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络腮大胡子、齐肩卷发,身材魁梧、豪爽伟岸的漳州人沈惠文绝对是“异类”,在庸凡小气之人眼中,其艺术高蹈奇崛的品质绝对是一座雄山。他是位有着坎坷而传奇的艺术经历的艺坛才俊。 沈惠文,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即以一手地道的王铎书风名动书坛,而后又博涉傅山、徐渭、祝枝山诸家,气局更趋宏阔。至90年代后期,他毅然舍流溯源,假汉末大草之祖张芝楷式,展开了塑造自我的宏阔征途。 执拗拘泥,永远也无法进入自我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络腮大胡子、齐肩卷发,身材魁梧、豪爽伟岸的漳州人沈惠文绝对是“异类”,在庸凡小气之人眼中,其艺术高蹈奇崛的品质绝对是一座雄山。他是位有着坎坷而传奇的艺术经历的艺坛才俊。
沈惠文,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即以一手地道的王铎书风名动书坛,而后又博涉傅山、徐渭、祝枝山诸家,气局更趋宏阔。至90年代后期,他毅然舍流溯源,假汉末大草之祖张芝楷式,展开了塑造自我的宏阔征途。
执拗拘泥,永远也无法进入自我的创作状态。沈惠文南人北相,生活中性情豪荡,创作中个性坚定,从他接触到张芝大草之日起,原本蕴蓄胸中的磊落心意勃然而发。展观他的草书作品,尺素中流淌着的那恣纵的墨线,无不予人以亢奋桀骜之感,可谓纯以情运,直抒胸怀。在快速旋笔构成的流动空间里,只存在空间的虚实,神行一片,独与天地精神共往返。
经年累日,沈惠文以排山倒海之气势抛开杂芜的生活,以生命在艺术的浪头搏击。他书画印兼涉,以惊人的精力和毅力往返殷商甲骨、楚汉简牍、商周钟鼎,打通中国传统书写的“任督二脉”,然后将充满活力的现代性的“血液”注入其中,开拓新的书法审美形式,实现理念、境界、技法的融合、转化和通会。其作品承前而不泥古,有自出机杼的创新,后启时代变革新意而不浅薄,在创作上灵裁独出,成绩斐然。中国书法院院长王镛教授这样评价他:“沈惠文显然不愿作小家碧玉似的低吟浅唱,也不屑矫情造作的无病呻吟,其沉着酣畅的笔墨欲展现一种积极的向上精神和元气淋漓的生命气 象。”
沈惠文既深具传统修养,又在现代书法的领域多方探索。他的书法创作,是从传统通向现代的一座桥梁,既追求守护中国书法的本质精神,同时又作为中国传统书法规则的叛逆者,二十年来不懈地在书法内深层面展开革命性的探索。在中国书法深厚的传统和维护传统的强大势力面前,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都在考量着探险者的胆识与能力。但是,沈惠文凭借自身的禀赋和对书法文化命题的认识与把握,为消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深刻矛盾,为奠造新型的书法文化精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位“本色”的书法家。
沈惠文的巨幅狂草,已经超越了书斋的空间束缚和气象局促,其笔墨完全被精神化,精神从具体的书写中抽离出来,它们带来的视觉体验,已经不是观看书法,而是一种情境,一种情怀。这种情境是他将沉思的精神和逍遥的逸兴合为一体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书法既是书也非书,已超越书写,进入了超越具体点画而与经典文脉相承的精神境界。
近观沈惠文的新近创作,常常给人以电击之震颤,出神之迷离,令人瞠目结舌,令人直叹:其书风“舒展大气、酣畅淋漓,用笔如削、杀纸果断,跳跃神速、八面出锋,点画精炼、恣肆纵溢”,显露出承前启后,超越同侪的气象。
《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字如其人,孤独的沈惠文甘于寂寞,在那号为“十万卷楼”的书房里,他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视纷繁世事如无物,视利禄浮华若云烟。他在书艺上的苦旅,有彷徨时的痛不欲生;有沉湎时的坠若迷梦;有茅塞顿开时的手舞足蹈。他以赤子之心,立身行世;亦以不可撼动的坚定与担当,以浩瀚的胸怀和视野,成就顶天立地的书魂气象。
其他文献
编者按:“工笔”与“写意”不仅是绘画技术和画种,实质是中国画两种相异的美学观念。当代工笔画兴盛,既得各类国展肯定,也颇受市场欢迎,而写意尤其大写意画基本淡出甚至远离国展视线。这种与数百年来的道统背道而驰的现象值得深思。写意思想发端于文人,复盛于文人,尤其明清以来文人写意画成为中国画代名词,构筑了中国文人墨客的精神空间。然而“文人画”毕竟带有自给自足的烙印,尤其写意对造型的敷衍或排斥,却又给不少投机
编者按:2012年2月19日,即农历新春雨水的第一天,马士达先生病逝于南京,享年69岁。马先生性格朴质、不善言辞,唯于艺事矻矻以求,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书法和篆刻作品,在当代书坛、印界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今年适逢马先生逝世三周年,有赖于先生生前友朋、门生的襄助,本期特辟专题以为纪念。管中窥豹,未必能全马先生德艺之一斑:心香一瓣,或可略表业界朋友和我刊的怀念之情、景仰之意。先生有德,其泽洋洋:先生有
人们总是乐于讨论马师士达先生在篆刻刀法上的成就,形容他如郢匠运斤’又如庖丁解牛,奏刀砉然,皆切中肯綮,并引以为技进乎道的典型。而先生自己则更强调他的印章成就完全仰仗于书法,他曾刻一印以明其意,曰“半个印人”,意在告诉读者他也是“半个书家”,不得单纯以篆刻家视之。 书法在他的印学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了解先生刻印的过程,或能帮助我们有更深入的理解。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读书随园时获先生教诏尤
吴德先为广东潮州市人,因钦羡颜真卿(颜鲁公)和柳公权(柳诚悬)而取字“鲁诚”。解放后,因故被打击'致常年以拉人力车、运柴为生,故而取号“舆薪山人”。 吴先生本名邹木兴,少年时因家贫而被易于广东一吴姓人家,遂得现名。因天性聪慧,吴先生受到吴家家中长辈的鼓励,通过努力学习而具备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并且在书法上崭露头角,年少时便逐渐闻名乡里。 吴德先先生一生酷爱书法。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入到抗战的地下
当代中国山水画正处于一个多元发展、不断探索的时期,也是一个有待建立和创作新的学术规范、表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历史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多元的创作观念,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层的技术和技法探索,使得中国画的发展多轨并行,齐头并进。 近年来,面对世界上各种强势艺术潮流的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绘画该如何发展、如何完善、如何迎接挑战、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弘扬自身价值,一直是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无
田树苌,字楚材,别署硕昌,室称一粟楼,又称四宁轩。1944年生于山西省祁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就读于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四届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蒹秘书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山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特聘指导教授、山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职。出版有《田树苌书法集》。编著有《书法
董其昌(1555-1637)是明代官场中的“天马”,他因是万历皇帝的太子朱常洛的讲官,而仕途被世人看好。倘若太子登基了’他便成为皇帝的老师,是为“国师”。中国古人有尊师的传统,有“天地君亲师”的排序,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所以董其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吏部自然要尊他三分。万历年间,董其昌虽是翰林院编修,却可以称病还乡,过着仕隐两兼的生活,即便当了湖广提学副使,上任一年便挂冠而去;升任副建副
我过去对“闲”字没有好印象,觉得它不是一个好词。如某家门上贴个“闲人免进”的条子,就揣想闲人不是个好东西,要不人家怎么就不欢迎呢?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左翼文人也骂闲人,讲“有闲即是有钱,有钱即是资产阶级”。这一下更把革命与闲人对立了起来,以致也害怕自己是闲人。小时候看《红楼梦》里大观园的美女小生们在玩诗歌游戏时,宝钗给宝玉起个“富贵闲人”的雅号,顿觉得太小资了,实在有愧于人民。直等到自己忙白了几
编者按:2 0 1 3年1 2月2 9日,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史学者、山水画家、书法家、诗人、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家协会“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中国书画》杂志社顾问王伯敏先生在杭州逝世。王伯敏1 9 2 4年1 1月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1 9 4 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1 9 5 2年起任教于中
编者按:由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主办的“笔墨新体——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学术提名展”于2015年2月1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共20名,他们是崔振宽、周彦生、王涛、郭全忠、龙瑞、王西京、何水法、赵建成、苗再新、范扬、张志民、赵卫、杨晓阳、林容生、李孝萱、纪连彬、张江舟、何加林、卢禹舜、贾广健。“笔墨新体”展是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的常设性展览,此展览以中国画现代性建构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