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来跑,迟早是要写稿的,好稿的形成,和采访对象的坦诚有很大关系。不过,当我们暗自感叹人品大爆发,遇上知无不言的采访对象时,也会发现,敏感,正在成为不少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坦诚的人,都是一样的;敏感的人,却有着各自的敏感。有时候,体制内的个体在采访过程中,有不少吐槽甚至抱怨,或是一不小心,或是有意为之。而当这些“料”成为稿子内容呈现在采访对象面前,往往会引起高度警惕,几番交锋修改之后,极有可能就此删掉。
问题就摆在眼前,采访对象不希望它被解决吗?当然想。但问题不能从自己这里暴露,对单位不好,领导看到了惹麻烦,领导的领导看到了就更麻烦,索性就别说了,即使它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秘密。
多数人有个说服力很强的理由,有的问题不是某个单位或层面能解决的,即便写出来也没用。大家形成默契,都“點到为止”,问题就像一捅就破的窗户纸,但出于某种原因的考虑,谁都不愿意去触碰。即使采用匿名方式,有的人依然不愿接受采访,生怕带乱了节奏。
不少人信奉这样一种“哲学”——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有问题就慢慢改革。有次在一间办公室里,年轻的采访对象和稍年长的同事就一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年轻人认为这是机制的不完善,媒体报道有利于促进公平分配,但另一人坚持说这事很敏感,不能随便说。
后来的采访中才发现,那个“硬币”的两面,让年轻人收入增长减缓,也使“老资格”们成为受益者。
跑多一点,你会发现有些采访对象的点很特别,比如一篇稿子拿给某领导审阅,回复“建议”文中人物的出现以级别为顺序,以至于逻辑完全被打乱,那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个没有感情的写稿机器。后来我向体制内的朋友吐槽,对方觉得“没毛病啊”。
很多人徘徊在无意识的边缘,孤立时,有强烈的自主性;穿上“制服”时,就要考虑很多很多因素。当一些干部在公开场合不愿说真话、不想说实话、不敢说心里话,甚至产生“群体失语”现象,谁来对此负责呢?
坦诚的人,都是一样的;敏感的人,却有着各自的敏感。有时候,体制内的个体在采访过程中,有不少吐槽甚至抱怨,或是一不小心,或是有意为之。而当这些“料”成为稿子内容呈现在采访对象面前,往往会引起高度警惕,几番交锋修改之后,极有可能就此删掉。
问题就摆在眼前,采访对象不希望它被解决吗?当然想。但问题不能从自己这里暴露,对单位不好,领导看到了惹麻烦,领导的领导看到了就更麻烦,索性就别说了,即使它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秘密。
多数人有个说服力很强的理由,有的问题不是某个单位或层面能解决的,即便写出来也没用。大家形成默契,都“點到为止”,问题就像一捅就破的窗户纸,但出于某种原因的考虑,谁都不愿意去触碰。即使采用匿名方式,有的人依然不愿接受采访,生怕带乱了节奏。
不少人信奉这样一种“哲学”——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有问题就慢慢改革。有次在一间办公室里,年轻的采访对象和稍年长的同事就一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年轻人认为这是机制的不完善,媒体报道有利于促进公平分配,但另一人坚持说这事很敏感,不能随便说。
后来的采访中才发现,那个“硬币”的两面,让年轻人收入增长减缓,也使“老资格”们成为受益者。
跑多一点,你会发现有些采访对象的点很特别,比如一篇稿子拿给某领导审阅,回复“建议”文中人物的出现以级别为顺序,以至于逻辑完全被打乱,那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个没有感情的写稿机器。后来我向体制内的朋友吐槽,对方觉得“没毛病啊”。
很多人徘徊在无意识的边缘,孤立时,有强烈的自主性;穿上“制服”时,就要考虑很多很多因素。当一些干部在公开场合不愿说真话、不想说实话、不敢说心里话,甚至产生“群体失语”现象,谁来对此负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