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在昏黄的台灯底下,张瑛老人微蹙眉头思索着过去。
一种力量开始从他的记忆发端,慢慢地向生命的深层渗透。同时开始等待着一个轮回,期待有一种契机能把深蕴在心的激情唤醒。一种复杂的情绪在葳蕤纠结:谁来把宁武民歌再度唱醒,不仅事关音乐,还关乎时代——
20世纪60年代初,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开始收集整理当地民歌。当时他正在县文化馆工作,经常下乡,工作之余的收集是他空闲生活的最好调适。
时至今日,张瑛依然记得自己那种基于责任心的热忱。在这个曾经不识谱的音乐爱好者心中,民歌不仅是底层表情的集大成,更是块坦荡灵魂写真的净土。他所做的,就是要将散落于民间的乐符重新跳动起来。
半个世纪以来,张瑛亲历了宁武民歌由盛而衰的全部过程。此刻,已年届80的张瑛,感怀起往日的岁月,叹息道:“我走了,这些东西也就走了。”
喜欢着,并痴迷着
张瑛出生在宁武。在这个历史、民风、文化气息充溢的边塞要地,听古城的风,沐古城的雨,他痴迷着并喜欢着,始终热爱着。
早年由代州师范毕业,教了书,上省艺校,再到县文化馆工作,他的生命节拍基本与文化沾着边,这也是他能够坚守的资质和理由。
喜欢上民歌,因了常年下乡的机缘。用心听了才发现,民间的乐声原来如此痴情热烈:“唱戏一半假,民歌句句真”,宁武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是晋北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有爱慕,有热恋,有送别,更有相思,张瑛最初下乡时,就是无意识地被这些民间的燃情音符打动了的。
“吹起洋号拿起枪,抓住哥哥的皮带送到大门口”,“胡麻麻开花一片片蓝,小妹妹爱穿一九蓝”,“电线杆引路一不溜子远,翻山过岭目毛(补字)妹妹来。”这些关于时事变迁的乐声,这些关于美好生活的渴盼,这些关于忠贞爱意的歌讴,也动听,也真挚,也燃情,诗化了他的生活,他开始在歌声中寻找快乐。
许多民歌是“偷听”来的
住在村里的户家吃派饭,大姑娘小媳妇有意无意哼唱的小曲儿,令他痴迷。手上的飞针走线,丝毫不误嘴边蹦出的悠扬声:“火车车拉边边铁轨轨响,前半响了在你后半响。”“野鹊鹊落在二篓子背,青色骡子花咪咪驴,大出奇开花一串串铃,单等哥哥打完店。”
最初怕扰了她们,不肯唱,所以只是听,用心品,再整理记谱。渐渐地,面对这个城里来的文化干部,媳妇们也并不拒绝,张瑛就设法让她们大胆唱出来,然后记录下来,珍藏起来。
碰上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造屋上梁等热闹事,他就跑去听村子里的长辈唱歌,最打紧的,碰上外地上门讨要米面的歌者更好。那些外来的曲调,乐音婉转,总会使他生出许多灵感。
“那个时候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十分好,许多歌只听一两遍就能一字不落地唱下来,然后抄录、记谱。每天夜里都得把新歌记熟了才睡得着”。”张瑛说。
除了文革中被禁止唱民歌,张瑛说自己“没有一天不写的,一天不记心里就发闷。这些歌都是好东西啊,是我们特有的文化。如果散失于民间实在是太可惜了。”张瑛叹息说。
《大红公鸡毛腿腿》的最早记录者
“《大红公鸡毛腿腿》本是定襄的民歌,可定襄人没收集到,我收集到了。”张瑛说。
1955年,张瑛去定襄县参加一个正月十五的社火晚会。高跷队跑阁的老艺人演完,肩膀靠肩膀休息清唱时,他用心记下了那首《大红公鸡毛腿腿》的民歌,回去后迅速在本上记谱,惟恐忘掉。那首旋律悠扬,节奏明快的曲子,令他着实欢喜了好一阵子。
3年后,县里组织赴忻州地区参加汇演的节目,张瑛就将这首歌教唱给邮电局的职工,结果去了一唱就火了。此歌后被省音乐学院记谱整理,经著名民歌手许月英老师演绎后,红遍了忻州地区。
“《大红公鸡毛腿腿》后来演变成了山西民歌,但好多人说不清它的出处,但这首歌根在定襄,我收集时只有‘大红公鸡毛腿腿,吃不上个东西白跑了腿’两句,现在有好几段了。”
住干校毕不了业的“花心干部”
曾经为一个小歌剧写过首《考新娘》,大意是民兵结婚时考新娘,但就是因为涉及了哥哥妹味情情爱爱的内容,别人在干校住上几年就毕业,张瑛一住就是五年,直至最后一批才解放出来。
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有人骂他低级趣味,有人说他搞文艺不正经,有人则干脆指责他是“皮红里白的水萝卜,花心干部”,对此张瑛自是一番无奈。
在新堡乡接受改造的日子里,高强度的劳动几乎压弯了他的心劲。白天,他与其他“牛鬼蛇神”一起修田造林,打坝淤地;晚上,躺在土炕上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隐隐地,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民歌清唱,警醒了他的神经,刺激了他的思维,他的快要僵硬的精神复活了!
于是,靠着天赋的灵动,承揽下为大坝抹洋灰缝的营生。一桶白灰,一把刷子,一天下来,活也做好了,脑袋里搜集来的民歌也记死了,没人的时候,再悄悄吟唱几声,温习温习,日子就这样长长地过去了5年。
一种力量开始从他的记忆发端,慢慢地向生命的深层渗透。同时开始等待着一个轮回,期待有一种契机能把深蕴在心的激情唤醒。一种复杂的情绪在葳蕤纠结:谁来把宁武民歌再度唱醒,不仅事关音乐,还关乎时代——
20世纪60年代初,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开始收集整理当地民歌。当时他正在县文化馆工作,经常下乡,工作之余的收集是他空闲生活的最好调适。
时至今日,张瑛依然记得自己那种基于责任心的热忱。在这个曾经不识谱的音乐爱好者心中,民歌不仅是底层表情的集大成,更是块坦荡灵魂写真的净土。他所做的,就是要将散落于民间的乐符重新跳动起来。
半个世纪以来,张瑛亲历了宁武民歌由盛而衰的全部过程。此刻,已年届80的张瑛,感怀起往日的岁月,叹息道:“我走了,这些东西也就走了。”
喜欢着,并痴迷着
张瑛出生在宁武。在这个历史、民风、文化气息充溢的边塞要地,听古城的风,沐古城的雨,他痴迷着并喜欢着,始终热爱着。
早年由代州师范毕业,教了书,上省艺校,再到县文化馆工作,他的生命节拍基本与文化沾着边,这也是他能够坚守的资质和理由。
喜欢上民歌,因了常年下乡的机缘。用心听了才发现,民间的乐声原来如此痴情热烈:“唱戏一半假,民歌句句真”,宁武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是晋北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有爱慕,有热恋,有送别,更有相思,张瑛最初下乡时,就是无意识地被这些民间的燃情音符打动了的。
“吹起洋号拿起枪,抓住哥哥的皮带送到大门口”,“胡麻麻开花一片片蓝,小妹妹爱穿一九蓝”,“电线杆引路一不溜子远,翻山过岭目毛(补字)妹妹来。”这些关于时事变迁的乐声,这些关于美好生活的渴盼,这些关于忠贞爱意的歌讴,也动听,也真挚,也燃情,诗化了他的生活,他开始在歌声中寻找快乐。
许多民歌是“偷听”来的
住在村里的户家吃派饭,大姑娘小媳妇有意无意哼唱的小曲儿,令他痴迷。手上的飞针走线,丝毫不误嘴边蹦出的悠扬声:“火车车拉边边铁轨轨响,前半响了在你后半响。”“野鹊鹊落在二篓子背,青色骡子花咪咪驴,大出奇开花一串串铃,单等哥哥打完店。”
最初怕扰了她们,不肯唱,所以只是听,用心品,再整理记谱。渐渐地,面对这个城里来的文化干部,媳妇们也并不拒绝,张瑛就设法让她们大胆唱出来,然后记录下来,珍藏起来。
碰上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造屋上梁等热闹事,他就跑去听村子里的长辈唱歌,最打紧的,碰上外地上门讨要米面的歌者更好。那些外来的曲调,乐音婉转,总会使他生出许多灵感。
“那个时候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十分好,许多歌只听一两遍就能一字不落地唱下来,然后抄录、记谱。每天夜里都得把新歌记熟了才睡得着”。”张瑛说。
除了文革中被禁止唱民歌,张瑛说自己“没有一天不写的,一天不记心里就发闷。这些歌都是好东西啊,是我们特有的文化。如果散失于民间实在是太可惜了。”张瑛叹息说。
《大红公鸡毛腿腿》的最早记录者
“《大红公鸡毛腿腿》本是定襄的民歌,可定襄人没收集到,我收集到了。”张瑛说。
1955年,张瑛去定襄县参加一个正月十五的社火晚会。高跷队跑阁的老艺人演完,肩膀靠肩膀休息清唱时,他用心记下了那首《大红公鸡毛腿腿》的民歌,回去后迅速在本上记谱,惟恐忘掉。那首旋律悠扬,节奏明快的曲子,令他着实欢喜了好一阵子。
3年后,县里组织赴忻州地区参加汇演的节目,张瑛就将这首歌教唱给邮电局的职工,结果去了一唱就火了。此歌后被省音乐学院记谱整理,经著名民歌手许月英老师演绎后,红遍了忻州地区。
“《大红公鸡毛腿腿》后来演变成了山西民歌,但好多人说不清它的出处,但这首歌根在定襄,我收集时只有‘大红公鸡毛腿腿,吃不上个东西白跑了腿’两句,现在有好几段了。”
住干校毕不了业的“花心干部”
曾经为一个小歌剧写过首《考新娘》,大意是民兵结婚时考新娘,但就是因为涉及了哥哥妹味情情爱爱的内容,别人在干校住上几年就毕业,张瑛一住就是五年,直至最后一批才解放出来。
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有人骂他低级趣味,有人说他搞文艺不正经,有人则干脆指责他是“皮红里白的水萝卜,花心干部”,对此张瑛自是一番无奈。
在新堡乡接受改造的日子里,高强度的劳动几乎压弯了他的心劲。白天,他与其他“牛鬼蛇神”一起修田造林,打坝淤地;晚上,躺在土炕上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隐隐地,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民歌清唱,警醒了他的神经,刺激了他的思维,他的快要僵硬的精神复活了!
于是,靠着天赋的灵动,承揽下为大坝抹洋灰缝的营生。一桶白灰,一把刷子,一天下来,活也做好了,脑袋里搜集来的民歌也记死了,没人的时候,再悄悄吟唱几声,温习温习,日子就这样长长地过去了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