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未来学校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就从“时代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新课改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来阐述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拓展视觉的广度”、“以多元化教学为主,抽象问题形象化”、“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提升研究性学习水平”等方面来呈现未来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最终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带动自身的发展,把新的教学模式具体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
关键词:未来学校;高中生物;环境教育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指出,未来学校将突破时间、空间、内容、师资等限制,满足人们不同需要,可以更好地提高全民素养,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社会挑战[1]。笔者细查新课标发现其在阐释“科技发展对科学课程内容的挑战”时就指出:“在学校的科学教育中覆盖尽可能多的内容”。基于此,笔者以生物学科为例,谈谈基于“未来学校”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一、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1.时代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遗憾地发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作为高中生,他们有理由有义务学好相关的环境保护的知识,并付诸于实践;作为教师,我们有理由有义务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2.新课改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改注重学生自身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将环境教育与高中生物教学相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相应的探索条件,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把落脚点放在“以人的发展为本”上,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提供一切必要条件[2]。
二、未来学校环境教育的教育目标
1.知识组建的整体性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上,老师往往为了迎合学生的表面兴趣,牺牲学科逻辑的力量,把几门学科的零散事实杂凑起来,难免会让学生觉得简单粗暴,扼杀了多维度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
借助于信息技术的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科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展开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计划制订、资料收集和信息整合,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知识储备的多样性
在未来学校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老师提供了更便捷的资源获取突进,方便拓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效解决一线教师书本以外甚至是专业以外的知识储备缺乏的问题。
例如《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一课中,诸如沼气池这样的设施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那么我么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系统,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像学生直观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设计“蔬菜——鸡、猪——沼气”系统的物质循环,即蔬菜除供人食用外,可以饲喂家禽家畜,家禽家畜为人提供了优质的肉、蛋、奶等动物食品,蔬菜废弃的根和叶、家禽家畜的粪便、人的粪便等都可以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沼气可以作为人类的能源物质,沼水和沼渣又可以作为肥料供给蔬菜利用,以此来学习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体会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体会能量的多级利用。
3.知识渗透的彻底性
生物学科有其特殊性,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的教学素材,从整体上对模块教学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有效解决课时教学设计的断层性、局限性,从而有效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
三、未来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
1.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拓展视觉的广度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转变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广,课堂导入应该做得更加充分更加新颖。
比如讲授《物质的循环》一课前,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有关垃圾处理的知识,这样的紧跟时代背景的备课可以为课堂教学做很好的铺垫。在教师提供的相关课外知识的基础上,再结合书本内容,这样的备课方式,无疑为课堂教学中大大提升教学课堂的生动性做了充足的有效的准备,相信学生也会更好地理解物质是可以循环的,更进一步可以对比强调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2.以多元化教学为主,抽象问题形象化
未来学校背景下的学习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的改进,更多的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教学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线上教学,可以通过鲜明的二维、三维图形呈现诸如碳循环等方式。特别是在一些学生无法形象体验的知识中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提升研究性学习水平
课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等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某个河流的宽度、深度及地质状况;历年的水质资料等等。并且可以尝试着做水质监测,检测水的浊度、含盐量、细菌总数、无机盐离子含量等水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会更深层次得理解水环境的重要性。
四、未来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展望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相信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好地落实“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观念,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环境保护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生,曹榕,陈丹,韩盼盼,齐媛.“AI+”时代未来学校的建设框架与内容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5):38-43.
[2]罗晓航,刘家明,李卓颖.以项目式学习探索未来学校建设之路,中国教师 2020:92-95.
关键词:未来学校;高中生物;环境教育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指出,未来学校将突破时间、空间、内容、师资等限制,满足人们不同需要,可以更好地提高全民素养,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社会挑战[1]。笔者细查新课标发现其在阐释“科技发展对科学课程内容的挑战”时就指出:“在学校的科学教育中覆盖尽可能多的内容”。基于此,笔者以生物学科为例,谈谈基于“未来学校”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一、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1.时代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遗憾地发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作为高中生,他们有理由有义务学好相关的环境保护的知识,并付诸于实践;作为教师,我们有理由有义务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2.新课改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改注重学生自身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将环境教育与高中生物教学相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相应的探索条件,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把落脚点放在“以人的发展为本”上,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提供一切必要条件[2]。
二、未来学校环境教育的教育目标
1.知识组建的整体性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上,老师往往为了迎合学生的表面兴趣,牺牲学科逻辑的力量,把几门学科的零散事实杂凑起来,难免会让学生觉得简单粗暴,扼杀了多维度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
借助于信息技术的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科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展开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计划制订、资料收集和信息整合,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知识储备的多样性
在未来学校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老师提供了更便捷的资源获取突进,方便拓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效解决一线教师书本以外甚至是专业以外的知识储备缺乏的问题。
例如《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一课中,诸如沼气池这样的设施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那么我么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系统,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像学生直观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设计“蔬菜——鸡、猪——沼气”系统的物质循环,即蔬菜除供人食用外,可以饲喂家禽家畜,家禽家畜为人提供了优质的肉、蛋、奶等动物食品,蔬菜废弃的根和叶、家禽家畜的粪便、人的粪便等都可以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沼气可以作为人类的能源物质,沼水和沼渣又可以作为肥料供给蔬菜利用,以此来学习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体会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体会能量的多级利用。
3.知识渗透的彻底性
生物学科有其特殊性,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的教学素材,从整体上对模块教学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有效解决课时教学设计的断层性、局限性,从而有效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
三、未来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
1.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拓展视觉的广度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转变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广,课堂导入应该做得更加充分更加新颖。
比如讲授《物质的循环》一课前,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有关垃圾处理的知识,这样的紧跟时代背景的备课可以为课堂教学做很好的铺垫。在教师提供的相关课外知识的基础上,再结合书本内容,这样的备课方式,无疑为课堂教学中大大提升教学课堂的生动性做了充足的有效的准备,相信学生也会更好地理解物质是可以循环的,更进一步可以对比强调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2.以多元化教学为主,抽象问题形象化
未来学校背景下的学习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的改进,更多的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教学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线上教学,可以通过鲜明的二维、三维图形呈现诸如碳循环等方式。特别是在一些学生无法形象体验的知识中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提升研究性学习水平
课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等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某个河流的宽度、深度及地质状况;历年的水质资料等等。并且可以尝试着做水质监测,检测水的浊度、含盐量、细菌总数、无机盐离子含量等水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会更深层次得理解水环境的重要性。
四、未来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展望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相信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好地落实“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观念,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环境保护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生,曹榕,陈丹,韩盼盼,齐媛.“AI+”时代未来学校的建设框架与内容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5):38-43.
[2]罗晓航,刘家明,李卓颖.以项目式学习探索未来学校建设之路,中国教师 2020: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