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向生活靠拢的数学有心人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llllllllvvvv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数学生活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
  一、.一节室外数学课的启示。
  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门窗、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能在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事实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对于米、千克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实在是太少了。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第二节课时,,我就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0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坚固。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数学,,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二、.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在新课标的理念中提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是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掌握、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是我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思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游戏,,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挖掘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而且,,还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 ““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减少了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压抑感””和““被动状态””,,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由此可见,通过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更容易激发学生积极求知的欲望,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二)创设生活情境,,学习新知。
  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小学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
  如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我创设这样的情景:我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子盛了同样多的水,,并请一位同学做上记号,,先往一个杯子放进一个小铁块(铁块用线拴着),,然后分别演示把铁块提上来,,再放进去,,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铁块放进水里了,,铁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教师及时肯定并板书:占空间。我们再换一个物体,,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鸡蛋,,这时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满了出来,,有的同学““呀””的一声惊叫,,我抓住时机问:和刚才的实验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放进水里的鸡蛋比铁块大,,也就是鸡蛋占的空间比铁块占的空间大。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为了让学生继续感受““体积””概念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我要求学生每人举出4个不同的物体并按体积的大小排列起来。然后就顺理成章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为了更准确的计量这些物体的体积和方便计算,,我们要学习几个体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因为创设了较好的生活情景,,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有着深刻的认识,,整节课都很兴奋,,学得也很轻松。   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 )寻找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習题。
  再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然后
  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四) 回归生活实际,,应用新知。
  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们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我们教师首先要拥有数学意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基础和前提,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关键。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角度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听、說、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掌握英语的关键。小学阶段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适当读写。听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要
期刊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较为基础性的学科,它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语文的字词教学更是意义重大,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不同就是由对文本的局部即字、词、句的认知逐渐到对篇、章的感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课堂组织和设计就要有有所侧重的展开,其中要结合字词教学的主要規律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索。一般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个过渡。小学打基础阶段,高中是学生素养的提高阶段,初中
期刊
摘要:物理教学从古到今一直是教育界的中流砥柱,怎样才能让一堂课有声有色同时兼具韵味,本文将从生活角度出发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详细地介绍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效,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好,在学的同时玩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学习物理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同时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会看、会说、会用、会思考、会动手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光源,光速,光路。  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科学探究找到光直线传播的
期刊
自襄阳市规范办学行为以来,限定了学生在校时间,不能加班加点,节假日不允许补课,新形势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不下滑?如何让老百姓不骂娘?让人民群众满意?一下子把学校置于“两难”的困境之中,“行至水穷处”,一下子无所适从,怎样既能规范办学行为,又能保证教学高质量,出路在那里?  痛定思痛,我们相信总有“坐看云起时”,于是,我们“坐下来”认真思考新的形势,得到的认识是;只有“向课堂要质量,向教研要质量,向管
期刊
“分解”在字典里的释义为“一个整体分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可理解为“分化瓦解”等。其近义词有“剖析、分析、解析、瓦解、分化、剖释”等。如果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能够巧妙应用“分解” 这一思想即分解思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简单、易解决、易内化的问题,这种分化瓦解、化繁为简的过程我认为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过程,更是一种学科素养砺练的过程,也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学科能力素养。纵观当今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基础
期刊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站在三尺井台上已有一年光阴,这一年来我始终怀着一腔热情,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引领我的学生们一同成长,并肩前行,学生因为有我的陪伴而快乐,我因为有学生的同行而幸福。  去年九月份,我迎来了一张张可爱的、充满稚气的脸。有人说一年级的孩子,是魔鬼和天使的结合体,这话一点不假,他们的热情、礼貌、纯真,时时感动着我,他们会亲昵地喊教师好,会冷不丁送你一样自己心爱的东西,会拉着你的衣角
期刊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正所谓人生识字聪明始,汉字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生应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然而,当今社会是个信息技术时代,手机与电脑的键盘成了主流。很多人认为现在会不会写字已经不再那么
期刊
《史记》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漫步在司马迁广场,两侧巨幅群雕---呈现,我似乎走进了激荡延绵的历史长河中。  我看到,在涿鹿之野的茫茫浓雾中,蚩尤的身躯正在倒下;我看到,在暴雨如注,白浪滔天的河面上,大禹已挺身而出。我听到西周朝堂的乐声才响,诸侯的杀伐声已近。我看到始皇帝正驾车而来,踌躇满志;却又见陈涉正揭竿而起,睥睨王侯。我还见刘邦在鸿门宴中的剑光寒气中周旋;却听闻乌江边悲歌传来,乌骓嘶鸣……一幕幕
期刊
摘 要 按照有关规定,小学生每天要进行至少一小时的户外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考虑场地及学生人身安全,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笔者通过实验法,比较有计划、有组织的花样跳绳训练与普通的课外活动(集体跳长绳练习,课间操时间进行队列练习、两套广播操、一套韵律操以及一些身体素质练习)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旨在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课外活动安排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 花样跳绳;体育课;身体素
期刊
英语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是当前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许多地方大规模地开展了“素质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实验结果证明,“目标导学”模式是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目标导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特点  英语“目标导学”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它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也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模式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