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活用教材,教学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高境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最终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关键词 更新观念 正确到位 灵活应变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利用的有效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材这条主线,深刻领会教材意图,挖掘教材内涵,用足用活教材,精彩呈现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立足教材,全面把握,落实教学目标
为能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我们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有关的课程资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例题和练习安排的目的和优势。同时,在教学中既要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能不脱离教材,而又不为教材所束缚。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文本提供的教学资源,找寻关键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单元复习。
第一题,口算下面各题(4组):320÷40 12×5 32÷2 36÷12 450÷90 14×7 96÷8 64÷16 560÷70 4×24 85÷5 70÷35
教学参考书中说明此组题的教学要求是:按题组练习、比较,分别总结出口算的方法。有的教师可能会把教学要求的内涵忽略了,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一起练一练,而后校对结果是否正确,校对结束后不了了知。这样处理可以说没有能够全面达成练习设计的要求。作为题组训练,编在复习课中肯定有它的价值所在。那价值在哪?如何落实于课堂?我们在进一步解读教材意图后,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13页,看第一题的4组题,请同学们一组一组练习,做完后比一比,想一想,每组题是怎么做的。”(意图:请同学们一组一组练习,落实按题组训练的目标,做完后比一比,想一想,每组题是怎么做的。落实比较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口算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为落实口算的方法、目标作准备。)
学生练习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一组一组反馈答案。
第一组,呈现学生的资源让其他同学自主校对结果,指名说说怎样做比较快?(意图:此组题被除数与除数的末尾都有零,口算时把它们末尾的零同时去掉比较快捷。)
第二组,校对同上,让学生说说怎样做不容易错?(意图:此组题计算结果有进位,学生往往会把进的1丢掉,所以,提出要求:怎样做不容易错?)
第三组,校对同上,让学生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意图:此组题第一次试商后被除数十位上还有数字需落下后与个位合在一起进行第二次试商,学生往往会把第一次试商后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丢掉,所以,提出要求: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组,校对同上,让学生讨论怎样做比较方便?(意图:此组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做除法想乘法的,所以,向学生提出思考:怎样做比较方便?)
四组题根据不同的题型,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明晰了口算中灵活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题型的敏感性,从而提升训练的价值。
二、活用教材,让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交流、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数学问题,去获得数学信息。但课程内容又是一种文本化的形式,教师必须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其进行重新选择、组织,使数学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
五年级上册的认识两位小数。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教材:教材中安排了一块橡皮0.3元,信封0.05元,练习本的单价是0.48元,为什么该例题中还安排一个一位小数?而一位小数学生已经在四年级学过了。细细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教材是从现实情境出发,引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许多教师误认为这个例题中还设置一位小数的认识是继续要组织学生重新认识一位小数的,而实际上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二位小数,以及它的读法。在充分解读教材中例题的基础上,如何把死板的文本教材转化成鲜活的教学过程呢?我在此例的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出示情境组织讨论:⑴甲乙两个商店:甲商店橡皮单价是0.3元,乙商店同样的橡皮单价是3角,哪个商店贵?为什么?在学生讨论后组织反馈:0.3元就是3角,0.3元为什么就是3角?3角怎么变成0.3元的?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元、角、分的角度来解释其内在的联系。⑵出示同样的信封的单价:甲商 店0.05元,乙商店5分;同样的练习本的单价是:甲商店0.48元,乙商店4角8分。哪个商店贵?为什么0.05元就是5分,5分怎么变成0.05元的?为什么0.48元就是4角8分,4角8分怎么变成0.48元的?学生结合0.3的经验很快就找到了0.48元就是4角8分,0.05元就是5分的内在联系。
接着讲解两位小数的读法:零点四十八是遮掉0的读法,在48前面加上了0就不这么读了,要读作零点四八。接着再找些两位小数让学生快速读一读。
这样的教学赋予枯燥的数学课堂以“生命”,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全面达成了各项教学目标。
三、超越教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有一千个教师同读一个例题,很有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解读方案。如何挖掘习题功能,超越文本,用足用好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解读能力。
近期在听课过程中,听到一位老师教学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运算》的复习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提问:⑴在乘、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还有各自的名字呢,还记得分别是哪些名字吗?⑵出示两张表格(表格中是7组数据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要求学生填表,填完后和同桌相互查一查,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利用乘法口诀求积或求商的?收集资源:集体交流,每组说一说方法。教师小结:不管是用乘法求积,还是用除法求商,都可以用乘法口诀。
这一题的功能是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凸显习题的功能,放大习题的价值。我建议这样来处理教学:首先出示两张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想一想表格中的空格处怎么填,学生独立填表(课堂学习用纸),填完后和同桌相互查一查,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利用乘法口诀求积或求商的?接着交流的是第一层次:实物投影一位学生的表格的前面5组数据,学生校对有不同之处吗?填写时都用了哪句口诀?想的都是几几得( )(第一个表格),和( )几得几的口诀(第二个表格);第二层次:聚焦最后2组,并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运用了什么口诀?师生交流( )几得几的口诀,几( )得几的口诀,( )( )得几的口诀,从而得出虽是同一句口诀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活用教材,教学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高境界,实现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终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关键词 更新观念 正确到位 灵活应变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利用的有效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材这条主线,深刻领会教材意图,挖掘教材内涵,用足用活教材,精彩呈现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立足教材,全面把握,落实教学目标
为能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我们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有关的课程资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例题和练习安排的目的和优势。同时,在教学中既要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能不脱离教材,而又不为教材所束缚。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文本提供的教学资源,找寻关键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单元复习。
第一题,口算下面各题(4组):320÷40 12×5 32÷2 36÷12 450÷90 14×7 96÷8 64÷16 560÷70 4×24 85÷5 70÷35
教学参考书中说明此组题的教学要求是:按题组练习、比较,分别总结出口算的方法。有的教师可能会把教学要求的内涵忽略了,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一起练一练,而后校对结果是否正确,校对结束后不了了知。这样处理可以说没有能够全面达成练习设计的要求。作为题组训练,编在复习课中肯定有它的价值所在。那价值在哪?如何落实于课堂?我们在进一步解读教材意图后,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13页,看第一题的4组题,请同学们一组一组练习,做完后比一比,想一想,每组题是怎么做的。”(意图:请同学们一组一组练习,落实按题组训练的目标,做完后比一比,想一想,每组题是怎么做的。落实比较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口算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为落实口算的方法、目标作准备。)
学生练习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一组一组反馈答案。
第一组,呈现学生的资源让其他同学自主校对结果,指名说说怎样做比较快?(意图:此组题被除数与除数的末尾都有零,口算时把它们末尾的零同时去掉比较快捷。)
第二组,校对同上,让学生说说怎样做不容易错?(意图:此组题计算结果有进位,学生往往会把进的1丢掉,所以,提出要求:怎样做不容易错?)
第三组,校对同上,让学生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意图:此组题第一次试商后被除数十位上还有数字需落下后与个位合在一起进行第二次试商,学生往往会把第一次试商后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丢掉,所以,提出要求: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组,校对同上,让学生讨论怎样做比较方便?(意图:此组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做除法想乘法的,所以,向学生提出思考:怎样做比较方便?)
四组题根据不同的题型,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明晰了口算中灵活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题型的敏感性,从而提升训练的价值。
二、活用教材,让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交流、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数学问题,去获得数学信息。但课程内容又是一种文本化的形式,教师必须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其进行重新选择、组织,使数学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
五年级上册的认识两位小数。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教材:教材中安排了一块橡皮0.3元,信封0.05元,练习本的单价是0.48元,为什么该例题中还安排一个一位小数?而一位小数学生已经在四年级学过了。细细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教材是从现实情境出发,引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许多教师误认为这个例题中还设置一位小数的认识是继续要组织学生重新认识一位小数的,而实际上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二位小数,以及它的读法。在充分解读教材中例题的基础上,如何把死板的文本教材转化成鲜活的教学过程呢?我在此例的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出示情境组织讨论:⑴甲乙两个商店:甲商店橡皮单价是0.3元,乙商店同样的橡皮单价是3角,哪个商店贵?为什么?在学生讨论后组织反馈:0.3元就是3角,0.3元为什么就是3角?3角怎么变成0.3元的?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元、角、分的角度来解释其内在的联系。⑵出示同样的信封的单价:甲商 店0.05元,乙商店5分;同样的练习本的单价是:甲商店0.48元,乙商店4角8分。哪个商店贵?为什么0.05元就是5分,5分怎么变成0.05元的?为什么0.48元就是4角8分,4角8分怎么变成0.48元的?学生结合0.3的经验很快就找到了0.48元就是4角8分,0.05元就是5分的内在联系。
接着讲解两位小数的读法:零点四十八是遮掉0的读法,在48前面加上了0就不这么读了,要读作零点四八。接着再找些两位小数让学生快速读一读。
这样的教学赋予枯燥的数学课堂以“生命”,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全面达成了各项教学目标。
三、超越教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有一千个教师同读一个例题,很有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解读方案。如何挖掘习题功能,超越文本,用足用好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解读能力。
近期在听课过程中,听到一位老师教学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运算》的复习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提问:⑴在乘、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还有各自的名字呢,还记得分别是哪些名字吗?⑵出示两张表格(表格中是7组数据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要求学生填表,填完后和同桌相互查一查,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利用乘法口诀求积或求商的?收集资源:集体交流,每组说一说方法。教师小结:不管是用乘法求积,还是用除法求商,都可以用乘法口诀。
这一题的功能是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凸显习题的功能,放大习题的价值。我建议这样来处理教学:首先出示两张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想一想表格中的空格处怎么填,学生独立填表(课堂学习用纸),填完后和同桌相互查一查,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利用乘法口诀求积或求商的?接着交流的是第一层次:实物投影一位学生的表格的前面5组数据,学生校对有不同之处吗?填写时都用了哪句口诀?想的都是几几得( )(第一个表格),和( )几得几的口诀(第二个表格);第二层次:聚焦最后2组,并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运用了什么口诀?师生交流( )几得几的口诀,几( )得几的口诀,( )( )得几的口诀,从而得出虽是同一句口诀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活用教材,教学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高境界,实现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终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