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中农场地处江苏中北部沿海,可耕地逾5 000 hm2,种植制度以稻麦两熟为主。近10年来,主要作物大小麦、水稻持续增产,种植业效益不断提升。继2007年实现稻麦产量15 t/hm2后,2011年产稻麦逾15.3 t/hm2,基本实现吨粮水平上的高产稳产。现将其高产增效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1调整规划,引水种稻洗盐
大中农场早期规划为:东西向排河间距2 000 m,中沟分隔成长条田,规格长约1 000 m,每个条田约8 hm2;南北向5条纵向排水河,条沟间距100 m,由东海堤腹河、中心、西界河及东、西干河组成。1990年代初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土地逾340 hm2,将居民集中居住,增加了耕地面积。将中沟改为支渠,条田开挖农渠,东、西干河改为灌溉总渠,洗盐改碱。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部实现旱粮立苗。
2优化布局,增强持续增产能力
针对10多年水稻连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长期单一种植造成恶性草害逐年加重的现状。为了增强了持续增产的能力,从根本上起到优化土地资源的作用,采取轮作回旱措施。虽然种植大豆当年效益低于水稻,但是通过每年种植大豆200~300 hm2,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的结构,减少病虫草害,从而减少农药的施用量,降低田间农業污染[1]。
3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限制秸秆还田的关键是耕地质量,大中农场秸秆还田的有利条件是大型机械耕地作业,难点是作物倒伏的控制和机械作业性能的提高[2]。一是调整犁铧参数,提高耕地覆盖效果;二是定期检查刀片数量,定期更换收割机切草刀片,保证秸秆切碎效果,从而保证耕地质量;三是优化栽培,减少倒伏,避免收割散草堆积而影响耕地质量。秸秆全量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年前的1.01%上升至目前的1.97%。
4创新科技,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提高小麦中的白皮麦比重,提高小麦比重,提高大麦与小麦种子粮的比重,根据全年2季吨粮的目标进行优化布局。同时,抓好各个技术环节,贯彻“精种、扩行、降苗、调肥、保健”的“十字”技术理念,提高机插质量,合理布局水稻栽培,培育壮秧,优化小群体起点,强化中期高效生长,提高后期群体生产力。
5加大投入,发展全程机械化
一是水田平整机械化。引进、改进水田平整器代替耕牛水耱。在砂壤土条件下要注意,大型机械水田平整后,要经3~4 d的沉淀后才能机插,否则栽深难以控制,严重影响分蘖。二是育秧半工厂化。大中农场尚不具备工厂化育秧条件,可以采用半工厂化育秧,关键技术是配制营养土、设施简易、机械落谷、秧池田旱育管控等,成本低,效果好,易推广。三是机械喷药技术。运用先进的翼展25 m的高效喷雾机施药作业。四是施肥和化除机械化技术。运用法国产的抛肥机实施抛施肥料和化除(土壤处理)作业,采用适于水田行走的车轮[3-5]。
6多措并举,提高灾害抵御能力
一是加快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加强林政管理,全面提升植树质量,完善防护林网4 200 hm2,每年植树1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6.3%,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2万m3。不仅取得了越来越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在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台风危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增加农机投入,提高抗灾能力。通过持续增加投入,现有装备基本满足生产需要,拥有39台8行高速插秧机、35台大型收割机。农机力量的加强,减轻了恶劣天气造成的损失,使得麦稻播种的适期性提高,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三是增加烘储投入。随着劳动力资源的日益紧张及用工单价的逐年提高,灾害性天气频繁,2010年大中农场建成大型烘干线1条,全场日处理粮食总量达到2 000 t以上,有效缓解了用工、场头矛盾,减少了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为求取农产品最大的销售价格,大中农场新建标准仓库4万m2,仓储能力大幅度提升,争得了市场营销的主动权。四是实施良种良法,提高抗逆能力。发挥农科所在栽培试验和示范推广方面的优势,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实施良种良法栽培。在小麦和水稻上选择矮秆大穗型高产品种,掌握适宜的播种栽插时期,控制合理的基本苗,配套相应的肥水运筹策略,使品种的栽培技术措施本土化,从根本上提高了作物抗逆能力,作物倒伏现象大幅度减轻,大小麦抗御冻害及水稻抗御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
7参考文献
[1] 刘成龙,王静,郭亚男.草田轮作粮食增产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58,61.
[2] 陈永明.麦播前种子处理有利于抗旱增产[J].四川农业科技,2006(11):19.
[3] 金亚放,柯福源.麦秆还田有机氮素对水稻增产的机理[J].上海农业学报,1991,7(2):62-66.
[4] 陵县优质小麦区域化种植增效[J].齐鲁粮食,2003(8):39.
[5] 刘志导,谢卷城,钟宇兵.绿色农业节本增效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148-149.
1调整规划,引水种稻洗盐
大中农场早期规划为:东西向排河间距2 000 m,中沟分隔成长条田,规格长约1 000 m,每个条田约8 hm2;南北向5条纵向排水河,条沟间距100 m,由东海堤腹河、中心、西界河及东、西干河组成。1990年代初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土地逾340 hm2,将居民集中居住,增加了耕地面积。将中沟改为支渠,条田开挖农渠,东、西干河改为灌溉总渠,洗盐改碱。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部实现旱粮立苗。
2优化布局,增强持续增产能力
针对10多年水稻连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长期单一种植造成恶性草害逐年加重的现状。为了增强了持续增产的能力,从根本上起到优化土地资源的作用,采取轮作回旱措施。虽然种植大豆当年效益低于水稻,但是通过每年种植大豆200~300 hm2,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的结构,减少病虫草害,从而减少农药的施用量,降低田间农業污染[1]。
3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限制秸秆还田的关键是耕地质量,大中农场秸秆还田的有利条件是大型机械耕地作业,难点是作物倒伏的控制和机械作业性能的提高[2]。一是调整犁铧参数,提高耕地覆盖效果;二是定期检查刀片数量,定期更换收割机切草刀片,保证秸秆切碎效果,从而保证耕地质量;三是优化栽培,减少倒伏,避免收割散草堆积而影响耕地质量。秸秆全量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年前的1.01%上升至目前的1.97%。
4创新科技,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提高小麦中的白皮麦比重,提高小麦比重,提高大麦与小麦种子粮的比重,根据全年2季吨粮的目标进行优化布局。同时,抓好各个技术环节,贯彻“精种、扩行、降苗、调肥、保健”的“十字”技术理念,提高机插质量,合理布局水稻栽培,培育壮秧,优化小群体起点,强化中期高效生长,提高后期群体生产力。
5加大投入,发展全程机械化
一是水田平整机械化。引进、改进水田平整器代替耕牛水耱。在砂壤土条件下要注意,大型机械水田平整后,要经3~4 d的沉淀后才能机插,否则栽深难以控制,严重影响分蘖。二是育秧半工厂化。大中农场尚不具备工厂化育秧条件,可以采用半工厂化育秧,关键技术是配制营养土、设施简易、机械落谷、秧池田旱育管控等,成本低,效果好,易推广。三是机械喷药技术。运用先进的翼展25 m的高效喷雾机施药作业。四是施肥和化除机械化技术。运用法国产的抛肥机实施抛施肥料和化除(土壤处理)作业,采用适于水田行走的车轮[3-5]。
6多措并举,提高灾害抵御能力
一是加快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加强林政管理,全面提升植树质量,完善防护林网4 200 hm2,每年植树1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6.3%,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2万m3。不仅取得了越来越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在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台风危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增加农机投入,提高抗灾能力。通过持续增加投入,现有装备基本满足生产需要,拥有39台8行高速插秧机、35台大型收割机。农机力量的加强,减轻了恶劣天气造成的损失,使得麦稻播种的适期性提高,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三是增加烘储投入。随着劳动力资源的日益紧张及用工单价的逐年提高,灾害性天气频繁,2010年大中农场建成大型烘干线1条,全场日处理粮食总量达到2 000 t以上,有效缓解了用工、场头矛盾,减少了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为求取农产品最大的销售价格,大中农场新建标准仓库4万m2,仓储能力大幅度提升,争得了市场营销的主动权。四是实施良种良法,提高抗逆能力。发挥农科所在栽培试验和示范推广方面的优势,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实施良种良法栽培。在小麦和水稻上选择矮秆大穗型高产品种,掌握适宜的播种栽插时期,控制合理的基本苗,配套相应的肥水运筹策略,使品种的栽培技术措施本土化,从根本上提高了作物抗逆能力,作物倒伏现象大幅度减轻,大小麦抗御冻害及水稻抗御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
7参考文献
[1] 刘成龙,王静,郭亚男.草田轮作粮食增产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58,61.
[2] 陈永明.麦播前种子处理有利于抗旱增产[J].四川农业科技,2006(11):19.
[3] 金亚放,柯福源.麦秆还田有机氮素对水稻增产的机理[J].上海农业学报,1991,7(2):62-66.
[4] 陵县优质小麦区域化种植增效[J].齐鲁粮食,2003(8):39.
[5] 刘志导,谢卷城,钟宇兵.绿色农业节本增效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