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中秋,清风明月,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同时,一盒盒寄托着人们美好祝福的月饼更是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早在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记》就有此记叙:“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悠久的历史使得月饼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中国人传统的团圆节里,人们以制月饼、尝月饼、玩月饼、写月饼为节俗内容,拜谢月神、庆祝丰收、怀旧思乡、祈望团圆。清代祁启萼有一首《月饼》诗云:“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烧罗罗出斧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点出了月饼命名的取义。古往今来,许多名人抒情寄意,留下了不少与月饼有关的趣闻铁事。
唐代典籍中记载了一则唐高祖李渊在中秋之夕与群臣一起分食“圆饼"的故事:花好月圆的中秋之夜,唐高祖李渊与群臣一起欢宴赏月,席上有吐蕃商人进献的珍馔“圆饼",唐高祖龙颜大悦,接过装潢华丽的饼盒,取出镂刻着精美图案的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将圆饼分赏文武大臣。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到了唐玄宗当朝时,一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佳节赏月,在尝月饼中,唐玄宗嫌胡饼叫法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一名就传开来。
相传,宋末朝廷腐败,权奸当道,金兀术乘机率兵入侵中原,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掠夺,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精忠报国"的岳飞率领“岳家军"渡江北上抗金时,受到沿途各地百姓的欢迎。那年中秋节,“岳家军"军营附近几十村群众,挑着用麦粉和红糖烙成的一张张碗口大的饼,送到军营劳军。于是军民一起吃饼,一起唱歌,美其名为吃“同心饼"、唱“同心歌",同心杀敌保家邦。“岳家军"不负众望,奋勇杀敌,杀得金兵丢盔弃甲,大败而逃。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岳家军"年年8月15都要吃“同心饼"。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间对元朝的统治苦不堪言,朱元璋顺应民意,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军搜查严密,苦于无法传递消息。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月饼,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面。再遣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8月15日晚上响应起义。朱元璋推翻了元朝之后,念念不忘中秋之夜巧借月饼传信息的奇功,这位“万万岁"年年中秋节都要尝尝月饼,回味峥嵘岁月那段光荣历史。
月饼与名人的缘份不乏其例。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曾救过川东开县临江镇王记糕点店王老板的女儿。张献忠决定中秋之夜攻打临江镇,就派其子张定国向王老板打探明军布防情况。王老板说:“我早有准备,这次将月饼的皮做得薄薄的,装在双层水桶里,你们佯装出镇挑水,天黑后我用船将你们送过河去。"这一招果然成功,义军们吃上王老板的冰薄月饼,士气大振,第二天就攻下临江镇。
月如饼,饼似月,赏月尝饼是令人欢愉的雅趣。有一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正值中秋。有人献上甜饼,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吃饼,连声称赞道:“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每逢中秋节,江南一带人民就用月饼招待远方归来的亲人,以后又流传至全国,形成了现在的吃月饼、赠月饼的节俗。
缘起于清朝的名人与月饼趣闻多多。清朝时每逢中秋节,宫廷中都会有盛大的庆典。但慈禧太后执政后的一段日子中,月饼不叫月饼,而偏叫“月菜糕",究其原因是如用不太纯正的北方口音来说,“月饼"与“月病"读音十分相近,而“月病"则与女性生理循环有关,所以西太后认为不雅不吉,忌讳“月饼"谐音,便将月饼改称“月菜糕"。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对月饼颇有研究,他撰写的《随园食单》中不仅介绍了众多饼的名称,而且还记述了月饼的制作方法,如刘伯月饼是用桃仁、松子、瓜子、加上冰糖和猪油作馅的。有一种月饼当时认为是高档的,是五仁月饼,所谓五仁月饼,馅中有杏仁、松子、胡桃肉、莲心和瓜子。由此可见,清代月饼花色品种已极为丰富。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姻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众人团聚玩“戏状元饼",这是闽南和台湾民间过中秋的独特风俗。300多年前郑成功踞守厦门操练水师时,其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远离乡井想家思亲之情,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厦门市洪本街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后来,这一节日游戏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进入台岛。1683年,施琅统一台湾后,中秋戏饼再掀高潮。描写较详细的是乾隆年间,布政使钱琦的《竹枝词》:“玉宇寒光净碧空,有人觅醉桂堂东。研朱滴露书元字,奇取呼庐一掷中。" 中秋节夜,合家团聚,纳凉赏月,戏饼作乐,的确是别有情趣!
名人与月饼,为中华食文化增辉添彩,谱写了一段正气歌!
唐代典籍中记载了一则唐高祖李渊在中秋之夕与群臣一起分食“圆饼"的故事:花好月圆的中秋之夜,唐高祖李渊与群臣一起欢宴赏月,席上有吐蕃商人进献的珍馔“圆饼",唐高祖龙颜大悦,接过装潢华丽的饼盒,取出镂刻着精美图案的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将圆饼分赏文武大臣。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到了唐玄宗当朝时,一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佳节赏月,在尝月饼中,唐玄宗嫌胡饼叫法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一名就传开来。
相传,宋末朝廷腐败,权奸当道,金兀术乘机率兵入侵中原,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掠夺,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精忠报国"的岳飞率领“岳家军"渡江北上抗金时,受到沿途各地百姓的欢迎。那年中秋节,“岳家军"军营附近几十村群众,挑着用麦粉和红糖烙成的一张张碗口大的饼,送到军营劳军。于是军民一起吃饼,一起唱歌,美其名为吃“同心饼"、唱“同心歌",同心杀敌保家邦。“岳家军"不负众望,奋勇杀敌,杀得金兵丢盔弃甲,大败而逃。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岳家军"年年8月15都要吃“同心饼"。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间对元朝的统治苦不堪言,朱元璋顺应民意,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军搜查严密,苦于无法传递消息。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月饼,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面。再遣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8月15日晚上响应起义。朱元璋推翻了元朝之后,念念不忘中秋之夜巧借月饼传信息的奇功,这位“万万岁"年年中秋节都要尝尝月饼,回味峥嵘岁月那段光荣历史。
月饼与名人的缘份不乏其例。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曾救过川东开县临江镇王记糕点店王老板的女儿。张献忠决定中秋之夜攻打临江镇,就派其子张定国向王老板打探明军布防情况。王老板说:“我早有准备,这次将月饼的皮做得薄薄的,装在双层水桶里,你们佯装出镇挑水,天黑后我用船将你们送过河去。"这一招果然成功,义军们吃上王老板的冰薄月饼,士气大振,第二天就攻下临江镇。
月如饼,饼似月,赏月尝饼是令人欢愉的雅趣。有一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正值中秋。有人献上甜饼,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吃饼,连声称赞道:“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每逢中秋节,江南一带人民就用月饼招待远方归来的亲人,以后又流传至全国,形成了现在的吃月饼、赠月饼的节俗。
缘起于清朝的名人与月饼趣闻多多。清朝时每逢中秋节,宫廷中都会有盛大的庆典。但慈禧太后执政后的一段日子中,月饼不叫月饼,而偏叫“月菜糕",究其原因是如用不太纯正的北方口音来说,“月饼"与“月病"读音十分相近,而“月病"则与女性生理循环有关,所以西太后认为不雅不吉,忌讳“月饼"谐音,便将月饼改称“月菜糕"。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对月饼颇有研究,他撰写的《随园食单》中不仅介绍了众多饼的名称,而且还记述了月饼的制作方法,如刘伯月饼是用桃仁、松子、瓜子、加上冰糖和猪油作馅的。有一种月饼当时认为是高档的,是五仁月饼,所谓五仁月饼,馅中有杏仁、松子、胡桃肉、莲心和瓜子。由此可见,清代月饼花色品种已极为丰富。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姻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众人团聚玩“戏状元饼",这是闽南和台湾民间过中秋的独特风俗。300多年前郑成功踞守厦门操练水师时,其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远离乡井想家思亲之情,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厦门市洪本街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后来,这一节日游戏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进入台岛。1683年,施琅统一台湾后,中秋戏饼再掀高潮。描写较详细的是乾隆年间,布政使钱琦的《竹枝词》:“玉宇寒光净碧空,有人觅醉桂堂东。研朱滴露书元字,奇取呼庐一掷中。" 中秋节夜,合家团聚,纳凉赏月,戏饼作乐,的确是别有情趣!
名人与月饼,为中华食文化增辉添彩,谱写了一段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