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6月9日,酝酿三年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中文版终于出版,仅仅10天之后,该书已印刷5次,发行量超过10万册。
这是中日韩三国的百位历史学家和教师合作的成果。
事情追溯到2001年。那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了扶桑社出版的右翼历史教科书。为了阻止该书进入日本的课堂,我与当时担任黑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的步平(现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作为中国代表,去东京出席一个教科书的亚洲紧急集会,我们甚至包围了文部科学省以示抗议。这一活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最后只有600本右翼历史教科书进入了日本的残疾儿童学校。
为了制止右翼教科书发行,为了让日本民众了解侵略战争的真相,为了亚洲和世界的未来,各国能否联合起来,共同编写一册读本呢?我们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中日韩三国需要相互理解与谅解,需要对对方的历史和我们共同的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我们要求战争加害国的人民应当有反省战争责任的觉悟,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也需要树立胸怀宽广的国民意识,因此有必要编写一册面向三国年轻一代的历史读本。
2002年春,中日韩三国学者汇聚南京紫金山麓,举行“历史认知与东亚和平”论坛。其间,日本学者提出三国合作编写历史读本的倡议,立即得到中国和韩国学者的响应。于是,设计提纲,试写样稿,寻觅图片,大家分头工作,开始了颇为艰难而又十分有益的尝试。
从南京会议开始到2005年东京会议结束,我们一共举行了10次全体会议。三国学者在编写过程中,相互切磋,求同存异,最终在基本原则问题上达成一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本印刷精美、附有大量插图和历史文献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从序章到终章共6章,约20万字,以中日韩三国的近代历史为叙述对象,用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日韩三国近代的历程,尤其是中韩与日本之间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的介绍,并涉及了部分日本战后遗留问题。最值得关注的是,此书内容包括了靖国神社、民间赔偿、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慰安妇”等问题,把握关键的历史事实,对日本右翼教科书歪曲历史、掩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史实的现象,进行了充分的揭露,以令人信服的翔实的材料介绍了日本对中、韩两国侵略的暴行。
日方合作者是比较进步的历史学家,如从事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笠原十九司教授、长期研究历史教科书的依义文先生、早稻田大学的大日方纯夫教授等,都是颇有造诣的学者。但开会时,也时常会有争论,有时甚至争得十分激烈,讨论到深夜是常有的事。一次我参加第三章的讨论会,看到日方提供的初稿上写着:1937年7月7日夜,日中两国军队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发生冲突,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日中全面战争。我突然心头一愣,这样的叙述符合历史吗?不加褒贬的叙述在中国出版会引起什么反响?我认为,日军进攻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是常识,要求必须改写。个别日方代表认为,在日本,普遍认为是中国军队开了第一枪。我即反驳说,战争时,日军一直造谣说是中共开的第一枪,这是全无根据的,而且这涉及到大是大非,我们不会妥协。最后,日方还是作了让步。现在的文字是“日本军队在北京郊外挑起了卢沟桥事件”。关于东京大空袭和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等,日中韩的观点也出现了较大分歧。中韩两国学者认为,原子弹轰炸对终结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具有重要作用,而日本学者则比较强调日本人民的受害情况。
也许读者会认为,具有共同历史经历的韩国与中国之间,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事实上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如关于甲午战争的叙述,韩国方面最初的稿子将袁世凯应李氏朝廷之邀率兵入朝事件视作与日本军队侵入一样,同为“侵略”。我明确提出,古代东亚的国家关系与近代完全不同,清朝军队是应朝鲜政府所请而来的,不能用“侵略”一词,韩国方面最后同意改写。
这部共同读本突破传统,放眼东亚,将三国的问题放到东亚这个大视野下进行观察和思考,最大的特点是严谨,所有数字均经过翔实的考证。例如在有关较为敏感的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方面,采用了两种不同表达,一个是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的调查:被日军集体屠杀的有19万人,零散屠杀的达15万人。第二个是远东军事法庭判决书的记载:在日军占领南京的最初6个星期里,被杀害的达20万人以上。而在日本右翼人士所编扶桑版教科书里,根本没有提及南京大屠杀,只是在注释中写道:“这次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昭和12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人民(即南京事件)。但有关这件事的真实状况在资料上仍存有疑点,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今天仍是争论所在。”关于远东军事审判,在充分肯定这一国际审判成果的前提下,书中对其不足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如没有审判昭和天皇、没有审判日本对台湾和朝鲜的殖民地统治、没有追究“慰安妇”制度及细菌战等战争责任。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许多内容是我们平时所关心的,如靖国神社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反对日本首相参拜;三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是怎么描写战争的等等。有些是刚刚发生的事情,如2005年2月世界上最年长的“慰安妇”受害者朱巧妹去世,2004年三国青少年的历史夏令营活动,最近的关于强制劳工的判决等均有记载。
该书还站在民众视角,讲述了一些民众的历史,如战争中中国人的生活和苦难,日本民众的加害和被害,战时日本“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也有小学生饿肚子的日记,以及较为详细的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描述。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本记载沉重历史经验的书,也是一本开辟未来的书,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东亚消除分歧、走向和解的有益尝试,并对日本进步势力起到声援的作用,制止日本右翼教科书进入教室。
当前,在韩国,正在掀起阅读该书的高潮。总统卢武铉呼吁学生们读一读这本书。韩国计划发行100万册。在日本也已迅速地重印,并作为辅助教材进入了课堂。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中国读者去阅读,去思索。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这是中日韩三国的百位历史学家和教师合作的成果。
事情追溯到2001年。那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了扶桑社出版的右翼历史教科书。为了阻止该书进入日本的课堂,我与当时担任黑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的步平(现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作为中国代表,去东京出席一个教科书的亚洲紧急集会,我们甚至包围了文部科学省以示抗议。这一活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最后只有600本右翼历史教科书进入了日本的残疾儿童学校。
为了制止右翼教科书发行,为了让日本民众了解侵略战争的真相,为了亚洲和世界的未来,各国能否联合起来,共同编写一册读本呢?我们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中日韩三国需要相互理解与谅解,需要对对方的历史和我们共同的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我们要求战争加害国的人民应当有反省战争责任的觉悟,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也需要树立胸怀宽广的国民意识,因此有必要编写一册面向三国年轻一代的历史读本。
2002年春,中日韩三国学者汇聚南京紫金山麓,举行“历史认知与东亚和平”论坛。其间,日本学者提出三国合作编写历史读本的倡议,立即得到中国和韩国学者的响应。于是,设计提纲,试写样稿,寻觅图片,大家分头工作,开始了颇为艰难而又十分有益的尝试。
从南京会议开始到2005年东京会议结束,我们一共举行了10次全体会议。三国学者在编写过程中,相互切磋,求同存异,最终在基本原则问题上达成一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本印刷精美、附有大量插图和历史文献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从序章到终章共6章,约20万字,以中日韩三国的近代历史为叙述对象,用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日韩三国近代的历程,尤其是中韩与日本之间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的介绍,并涉及了部分日本战后遗留问题。最值得关注的是,此书内容包括了靖国神社、民间赔偿、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慰安妇”等问题,把握关键的历史事实,对日本右翼教科书歪曲历史、掩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史实的现象,进行了充分的揭露,以令人信服的翔实的材料介绍了日本对中、韩两国侵略的暴行。
日方合作者是比较进步的历史学家,如从事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笠原十九司教授、长期研究历史教科书的依义文先生、早稻田大学的大日方纯夫教授等,都是颇有造诣的学者。但开会时,也时常会有争论,有时甚至争得十分激烈,讨论到深夜是常有的事。一次我参加第三章的讨论会,看到日方提供的初稿上写着:1937年7月7日夜,日中两国军队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发生冲突,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日中全面战争。我突然心头一愣,这样的叙述符合历史吗?不加褒贬的叙述在中国出版会引起什么反响?我认为,日军进攻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是常识,要求必须改写。个别日方代表认为,在日本,普遍认为是中国军队开了第一枪。我即反驳说,战争时,日军一直造谣说是中共开的第一枪,这是全无根据的,而且这涉及到大是大非,我们不会妥协。最后,日方还是作了让步。现在的文字是“日本军队在北京郊外挑起了卢沟桥事件”。关于东京大空袭和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等,日中韩的观点也出现了较大分歧。中韩两国学者认为,原子弹轰炸对终结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具有重要作用,而日本学者则比较强调日本人民的受害情况。
也许读者会认为,具有共同历史经历的韩国与中国之间,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事实上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如关于甲午战争的叙述,韩国方面最初的稿子将袁世凯应李氏朝廷之邀率兵入朝事件视作与日本军队侵入一样,同为“侵略”。我明确提出,古代东亚的国家关系与近代完全不同,清朝军队是应朝鲜政府所请而来的,不能用“侵略”一词,韩国方面最后同意改写。
这部共同读本突破传统,放眼东亚,将三国的问题放到东亚这个大视野下进行观察和思考,最大的特点是严谨,所有数字均经过翔实的考证。例如在有关较为敏感的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方面,采用了两种不同表达,一个是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的调查:被日军集体屠杀的有19万人,零散屠杀的达15万人。第二个是远东军事法庭判决书的记载:在日军占领南京的最初6个星期里,被杀害的达20万人以上。而在日本右翼人士所编扶桑版教科书里,根本没有提及南京大屠杀,只是在注释中写道:“这次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昭和12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人民(即南京事件)。但有关这件事的真实状况在资料上仍存有疑点,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今天仍是争论所在。”关于远东军事审判,在充分肯定这一国际审判成果的前提下,书中对其不足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如没有审判昭和天皇、没有审判日本对台湾和朝鲜的殖民地统治、没有追究“慰安妇”制度及细菌战等战争责任。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许多内容是我们平时所关心的,如靖国神社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反对日本首相参拜;三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是怎么描写战争的等等。有些是刚刚发生的事情,如2005年2月世界上最年长的“慰安妇”受害者朱巧妹去世,2004年三国青少年的历史夏令营活动,最近的关于强制劳工的判决等均有记载。
该书还站在民众视角,讲述了一些民众的历史,如战争中中国人的生活和苦难,日本民众的加害和被害,战时日本“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也有小学生饿肚子的日记,以及较为详细的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描述。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本记载沉重历史经验的书,也是一本开辟未来的书,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东亚消除分歧、走向和解的有益尝试,并对日本进步势力起到声援的作用,制止日本右翼教科书进入教室。
当前,在韩国,正在掀起阅读该书的高潮。总统卢武铉呼吁学生们读一读这本书。韩国计划发行100万册。在日本也已迅速地重印,并作为辅助教材进入了课堂。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中国读者去阅读,去思索。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