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采光,作为展陈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应用,已似上世纪90年代以前,设计要求仅限于将展品和展示空间照亮而矣,而要是上升到艺术、审美的角度,直接运用“光语言”进行创作,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展陈就是运用光线的艺术。所以说光对博物馆展陈的意义是巨大的,在这里,我们姑且称之为“光文化”。
关键词:博物馆;“光文化”;意义
一、人工光与自然光
博物馆展陈中的“光文化”,包涵重点照明、辅助照明和演示照明(舞台照明)三类。重点照明用之于展示展品特别是重要展品,通常以人工光为主;辅助照明目的在为广大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包括人工光和自然光;演示照明多用之于复原景观等,以人工光为主,常以动态光和彩光形式出现。
现代的展示活动,大多采用人工光。人工光的优点在于有很好的稳定性、广源强度的可控性、位置安装的随意性,并且近年来开发的光纤灯、LED灯具有防紫外线功能,但与自然光相比存在着灯具外露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实际展品和空间的需要,选择符合展厅需要的理想光源。
展示设计中常用的灯具有:①镶嵌灯。一般安装在展厅吊顶铝挂片中或石膏板吊顶中作为辅助光源对展厅进行基础照明;②轨道灯。由一定数量的灯具安装在轨道上并固定在展厅的吊顶部分或展墙上。轨道灯的造型富有一定的工业感,排列组合可以作为基础照明,调节方向后又可作为局部照明;③射灯(LED射灯、光纤射灯、普通射灯等)。射灯用于重点照明,有很好的聚光效果,能突出文物和展品的形象。LED射灯能源消耗量低,适合长时间工作,但市场价格偏高。光纤射灯体积小、发光点小,在小空间展示中可以对展柜进行合理的光源布置,而且不必担心电火花、紫外线和红外线等一系列破坏文物的情况出现。其不足之处任然是市场价格高。
展示设计中人工光存在的意义在于灯具可调整的灵活性,增加了故事化、情景化、戏剧化的空间效果。
二、展陈的照明设计原则
(一)采光与文物
首先,在展示物象方面要考虑到光照的位置。角度不同,呈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以博物馆石墙照明为例,如果在距离墙角30cm处安装灯具,并将光束对准墙面,光线将铺满墙体表面,照亮石材突起的每一部分,而每一处凹陷将落在阴影中。这样,墙面将处于强烈的黑白对比之中。由于表面纹理清晰,色彩几乎不能辨别,墙面给人留下了夸张而惊悚的印象。如果将灯具移至离墙面90cm处,墙面外观将出现巨大的变化,纹理不是那么明显,某些色彩将显现出来。如果将灯具离的更远,如3米或8米,表面将变得柔和平滑,纹理难以辨别,色彩将越来越明显,肉眼难以发现那一部分突出,哪一部分凹陷。眼睛接受的唯一信息是石材的色彩。对于照明设计师来说,正确的光线方向是一项有力的工具,可以创造出理想的效果并合适地展现出不同物象的风采。
展陈照明设计在考虑光照角度的同时,对光照的强弱也要予以充分的考虑。光线条件不好的话,再精美的展品也会缺乏神采。那么,光線是不是越亮越好,不是。很多美的东西要欣赏,要欣赏就需要光,而用光不当,则可能成为展品的杀手。许多展品暴露在光线下就会褪色。有机质材料的藏品,如皮革、纤维、木头、毛皮和羽毛的褪色尤为严重。许多绘画使用的墨彩也会因光线而褪色。褪色程度取决于很多因素,但一般来说,光线越强,暴露时间过长,褪色越严重。大多数光源不但产生可见光,也产生红外线和紫外线辐射。紫外线造成色素褪色和墨彩层次间的剥离,红外线的热效应能引起微裂痕。简单的解决方案是采用较低的亮度。这并不能防止光对艺术品的损害。但如果光的亮度足够低,控制在50勒克斯,对于受保护的艺术品来说,衰退率会变慢,可以接受。实际上,人眼在低亮度的环境下依然看得很清楚,但需要时间来对亮度的变化进行调整。前一环境亮度越高,眼睛越需要更多的时间调整。例如,如果我们从5000勒克斯明亮的日光环境下进入到50勒克斯的光环境中,人眼往往需要5分钟时间来适应。因此,为保证参观者不因光环境的变化受到干扰,或引起对艺术品视觉的变形,光的亮度应逐步调整。
(二)采光与观众
那么,为观众营造人性化的空间艺术氛围,同样是采光照明设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情况下,照明光源需要在不干扰观众视线的前提下布置在隐蔽或半隐蔽位置,重点照明和辅助照明相互映衬,力求营造主从分明、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达到舒适、宁静的身心愉乐。
采光是我们了解周围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特别是用它来照亮各类精美的展品的时候,必须全面地研究、设计和实现灯光照明,充分重视它对展品的保存、感知、分析和理解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把照明设计细分出来成为一个行业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现在缺少好的、能够与建筑师的理念同步的照明设计师。实际上我们的电气工程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有一个技术的概念,而没有设计的概念。设计师应该精通技术同时具备艺术修养,照明设计师和电气工程师也不例外。照明设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认真对待,需要建筑师、照明设计师和电器工程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同意,未来,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
段佳薇(1987—),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本科,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与馆藏文物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光文化”;意义
一、人工光与自然光
博物馆展陈中的“光文化”,包涵重点照明、辅助照明和演示照明(舞台照明)三类。重点照明用之于展示展品特别是重要展品,通常以人工光为主;辅助照明目的在为广大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包括人工光和自然光;演示照明多用之于复原景观等,以人工光为主,常以动态光和彩光形式出现。
现代的展示活动,大多采用人工光。人工光的优点在于有很好的稳定性、广源强度的可控性、位置安装的随意性,并且近年来开发的光纤灯、LED灯具有防紫外线功能,但与自然光相比存在着灯具外露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实际展品和空间的需要,选择符合展厅需要的理想光源。
展示设计中常用的灯具有:①镶嵌灯。一般安装在展厅吊顶铝挂片中或石膏板吊顶中作为辅助光源对展厅进行基础照明;②轨道灯。由一定数量的灯具安装在轨道上并固定在展厅的吊顶部分或展墙上。轨道灯的造型富有一定的工业感,排列组合可以作为基础照明,调节方向后又可作为局部照明;③射灯(LED射灯、光纤射灯、普通射灯等)。射灯用于重点照明,有很好的聚光效果,能突出文物和展品的形象。LED射灯能源消耗量低,适合长时间工作,但市场价格偏高。光纤射灯体积小、发光点小,在小空间展示中可以对展柜进行合理的光源布置,而且不必担心电火花、紫外线和红外线等一系列破坏文物的情况出现。其不足之处任然是市场价格高。
展示设计中人工光存在的意义在于灯具可调整的灵活性,增加了故事化、情景化、戏剧化的空间效果。
二、展陈的照明设计原则
(一)采光与文物
首先,在展示物象方面要考虑到光照的位置。角度不同,呈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以博物馆石墙照明为例,如果在距离墙角30cm处安装灯具,并将光束对准墙面,光线将铺满墙体表面,照亮石材突起的每一部分,而每一处凹陷将落在阴影中。这样,墙面将处于强烈的黑白对比之中。由于表面纹理清晰,色彩几乎不能辨别,墙面给人留下了夸张而惊悚的印象。如果将灯具移至离墙面90cm处,墙面外观将出现巨大的变化,纹理不是那么明显,某些色彩将显现出来。如果将灯具离的更远,如3米或8米,表面将变得柔和平滑,纹理难以辨别,色彩将越来越明显,肉眼难以发现那一部分突出,哪一部分凹陷。眼睛接受的唯一信息是石材的色彩。对于照明设计师来说,正确的光线方向是一项有力的工具,可以创造出理想的效果并合适地展现出不同物象的风采。
展陈照明设计在考虑光照角度的同时,对光照的强弱也要予以充分的考虑。光线条件不好的话,再精美的展品也会缺乏神采。那么,光線是不是越亮越好,不是。很多美的东西要欣赏,要欣赏就需要光,而用光不当,则可能成为展品的杀手。许多展品暴露在光线下就会褪色。有机质材料的藏品,如皮革、纤维、木头、毛皮和羽毛的褪色尤为严重。许多绘画使用的墨彩也会因光线而褪色。褪色程度取决于很多因素,但一般来说,光线越强,暴露时间过长,褪色越严重。大多数光源不但产生可见光,也产生红外线和紫外线辐射。紫外线造成色素褪色和墨彩层次间的剥离,红外线的热效应能引起微裂痕。简单的解决方案是采用较低的亮度。这并不能防止光对艺术品的损害。但如果光的亮度足够低,控制在50勒克斯,对于受保护的艺术品来说,衰退率会变慢,可以接受。实际上,人眼在低亮度的环境下依然看得很清楚,但需要时间来对亮度的变化进行调整。前一环境亮度越高,眼睛越需要更多的时间调整。例如,如果我们从5000勒克斯明亮的日光环境下进入到50勒克斯的光环境中,人眼往往需要5分钟时间来适应。因此,为保证参观者不因光环境的变化受到干扰,或引起对艺术品视觉的变形,光的亮度应逐步调整。
(二)采光与观众
那么,为观众营造人性化的空间艺术氛围,同样是采光照明设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情况下,照明光源需要在不干扰观众视线的前提下布置在隐蔽或半隐蔽位置,重点照明和辅助照明相互映衬,力求营造主从分明、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达到舒适、宁静的身心愉乐。
采光是我们了解周围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特别是用它来照亮各类精美的展品的时候,必须全面地研究、设计和实现灯光照明,充分重视它对展品的保存、感知、分析和理解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把照明设计细分出来成为一个行业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现在缺少好的、能够与建筑师的理念同步的照明设计师。实际上我们的电气工程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有一个技术的概念,而没有设计的概念。设计师应该精通技术同时具备艺术修养,照明设计师和电气工程师也不例外。照明设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认真对待,需要建筑师、照明设计师和电器工程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同意,未来,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
段佳薇(1987—),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本科,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与馆藏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