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瓷雕塑的造型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瓷在我国已经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最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之后数千年的发展,青瓷以其独有的质感,多姿多彩的造型在中国陶瓷艺术领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古老的青瓷艺术依然焕发着绚丽的光彩。仍然受到当代人的喜爱。这种喜爱是一种美与自然的回归,青瓷艺术作为承载艺术创作的媒介,不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造型设计理念相结合,让东方与西方的美学共存于一体,从而发展出具有新时代意义的当代青瓷造型艺术。
  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得人们对生活中艺术审美的需求变得复杂而多变,审美要求也一再提高,以前那种墨守成规的造型制作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一时间,追求造型的多样化,题材的多元化,强调视觉冲击的造型创作此起彼伏,但我认为那仅仅只是利用青瓷作为传统文化的外衣,表现的却完全是西方美术设计思想的照本宣科,缺少足够的文化底蕴,与自然严重脱节,我认为那样的创作并不能说是有着民族特色的当代青瓷作品。我认为,当代青瓷的道路,还是应该遵循传统的客观规律,从大自然中找寻灵感,然后以传统的文化精神为主体进行创作带有民族特色的青瓷作品,这件“海之星”(见图1)便是以此创作而成的。
  传统的文化精神其实可以理解成带有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当代青瓷艺术复兴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统的青瓷以自然主义为主要的装饰风格,还要发挥厚釉似玉制品的优势,将这种人造美玉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在这件“海之星”的创作中。极尽表现了大自然的葱翠与润泽,以温润如玉的釉色,古朴典雅的造型,完美地复制出了海螺的自然形态,所以作品“海之星”的青色透彻而出,釉面光润,恬静淡雅,犹如美玉,凝聚成了自然界中海洋一般纯净的灵魂之色。“海之星”在视觉审美上追求简练、饱满的造型,强调线条的单纯变化,技法上要求精湛、完美、和谐和统一。颜色的搭配,这在肌理与质感上产生了丰富的变化。构成一种新的表现关系。
  青瓷雕塑中要想达成想要塑造的形态,首先要实现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不能以功利性或实用价值来限制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完全以自然实物为准,力求以青瓷的材质表现,最大程度地还原自然的造物,并且这样的造物又因为釉水烧成后的纯净表现而产生新的艺术效果,回归淳朴与淡泊,用细腻圆润的造型质感重现出思维中的海螺的形象。
  青瓷雕塑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利用三维空间中某一个面以及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青瓷造型的美,这就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对作品造型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实现作品在空间的灵动和连续。要尽可能地将意识、情感结合创作手法融人到作品中,以造型为中心形成特定的艺术空间,通过对光源照射与釉面光影之间的控制,来检验造型的自然和谐。
  一件优秀的青瓷雕塑作品是美好而灵动的,散发出生命的光泽,因此在创作中,釉层烧制的工艺,釉色的表现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造型的变化,转折过渡务必顺畅不能生硬,要符合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生命律动的重现,两者相互配合,艺术所造就的灵魂才能够充实。
  “海之星”在创作过程中将当代美术设计和理念融入其中,运用釉料的呈色进行颜色的搭配,使得海螺的边缘与主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显得更加艺术化,这是一种陶艺创作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这样的手法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的律动之美,颜色的搭配上也更加自然真实。并且通过颜色的对比,以青为基础的原色表现得更为强烈,更加符合当下时尚自然的审美要求,
  青瓷雕塑创作是一个心灵感悟的过程,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体现,在由虚转实的塑造过程中,通过精神的贯穿使得青瓷作品的造型符合自然的表达。将创作者的情感和谐有序地融入其中。当代的青瓷雕塑造型是一个更加多元的创作舞台。尝试、实践。用思想的先觉来决定艺术形式的变化。因此拥有一颗沉静而坚定的内心,拥有扎实熟练的技艺基础,永远是找寻青瓷雕塑造型美好的关键所在。生活由表现时代的艺术呈现,优秀的青瓷作品不仅表现生活,更可以映照未来,青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更需要当代陶艺家共同的努力。
其他文献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成熟于明清时期。鼎盛于当代,集造型、诗词、书法、金石等诸多艺术于一身,经历代艺人的辛勤耕耘而日益精进,承载着古老文明与现代荣耀。紫砂融入文人的生活。世代相传、薪火相继,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法与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壶具。成为茶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今,宜兴紫砂壶精湛的工艺和唯美的造型让世界为之侧目,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后起之秀。同时,紫砂壶又以造型的千姿百态、制作工艺的娴熟精
期刊
紫砂壶艺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它集文学、绘画、书法、堆塑等诸多艺术于一体,具有实用性、文化性、艺术性的风格特征,一把好壶就像是一个经制壶艺人精心孕育的小生命,每一把壶都凝结着制壶艺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记录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展现着广阔的生活画卷,令世人爱不释手。故而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这一切都要得益于紫砂壶的艺术气质,而这是一个内涵广泛、形式宽泛的概念。不同的紫砂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气质和内在
期刊
摘要 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清晰地看到由佛经翻译所表现出来佛教的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佛教在中国又延伸出另一种体现了佛教生命伦理的禅宗思想,这款紫砂“禅定壶”正是禅意与紫砂壶实用性的巧妙融合。  关键词 禅定壶;佛法;筋纹器;禅意  佛教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佛教文化开始广为流传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深刻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华文明。佛教和茶早在
期刊
壶艺泰斗顾景舟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说:“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指壶的具象轮廓。神即壶的精神审美,气即壶型所呈现的气质,态则是作品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等各种姿态。由此可见,一把好的紫砂壶,必是形、神、气、态的完美结合。并通过具体的造型和装饰达到审美目标。  壶有壶的神韵,这种神韵是真正打动人内心的东西,也是促使紫砂壶真正走入人们生活和雅玩范畴。并且长盛不
期刊
摘要 大自然孕育了历代紫砂壶名作,制壶艺人在不断提升紫砂壶创作技艺的过程中,进行过无数次探索,才使其作品古朴、典雅、线条优美,由此焕发出大自然与紫砂壶艺水乳交融的境界。  关键词 亭玉壶;紫砂工艺;文化  在紫砂壶的设计、创意与定型制作完成时,往往借助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基本造型加以艺术的概括整合,将壶艺的各大要素完美地结合后,制成高品位的紫砂花器。现以紫砂“亭玉壶”(见图1)为例,探
期刊
陶都宜兴。紫玉金砂。谈起宜兴,人们必定会想到紫砂壶。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自元代以后。由于紫砂壶具有实用与欣赏的价值,很快就成为了收藏珍品。明代初年,紫砂壶有了较大的发展,畅销市场、名扬中外。到了万历年间。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水平,精美的紫砂茶具沿着丝绸之路销往阿拉伯、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成为一种“神品”。在当时,制作紫砂壶的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紫砂壶有它独特的风格,古朴典雅却不乏新意。令所见之人
期刊
紫砂土是世间独一无二的泥料矿藏,它是生命之土、灵魂之土,在一代代制壶艺人们的不懈努力下,它浴火涅槃而重生。成就了一种艺术形式、文化载体和情感蕴藉。紫砂壶艺传承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它伴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而诞生。是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堪与金玉比美。为世人所推崇喜爱。  紫砂壶的发展进程离不开历代制壶艺人的贡献,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顾景舟等。他们是紫砂历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期刊
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并以其素面素心的特性称著于世,这与中国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的关系,古往今来,爱壶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都钟情于紫砂壶。明代李渔日:“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可见古人就开始推崇宜兴紫砂壶,并以此作为饮茶的圣器。明代中期以后,文人、士子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中来,于是逐渐形成了集诗词、书画、陶刻等于一体的紫砂茗壶文化。蜚声海内外。  茶人品茶,壶人爱壶,一把
期刊
摘要 紫砂陶艺以手工完成雕塑人像艺术,栩栩如生的人像雕塑维妙维肖。也因紫砂泥的触摸富有弹性感。使得紫砂雕塑更富有一番逼真性。现代紫砂雕塑的发展不仅要吸收传统,更要突破,仅在表面的相似或物象,那不是艺术,也不会真正产生艺术。事实证明,保持自己的独创精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走出一条别人无可企及的艺术道路。  关键词 童年;紫砂雕塑;艺术价值  宜兴紫砂雕塑的发展题材日渐扩大,并在当代陶艺人的努力
期刊
紫砂壶是“世间茶具之首”。其造型质朴、形质完美、色泽古雅,集实用性、欣赏性、收藏价值于一体。闻名中外,被誉为“国之瑰宝”。在中国古代,不论是宫殿亭阁、深宫墙院、杯盘茶盏还是桌椅板凳,都是以方形为主体造型。具有挺拔庄重、雄伟古朴之感。形成一种传统的造型。而紫砂壶也受其影响,紫砂壶中的方壶形体优美、工艺严谨、气韵生动、造型古朴、技法独特。整体透露出豪爽、刚劲、正直的阳刚之气。且比例精准、口盖紧密、块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