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东西部现在已形成十分明显的差距。一旦区域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将会导致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中心,不可避免的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而对区域金融的差异化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区域金融;差异化的原因
一、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表现
在货需求方面发达地区的货币存量需求大于欠发达地区,但欠发达地区的增长幅度或增长潜力大于发达地区。根据货币需求函数可知,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收入、实际利率、股票收益率,经济货币化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区域金融的发展一直呈现出非均衡态势。
二、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形成的原因
(1)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区域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实行投资倾斜政策,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巨大差距。(2)货币化进程区域差异的影响。随着货币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实物资本开始取得相应的金融资产形式,最主要的是证劵市场。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逐渐产生了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和缪尔达尔的“倒流效应”。
三、金融体制转轨的影响
(1)信达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区域发展方面并且产生重大影响的举措有三次:1979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把“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改为“同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的信达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金融业过于集中僵化的特性。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履行央行的的职能,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基本原则出发,制定并实施同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的管理制度,使那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能够获得来自全国的资金,由此也导致中西部地区本来就缺乏的银行信贷资金加速流向沿海地区。1998年,取消商业银行的贷款限制,实行适应市场经济的以“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間接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允许银行的贷款的规模达到存款的75﹪,是那些经济实力强、发展预期好、制度和机制好的地区在扩大存款规模和扩大贷款资金两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2)金融体制改革。第一金融资产总量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构集中于发达地区,第三新兴金融机构业务布局倾向于发达地区,第四地方金融机构崛起,扩大了地方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是市场机制选择的必然结果。第五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定位。(3)投融资体制改革。第一国债融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国债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融资手段。1998年后实施积极财政策相配套而陆续发行的数以万亿计的国债,明显加大了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教育、一般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的力度,直接推动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具体实施,产生了比较好的地区效应。第二股票融资。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重心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而本来滞后的中西部资本市场发展更加缓慢。第三投资体制改革。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各个地方在投资的决策、筹借、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自主权在不断增加。(4)货币政策改革。第一统一货币制度影响的区域差异,根本原因有二:第一,统一货币制度在区域差距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必然会产生货币币值和通货膨胀率地区之间的高低不同,从而使资本市场利率的决定与形成难以进行。第二,统一货币购买力区域之间的不同,使得东南沿海地区可能通过资本市场吸取中西部地区储蓄,恶化其资本形成。第二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由于区域间综合资源禀赋与生产力,供求状况、经济结构、信贷投资环境等经济要素的不同,形成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性差异,其后果是导致区域间发展水平的现实性差异日趋扩大,直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总体质量。第三金融监管制度效果的区域差异。第一商业银行总行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第二东部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市场化程度高,第三以股份制为主的东部地区经营性资金需求量大,效益相对高,还款能力强,以国企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生存性资金需求量大,还款能力弱,第四东部地区银行的经营理念新,在既有金融监管制度下的金融业务创新能力强,融资活跃。这种金融监管制度的差异是经济发达地区通过种种非正规金融行为收敛了大批资金,加速了其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
除以上因素外,地方政府干预、自然社会条件的影响以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历史、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参 考 文 献
[1]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6)
[2]高连和.区域金融和谐发展研究[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胡亮.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J].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4]范榨军.区域金融调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0~151
【关键词】区域金融;差异化的原因
一、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表现
在货需求方面发达地区的货币存量需求大于欠发达地区,但欠发达地区的增长幅度或增长潜力大于发达地区。根据货币需求函数可知,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收入、实际利率、股票收益率,经济货币化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区域金融的发展一直呈现出非均衡态势。
二、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形成的原因
(1)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区域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实行投资倾斜政策,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巨大差距。(2)货币化进程区域差异的影响。随着货币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实物资本开始取得相应的金融资产形式,最主要的是证劵市场。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逐渐产生了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和缪尔达尔的“倒流效应”。
三、金融体制转轨的影响
(1)信达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区域发展方面并且产生重大影响的举措有三次:1979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把“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改为“同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的信达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金融业过于集中僵化的特性。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履行央行的的职能,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基本原则出发,制定并实施同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的管理制度,使那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能够获得来自全国的资金,由此也导致中西部地区本来就缺乏的银行信贷资金加速流向沿海地区。1998年,取消商业银行的贷款限制,实行适应市场经济的以“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間接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允许银行的贷款的规模达到存款的75﹪,是那些经济实力强、发展预期好、制度和机制好的地区在扩大存款规模和扩大贷款资金两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2)金融体制改革。第一金融资产总量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构集中于发达地区,第三新兴金融机构业务布局倾向于发达地区,第四地方金融机构崛起,扩大了地方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是市场机制选择的必然结果。第五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定位。(3)投融资体制改革。第一国债融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国债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融资手段。1998年后实施积极财政策相配套而陆续发行的数以万亿计的国债,明显加大了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教育、一般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的力度,直接推动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具体实施,产生了比较好的地区效应。第二股票融资。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重心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而本来滞后的中西部资本市场发展更加缓慢。第三投资体制改革。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各个地方在投资的决策、筹借、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自主权在不断增加。(4)货币政策改革。第一统一货币制度影响的区域差异,根本原因有二:第一,统一货币制度在区域差距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必然会产生货币币值和通货膨胀率地区之间的高低不同,从而使资本市场利率的决定与形成难以进行。第二,统一货币购买力区域之间的不同,使得东南沿海地区可能通过资本市场吸取中西部地区储蓄,恶化其资本形成。第二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由于区域间综合资源禀赋与生产力,供求状况、经济结构、信贷投资环境等经济要素的不同,形成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性差异,其后果是导致区域间发展水平的现实性差异日趋扩大,直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总体质量。第三金融监管制度效果的区域差异。第一商业银行总行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第二东部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市场化程度高,第三以股份制为主的东部地区经营性资金需求量大,效益相对高,还款能力强,以国企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生存性资金需求量大,还款能力弱,第四东部地区银行的经营理念新,在既有金融监管制度下的金融业务创新能力强,融资活跃。这种金融监管制度的差异是经济发达地区通过种种非正规金融行为收敛了大批资金,加速了其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
除以上因素外,地方政府干预、自然社会条件的影响以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历史、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参 考 文 献
[1]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6)
[2]高连和.区域金融和谐发展研究[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胡亮.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J].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4]范榨军.区域金融调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