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语文试卷讲评课中的优化策略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我尝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讲评,采取优化策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让讲评课走向高效!

一、善于归类题型,形成答题稳定思路


  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文阅读有些题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讲评中总结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授之以渔”,就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例如,期中試卷上呈现了如下题型:15题,比较下面的原句和改句,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原句】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改句】信念坚定方能凝神、气定、专注。(《深挖一眼泉》议论文)21题,假如对原文第7段做如下改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原句】“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人跺着脚喊。【改句】“还是快走吧!”坐车的说。(《在烈日和暴雨下》小说)
  在讲评时,我将这两道题型放在一起让学生辨别提问的指向性。学生一致认为是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效果。接下来,我将两名学生的答案同时投影出来,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比较答题的思路和落脚点。
  他们认为这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是先说好的一句话好在哪里,然后再阐述另一句话不好在哪里。在答好句好在哪里时,要先选好角度,然后扣住主题,由表及里地答题。15题选择修辞手法或句式特点,21题选择人物刻画方法,另外常用角度还有感官角度、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
  针对答题的落脚点,学生认为议论文首先要扣住相应段落的论点,小说要扣住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现实、人物情感,写景散文要扣住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说明文要扣住相应段落的说明中心。
  接下来,我再要求学生对刚才投影的两个答案进行评析,看答题步骤是否完整、规范,落脚点是否正确。最后再让学生规范组织答案。如此归类题型,学生头脑中就能形成稳定的答题思路,长期这样训练,我相信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尊重学生答案,激发课堂参与热情


  试卷讲评课,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参考答案,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例如,试卷上第12题:韩邦奇是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吗?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在翻看学生答题卡时,我发现了丁夏伟同学的答案写得挺好的。(附丁夏伟的答案:我认为韩邦奇是乙文中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韩邦奇在朝廷做官时便“上书陈时政阙失”;被贬后依旧体察民情,关心百姓,“邦奇闵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作歌哀之”。可见韩邦奇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被贬后依旧体谅百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是古仁人的体现。)于是讲评试卷时,我将该同学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同时投影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先去发现两种答案的异同,然后在组内交流,谈谈你认为哪一个答案更好。班级展示时,有小组认为丁夏伟对古仁人的理解更全面,因为他从两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了分析。进行到此,我让学生再次明确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是怎样的人,学生很自然地说到古仁人应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补充、质疑的场景是经常有的,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更加积极地思考,让他们在质疑交流中尝到成功的甜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真正地走向了高效。

三、落实变式训练,实现知识融会贯通


  试卷讲评只是做到解决了问题,弥补了不足。只评讲而不训练,知识点就难以得到巩固,无法生成解题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变式训练来解决,让学生在“练习——讲评——训练”中,知识得以内化,答题技巧得以熟练化,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试卷第16题:3段文字能作为本文论据吗?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深挖一眼泉》)出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辨别材料能否证明论点。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分析材料,在具体呈现答案时要扣住论点要素阐述。学生们在掌握好这类题型后,我对此作了如下变式训练: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小组交流后呈现了以下答案。(1)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专心练习书法,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终成一代“书圣”。(2)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虎,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不断地写生临摹,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从学生们交流的答案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然后我让其中一组代表总结出做这类题目的要点:(1)补充的论据要扣论点要素;(2)必须是名人事例。
  通过变式训练,在比较中获取的知识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这样的举一反三,更好地实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总之,试卷讲评课是一个夯实、整合、拓展与提升能力的过程。教者在小组合作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动脑筋,多采取优化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升思维,从而实现语文试卷讲评课的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新店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消减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共读——班主任、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童书,共同经历一段阅读旅程,那样我们就会在书的世界里“相逢”,共同编织美好生活。一、共读——共同经历一段旅程  1.书信,开启芝麻之门。阅读之初,我们一般用书信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一本新书,或者告诉他们这本书将带给我们什么,或者我们将讨论什么问题、要做什么准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共读有一个美好的开始。  2.仪式,打开阳光之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每事问》这首诗中说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上教师提问“问得巧”,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沉默”的课堂就会化静为动,高潮迭起,流淌出美妙的旋律。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课堂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那么,课堂上我们如何做“巧问”的智者呢?一、关注现状,诊断课堂问题  我们抽取了语文、科学两个学科各一节课进行现状分析,数据调查
期刊
自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春风吹到南宁,我们五里亭第二小学与衡阳路小学、清川小学等十几所实验学校,都在热火朝天地开展和探讨。参加实验一年多来,我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从最初的困惑不解,到逐渐努力尝试,在坚持实践中,在反思前进中慢慢找到了与“她”牵手相伴的快乐!一、印象“语文主题学习”  简单地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点的语文学习体系。它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围
期刊
年初,教育部正式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这份历时4年、由260多位专家参与修订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一经出台,立刻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在14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尤为引人关注。当“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新课标中的高频词迅速成为新热点时,语文新课标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14篇增至72篇”更是一时间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绝不仅仅
期刊
一、有一种差距叫思想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当我们省察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不禁要惊出一身冷汗。请看下面几个题目。  ①尊重一切生命是一种道德义务吗?  ②艺术家是否在其作品中刻意留下让人意会的内容?  ③对摘自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所著《论神性》的一段话加以解读。  这些题目,是法国的高考题,而且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高中生不论学文学理,哲学都是必考科目,与法语、数学、物理等不相上下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诵读与写作作为两部分分别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只能针对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读写结合,通过将一些历史文化教材内容与读写教学进行联系,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值得应用的历史文化素材,学习这种文章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我国历史
期刊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与写作重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其实,语文能力最根本的就是阅读分析能力,学生只有会分析文章中的精妙手法,才会开始运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分析能力呢?这个良好的切入口就是课文,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章的分析不外乎三个问题:写什么,为何写,如何写。所有的文章都逃不过人、事、景、物、情、理这六个内容。写人的文章,要抓
期刊
《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写了“我”童年摇桂花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向读者真实再现了童年的美好生活,让我们能透过文字,清晰地看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收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一、“香”飘十里摇花乐  文章中,作者花了不少的文字描写桂花的“香气味儿”。“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为学生感知文本、历练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为了展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辛,揭示李时珍坚持不懈的高贵品质,着力描写了他与徒弟庞宪一天的工作经历
期刊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学理念,影响了几代语文人。然而,对于不少语文老师来说,要成为真正的课堂“主导”并非易事,不少教师虽表面“主导”了课堂,却“钳制”了学生。教师只有会导、善导,才能成为真正有意义的课堂“主导”,才能引领学生占领思维高地,迈入语文世界。一、教师“善导”,要依标而行  首先要导正方向,不能偏离轨道造成误导。大而言之,就是要遵循课程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