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爸爸打出来的口吃

来源 :祝你幸福·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n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小学时,爸爸规定了对儿子的“必打三条”。经常挨打之后,孩子开始起了变化——
  
  打出来的口吃
  
  这一家来我的心理疹所。
  男孩儿21岁,小时口吃,由于症状不十分明显,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大学一年级时,他住在集体宿舍里,同学看黄色录像,引起他极大的反感。周末回家,不停地洗澡,一次要洗8小时以上。原本的口吃变得愈加严重,说话时,他紧闭双眼,强行张开口,嘴巴歪得变了形。
  母亲诉说他成长经历。小学时,他经常遭到父亲的惩罚。父亲约法必打三条:一、撒谎;二、完不成作业;三、犟嘴。三年级以前,他是活泼的,甚至非常调皮。自从经常挨打后,开始变得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
  一次,妈妈买来一辆玩具汽车,男孩儿太喜欢了,玩得忘了写作业。父亲回家,二话没说,抄起玩具从五楼扔下。男孩儿一边哭,一边往楼下跑。玩具残片散落一地,孩子边哭边寻找,他的心和玩具一样支离破碎。妈妈哭了,但丈夫规定,教育孩子父母要步调一致,她不敢去安慰儿子。男孩儿抱着破碎的玩具,慢慢爬上楼,满脸泪痕。对妈妈说:“我恨死爸爸了。”
  我一边倾听,一边观察着。此时,男孩儿的父母眼圈红了,孩子表情僵硬。
  孩子的成长与父母对他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孩子出现心理问题,100%源于家庭原因。由于家长过于刻板,严厉的管教,加剧了男孩儿内心的冲突与焦虑,玩乐、好动的天性在压抑中逐渐泯灭。随着挨打次数增加,焦虑也在升级。
  
  父亲的反省
  
  一个人小时候受过情感虐待,长大后就有可能虐待自己的身体。男孩儿患了“强迫症”,每周末8个小时的洗澡就是这样形成的,口吃则是长期封闭自己所致。
  父亲说:“我实在不愿意回家,一看到这个孩子,我的头就大了。”提起儿子,妈妈不停地抽泣。
  我问男孩儿:“如果让你有选择父亲的权力,你会选择现在的父亲吗?”男孩回答:“下世转胎,我再也不做他的儿子了,太痛苦。”爸爸听后,抱头不语。
  然后,让他们互相打分,满分是10分,儿子给妈妈打6.6分,给父亲打6分;爸爸给儿子7分,妈妈打了8分。
  “你们一年之中最多能表扬孩子几次?”我问男孩儿的父亲。他说:“我近10年没有表扬过孩子了。”问其原因,父亲说:“我小时候,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如今的成就,完全来自父亲严格的教育。所以,为了孩子有出息,我信奉棍棒教育。”这位父亲虽然读到博士,但他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对孩子的爱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爱最终的结果是伤害。
  父亲像一个巨大的阴影,使孩子的心灵无法得到阳光照射。我和男孩的父亲单独会谈几次,他对自己人格和心理存在的问题有了认识。其间,我们有过深层次的心理交锋。对于自己的问题,父亲总结了几点:自负;自私,从不顾及他人感受;对待孩子和家人,主观臆断太多;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延续传统高压、打骂的方法;过于追求完美,所谓让孩子成才,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的完美需要,没有考虑孩子本身的实际。
  我让父亲把自我解剖的问题及反省结果,与儿子交流,并让他向儿子道歉。儿子起初很吃惊,当看到父亲如此真诚,他哭了。后来,孩子再来见我时说,父亲比以前可亲了。
  一个月后,再次见到孩子的父亲,他变了,满面笑容,给人一种很平易的亲和力。他说,现在孩子每周回家,有很大变化,懂事,能体贴人等等。孩子的口吃有了明显好转,洗澡时间比以前短了。
  
  每天做一件“坏”事
  
  家庭环境变了,孩子也变得开朗起来。他再次来到工作室,我建议他每天做一件“坏”事,比如一些恶作剧,调侃他人,或者与他人摩擦冲突时,大喊大叫;如果与别人发生争执,试着张口骂人。
  孩子患了强迫症,而这种症状的主体具有“肛门性格”,对肮脏的东西过于敏感,所以会不停地洗澡。通过骂人,他会接受从灵魂到躯体的不完美,从而改变完美主义的偏执,削弱强迫症状。
  每天做一件“脏”事,比如接触拖把、扫帚等他认为的不洁物品,要从轻到重逐级深入。
  另外,要扩大社交范围,多交朋友,特别是异性朋友。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倾向;二是转移注意力,从过于关注自我转向外部,使心理能量多向外部宣泄,强迫症状会减弱。
  半年后,再次见到男孩儿,眼前的他像变了个人,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阳光,自信,谈吐自如。
  编辑 程玉
  
  幸福观点孩子口吃(如果是轻度的)是一个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的问题,它反映的心理问题却是不简单的。导致口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与家长的暴力、高压、自负有关。
  我们国家成人中的口吃,特别是农村人群中的口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几乎在每个地方的乡村,都能看到治疗口吃的野广告。这也能说明家庭教育问题有多么普遍和严重。当你的孩子开始口吃,你就要自省了。
其他文献
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遥遥相望,中间有铁索相连,一上一下,相距约有一人高。山风拂过,铁索便悠然地荡起了秋千,无数椭圆的小铁环互相撞击着,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宛如大山的风铃。这是山上的招牌旅游景点,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往返于两座山峰之间,向游人表演“铁索飞渡”。  他是个山里汉子,家里穷,30多岁才开始学艺。当时师傅说,你要想清楚,你是有老婆孩子的人了,这碗饭可不好吃啊,一颗脑袋天天都别在裤腰上,出不得半点
期刊
来信    我是他的第13任女友,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个。  现在的男朋友是在我最艰难的时候相识的,他教会我很多东西,也就是说今天的我,身上有许多他的痕迹。说实话,和我处过的男友相比,他是最聪明,最懂体贴,也是最欣赏我、关心我的一个。我知道他是个有很多过去的人,交过很多女朋友,还和其中几个同居过。我是个明白人,知道人一生中谁也无法保证只爱一个人,或者只被一个人爱。所以,我根本就没太在意他的过去,认定
期刊
在我开始选择化妆品的年龄,我才知道,所谓皱纹,就是皱眉头皱出来的细纹。    舞台中央的她    她是快50岁的女人,只穿深颜色衣服,10年前剪了短发,从此再没变过发型。  上大学时,同学们看了她的照片,齐齐惊呼:哇,原来你妈妈的黑白照片这么漂亮。  她在泛黄的时光里微笑,眉清目秀,眼睛汪着水,肩膀上垂两条黑油油的长辫子,是70年代的美和时尚。那时候她18岁,刚参加工作,3年之后有了我。  依稀记
期刊
学会爱自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种伟大的爱,能够引发个人优势潜力。你会爱自己吗?    学会爱自己并不容易。真爱自己的人,能够接纳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不挑剔自己的家庭,不挑剔自己的外貌,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实现自己。没有学会爱自己的学生,在校园里不是施暴者,就是受暴者,这样的学生或多或少有自我贬低的情绪。要教育孩子自爱,人越是喜欢自己,越不容易伤害自己和别人。  教育孩子善待自己,不折磨自己
期刊
在网上开店    老公工资不高,儿子刚读幼儿园,奶奶又离不开药罐子,家境日渐窘迫,沈小清非常苦恼。老公很担心,咬咬牙买了台电脑,让她在网上消磨时间。  上网,让沈小清开阔了眼界,也让她有了赚钱的想法。她开始在网上开店,做小饰品、小家电买卖。因为没经验,一次邮寄货物时和江苏宿迁一个客户闹了纠纷,这个客户毫不留情地在信誉栏里填了“差”。网上交易最讲究诚信,从此,很少有人买她的商品。  她把自己关在小屋
期刊
小敏再填写档案时,亲属那一栏大大方方地写下这样4个字:父亲,鞋匠。    小敏有俩父亲,一个是山村跛腿鞋匠,一个是城里的国营工人。小敏对同学从不说父亲是鞋匠,只说父亲在城里。在小敏的学籍档案中,家庭关系那一栏赫然写着:父亲,工人。  鞋匠是养父,城里的是生父。  10年前,鞋匠捡到一个弃婴,看上去似乎有病,已经气息奄奄,孑然一身的鞋匠把弃婴抱回家。他钱极少,花得很抠门儿。小敏从没穿过漂亮衣服,就连
期刊
在我的记忆中,对母亲最鲜明的印象便是:她很忙碌,也很快乐。家里家外总也干不完的活,像发条一样把母亲的整个身体都拧得结结实实。   母亲一向嫌自己的字不好看,不肯写信,每有要事,总让儿女代笔。其实,母亲的字有种纯稚之美,像初学者,一笔一划中规中矩又扭捏不安,拙得可爱;而母亲最让人感动的是她写字时的情形,郑重地端坐桌前,像小学生练字一样毕恭毕敬,一封信大概要写好几天似的。  在母亲所有的档案中“学历”
期刊
2006年9月12日,湖北天门市某外国语学校高三发生惨案,一名学生持刀刺死了他的班主任老师。  舆论哗然。经过采访,笔者了解到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家教悲剧:因过度实施苦难教育,导致人格缺损,最终被微不足道的小事引爆,酿成大祸……    家里穷得一塌糊涂    19岁的徐超,从童年开始就在苦难中度过。4岁上山放牛,6岁下田种地。父亲徐元才患有胃病,母亲患有严重风湿,家里穷得一塌糊涂。  徐超和哥哥相继
期刊
我可以拒交物业管理费吗?    问:我2003年10月从某A手中购买房屋一套,之后,一直交纳物业管理费至2005年7月。2005年8月、9月,我家两次被盗,向物业公司通报(口头),并向派出所报案(有报案记录),至今没有破案。我当时要求赔偿,物业公司拒绝。于是,我通知物业公司解除物业管理关系(口头),至今没有交纳物业管理费。现在,我收到物业公司的律师函,要求我们补交1年的物业管理费,否则,起诉我。请
期刊
人很容易怨天尤人,然而命运不会因此而变得温柔。当你开始怨恨时,无论住在别墅还是茅屋中,你其实已经破产了。    那条梦中的小路     在张凤的记忆中,没有撒娇的经历。她比弟弟只大1岁,所以哺乳期很短,也就是说,她不到1岁时,便天然地丧失了依偎在母亲怀中的权利。弟弟出生后,她就跟着奶奶,偶尔能跟着母亲睡,就很奢侈了。母亲跟弟弟睡一头,她睡另一头,抱着母亲的脚入眠。她最温馨的记忆,是母亲带着她和弟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