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染发剂的5个90%
在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男女老少加入到染发的人群中,有的是为了年轻漂亮,有的是为了彰显个性,有的是为了调节心情换个活法……然而,一则则有关染发剂致癌的报道却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疑惑。
據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染发剂含致癌物有害健康,并举证一位有15年染发史的女性患上白血病的案例,一时间让不少有过染发经历的消费者人心惶惶。随后,中国美发美容协会和国家卫计委又站出来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染发剂与癌症的发生有相关性。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让老百姓如坠云里雾里,不知该信谁的说法,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染发。带着读者的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邹先彪博士。
据介绍,关于染发剂,使用时人们存在着5个90%:90%以上的染发剂没有明确标注产品主要成分和浓度;90%以上的人对化学染发剂的成分和危害不清楚;90%以上的染发剂含有“对苯二胺”;90%以上的人染发之前没有做过过敏原检查;90%以上染发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显示“对苯二胺”呈阳性。据统计,在正常人群中,“对苯二胺”的致敏率为4%;在皮肤病患者中,其致敏率为10%。
染发致癌众说纷纭
关于染发剂是否有致癌性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话题,并且争论双方都有相关文献发表在医学刊物上。邹博士向记者详细道来。
支持者认为,经常染发的人群乳腺癌、皮肤癌、白血病、膀胱癌的发病率都会增加。已经发表的文献有记载包括“对苯二胺”在内的一些染发剂在动物实验中可致DNA突变。美国曾对市售的169种氧化型染发剂进行实验,结果证明150种有致突变作用。由此推论其有潜在的致癌性。而美国癌症学会对1.3万名染发妇女的一项调查显示,常年使用染发剂的人患淋巴瘤的机会增加了70%,其中患白血病的人数是未染发妇女的3.8倍。研究者认为染发剂中的苯类有机物质可以通过头皮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达骨髓,如果长期反复作用于造血干细胞,会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恶变。美国加州在调查了500多名美发师后发现,他们因肿瘤而死亡的几率是常人的6倍。英国学者报告过度染发使乳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日本的学者也有报告称“对苯二胺”可引起淋巴瘤。
而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对苯二胺”并不是染发剂的全部,这就像馒头中的食用碱一样,如果直接把它吃下去,肯定把胃烧坏了,但是作为馒头中的添加剂就不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而且动物实验数据显示“对苯二胺”无致畸性和致癌性,流行病学数据也未证实“对苯二胺”具有致癌性。一些有关染发引起癌症的文献属于个案报道,不具有普遍的预示意义。西班牙研究人员通过近40年的研究发现,染发致癌的几率微乎其微。一项针对欧洲和北美1/3的18岁以上染发女性和10%的40岁以上染发男性的调查显示,染发与膀胱癌、乳腺癌、皮肤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病的发生率增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一些血液病、淋巴或骨髓有关的肿瘤中,染发者的患病机会也只是略微有点增加。正是由于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对苯二胺”是致癌物,因此欧盟并未将“对苯二胺”列入致癌物质名单,美国、欧盟等国也均未禁止染发产品使用“对苯二胺”,但对其浓度有着严格的限制,最大允许使用量为6%,并且不能够用于文身或皮内使用及睫毛染色。
争论双方都认为对方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或动物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由于致癌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大型课题,涉及合理的研究参数难以科学确定、需要一定研究样本量、随访观察的长期性、医患之间配合的适应性等多种问题。由于国际上对于染发剂致癌性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科学方法,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性甚至相反结论也是难以避免的。这样的争论或许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许一种新型无毒无害染发剂的问世可以起到终止这种争论的作用。
防护好就能减少伤害
专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染发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就是可能发生过敏而致染发皮炎,因个人体质的不同,致敏反应的轻重也会不一,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全身性的。染发皮炎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皮瘙痒、红斑、丘疹、水疱,重者皮肤上可出现渗出大量积液,头面部皮肤明显潮红肿胀,糜烂渗液,如果因为洗浴而使染发剂沾染到身上其他部位的皮肤,也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同的反应,超敏体质可能还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甚至休克情况的发生。因此,染发者一旦出现上述反应,应当引起高度的警觉,并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将染发剂对自身的伤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那么,如何又能使染发出现的过敏反应减小到最低程度呢?
专家建议,在染发前,消费者一定要到皮肤科去做皮肤斑贴测试,结果显示“对苯二胺”阳性者一定不能染发。应当认真挑选染发产品,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上面应该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特殊用途化妆品的批准文号及执行产品标准号;进口产品上也应有进口化妆品卫生批准文号、中文产品名称、制造者名称、地址以及经销商注册的名称、地址,不要到不正规的地方去购买价廉质次的假冒伪劣产品。
尽量选择有产品成分及浓度标识的产品,杂质浓度过高或含强氧化剂的产品致敏性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增高。色泽的选择不宜太深,尽量避免选择永久性染发产品,永久性染发剂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极易出现皮炎、湿疹、鼻炎、哮喘等症状。染发时如需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减少染发剂渗透到皮肤内。
染发剂最好涂抹在距离发根1厘米处,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头皮的直接接触。消费者即使对染发剂不过敏也不要频繁染发,染发间隔最好在3个月以上。染完头发后须多用流水清洗几次,以避免过多的染发剂残留在头发或头皮上;洗头时,不宜用尖锐的指甲使劲搔抓头皮,以防头皮破损使残存的染发成分乘虚而入。
洗完头发再洗澡,不要洗头洗澡同时进行,以免染料沾染到全身。一次染发不宜同时使用几种不同品牌或色泽的染发产品,以免交叉的化学反应产生过多的致敏物质或毒性物质。血液病、肿瘤、糖尿病、心脏病、哮喘病等患者,头面颈部有疖痈或皮肤破损者,免疫能力低下的老年人,肝肾功能不良者,准备生育的夫妻,孕妇和哺乳期的女性,月经期女性都不适合染发。
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是头发能够着色的重要成分,其致癌性的说法在医学界尚无定论,消费者不必过分担心。其能够肯定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对一部分敏感体质的人造成染发皮炎,如果消费者按照上述合理的方法进行染发前的准备和染发中的操作,也可以将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降低到最小程度。
我们也在此呼吁染发剂生产厂家能够在产品上明确标示染发剂的主要成分和浓度,并提醒消费者染发前应做斑贴试验,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杂质成分的存在。如果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研制出无毒无害的、可以替代“对苯二胺”的新型染发产品,那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种福音。
在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男女老少加入到染发的人群中,有的是为了年轻漂亮,有的是为了彰显个性,有的是为了调节心情换个活法……然而,一则则有关染发剂致癌的报道却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疑惑。
據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染发剂含致癌物有害健康,并举证一位有15年染发史的女性患上白血病的案例,一时间让不少有过染发经历的消费者人心惶惶。随后,中国美发美容协会和国家卫计委又站出来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染发剂与癌症的发生有相关性。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让老百姓如坠云里雾里,不知该信谁的说法,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染发。带着读者的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邹先彪博士。
据介绍,关于染发剂,使用时人们存在着5个90%:90%以上的染发剂没有明确标注产品主要成分和浓度;90%以上的人对化学染发剂的成分和危害不清楚;90%以上的染发剂含有“对苯二胺”;90%以上的人染发之前没有做过过敏原检查;90%以上染发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显示“对苯二胺”呈阳性。据统计,在正常人群中,“对苯二胺”的致敏率为4%;在皮肤病患者中,其致敏率为10%。
染发致癌众说纷纭
关于染发剂是否有致癌性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话题,并且争论双方都有相关文献发表在医学刊物上。邹博士向记者详细道来。
支持者认为,经常染发的人群乳腺癌、皮肤癌、白血病、膀胱癌的发病率都会增加。已经发表的文献有记载包括“对苯二胺”在内的一些染发剂在动物实验中可致DNA突变。美国曾对市售的169种氧化型染发剂进行实验,结果证明150种有致突变作用。由此推论其有潜在的致癌性。而美国癌症学会对1.3万名染发妇女的一项调查显示,常年使用染发剂的人患淋巴瘤的机会增加了70%,其中患白血病的人数是未染发妇女的3.8倍。研究者认为染发剂中的苯类有机物质可以通过头皮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达骨髓,如果长期反复作用于造血干细胞,会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恶变。美国加州在调查了500多名美发师后发现,他们因肿瘤而死亡的几率是常人的6倍。英国学者报告过度染发使乳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日本的学者也有报告称“对苯二胺”可引起淋巴瘤。
而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对苯二胺”并不是染发剂的全部,这就像馒头中的食用碱一样,如果直接把它吃下去,肯定把胃烧坏了,但是作为馒头中的添加剂就不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而且动物实验数据显示“对苯二胺”无致畸性和致癌性,流行病学数据也未证实“对苯二胺”具有致癌性。一些有关染发引起癌症的文献属于个案报道,不具有普遍的预示意义。西班牙研究人员通过近40年的研究发现,染发致癌的几率微乎其微。一项针对欧洲和北美1/3的18岁以上染发女性和10%的40岁以上染发男性的调查显示,染发与膀胱癌、乳腺癌、皮肤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病的发生率增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一些血液病、淋巴或骨髓有关的肿瘤中,染发者的患病机会也只是略微有点增加。正是由于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对苯二胺”是致癌物,因此欧盟并未将“对苯二胺”列入致癌物质名单,美国、欧盟等国也均未禁止染发产品使用“对苯二胺”,但对其浓度有着严格的限制,最大允许使用量为6%,并且不能够用于文身或皮内使用及睫毛染色。
争论双方都认为对方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或动物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由于致癌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大型课题,涉及合理的研究参数难以科学确定、需要一定研究样本量、随访观察的长期性、医患之间配合的适应性等多种问题。由于国际上对于染发剂致癌性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科学方法,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性甚至相反结论也是难以避免的。这样的争论或许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许一种新型无毒无害染发剂的问世可以起到终止这种争论的作用。
防护好就能减少伤害
专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染发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就是可能发生过敏而致染发皮炎,因个人体质的不同,致敏反应的轻重也会不一,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全身性的。染发皮炎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皮瘙痒、红斑、丘疹、水疱,重者皮肤上可出现渗出大量积液,头面部皮肤明显潮红肿胀,糜烂渗液,如果因为洗浴而使染发剂沾染到身上其他部位的皮肤,也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同的反应,超敏体质可能还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甚至休克情况的发生。因此,染发者一旦出现上述反应,应当引起高度的警觉,并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将染发剂对自身的伤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那么,如何又能使染发出现的过敏反应减小到最低程度呢?
专家建议,在染发前,消费者一定要到皮肤科去做皮肤斑贴测试,结果显示“对苯二胺”阳性者一定不能染发。应当认真挑选染发产品,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上面应该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特殊用途化妆品的批准文号及执行产品标准号;进口产品上也应有进口化妆品卫生批准文号、中文产品名称、制造者名称、地址以及经销商注册的名称、地址,不要到不正规的地方去购买价廉质次的假冒伪劣产品。
尽量选择有产品成分及浓度标识的产品,杂质浓度过高或含强氧化剂的产品致敏性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增高。色泽的选择不宜太深,尽量避免选择永久性染发产品,永久性染发剂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极易出现皮炎、湿疹、鼻炎、哮喘等症状。染发时如需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减少染发剂渗透到皮肤内。
染发剂最好涂抹在距离发根1厘米处,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头皮的直接接触。消费者即使对染发剂不过敏也不要频繁染发,染发间隔最好在3个月以上。染完头发后须多用流水清洗几次,以避免过多的染发剂残留在头发或头皮上;洗头时,不宜用尖锐的指甲使劲搔抓头皮,以防头皮破损使残存的染发成分乘虚而入。
洗完头发再洗澡,不要洗头洗澡同时进行,以免染料沾染到全身。一次染发不宜同时使用几种不同品牌或色泽的染发产品,以免交叉的化学反应产生过多的致敏物质或毒性物质。血液病、肿瘤、糖尿病、心脏病、哮喘病等患者,头面颈部有疖痈或皮肤破损者,免疫能力低下的老年人,肝肾功能不良者,准备生育的夫妻,孕妇和哺乳期的女性,月经期女性都不适合染发。
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是头发能够着色的重要成分,其致癌性的说法在医学界尚无定论,消费者不必过分担心。其能够肯定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对一部分敏感体质的人造成染发皮炎,如果消费者按照上述合理的方法进行染发前的准备和染发中的操作,也可以将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降低到最小程度。
我们也在此呼吁染发剂生产厂家能够在产品上明确标示染发剂的主要成分和浓度,并提醒消费者染发前应做斑贴试验,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杂质成分的存在。如果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研制出无毒无害的、可以替代“对苯二胺”的新型染发产品,那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种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