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的入世和各种经济成分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达到了一种接近白热化的程度,提升竞争的技能成为人们必然的任务。加之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基本上只传授知识,不传授技能。大学生毕业后,仍需要两三年时间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才能适应社会。根据对上海培训业的研究显示,2003年上海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达3300家,上海培训市场消费总额达70亿元(包括非学历教育);预计2007年仅上海地区培训消费总额将达 400亿元!此外,中国的800万家企业中,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都需要培训。如此巨大的需求市场使培训行业正在成为备受关注的朝阳产业,各类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坚冰已破,规范在即,如何使中国的培训行业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形成本土特色?如何使培训真正成为提升人的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培训产业化的突破口在哪?被誉为“讲坛上的‘单田芳’”、“中国十大企业培训师”和“中国营销创新案例金奖”得主、中国管理培训七剑客之一的孟昭春及其创立、领导的北京春风智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正以自身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为之提供着答案。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在北京百盛嘉园的办公室里,记者就中国培训产业的发展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孟昭春先生。
中关村:中国的培训行业最早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早期呈现什么特点?培训和传统的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孟昭春: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产生最早是在1982年,当时,中国培训第一人、共和国演讲大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先生非常具有国际眼光,他非常想给国内的企业家们搭建一个向世界学习的平台,但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授课人。苦思冥想后,李燕杰将目光聚焦在当时已经退休的飞利浦电器董事长史密斯先生身上。他认为飞利浦的国际化战略是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此外史密斯先生也在中国工作了十多年,对中国的情况也有大致的了解。本以为这样的邀请会遭到史密斯先生的拒绝,但出于对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考虑,李燕杰还是向史密斯先生发出了盛情邀请。出乎意料的是,史密斯先生不仅欣然答应,而且承诺不要一分钱授课费,连往返的机票也不用报销,甚至住宾馆也不用李燕杰操心。史密斯先生唯一要李燕杰做的就是把听课的企业家组织好。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北京21世纪大酒店内就经常出现企业家爆满的现象。史密斯先生的每场课都吸引了300多位企业家的洗耳恭听。李燕杰花了3000元成功举办了中国第一期企业家MBA班,从此也点燃了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星星之火。
中国的教育培训行业和很多刚刚萌芽的行业一样,早期很不规范,通常都是“三五个人,七八条枪”的模式,凭借创立者的三寸不烂之舌将自身的聪明才智推销给企业,以获取自身发展的第一桶金。我是1992年开始做商业培训的,当时在海南万通房地产公司学到了不少管理知识,后来就有企业请我去做这方面的培训,记得当时给企业讲一天课,收入是五六千元,不过这个价格对我来说并不算多,因为我做销售一天的收入是几万元,曾经在两个月内完成1466万元的大单。那时候的想法是商业培训未来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995年我离开了万通房地产公司,加入中国平安保险海南分公司,做销售经理兼海南营销学院客座教授,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系统了解了培训行业,明白培训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它和传统基础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传统基础教育是一群学者用很多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孩子们如何面对未来,而培训是一群实干者用现在的方法、技巧和最新的理论来教现在的人解决现在的问题,它是一种终身继续教育,是为有购买力的人服务,而传统的基础教育是阶段性教育,是为没有购买力的人服务。
中关村:您怎么看待中国当前及未来的培训产业?这个被很多人称为中国未来的“智慧产业”,在未来的产业化进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国外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孟昭春:近年来,受就业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中国培训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我认为培训产业未来一定会超过传统教育产业,而且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类培训机构已达数百万家,英语、IT、少儿教育成为该产业的三大支柱,连锁经营方式也开始成为具备一定规模的培训公司实现快速扩张的有力武器。
据中国社科院公布的调查,2005年,中国教育市场年产值已达3000亿元人民币,且目前还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以IT培训市场为例,近年来,中国IT培训业一直以逾30%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全球20%的增长速度。空间巨大的培训市场平均利润回报率则高达20%以上。
在培训教育“金矿”的巨大吸引力面前,各类培训机构迅速进行着扩容。经过多年发展,像新东方、北大青鸟APTECH、环球雅思连锁学校等一些培训教育企业均在资金、人才、管理、培训等方面积累了相对充足的实力与经验,特许连锁经营方式则如虎添翼地帮助了企业实现了战略扩张。
现阶段,中国培训行业有几个命门制约着产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整个培训行业的生产方式比较原始,阻碍真正产业化的形成。以培训机构为例,目前大多数是个体户式运作,即以一个培训师为基本核心,然后雇用几个人为其服务。还有很多是“客串型”,就是某个学校或单位具有培训能力的专家偶尔来客串一下。这样的运作方式从根本上说是比较原始的,很难形成规模和产业。
2.培训公司大部分规模相对比较小,还属于作坊型的生产方式。培训公司与培训师的关系还处于“原始”的生产关系上,具体表现为现在的自由签约制、合伙人制。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的培训师和培训公司之间基本上都是自由签约制。自由签约制表面上看起来很自由,但将会导致培训公司、培训师、受训会员三输的局面。一是导致培训公司不会花大量精力来培养一个讲师,不培养讲师的培训公司,其竞争力从何而来?二是培训讲师有些会盈利,但是由于价格的差异,企业注重名师,会导致名师越来越少,名师的价格越来越高;三是因为缺乏培训公司这个培训师的土壤,对企业的服务品质也必然降低。如果没有培训服务,企业就无法真正得到高质量的培训。
美国的麦肯锡是培训与咨询行业的标杆,为全世界的咨询行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榜样和领军作用,在知识产业上的贡献无与伦比。麦肯锡采取的是典型的合伙人制运作模式,但是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说,合伙人制是一个很美丽的陷阱。其合伙人制度聚集了一个高智商、高知识、具有丰富经验的运作团队。这种运作方法不像其他行业那样进行很严密的分工,而是资源都集中在专家个人身上。这种合伙人合作模式的优势在于能迅速汇集专家、智力提供者在一起工作。其原因何在?因為公司所有的收入和利润80%~90%都属于合伙人,大家共同在这个品牌上为自己创造利润,所以心甘情愿地倾力合作。
麦肯锡这种经营模式从概念上来看好像是零资产,只是把品牌和知识产权卖出去,基本上不存在经营利润。可以准确地说,麦肯锡的经营模型是没有股东的,只有合伙人,所有的收入都被合伙人分完了。假设麦肯锡要进行投资性的发展,那么资产障碍就会横亘眼前。中国很多公司都借用这种合伙人制的经营模式,但经过几年运作,这些咨询培训公司很难形成产业化,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和扩张。
中关村:您对中国培训产业的商业模式有什么看法?培训业要实现产业化,它的突破口在哪?又该如何做?
孟昭春:产业化的特征一是每个人都有分工,都会有自己的位置;二是要有规模,没有规模就不能成为产业。
目前大多数的培训公司并没有形成产业链,都是从研发课程开始到印刷成品到销售服务的作坊式模式。这种作坊式培训很难形成产业链。一旦形成产业链,就会发现能形成很多细密的分工。培训要形成规模,只有规模生产才会降低成本,这样才能真正促使社会需求由潜在需求变成显性需求。
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认为,培训公司生存之道至少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差异化。如果出现同型状态就进行价格战,价格战到最后就是没有利润、行业崩溃。要想继续生存就需要差异化,找到自己的差异点。所谓的差异化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非常非常专业;二是在专业领域中根扎得很深,生命力很强;三是技术强大。
第二个就是规模化。同样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量要足够大,二是面要广泛,三是要有很强的实力。
此外,我认为培训的产业化还可以有以下幾条“破局大计”:
1.固定签约制
固定签约制就是培训师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跟一家公司签约。保护培训公司,培训公司有好处之后就会开始包装老师,为老师提供舞台,对培训师队伍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有实力的培训公司积极地培训培训师,这样就必然推动培训行业的发展。固定签约制模式也有其制约点:一是对培训公司的制约。因为一个讲师一旦与培训公司实施固定签约,培训公司就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假如没有足够的业务量支持,那么固定签约制也就意味着亏损。因此,只有资本实力和管理实力都雄厚的培训公司才有把握签约。二是对培训师的制约。例如影响力教育训练集团推出的“850”承诺,在“850”承诺中,学员就是我们的客户,客户的评判标准就是学员的满意程度。学员满意率达到85%以上的方为合格课程;学员满意率在85%以下,课程讲师费按原价的80%收费;学员满意率在75%以下,课程讲师费按原价的50%收费;如果学员满意率在65%以下,课程讲师费则实行零收费。这样对讲师产生了严格的要求。
2.形成行业机制
培训产业的发展需要市场机制的保障,例如要确定行业准入机制,一是培训师要有准入资格证书。培训师是一个专业,应该有专业证书证明,需要一个专业标准来把关。二是培训公司要有经营资格。行业资格是行业顺畅运行的保障。准入机制应包括准入和淘汰,类似“足球俱乐部”的职业运作模式。
3.促进产业链形成
要能给投资商留下投资空间,给运营商提供产业空间,渠道商负责课程销售渠道,我们很多培训师的课程也可以生产成套的VCD和书籍,但是却没有这样做。培训师各自按照其专长发展。如同电影产业一样,写小说的专门负责写小说,编剧本的专门负责编剧本,而演出的则专门负责演出。在培训产业链中,有的培训师擅长课程研发,那就安排其进行课程研发;有的表达能力强,那就让其来授课,整个按专业进行分工。
这就形成了一个产业,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产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工也一样可以获得自己的利益。这个产业链现在正逐步形成,并且速度正在加快。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2007年,中国培训产业将会出现较大的“洗盘”运动。
链接:
孟昭春,1960年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做过6年教师,1992年辞去国家公务员职务到海南发展,1995年在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海南分公司担任销售经理,曾在两个月内做成7张百万大单,总额高达1466万元,此纪录12年来至今无人打破,人称“孟百万”;先后荣获“中国营销创新案例金奖”,“中国十大企业培训师”称号,幽默诙谐的台风,生动传神的语言,被誉为讲台上的“单田芳”;主要著作有:《大保单销售》《关爱生命》《承诺就要兑现》《永久记忆的行销》《成交高于一切》等;中国培训管理七剑客之一,全国98家电视台“前沿讲座”和“东方名家”专题讲师,也是清华、北大等多所大学MBA特聘教授,现为北京春风智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影响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北京春风教育训练集团董事长,海南营销管理学院院长,中国营销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