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是一名掏粪工,但坚信“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36年来,他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搞钻研,先后进行106项技术革新,9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填补国内特种设备领域空白,为国家节省了上千万元科研经费。
2018年5月,他又从1000多名全国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与其他69名全国技术能手一起,参加了中组部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大国工匠”研修班,正式被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成为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他就是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公厕管理站站长、党支部书记李德。
干部子弟做了“掏粪工”
1962年,李德出生于河北沧州,父亲是一名处长,母亲是一名军医。
1980年9月,高中毕业在家待业两年的李德,想出去找个工作。当处长的父亲并没有给予丝毫的帮助,而李德骨子里也不想“拼爹”。当时,他在报上看到沧州市环卫局下属的园林场正在招聘果林工,于是报名应聘并顺利通过。果林工主要是负责果园果树管理方面的工作,每天从早到晚为果树修枝、嫁接、浇水、施肥等,既辛苦又劳累。李德觉得能自食其力就很好,所以他在园林场干得很舒心。
然而好景不长,生性耿直的李德因为直言快语得罪了领导,被安排到清洁队负责市区内公共厕所的清掏工作,做了一名“掏粪工”。当时李德只有20岁,这让他感到很憋屈。上工的第一天,李德随着队里的师傅去街上公厕掏粪便,不禁胃海翻涌,恶心不已,扔下掏粪勺蹲在地上哇哇呕吐起来。老师傅们看着他痛苦的样子,劝慰道:“第一次掏粪都这样,习惯了就好了。”
其实,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不算啥,最关键的是面子上的难堪。一天,李德在街边的一个公厕掏大粪。这时,一个女声传来:“李德,你怎么在这里掏粪啊?”李德扭过头一看,是他昔日倾慕的一名高中女同学。当时,李德害臊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那天晚上下班回到家,李德第一次对父亲提出要求:“爸,你帮我换个工作吧,除了掏大粪,我干什么都行。”父亲抬起头来,严肃地说:“掏粪工怎么了?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你若是块金子无论放在哪儿都会灿灿发光!我可以帮你调离清洁队,但那样你就成了一名‘逃兵’……”听了父亲的训斥,李德决定不换工作了,他要留在清洁队干出一番成绩来,不能给环卫工人脸上抹黑。
然而,嘴上说说容易,真做起来很难。经过思考,李德决定先从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开始,于是他报名上了一所成人夜大。为了每天能在前半夜去夜大上课,李德特意向领导申请了后半夜的活儿。就这样,每天,李德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觉时间。有时候,下了课在宿舍刚躺下睡着,闹铃就响了,他该起来接班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努力,李德拿到了成人夜大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证书。
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
从成人夜大毕业后,李德觉得该到他大展拳脚的时候了,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技术钻研。
此时的李德目标和方向都很明确,他专门针对环卫工人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第一个技术钻研项目就是如何解决环卫工人在平时掏粪作业时,经常被粪桶蹭得满身屎尿,一身脏臭的问题。李德决定研制一种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
每天晚饭后,当其他环卫工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去公园散步时,李德却把自己关在家里,趴在桌上設计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的图纸。花费两个多月时间,他一共画了1000多张设计草图,最终设计出一张满意的图纸。加工厂按图索骥制造出一辆既美观又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小型粪便作业车,环卫工人只需轻轻按动操作阀门,就可以轻松完成粪便从清掏到倾倒的全过程。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的问世,让清洁队的掏粪工从此彻底告别了肩背手提粪桶、浑身脏臭的工作状态。
牛刀小试,初战告捷,坚定了李德搞技术钻研的决心和信心。他又开始第二个技术钻研项目——研制小型吸污车。在日常掏粪作业中,由于一些公厕位于平房区域的小巷内,大型拉粪车开不进去,环卫工人只能用粪桶一桶一桶地把粪便担出巷子,然后再倒进拉粪车的大罐里。周围的住户和行人对此意见很大。于是,李德决定研制一种可以自由出入小巷的全封闭小型吸污车,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人体力,而且不会散发出任何臭味。
李德凭一点点摸索,无数次大胆尝试。一连半个多月,他衣不解带、废寝忘食地搞技术钻研,白天还要照常上班。
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李德心脏病的老毛病突然犯了,而且病情来势汹汹。妻子陈文红立刻把他送进医院。医生检查后说要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单上签字时,妻子颤抖着手,竟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字来。躺在手术台上的李德用眼神鼓励妻子,声音虚弱地说:“签吧,我会没事的!”
术后,医生特意叮嘱,出院后必须静养,半年内不能工作。而李德回家后只休息了一周,就回到工作岗位,又加紧了小型吸污车的研制工作。为此,从没和他红过脸的妻子第一次和他吵了起来。妻子流着泪说:“你可以不爱惜你的身体,但你要明白你的身体不完全属于你自己,也属于我们全家人,你要是有个好歹叫我们可怎么办啊?”李德拉着妻子,说:“我知道你担心我,但你也是做环卫工作的,环卫工人在工作中吃了多少苦,你比谁都清楚……”妻子听了他的话,从心底里理解了李德的用心良苦。于是,她不再阻拦丈夫去工作,而是在生活上更加关心李德,一日三餐给他“开小灶”加营养,家里的大事小事也尽量不让他操心,让他一门心思扑在研究发明上。
有心人,天不负。最终,李德凭借手提电焊机、电钻、角磨机等简单工具,研制出了适合于小街小巷使用的国内第一台小型吸污车,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2011年7月,沧州市环卫局巨款购置了8辆路面吸尘车,可由于城区路面时有不平,造成吸尘装置倾斜,出现严重的扬尘现象。60多万元一台的吸尘车,只能闲置在环卫局大院内,日晒雨淋,面临着生锈报废的结局。环卫局领导心急如焚,李德主动请缨:“让我试试。”经过再三分析吸尘车的构造和原理,李德写出了解决方案,反馈给吸尘车厂家。然而,厂家的总工程师给李德回信:“你的这套方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操作起来至少需要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和两年多的实践论证……” 要是等上两年,局里的吸尘车恐怕早就成了一堆锈铁。时间不等人,李德决定自己动手进行改造。制造零件没有模具,他就手工对一些异形件进行切割打磨;各个连接系统不熟悉,他就对照原车一点点摸索。他起早贪玩连轴干了两个多月,只花了几万元,就成功完成了对吸尘车的技术改装,让它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掏粪工”成了“大工匠”
由于李德在技术钻研上硕果累累,因此也成了国内外一些厂家和培训机构眼里的“香饽饽”。
2013年6月,深圳一家机械制造工厂高薪邀请李德去厂里做技术指导;2014年9月,新加坡一所培训机构以高薪、移民和赠送房产为条件,聘请李德去他们的学校教授机械制造课程……然而,李德不为所动,他婉拒了所有邀请,继续扎根在沧州环卫一线,安心地掏大粪和搞发明。因为他深信父亲当年对他说的那句话——你若是块金子,无论放在哪儿都会灿灿发光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至目前,李德所负责的技术革新已达1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小型吸污车、小型粪便机械化作业车、吸污车绞盘、压缩式固液分离吸污车,填补了国内特种设备及特种车辆四项空白;他成功改造了20多辆环卫车,直接为国家节约改装资金上千万元;他逐步让沧州市环卫系统的粪便清淘机械化作业由18%提高到98%,让一个听着就“有味道”的工作变成了“无味道”作业。
而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让李德付出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代价。2009年3月的一天,在切割零件时,李德右手大拇指被削掉一块肉,血流不止,但他只是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工作。2011年7月,在改造吸尘车的最后阶段,一根崩起的钢管击中了李德的右眼球,他坚持着“睁只眼、闭只眼”,把吸尘车改造完才去医院就医,导致眼球发炎险些被摘除。
2017年11月,他在医院守护病重的母亲时接到单位紧急电话,吸粪车因出现故障而集体“罢工”。一边是母亲重病在床,气息奄奄,一边是单位发出告急,清粪工作停滞,李德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这时,母亲示意他回去工作。李德转身欲走,妻子一把拉住他,一连串地发问:“你真要做‘不孝子’吗?有什么事比母亲的病还要紧呢?難道地球离了你就不转了吗?”李德眼含着泪说:“机器出现故障,全局上下除了我没有人能够修理,如果我不去,环卫工作就会陷入瘫痪,全市的环境卫生将会受到影响。你就在这里代替我照顾母亲吧!”当他修理完所有出故障的车辆后回到医院,老母亲已经与世长辞。没能与母亲做最后的“道别”,成了李德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和愧疚。
2018年5月,李德36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国家认可,他从全国1000多名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与其他69名全国顶级技术能手一起,参加了中组部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大国工匠”研修班,而后正式被国家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队伍,成为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
鲜花和掌声纷至沓来,李德想得更多的是担当与责任:“我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技能,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的工作更体面。”在谈到获得“大国工匠”荣誉称号的感受时,李德颇有感触:“只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坚持不断创新,环卫工也能成为‘大工匠’!”
如今,56岁的李德已经走上沧州市运河区厕所管理站站长的领导岗位,但他依然像个普通环卫工一样,每天凌晨都会跟班作业检查,白天再回车间继续搞技术钻研。现在的他正在研究洒水车的技术改造问题,他说:“我争取在退休前完成第10项国家专利,做到‘十全十美’。”
30多年过去了,李德和妻子陈红文相亲相爱,相敬如宾。2010年,李德的独生女李媛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安稳工作,而是到沧州一个贫困乡村支教3年。那里条件十分艰苦,用李德的话说,与其教女儿生活,不如让她设身处地地慢慢体会。“这样,她对人生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2018年5月,他又从1000多名全国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与其他69名全国技术能手一起,参加了中组部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大国工匠”研修班,正式被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成为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他就是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公厕管理站站长、党支部书记李德。
干部子弟做了“掏粪工”
1962年,李德出生于河北沧州,父亲是一名处长,母亲是一名军医。
1980年9月,高中毕业在家待业两年的李德,想出去找个工作。当处长的父亲并没有给予丝毫的帮助,而李德骨子里也不想“拼爹”。当时,他在报上看到沧州市环卫局下属的园林场正在招聘果林工,于是报名应聘并顺利通过。果林工主要是负责果园果树管理方面的工作,每天从早到晚为果树修枝、嫁接、浇水、施肥等,既辛苦又劳累。李德觉得能自食其力就很好,所以他在园林场干得很舒心。
然而好景不长,生性耿直的李德因为直言快语得罪了领导,被安排到清洁队负责市区内公共厕所的清掏工作,做了一名“掏粪工”。当时李德只有20岁,这让他感到很憋屈。上工的第一天,李德随着队里的师傅去街上公厕掏粪便,不禁胃海翻涌,恶心不已,扔下掏粪勺蹲在地上哇哇呕吐起来。老师傅们看着他痛苦的样子,劝慰道:“第一次掏粪都这样,习惯了就好了。”
其实,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不算啥,最关键的是面子上的难堪。一天,李德在街边的一个公厕掏大粪。这时,一个女声传来:“李德,你怎么在这里掏粪啊?”李德扭过头一看,是他昔日倾慕的一名高中女同学。当时,李德害臊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那天晚上下班回到家,李德第一次对父亲提出要求:“爸,你帮我换个工作吧,除了掏大粪,我干什么都行。”父亲抬起头来,严肃地说:“掏粪工怎么了?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你若是块金子无论放在哪儿都会灿灿发光!我可以帮你调离清洁队,但那样你就成了一名‘逃兵’……”听了父亲的训斥,李德决定不换工作了,他要留在清洁队干出一番成绩来,不能给环卫工人脸上抹黑。
然而,嘴上说说容易,真做起来很难。经过思考,李德决定先从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开始,于是他报名上了一所成人夜大。为了每天能在前半夜去夜大上课,李德特意向领导申请了后半夜的活儿。就这样,每天,李德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觉时间。有时候,下了课在宿舍刚躺下睡着,闹铃就响了,他该起来接班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努力,李德拿到了成人夜大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证书。
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
从成人夜大毕业后,李德觉得该到他大展拳脚的时候了,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技术钻研。
此时的李德目标和方向都很明确,他专门针对环卫工人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第一个技术钻研项目就是如何解决环卫工人在平时掏粪作业时,经常被粪桶蹭得满身屎尿,一身脏臭的问题。李德决定研制一种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
每天晚饭后,当其他环卫工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去公园散步时,李德却把自己关在家里,趴在桌上設计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的图纸。花费两个多月时间,他一共画了1000多张设计草图,最终设计出一张满意的图纸。加工厂按图索骥制造出一辆既美观又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小型粪便作业车,环卫工人只需轻轻按动操作阀门,就可以轻松完成粪便从清掏到倾倒的全过程。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的问世,让清洁队的掏粪工从此彻底告别了肩背手提粪桶、浑身脏臭的工作状态。
牛刀小试,初战告捷,坚定了李德搞技术钻研的决心和信心。他又开始第二个技术钻研项目——研制小型吸污车。在日常掏粪作业中,由于一些公厕位于平房区域的小巷内,大型拉粪车开不进去,环卫工人只能用粪桶一桶一桶地把粪便担出巷子,然后再倒进拉粪车的大罐里。周围的住户和行人对此意见很大。于是,李德决定研制一种可以自由出入小巷的全封闭小型吸污车,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人体力,而且不会散发出任何臭味。
李德凭一点点摸索,无数次大胆尝试。一连半个多月,他衣不解带、废寝忘食地搞技术钻研,白天还要照常上班。
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李德心脏病的老毛病突然犯了,而且病情来势汹汹。妻子陈文红立刻把他送进医院。医生检查后说要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单上签字时,妻子颤抖着手,竟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字来。躺在手术台上的李德用眼神鼓励妻子,声音虚弱地说:“签吧,我会没事的!”
术后,医生特意叮嘱,出院后必须静养,半年内不能工作。而李德回家后只休息了一周,就回到工作岗位,又加紧了小型吸污车的研制工作。为此,从没和他红过脸的妻子第一次和他吵了起来。妻子流着泪说:“你可以不爱惜你的身体,但你要明白你的身体不完全属于你自己,也属于我们全家人,你要是有个好歹叫我们可怎么办啊?”李德拉着妻子,说:“我知道你担心我,但你也是做环卫工作的,环卫工人在工作中吃了多少苦,你比谁都清楚……”妻子听了他的话,从心底里理解了李德的用心良苦。于是,她不再阻拦丈夫去工作,而是在生活上更加关心李德,一日三餐给他“开小灶”加营养,家里的大事小事也尽量不让他操心,让他一门心思扑在研究发明上。
有心人,天不负。最终,李德凭借手提电焊机、电钻、角磨机等简单工具,研制出了适合于小街小巷使用的国内第一台小型吸污车,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2011年7月,沧州市环卫局巨款购置了8辆路面吸尘车,可由于城区路面时有不平,造成吸尘装置倾斜,出现严重的扬尘现象。60多万元一台的吸尘车,只能闲置在环卫局大院内,日晒雨淋,面临着生锈报废的结局。环卫局领导心急如焚,李德主动请缨:“让我试试。”经过再三分析吸尘车的构造和原理,李德写出了解决方案,反馈给吸尘车厂家。然而,厂家的总工程师给李德回信:“你的这套方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操作起来至少需要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和两年多的实践论证……” 要是等上两年,局里的吸尘车恐怕早就成了一堆锈铁。时间不等人,李德决定自己动手进行改造。制造零件没有模具,他就手工对一些异形件进行切割打磨;各个连接系统不熟悉,他就对照原车一点点摸索。他起早贪玩连轴干了两个多月,只花了几万元,就成功完成了对吸尘车的技术改装,让它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掏粪工”成了“大工匠”
由于李德在技术钻研上硕果累累,因此也成了国内外一些厂家和培训机构眼里的“香饽饽”。
2013年6月,深圳一家机械制造工厂高薪邀请李德去厂里做技术指导;2014年9月,新加坡一所培训机构以高薪、移民和赠送房产为条件,聘请李德去他们的学校教授机械制造课程……然而,李德不为所动,他婉拒了所有邀请,继续扎根在沧州环卫一线,安心地掏大粪和搞发明。因为他深信父亲当年对他说的那句话——你若是块金子,无论放在哪儿都会灿灿发光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至目前,李德所负责的技术革新已达1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小型吸污车、小型粪便机械化作业车、吸污车绞盘、压缩式固液分离吸污车,填补了国内特种设备及特种车辆四项空白;他成功改造了20多辆环卫车,直接为国家节约改装资金上千万元;他逐步让沧州市环卫系统的粪便清淘机械化作业由18%提高到98%,让一个听着就“有味道”的工作变成了“无味道”作业。
而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让李德付出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代价。2009年3月的一天,在切割零件时,李德右手大拇指被削掉一块肉,血流不止,但他只是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工作。2011年7月,在改造吸尘车的最后阶段,一根崩起的钢管击中了李德的右眼球,他坚持着“睁只眼、闭只眼”,把吸尘车改造完才去医院就医,导致眼球发炎险些被摘除。
2017年11月,他在医院守护病重的母亲时接到单位紧急电话,吸粪车因出现故障而集体“罢工”。一边是母亲重病在床,气息奄奄,一边是单位发出告急,清粪工作停滞,李德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这时,母亲示意他回去工作。李德转身欲走,妻子一把拉住他,一连串地发问:“你真要做‘不孝子’吗?有什么事比母亲的病还要紧呢?難道地球离了你就不转了吗?”李德眼含着泪说:“机器出现故障,全局上下除了我没有人能够修理,如果我不去,环卫工作就会陷入瘫痪,全市的环境卫生将会受到影响。你就在这里代替我照顾母亲吧!”当他修理完所有出故障的车辆后回到医院,老母亲已经与世长辞。没能与母亲做最后的“道别”,成了李德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和愧疚。
2018年5月,李德36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国家认可,他从全国1000多名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与其他69名全国顶级技术能手一起,参加了中组部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大国工匠”研修班,而后正式被国家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队伍,成为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
鲜花和掌声纷至沓来,李德想得更多的是担当与责任:“我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技能,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的工作更体面。”在谈到获得“大国工匠”荣誉称号的感受时,李德颇有感触:“只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坚持不断创新,环卫工也能成为‘大工匠’!”
如今,56岁的李德已经走上沧州市运河区厕所管理站站长的领导岗位,但他依然像个普通环卫工一样,每天凌晨都会跟班作业检查,白天再回车间继续搞技术钻研。现在的他正在研究洒水车的技术改造问题,他说:“我争取在退休前完成第10项国家专利,做到‘十全十美’。”
30多年过去了,李德和妻子陈红文相亲相爱,相敬如宾。2010年,李德的独生女李媛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安稳工作,而是到沧州一个贫困乡村支教3年。那里条件十分艰苦,用李德的话说,与其教女儿生活,不如让她设身处地地慢慢体会。“这样,她对人生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