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改革的热词。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立足该学科的教学特点,利用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中实现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思维拓展与提升、审美鉴赏培养与塑造、传统文化认知与理解等,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本文中,我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内容,就如何组织阅读教学进行具体说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教学对策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指出了新的方向。就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在课堂中全靠一本书、一张嘴、一张黑板、一支粉笔来向学生讲述基础知识,而学生则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默默地记笔记,识记知识。在这样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无法获得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其核心素养也无法有效养成。针对该情况,我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内容,就如何引导学习与运用语言文字、拓展与提升思维能力等进行了探究,总结了以下经验。
1.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小学阶段学生的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其识字量是有限的。而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汉字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重视汉字教学,尤其在低年级,要以识字教学为主,知识教学为辅,为学生打牢语文学习基础,同时使其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促进其语言学习与运用能力的提升。以《“贝”的故事》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贝”,掌握“贝”,我利用多媒体向其直观地展现了演变历程。在展示的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观察甲骨文、金文的“贝”,引导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该汉字像我们所见到的什么物品。尽管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会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但是不少学生提到了贝壳。基于此,我向学生讲述了古代人们拿“贝”当钱用的故事。同时,在讲述过程中,再次利用多媒体向其展示“货、贷、赚、赔”等汉字,使学生加深对“贝”含义的理解。如此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掌握其结构,还可以在故事倾听中掌握其含义,进而为其在音形义结合下,灵活运用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2.思维能力的拓展与提升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材进行互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语言文字的解析中,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从而使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问题解决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发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对此,我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结合文本向学生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积极思考、探究。以《黄山奇石》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第二自然段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問题:作者在这一自然段中描绘的奇石叫什么名字?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在什么地方呢?以此引导学生通读文章,探寻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解决了此类问题之后,我继续提问:这块石头看起来是一个大桃子,为什么将其称作仙桃石,而非大桃石呢?在该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会自由想象画面,联系具体的语境,来体会其内涵。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获得思维锻炼,为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发挥人文功能,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人文意蕴,促进其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这里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包括对基础语言文字的鉴赏,还包括对思想品德的鉴赏。基于此,我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利用对比法,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进行对比,从而获得积极情感的熏陶,实现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以《寓言二则》为例,我在文本解析之后,引导学生将《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在此次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二者的行为入手探析其思想品质,从而明白,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地改正自身错误。如此教学,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文本内涵,还可以在良好道德的熏陶下获得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4.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阅读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传统文化传递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感知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地从“自然人”过渡到“文化人”,为其文化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立足教学所学,为学生讲述极具文化内涵的小故事,使其在故事倾听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学生讲述了《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妈祖传说》等故事。
总之,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指导下,教师要立足四个维度的内容,以阅读为载体,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中学会与运用语言文字、拓展与提升思维能力等,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耀珍.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基础教育研究,2017(23):47-50.
[2]张丽丽.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96-97.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教学对策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指出了新的方向。就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在课堂中全靠一本书、一张嘴、一张黑板、一支粉笔来向学生讲述基础知识,而学生则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默默地记笔记,识记知识。在这样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无法获得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其核心素养也无法有效养成。针对该情况,我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内容,就如何引导学习与运用语言文字、拓展与提升思维能力等进行了探究,总结了以下经验。
1.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小学阶段学生的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其识字量是有限的。而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汉字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重视汉字教学,尤其在低年级,要以识字教学为主,知识教学为辅,为学生打牢语文学习基础,同时使其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促进其语言学习与运用能力的提升。以《“贝”的故事》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贝”,掌握“贝”,我利用多媒体向其直观地展现了演变历程。在展示的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观察甲骨文、金文的“贝”,引导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该汉字像我们所见到的什么物品。尽管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会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但是不少学生提到了贝壳。基于此,我向学生讲述了古代人们拿“贝”当钱用的故事。同时,在讲述过程中,再次利用多媒体向其展示“货、贷、赚、赔”等汉字,使学生加深对“贝”含义的理解。如此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掌握其结构,还可以在故事倾听中掌握其含义,进而为其在音形义结合下,灵活运用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2.思维能力的拓展与提升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材进行互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语言文字的解析中,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从而使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问题解决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发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对此,我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结合文本向学生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积极思考、探究。以《黄山奇石》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第二自然段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問题:作者在这一自然段中描绘的奇石叫什么名字?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在什么地方呢?以此引导学生通读文章,探寻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解决了此类问题之后,我继续提问:这块石头看起来是一个大桃子,为什么将其称作仙桃石,而非大桃石呢?在该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会自由想象画面,联系具体的语境,来体会其内涵。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获得思维锻炼,为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发挥人文功能,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人文意蕴,促进其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这里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包括对基础语言文字的鉴赏,还包括对思想品德的鉴赏。基于此,我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利用对比法,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进行对比,从而获得积极情感的熏陶,实现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以《寓言二则》为例,我在文本解析之后,引导学生将《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在此次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二者的行为入手探析其思想品质,从而明白,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地改正自身错误。如此教学,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文本内涵,还可以在良好道德的熏陶下获得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4.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阅读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传统文化传递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感知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地从“自然人”过渡到“文化人”,为其文化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立足教学所学,为学生讲述极具文化内涵的小故事,使其在故事倾听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学生讲述了《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妈祖传说》等故事。
总之,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指导下,教师要立足四个维度的内容,以阅读为载体,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中学会与运用语言文字、拓展与提升思维能力等,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耀珍.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基础教育研究,2017(23):47-50.
[2]张丽丽.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