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我尝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讲评,采取优化策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让讲评课走向高效!
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文阅读有些题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讲评中总结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授之以渔”,就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例如,期中試卷上呈现了如下题型:15题,比较下面的原句和改句,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原句】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改句】信念坚定方能凝神、气定、专注。(《深挖一眼泉》议论文)21题,假如对原文第7段做如下改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原句】“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人跺着脚喊。【改句】“还是快走吧!”坐车的说。(《在烈日和暴雨下》小说)
在讲评时,我将这两道题型放在一起让学生辨别提问的指向性。学生一致认为是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效果。接下来,我将两名学生的答案同时投影出来,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比较答题的思路和落脚点。
他们认为这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是先说好的一句话好在哪里,然后再阐述另一句话不好在哪里。在答好句好在哪里时,要先选好角度,然后扣住主题,由表及里地答题。15题选择修辞手法或句式特点,21题选择人物刻画方法,另外常用角度还有感官角度、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
针对答题的落脚点,学生认为议论文首先要扣住相应段落的论点,小说要扣住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现实、人物情感,写景散文要扣住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说明文要扣住相应段落的说明中心。
接下来,我再要求学生对刚才投影的两个答案进行评析,看答题步骤是否完整、规范,落脚点是否正确。最后再让学生规范组织答案。如此归类题型,学生头脑中就能形成稳定的答题思路,长期这样训练,我相信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试卷讲评课,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参考答案,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例如,试卷上第12题:韩邦奇是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吗?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在翻看学生答题卡时,我发现了丁夏伟同学的答案写得挺好的。(附丁夏伟的答案:我认为韩邦奇是乙文中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韩邦奇在朝廷做官时便“上书陈时政阙失”;被贬后依旧体察民情,关心百姓,“邦奇闵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作歌哀之”。可见韩邦奇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被贬后依旧体谅百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是古仁人的体现。)于是讲评试卷时,我将该同学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同时投影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先去发现两种答案的异同,然后在组内交流,谈谈你认为哪一个答案更好。班级展示时,有小组认为丁夏伟对古仁人的理解更全面,因为他从两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了分析。进行到此,我让学生再次明确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是怎样的人,学生很自然地说到古仁人应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补充、质疑的场景是经常有的,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更加积极地思考,让他们在质疑交流中尝到成功的甜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真正地走向了高效。
试卷讲评只是做到解决了问题,弥补了不足。只评讲而不训练,知识点就难以得到巩固,无法生成解题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变式训练来解决,让学生在“练习——讲评——训练”中,知识得以内化,答题技巧得以熟练化,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试卷第16题:3段文字能作为本文论据吗?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深挖一眼泉》)出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辨别材料能否证明论点。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分析材料,在具体呈现答案时要扣住论点要素阐述。学生们在掌握好这类题型后,我对此作了如下变式训练: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小组交流后呈现了以下答案。(1)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专心练习书法,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终成一代“书圣”。(2)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虎,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不断地写生临摹,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从学生们交流的答案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然后我让其中一组代表总结出做这类题目的要点:(1)补充的论据要扣论点要素;(2)必须是名人事例。
通过变式训练,在比较中获取的知识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这样的举一反三,更好地实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总之,试卷讲评课是一个夯实、整合、拓展与提升能力的过程。教者在小组合作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动脑筋,多采取优化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升思维,从而实现语文试卷讲评课的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新店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一、善于归类题型,形成答题稳定思路
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文阅读有些题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讲评中总结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授之以渔”,就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例如,期中試卷上呈现了如下题型:15题,比较下面的原句和改句,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原句】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改句】信念坚定方能凝神、气定、专注。(《深挖一眼泉》议论文)21题,假如对原文第7段做如下改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原句】“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人跺着脚喊。【改句】“还是快走吧!”坐车的说。(《在烈日和暴雨下》小说)
在讲评时,我将这两道题型放在一起让学生辨别提问的指向性。学生一致认为是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效果。接下来,我将两名学生的答案同时投影出来,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比较答题的思路和落脚点。
他们认为这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是先说好的一句话好在哪里,然后再阐述另一句话不好在哪里。在答好句好在哪里时,要先选好角度,然后扣住主题,由表及里地答题。15题选择修辞手法或句式特点,21题选择人物刻画方法,另外常用角度还有感官角度、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
针对答题的落脚点,学生认为议论文首先要扣住相应段落的论点,小说要扣住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现实、人物情感,写景散文要扣住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说明文要扣住相应段落的说明中心。
接下来,我再要求学生对刚才投影的两个答案进行评析,看答题步骤是否完整、规范,落脚点是否正确。最后再让学生规范组织答案。如此归类题型,学生头脑中就能形成稳定的答题思路,长期这样训练,我相信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尊重学生答案,激发课堂参与热情
试卷讲评课,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参考答案,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例如,试卷上第12题:韩邦奇是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吗?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在翻看学生答题卡时,我发现了丁夏伟同学的答案写得挺好的。(附丁夏伟的答案:我认为韩邦奇是乙文中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韩邦奇在朝廷做官时便“上书陈时政阙失”;被贬后依旧体察民情,关心百姓,“邦奇闵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作歌哀之”。可见韩邦奇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被贬后依旧体谅百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是古仁人的体现。)于是讲评试卷时,我将该同学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同时投影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先去发现两种答案的异同,然后在组内交流,谈谈你认为哪一个答案更好。班级展示时,有小组认为丁夏伟对古仁人的理解更全面,因为他从两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了分析。进行到此,我让学生再次明确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是怎样的人,学生很自然地说到古仁人应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补充、质疑的场景是经常有的,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更加积极地思考,让他们在质疑交流中尝到成功的甜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真正地走向了高效。
三、落实变式训练,实现知识融会贯通
试卷讲评只是做到解决了问题,弥补了不足。只评讲而不训练,知识点就难以得到巩固,无法生成解题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变式训练来解决,让学生在“练习——讲评——训练”中,知识得以内化,答题技巧得以熟练化,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试卷第16题:3段文字能作为本文论据吗?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深挖一眼泉》)出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辨别材料能否证明论点。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分析材料,在具体呈现答案时要扣住论点要素阐述。学生们在掌握好这类题型后,我对此作了如下变式训练: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小组交流后呈现了以下答案。(1)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专心练习书法,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终成一代“书圣”。(2)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虎,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不断地写生临摹,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从学生们交流的答案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然后我让其中一组代表总结出做这类题目的要点:(1)补充的论据要扣论点要素;(2)必须是名人事例。
通过变式训练,在比较中获取的知识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这样的举一反三,更好地实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总之,试卷讲评课是一个夯实、整合、拓展与提升能力的过程。教者在小组合作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动脑筋,多采取优化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升思维,从而实现语文试卷讲评课的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新店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