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關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丹参
为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治疗措施,现就8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2]: ①发生在术后3~7天,除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妇科手术脂肪液化24例 ,剖宫产脂肪液化62例。 合并肥胖26例,贫血12例,糖尿病8例,滞产6例。术后3天内22例,4~7天64例。
1.2 方法
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切口未裂开者挤出或穿刺抽出皮下液化的油状物,切口局部加压包扎,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切口裂开着,撑开脂肪液化之切口,用凡士林纱布填塞引流,隔日换药1次。切口干燥后,用阔蝶形胶布拉拢固定;红外线照射每次30min,每日2次。治疗组除采取上述治疗外,根据空腔大小注入2~5ml不等的丹参注射液,切口局部加压包扎,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营养支持治疗。
1.3 观察项目:两组伤口愈合时间,切口感染情况及换药次数。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切口愈合时间: 治疗组10天内愈合40例,超过10天愈合3例;对照组10天内愈合17例,超过10天愈合26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2.2 两组切口感染情况:治疗组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4.66%,对照组感染23例,感染率53.49%。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2.3 两组切口换药次数比较:治疗组换药次数≤7次36例, >7次 7例;对照组换药次数≤7次17例, >7次26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3.1 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
3.1.1 患者本身因素(1)肥胖是腹部刀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增加了手术难度,加上术中对脂肪组织的损伤,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无菌性坏死,产生渗液,影响伤口愈合。(2)糖尿病自身免疫和再生机制受到破坏,抵抗力与修复能力低下,导致手术切口易感染,愈合力差。(3)妊娠水肿、滞产使手术操作困难,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增加,且肿胀的脂肪组织术后不易吸收,影响切口愈合。(4)咳嗽使腹压增加,腹部切口张力增大,不利于切口愈合。(5)自身愈合能力低下,如合并贫血、极度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使切口局部组织愈合力减低,都可造成切口不愈裂开。
3.1.2 手术因素(1)皮下脂肪切开后破坏局部血运;(2)高频电刀应用不当,使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脂肪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差的脂肪组织发生液化[4];(3)术中的机械刺激,大块钳夹结扎,止血不彻底,切口暴露时间长,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反应;(4)术中或术后消毒时消毒液进入切口,使脂肪组织破坏液化;(5)术中缝合技术欠佳,打结时缝线切割脂肪组织过多、缝线结扎过紧、皮下留残腔等,均能影响血运,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脂肪液化。(6)切口的过度牵拉,已引起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导致无菌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液化。(7)切开与缝合技术也是影响伤口愈合不可忽视的因素,缝合过紧、过密可使血运不佳而致脂肪液化,缝合过松,漏缝而遗留死腔。
3.2 脂肪液化的治疗
本文采用局部压迫疗法,加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切口脂肪液化,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局部压迫挤尽切口内液体,压迫局部闭合死腔。丹参注射液切口内注射,通过改善组织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减少细胞的坏死,从而缩短脂肪液化切口的愈合期。机制为[4]丹参为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酮,它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抗组织缺血缺氧,提高修复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组织细胞再生,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增加抗生素的抗炎作用,促进愈合,从而缩短切口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率。
3.3 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
3.3.1 积极治疗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术前将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Hb达90g/L以上。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术前、术后给予止咳化痰治疗。对妊娠水肿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使水肿控制在轻度以下 。
3.3.2 提高手术操作技巧 术中操作要轻柔,切开皮下时避免在一处多刀切开,避免用力直接揉擦脂肪层。止血彻底,缝合时不留死腔,打结松紧适当。缝合脂肪层前,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清除游离脂肪组织。对脂肪较厚者,可分层缝合脂肪层,必要时可减张缝合,皮下放置橡皮引流条,24~48h拔除。术后换药仔细查看伤口,如有渗液要积极处理,增加换药次数。
3.3.3 合理应用电刀 电刀强度要以刚好能切割组织为宜,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的接触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组织。电凝止血灼点应尽可能准确而小,避免造成大块组织灼伤坏死。
3.3.4 产科处理 严密观察产程,及时识别和处理滞产者要。
3.3.5 微波理疗 术后48h后给予微波理疗,可促进切口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促进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 李抗旱.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2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医生,2008,36 (10): 36-37.
[2] 杨贯民,潭高霞.腹部切口脂肪液化65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 (11): 2580-2581.
[3] 纪伟光,吴达志,王旭.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2,17(6):1199-1202.
[4] 赵志宏,李国杰,桂常青.复方丹参注射液预防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的实验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7);860~863.
为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治疗措施,现就8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2]: ①发生在术后3~7天,除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妇科手术脂肪液化24例 ,剖宫产脂肪液化62例。 合并肥胖26例,贫血12例,糖尿病8例,滞产6例。术后3天内22例,4~7天64例。
1.2 方法
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切口未裂开者挤出或穿刺抽出皮下液化的油状物,切口局部加压包扎,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切口裂开着,撑开脂肪液化之切口,用凡士林纱布填塞引流,隔日换药1次。切口干燥后,用阔蝶形胶布拉拢固定;红外线照射每次30min,每日2次。治疗组除采取上述治疗外,根据空腔大小注入2~5ml不等的丹参注射液,切口局部加压包扎,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营养支持治疗。
1.3 观察项目:两组伤口愈合时间,切口感染情况及换药次数。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切口愈合时间: 治疗组10天内愈合40例,超过10天愈合3例;对照组10天内愈合17例,超过10天愈合26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2.2 两组切口感染情况:治疗组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4.66%,对照组感染23例,感染率53.49%。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2.3 两组切口换药次数比较:治疗组换药次数≤7次36例, >7次 7例;对照组换药次数≤7次17例, >7次26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3.1 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
3.1.1 患者本身因素(1)肥胖是腹部刀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增加了手术难度,加上术中对脂肪组织的损伤,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无菌性坏死,产生渗液,影响伤口愈合。(2)糖尿病自身免疫和再生机制受到破坏,抵抗力与修复能力低下,导致手术切口易感染,愈合力差。(3)妊娠水肿、滞产使手术操作困难,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增加,且肿胀的脂肪组织术后不易吸收,影响切口愈合。(4)咳嗽使腹压增加,腹部切口张力增大,不利于切口愈合。(5)自身愈合能力低下,如合并贫血、极度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使切口局部组织愈合力减低,都可造成切口不愈裂开。
3.1.2 手术因素(1)皮下脂肪切开后破坏局部血运;(2)高频电刀应用不当,使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脂肪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差的脂肪组织发生液化[4];(3)术中的机械刺激,大块钳夹结扎,止血不彻底,切口暴露时间长,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反应;(4)术中或术后消毒时消毒液进入切口,使脂肪组织破坏液化;(5)术中缝合技术欠佳,打结时缝线切割脂肪组织过多、缝线结扎过紧、皮下留残腔等,均能影响血运,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脂肪液化。(6)切口的过度牵拉,已引起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导致无菌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液化。(7)切开与缝合技术也是影响伤口愈合不可忽视的因素,缝合过紧、过密可使血运不佳而致脂肪液化,缝合过松,漏缝而遗留死腔。
3.2 脂肪液化的治疗
本文采用局部压迫疗法,加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切口脂肪液化,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局部压迫挤尽切口内液体,压迫局部闭合死腔。丹参注射液切口内注射,通过改善组织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减少细胞的坏死,从而缩短脂肪液化切口的愈合期。机制为[4]丹参为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酮,它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抗组织缺血缺氧,提高修复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组织细胞再生,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增加抗生素的抗炎作用,促进愈合,从而缩短切口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率。
3.3 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
3.3.1 积极治疗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术前将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Hb达90g/L以上。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术前、术后给予止咳化痰治疗。对妊娠水肿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使水肿控制在轻度以下 。
3.3.2 提高手术操作技巧 术中操作要轻柔,切开皮下时避免在一处多刀切开,避免用力直接揉擦脂肪层。止血彻底,缝合时不留死腔,打结松紧适当。缝合脂肪层前,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清除游离脂肪组织。对脂肪较厚者,可分层缝合脂肪层,必要时可减张缝合,皮下放置橡皮引流条,24~48h拔除。术后换药仔细查看伤口,如有渗液要积极处理,增加换药次数。
3.3.3 合理应用电刀 电刀强度要以刚好能切割组织为宜,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的接触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组织。电凝止血灼点应尽可能准确而小,避免造成大块组织灼伤坏死。
3.3.4 产科处理 严密观察产程,及时识别和处理滞产者要。
3.3.5 微波理疗 术后48h后给予微波理疗,可促进切口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促进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 李抗旱.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2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医生,2008,36 (10): 36-37.
[2] 杨贯民,潭高霞.腹部切口脂肪液化65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 (11): 2580-2581.
[3] 纪伟光,吴达志,王旭.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2,17(6):1199-1202.
[4] 赵志宏,李国杰,桂常青.复方丹参注射液预防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的实验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7);86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