,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学校师生团体中整体的学习型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因而,大力开展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科建设的路径
加强学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组在教师价值观认同、课程研究和开发、课堂建设和创新、教科研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目标引领、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打造干事创业的学科组文化,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创新课堂育人方式,营造教科研的氛围,提升学科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271 教育”内涵(“271”即以两支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七大课程领域为抓手,完成每一个人整体发展的这一任务。其中,两支队伍建设是指以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学生自主管理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学生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七个课程领域包括语言与表达、数学与逻辑、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实践与创新;一个核心是指每一个人的整体发展),创造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执行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
执行校长是学校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科建设的领导者。执行校长必须首先是课程专家,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学科,对非专业学科也要有比较到位的理解,能够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指导和引领,做老师的老师;执行校长要考虑好学校课程建设的定位,做到目标清晰、内容明确、标准清楚、路径科学、评价到位;执行校长必须和老师们一起研究课程及课堂教学,在共同研究中发现问题,会商策略进而解决问题。
(二)营造学科建设的研究氛围
学校、年级、各学科组要组织老师深入学习学校所在集团的“一法三纲”,组织好不同层面的学习交流会,帮助每一位教师深入理解内化“271 教育”理念,打通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科育人观;营造良好的学科研究氛围,强化课程意识,鼓励教师通过课程研究提升专业水平,通过课程整合为课堂提供有力的支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三)加强学科研究团队建设
1.选好学科带头人。一个好的团队离不开优秀的团队领袖,要用民主的方式选好学科带头人,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领导带头作用。由学科负责人带领团队制定学科建设项目书和工作标准,真正把课程研究工作做实,把每项工作落实到位,努力打造一流文化,培养一流教师,建设一流学科,使研究创新成为广大教师的工作常态,帮助每位教师提高课程水平和育人能力。
2.组建学科育人核心研究团队。由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学校及各学科核心育人研究团队,组织学科进行课程研究、课堂创新,组织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为每位教师提供学习、创新和展示的机会,提升每位教师的课程理解力和创新力,使学科育人核心研究团队成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3.加强领导包靠。执行校长和教学上的领导每人承包两门学科,和老师一起进行集体备课,一起搞研究。在思想上进行引领,在业务上进行指导,营造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文化,带出一支对学科育人理解到位、业务水平高、有奉獻精神的教师专业队伍。 (四)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为教师们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专业培训,落实好青年教师成长系列活动,通过学科内拜师结对和成长共同体建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指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把专业发展和星级评价相结合,引导教师走向正确的专业发展之路,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五)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1.国家课程实践与创新。各学科组认真研究国家课程课标,深入学习《271 教育课程大纲》,组织好学科组和学校答辩;在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各学科的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作为学科建设的指导;创造性地落实好集团课程整合方案,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再创新,从目标制定到资源选取,从导学案创编到课堂设计,从课堂实施到课堂评价,都要体现课程整合的要求。
2.校本课程建设与提升。淮安市第一山中学根据集团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资源,着力把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当地实际和学生经验相结合,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使开发的校本课程真正符合时代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和学生特点,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打造具有“271 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主题课程设计与开发。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动各学科有能力和专长的教师积极开发跨界、跨域的主题课程。如本学期先组织好已经开发的“一带一路”和“淮河”主题课程,积累经验,下学期再开发 2~3 门课程,逐步完善学校的主题课程体系。
如何通过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而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今后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专业化意味着专业能力自动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自由、高水平地整合课程资源,制定课程规划,设计课程策略并有效实施、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完全摒弃‘教教材’‘教大纲’的思想与惯性,走上专业而自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之路。”淮安市第一山中学在学科建设中引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个好的老师会灵活地使用教材,有选择、有批判性地使用教材,而绝不会被教材捆绑。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科教师都成为学科专家的可能性,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大胆实践,进而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奠定基础。
(六)提升课堂育人水平
根据学校实际,每周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好课堂创新项目会商会,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研究好学习目标、课程整合、导学案创编和使用,研究好课堂的整体设计、学习情境营造、问题预设和拓展提升,努力打造育人立意、全员参与、有课程高度、富有个性化的“271 课堂”;通过“271 课堂”创新展示活动、学科育人创新展示活动、“271 课堂”教学能手评选、新老教师同课异构活动等打造精品课程,促进课堂育人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年级三级课堂调研、会商、培训、评价机制,确保常态课的质量。
(七)提升教科研水平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每个学科组每学期都要确立自己的研究主题,每位教师都要确立自己的研究小课题,引领老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开展基于问题的研究,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把平时有效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借助课题研究提升学科组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集团《271 教育研究》主阵地的作用,鼓励教师研究育人规律,积极撰写育人故事和论文,踊跃投稿,推动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八)搞好学科建设过程管理
1.加强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搞好学科建设的有力保障。通过项目管理,制定并落实好学校、各学科、年级备课组各层面的学科建设项目书,使学科建设做到内容具体、目标明确、标准可行、会商及时、责任到人。把所有学科活动做成项目,保证“事事是项目、人人有项目、人人做项目、人人有平台”,激发每一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内在的善意,让做项目、搞研究成为广大教师工作的常态,真正把学科建设落到实处。
2.创建并落实好学科建设的标准。具体如下:
(1)导学案创编标准。新学期开学要根据课程整合的要求,搞好导学案编制的分工,确定好编制人;每份导学案都要落实“育人立意、三案分离、分类设计”的三原则;每份导学案主备人编制好后,要集体研究修改两次,备课组长、包科领导签字后方可印刷;三案要整体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路线图”的作用:预习案引导学生自学,感知教材、掌握基础、发现疑难;探究案要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生活化、生活情境化、情境活动化,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深度思考;提升案指導学生构建体系,提升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集体备课标准。新学期开学要提前安排好集体备课主备人分工;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每周两次,每次不少于两节课;每次集体备课,主备人要提前准备,研究好课标课程、学习目标、导学案和课堂设计,准备好会商材料;备课组所有老师提前演练好会商所需的导学案等相关材料,集体会商时,主备人说课,人人都要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会商结束后,主备人根据会商意见修改完善好导学案,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3)课堂设计标准。每节课必须有课堂设计;课堂设计要体现“育人立意、全员参与、课程高度”三原则;课堂要有整体设计,创设学习情境,以问题为导向,与导学案的使用相结合,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要基于学生发展需要,预设问题,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设计好培训和评价,用培训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突出学科特色和教师特色,按照学科的内在要求、自身规律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开展教学活动。 (4)学习小组建设标准。以集团《学习小组建设指南》和《课堂评价要素》为指导,搞好学习小组建设;落实4人学习小组,角色分工明确、轮流担任,积极打造民主平等、互助互学的小组学习文化;创新评价方式,从倾听、表达、质疑、思辨、生成、担当六个维度细化学习小组及小组成员课堂学习品质,建立组内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组间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周末举行隆重的晋级评价仪式;建立学校、年级、备课组各层次的学习小组调研培训机制,充分發挥学习小组作为最基本的学习单位的作用。
(5)单元过关标准。每学习完一个单元要组织单元过关,以检验和巩固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单元过关可以和提升案相结合,不同学科可以根据具体的所学内容研究单元过关项目;单元过关要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梳理构建、交流提升,把所学重点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过关要求,分类达标;每次单元过关后要指导学生反思沉淀,修正完善,巩固提高。
(6)复习备考标准。老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成绩观,不回避考试和成绩,正确对待考试和成绩;各学科教师要认真研究复习备考方案,指导学生阳光备考、科学备考、团队备考,搞好复习备考育人;对复习时间、复习内容、拉练安排要周密计划,科学安排;复习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构建、交流分享,老师不能包办代替;拉练试题的结构、长度、难度要合理,要精选题目,创新设计,备课组要反复会商;拉练前有指导,拉练认真组织,营造考试氛围,考后及时批阅,反馈矫正;要根据拉练发现的问题搞好有针对性的考前指导,搞好个别谈话,让每一个同学自信理性地去面对考试。
3.搞好学科建设评价。学科评价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引领学科建设的发展,保证学科建设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成目标。学校要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依据学科建设的标准,对学科组的文化建设和团队打造、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科研、育人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期中、期末两评定,作为对学科组考评的依据,对优秀的学科组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用评价撬动学科建设的积极性,用学科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推动“271 教育”不断走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许兴亮.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N].中国教师报,2017-03-29
[2]叶 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1
[3]卢 臻.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逆推策略及其评价体系的建构[J].学校管理与发展,2017(2)
[4]钱志龙.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3
(责编 刘 影)
【关键词】新建民办中学 学科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体系 过程管理 专业发展规划 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068-03
学科建设是通过对学科育人的规划、研究、实施和管理,将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育人中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它包含了学科的文化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和教科研等诸多方面。学科建设要基于学校自身的育人理念与培养目标,立足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科所独有的育人价值,最终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定位好学科建设的目标,从学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入手,找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明确学科建设的路径并践行,是学校发展的必要路径。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建设必须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教师要摒弃重知轻人的陈旧观念,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和育人观。
一、学科建设的意义
对于学科的育人价值,叶澜教授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作了描述性定义:“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指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丰富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力—— 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学科建设的意义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科育人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体,学科育人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的课程育人水平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校学科建设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要求,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对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核心育人竞争力,充分挖掘与发展学校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淮安市第一山中学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对学科育人的理解尚不到位,对课程的研究和整合能力不强,课程水平普遍偏低;课堂的课程高度不够,学科特色不明显;学科研究氛围不浓厚,教科研水平不高,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学校师生团体中整体的学习型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因而,大力开展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科建设的路径
加强学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组在教师价值观认同、课程研究和开发、课堂建设和创新、教科研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目标引领、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打造干事创业的学科组文化,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创新课堂育人方式,营造教科研的氛围,提升学科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271 教育”内涵(“271”即以两支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七大课程领域为抓手,完成每一个人整体发展的这一任务。其中,两支队伍建设是指以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学生自主管理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学生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七个课程领域包括语言与表达、数学与逻辑、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实践与创新;一个核心是指每一个人的整体发展),创造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执行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
执行校长是学校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科建设的领导者。执行校长必须首先是课程专家,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学科,对非专业学科也要有比较到位的理解,能够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指导和引领,做老师的老师;执行校长要考虑好学校课程建设的定位,做到目标清晰、内容明确、标准清楚、路径科学、评价到位;执行校长必须和老师们一起研究课程及课堂教学,在共同研究中发现问题,会商策略进而解决问题。
(二)营造学科建设的研究氛围
学校、年级、各学科组要组织老师深入学习学校所在集团的“一法三纲”,组织好不同层面的学习交流会,帮助每一位教师深入理解内化“271 教育”理念,打通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科育人观;营造良好的学科研究氛围,强化课程意识,鼓励教师通过课程研究提升专业水平,通过课程整合为课堂提供有力的支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三)加强学科研究团队建设
1.选好学科带头人。一个好的团队离不开优秀的团队领袖,要用民主的方式选好学科带头人,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领导带头作用。由学科负责人带领团队制定学科建设项目书和工作标准,真正把课程研究工作做实,把每项工作落实到位,努力打造一流文化,培养一流教师,建设一流学科,使研究创新成为广大教师的工作常态,帮助每位教师提高课程水平和育人能力。
2.组建学科育人核心研究团队。由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学校及各学科核心育人研究团队,组织学科进行课程研究、课堂创新,组织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为每位教师提供学习、创新和展示的机会,提升每位教师的课程理解力和创新力,使学科育人核心研究团队成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3.加强领导包靠。执行校长和教学上的领导每人承包两门学科,和老师一起进行集体备课,一起搞研究。在思想上进行引领,在业务上进行指导,营造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文化,带出一支对学科育人理解到位、业务水平高、有奉獻精神的教师专业队伍。 (四)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为教师们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专业培训,落实好青年教师成长系列活动,通过学科内拜师结对和成长共同体建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指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把专业发展和星级评价相结合,引导教师走向正确的专业发展之路,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五)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1.国家课程实践与创新。各学科组认真研究国家课程课标,深入学习《271 教育课程大纲》,组织好学科组和学校答辩;在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各学科的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作为学科建设的指导;创造性地落实好集团课程整合方案,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再创新,从目标制定到资源选取,从导学案创编到课堂设计,从课堂实施到课堂评价,都要体现课程整合的要求。
2.校本课程建设与提升。淮安市第一山中学根据集团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资源,着力把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当地实际和学生经验相结合,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使开发的校本课程真正符合时代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和学生特点,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打造具有“271 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主题课程设计与开发。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动各学科有能力和专长的教师积极开发跨界、跨域的主题课程。如本学期先组织好已经开发的“一带一路”和“淮河”主题课程,积累经验,下学期再开发 2~3 门课程,逐步完善学校的主题课程体系。
如何通过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而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今后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专业化意味着专业能力自动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自由、高水平地整合课程资源,制定课程规划,设计课程策略并有效实施、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完全摒弃‘教教材’‘教大纲’的思想与惯性,走上专业而自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之路。”淮安市第一山中学在学科建设中引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个好的老师会灵活地使用教材,有选择、有批判性地使用教材,而绝不会被教材捆绑。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科教师都成为学科专家的可能性,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大胆实践,进而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奠定基础。
(六)提升课堂育人水平
根据学校实际,每周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好课堂创新项目会商会,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研究好学习目标、课程整合、导学案创编和使用,研究好课堂的整体设计、学习情境营造、问题预设和拓展提升,努力打造育人立意、全员参与、有课程高度、富有个性化的“271 课堂”;通过“271 课堂”创新展示活动、学科育人创新展示活动、“271 课堂”教学能手评选、新老教师同课异构活动等打造精品课程,促进课堂育人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年级三级课堂调研、会商、培训、评价机制,确保常态课的质量。
(七)提升教科研水平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每个学科组每学期都要确立自己的研究主题,每位教师都要确立自己的研究小课题,引领老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开展基于问题的研究,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把平时有效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借助课题研究提升学科组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集团《271 教育研究》主阵地的作用,鼓励教师研究育人规律,积极撰写育人故事和论文,踊跃投稿,推动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八)搞好学科建设过程管理
1.加强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搞好学科建设的有力保障。通过项目管理,制定并落实好学校、各学科、年级备课组各层面的学科建设项目书,使学科建设做到内容具体、目标明确、标准可行、会商及时、责任到人。把所有学科活动做成项目,保证“事事是项目、人人有项目、人人做项目、人人有平台”,激发每一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内在的善意,让做项目、搞研究成为广大教师工作的常态,真正把学科建设落到实处。
2.创建并落实好学科建设的标准。具体如下:
(1)导学案创编标准。新学期开学要根据课程整合的要求,搞好导学案编制的分工,确定好编制人;每份导学案都要落实“育人立意、三案分离、分类设计”的三原则;每份导学案主备人编制好后,要集体研究修改两次,备课组长、包科领导签字后方可印刷;三案要整体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路线图”的作用:预习案引导学生自学,感知教材、掌握基础、发现疑难;探究案要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生活化、生活情境化、情境活动化,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深度思考;提升案指導学生构建体系,提升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集体备课标准。新学期开学要提前安排好集体备课主备人分工;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每周两次,每次不少于两节课;每次集体备课,主备人要提前准备,研究好课标课程、学习目标、导学案和课堂设计,准备好会商材料;备课组所有老师提前演练好会商所需的导学案等相关材料,集体会商时,主备人说课,人人都要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会商结束后,主备人根据会商意见修改完善好导学案,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3)课堂设计标准。每节课必须有课堂设计;课堂设计要体现“育人立意、全员参与、课程高度”三原则;课堂要有整体设计,创设学习情境,以问题为导向,与导学案的使用相结合,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要基于学生发展需要,预设问题,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设计好培训和评价,用培训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突出学科特色和教师特色,按照学科的内在要求、自身规律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开展教学活动。 (4)学习小组建设标准。以集团《学习小组建设指南》和《课堂评价要素》为指导,搞好学习小组建设;落实4人学习小组,角色分工明确、轮流担任,积极打造民主平等、互助互学的小组学习文化;创新评价方式,从倾听、表达、质疑、思辨、生成、担当六个维度细化学习小组及小组成员课堂学习品质,建立组内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组间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周末举行隆重的晋级评价仪式;建立学校、年级、备课组各层次的学习小组调研培训机制,充分發挥学习小组作为最基本的学习单位的作用。
(5)单元过关标准。每学习完一个单元要组织单元过关,以检验和巩固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单元过关可以和提升案相结合,不同学科可以根据具体的所学内容研究单元过关项目;单元过关要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梳理构建、交流提升,把所学重点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过关要求,分类达标;每次单元过关后要指导学生反思沉淀,修正完善,巩固提高。
(6)复习备考标准。老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成绩观,不回避考试和成绩,正确对待考试和成绩;各学科教师要认真研究复习备考方案,指导学生阳光备考、科学备考、团队备考,搞好复习备考育人;对复习时间、复习内容、拉练安排要周密计划,科学安排;复习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构建、交流分享,老师不能包办代替;拉练试题的结构、长度、难度要合理,要精选题目,创新设计,备课组要反复会商;拉练前有指导,拉练认真组织,营造考试氛围,考后及时批阅,反馈矫正;要根据拉练发现的问题搞好有针对性的考前指导,搞好个别谈话,让每一个同学自信理性地去面对考试。
3.搞好学科建设评价。学科评价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引领学科建设的发展,保证学科建设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成目标。学校要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依据学科建设的标准,对学科组的文化建设和团队打造、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科研、育人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期中、期末两评定,作为对学科组考评的依据,对优秀的学科组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用评价撬动学科建设的积极性,用学科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推动“271 教育”不断走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许兴亮.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N].中国教师报,2017-03-29
[2]叶 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1
[3]卢 臻.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逆推策略及其评价体系的建构[J].学校管理与发展,2017(2)
[4]钱志龙.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3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