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矛盾的日益尖锐化是高校兴办环境科学专业的第一驱动力。针对医学特色在医学院校环境工程学实践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本文对医学院校环境工程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温州医科大学近几年在《环境工程学》实践教学积累的经验和今后的教学调整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重视环境工程设计的实践及创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实践教学 医学特色 教学改革
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随着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矛盾的凸显,环境科学专业在我国各大院校兴办[1]。我校作为医学院校,开设具有医学特色的环境科学专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主修专业课,它通过健全的工程理论与实践解决环境卫生问题,主要包括:提供安全、可口和充足的水,适当处置与循环使用废水和固体废物;建立城市和农村符合卫生要求的排水系统;控制水,土壤和空气污染(包括作为大气污染物的噪声),并消除这些问题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设计计算等内容,重视环境工程设计的实践及创新,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它涉及的是公共卫生领域里的工程问题。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校紧抓这一特点,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开设大量的实践教学。
温州医科大学于2005年为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必修课程,2007年重新设定为《环境工程学》必修课。当前我国理工院校的《环境工程学》教学体系和实践内容都比较完善,医学院校的《环境工程学》教学内容尚在探索阶段,仍以参照理工学校的教学为主。我们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反馈,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在符合环境工程教学要求的大前提下创办出具有医学院校优势和特色的《环境工程学》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适合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指导书。现行的自编实验教材主要针对环境工程类专业的常用实验教材,包括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混凝沉淀、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小区生活污水处理模型等,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特点。实验项目主要集中在水体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没有体现医学院特色;实验方法均采用比较传统的验证法;实验环节主要是样品的室内模拟实验,也有对实际环境工程处理进行参观(杨府山污水处理厂),但没有突出公共卫生领域里的工程问题,如环境污染引发人类疾病的现场环境调查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
2.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显著。
目前实践教学采用课堂实验和户外参观结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均为老师单向性的教导模式,没有体现《环境工程学》课程强大的实践性。学生缺乏实验兴趣,主动性较差,在实验课堂上都是照方抓药,被动地完成实验操作,对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显著。学生的实验报告中,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尤其显得薄弱,对于思考题的解答通常是寥寥数字,敷衍了事。主要原因是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够,创新精神缺失,导致积极性差、学习兴趣缺乏。
3.专业教师未能将自身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实践教学缺少活力与新鲜度。
专业教师往往会结合校内资源的优势申请科研课题,例如,温州医科大学有两大优势:一是医学,二是沿海。有专业教师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考虑到这两大特点,其《海水养殖区老化藻体与铁离子共存下抗生素的光化学转化机制》获得资助。基金项目本身就具有其前沿性和创新性,但专业教师很容易忽视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结合,使得实践教学失去一大新的活力源,无法持续保持实践教学的新鲜度。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案
为创办具有医学特色的环境工程学课程,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我们结合实际,对《环境工程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1.重新编写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材》。
结合原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排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原有的课堂实验与户外参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设计环节;在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原有实验项目,并增设具有医学特色和温州地方特色的环境工程处理,如医疗废水的工程处理、温州皮革废水的生化处理等。
2.改进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收效甚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是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3]。综合性实验涉及多门专业课的基础理论,打破单科实验只验证某一论点或学习某一操作技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设计性实验是由指导教师课前准备实验主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选择、实验讲解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性。研究探索性实验需要与课题结合,包括学生课题和教师科研项目,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现场实训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对校园空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实地布点采样、监测分析,并消除这些问题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体现本课程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性。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形成一个知识链。完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拓宽知识面,同时增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
4.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师科研结合,促进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
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割成几个子课题,再分别交由学生完成。可以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程序进行,从资料查询、研究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总结汇报等方面一一开展。这种模拟实际工作方式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心,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工作能力,而且能缓解部分教师科研课题的压力,从而促进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实现双赢。
三、结语
以上教学改革,能够突出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在知识体系上的医学特色和地方特色,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工程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尽快胜任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项目的实施,对其他院校环境科学相关专业开设的《环境工程学》实践教学有相当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冰,赵承美,余国忠,李清飞.环境工程学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2,(11).
[2]辛言君,刘永萍,马东,崔德杰,胡春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1).
[3]柴立元,王云燕.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4(5).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实践教学 医学特色 教学改革
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随着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矛盾的凸显,环境科学专业在我国各大院校兴办[1]。我校作为医学院校,开设具有医学特色的环境科学专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主修专业课,它通过健全的工程理论与实践解决环境卫生问题,主要包括:提供安全、可口和充足的水,适当处置与循环使用废水和固体废物;建立城市和农村符合卫生要求的排水系统;控制水,土壤和空气污染(包括作为大气污染物的噪声),并消除这些问题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设计计算等内容,重视环境工程设计的实践及创新,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它涉及的是公共卫生领域里的工程问题。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校紧抓这一特点,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开设大量的实践教学。
温州医科大学于2005年为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必修课程,2007年重新设定为《环境工程学》必修课。当前我国理工院校的《环境工程学》教学体系和实践内容都比较完善,医学院校的《环境工程学》教学内容尚在探索阶段,仍以参照理工学校的教学为主。我们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反馈,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在符合环境工程教学要求的大前提下创办出具有医学院校优势和特色的《环境工程学》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适合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指导书。现行的自编实验教材主要针对环境工程类专业的常用实验教材,包括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混凝沉淀、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小区生活污水处理模型等,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特点。实验项目主要集中在水体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没有体现医学院特色;实验方法均采用比较传统的验证法;实验环节主要是样品的室内模拟实验,也有对实际环境工程处理进行参观(杨府山污水处理厂),但没有突出公共卫生领域里的工程问题,如环境污染引发人类疾病的现场环境调查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
2.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显著。
目前实践教学采用课堂实验和户外参观结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均为老师单向性的教导模式,没有体现《环境工程学》课程强大的实践性。学生缺乏实验兴趣,主动性较差,在实验课堂上都是照方抓药,被动地完成实验操作,对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显著。学生的实验报告中,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尤其显得薄弱,对于思考题的解答通常是寥寥数字,敷衍了事。主要原因是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够,创新精神缺失,导致积极性差、学习兴趣缺乏。
3.专业教师未能将自身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实践教学缺少活力与新鲜度。
专业教师往往会结合校内资源的优势申请科研课题,例如,温州医科大学有两大优势:一是医学,二是沿海。有专业教师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考虑到这两大特点,其《海水养殖区老化藻体与铁离子共存下抗生素的光化学转化机制》获得资助。基金项目本身就具有其前沿性和创新性,但专业教师很容易忽视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结合,使得实践教学失去一大新的活力源,无法持续保持实践教学的新鲜度。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案
为创办具有医学特色的环境工程学课程,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我们结合实际,对《环境工程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1.重新编写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工程学实验教材》。
结合原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排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原有的课堂实验与户外参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设计环节;在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原有实验项目,并增设具有医学特色和温州地方特色的环境工程处理,如医疗废水的工程处理、温州皮革废水的生化处理等。
2.改进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收效甚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是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3]。综合性实验涉及多门专业课的基础理论,打破单科实验只验证某一论点或学习某一操作技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设计性实验是由指导教师课前准备实验主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选择、实验讲解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性。研究探索性实验需要与课题结合,包括学生课题和教师科研项目,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现场实训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对校园空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实地布点采样、监测分析,并消除这些问题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体现本课程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性。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形成一个知识链。完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拓宽知识面,同时增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
4.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师科研结合,促进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
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割成几个子课题,再分别交由学生完成。可以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程序进行,从资料查询、研究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总结汇报等方面一一开展。这种模拟实际工作方式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心,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工作能力,而且能缓解部分教师科研课题的压力,从而促进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实现双赢。
三、结语
以上教学改革,能够突出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在知识体系上的医学特色和地方特色,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工程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尽快胜任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项目的实施,对其他院校环境科学相关专业开设的《环境工程学》实践教学有相当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冰,赵承美,余国忠,李清飞.环境工程学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2,(11).
[2]辛言君,刘永萍,马东,崔德杰,胡春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1).
[3]柴立元,王云燕.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