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博物馆的新形式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baq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能为公众提供理解过去、思考未来的知识信息的实体场所。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提出与公众的热情关注,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博物馆智慧化的转变成为发展趋势。文章针对智慧化博物馆的发展条件、发展意义和实际应用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智慧化博物馆;文物保护;智慧服务;优化展陈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社会公众的殷切期待,博物馆转型势在必行。但是,要让政策愿景落地生根,需要通过实践和合理的中程理论作为方法指导。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AI等新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智慧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有别于前几年热议的数字博物馆,它不再是简单地将藏品和展览数字化,而是借助互联网包括AI等技术,让博物馆中的藏品、展品等各种博物馆要素,特别是博物馆自身甚至是博物馆的观众都变得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还可以做到智慧保管和保护、智慧展览和管理等。
  1 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条件
  1.1 全球信息化为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8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百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AI博物馆计划”。计划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百度的AI技术,为用户提供拍照识别文物、语音导览等服务。诸如此类的VR、AI技术让如今的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浸入式参观,展陈方式也正朝着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发展。当前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博物馆作为一个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体场所,也应与时俱进,智慧博物馆的发展顺应了新趋势。
  1.2 社会大众日益提高的文化层次促进智慧博物馆的成长
  如今,我国的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成为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的文化场所。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国博物馆数量已近5000家;2017年全国博物馆有超过9亿人次走进博物馆,涨幅超过5%。
  1.3 博物馆自身职能的转变推动智慧博物馆的发展
  如今的博物馆已不单单是一个收藏、研究、陈列的科研单位,教育功能也是举足轻重的。博物馆智慧化加速了博物馆的转化升级: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从人工登编管理转变为数字化管理,展陈形式从传统的展柜、展板转变为数字化的“互联网+展览”,展览资讯从传统的纸媒传播转变为互联网传播等。在文物修复方面,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等也都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
  2 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意义
  2.1 加强博物馆元素间的联系
  在信息技术深入应用之前,博物馆中的元素往往是被割裂的、不成体系的。但随着智慧型博物馆发展进程的推进,未来博物馆不仅能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参观体验,也将会改变博物馆人的工作与思维方式。
  2.1.1 藏品与藏品之间
  精美的历史文物、宝贵的历史典籍都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博物馆之间的馆藏都是相对独立的。如果将同一人、同一派别、同一地域、同一时期的物品整理成信息库,正如2014年进行的文物普查工作,除了盘点全国的文物信息、做到管理信息化之外,也能将该系统加以利用,使藏品与藏品之间的关联性得以保持。
  2.1.2 研究者和策展者之间
  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作为策展的基础理论依据提供给策展者,或许就能解决展览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问题,使展览的“骨”更加丰富结实。
  2.1.3 受众和展品之间
  目前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展览、展品所传达的信息。博物馆将藏品、展品的信息放在公众平台上,使受众变成主动位置,讓博物馆真正成为服务公众的媒介。例如,许多博物馆使用的自动售票系统,就能通过简单的观众信息统计,了解到公众们更喜欢哪一类展览等信息。再如,受到展览规模、借展条件等客观条件的局限,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展品总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在一个展览中看到所有与其相关或同种类型的其他展品。建立藏品数据库,使展览传递的信息不再局限于展出的几件展品上,使观众从数据库中得到更加饱满的信息体系。
  2.2 解决传统博物馆展陈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都是根据展览主题、文物类别按照时间线或故事线将文物进行陈列展示的。通常,文物都被放在展柜里或展架上,配以展板和说明牌介绍展示。这种展览形式逻辑清晰、故事性强,但是缺乏和观众的互动性和深入性,观众们很难直观地、全面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但随着AR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文物中蕴含的知识和背后的历史等信息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如视频、图片、虚拟模型等)展现出来,丰富了展陈细节,扩展了文物的介绍内容,让观众有一种浸入式的参观体验。
  2.3 提高博物馆互动水平
  一直以来,博物馆带给人的感觉都是有距离感的,以一种单向模式向观众进行文物展示,缺乏与观众之间交互体验。加拿大学者威廉·维斯说过:“关于我们所见之物视为空间关系、形状、大小、稳固度以及组织机理方面的数据,可能都来自触觉。”这个观点的中心思想就是说,人类感知空间的基础即为触觉,触觉是视觉、听觉、嗅觉等人体五感的核心。没有触觉体验或者说体验不够,会让人们对实物认知不到位,无法全面了解实物。VR技术可以形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让陈放在展柜内的文物变得“触手可及”。
  3 智慧博物馆的实际应用
  3.1 AR+个性化展览
  第一,常规的展览在对文物进行介绍时,都是通过口头讲述或是文字说明,往往不能带给观众最直观的参观体验。通过运用AR技术,可以将文物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当作展陈形式的补充手段,让观众有一种浸入式观展体验,更能了解文物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怎样的状态。   第二,许多残破的文物留存至今,修复其原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复不当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果利用AR技术将文物破损信息补全,就可以在不改变文物本身条件的情况下,让观众欣赏到文物本来的面貌。这种技术对于文物的修复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常规的展览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一般采用静态展示,但是移动中的物体往往更具有吸引力。通过AR技术可以呈现文物的动态,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大大提升了观众对展览的兴趣。
  AR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使观众能够得到浸入式的观展体验,增加观众观展的兴趣度,让观众和文物之间产生互动感,丰富展览的展陈手段,从而提升人们对展览的关注度。甚至可以将AR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中,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汲取知识时具有一定的交互性。
  3.2 AI+自助语音导览
  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内语音导览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远远不能替代人工进行引导讲解。参观导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观众体验,人们来到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率地学习和欣赏。智慧博物馆中的参观导览设备,应当做到为观众提供智能化的参观方案,通过引入AI技术,为观众提供可以媲美人工的导览服务。
  现在博物馆内比较常见的是用移动设备与展柜旁的感应点感应,播放相应的语音讲解。因为这种语音导览缺乏实际的图示引导,很容易出现路线混乱或者感应错误的问题。如果应用AI技术,将实景地图导览和语音讲解结合起来,做成APP,观众在参观时就可以得到最直观的导览参观体验。
  当前的智慧博物馆的转变还处在起步阶段,并不普及,建设现状良莠不齐,发展进度不一。为了更好地推动智慧博物馆发展的进程,应最大化地整合智慧化技术,让这些技术展现在公众面前,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另外,需要完善智慧博物馆的标准规范,面对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有的放矢高效地应用、推广新的技术,让智慧博物馆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仲华,郭云菁.浅谈AR技术在智慧博物馆中的应用[J].文博學刊,2018(3).
  [2]王春法.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1).
  [3]贺琳,杨晓飞.浅析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现状[J].中国博物馆,2018(3).
  [4]郭璐.触觉技术研究对虚拟现实的重要性[J].数字化用户,2014(11).
  [5]佚名.智慧博物馆让博物馆更聪明[J].中国博物馆,2015(2).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物数字化保护主要是指博物馆将现代数字技术引入到博物馆的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传播等各项工作中,目的就在于提高博物馆工作效率和水平,唤醒沉睡千年的文物,让它们在新时代展现出新魅力,焕发新光彩。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博物馆不光是藏品的“家”,更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博物馆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
期刊
摘 要:井冈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红军开展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斗争的根据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有管理革命斗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物的光荣职责和使命。今年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建馆60周年,博物馆自建立以来,就不断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飞速发展,当代博物馆的服务理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不但具有收藏、研究、展览的功能,更应该成为市民的大课堂,努力传播科学知识与文明理念,推动文化传承与鼓励创新,不断探索吸引公众的传播形式。文章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展的文化讲座为例,重点分析了博物馆策划、组织、推广文化讲座的新机制和新举措。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文化讲座;新机制和新举
期刊
摘 要:随着博物馆经营模式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对外交流不断增加,“走出去”成为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民营博物馆在管理方式与社会关系上具有相对灵活的优势,文章以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为考察样本,分析民营博物馆“走出去”模式的必要性、实践情况及其效应。  关键词:民营博物馆;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走出去”模式  1 博物馆“走出去”模式的必要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之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具有文物收藏、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等功能,而且在弘扬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常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窗口,常熟博物馆在弘扬爱国主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培育良好风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常熟博物馆多措并举,多维度地为公众服务,不断完善基本陈列和展览,提高策展水平,坚
期刊
摘 要:文章对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藏的97件(套)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进行梳理,认为这些藏品分别从盐、盐都自贡、盐业建筑、盐业生产与运输、盐业精神、盐业科技、盐业工人运动等方面展示了丰富的盐文化信息。探析书法藏品中的盐文化信息,有助于服务科学研究、展览社教和藏品征集。  关键词:书法;藏品;盐文化;业历史博物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以清朝乾隆元年(1736)陕籍盐商修建的同乡会馆——西秦会馆为馆
期刊
摘 要:文物數字化保护是信息时代文物保护的新思路。文章以高台县博物馆为例,从必要性、目标与意义三个角度分析了精品文物的数字化保护。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精品文物;数字化  1 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1.1 加强文物保护的必然要求  文物保护是发挥文物价值的前提条件,也是基层博物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近年来,随着公共博物馆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强,入馆游览的观众数量日益增加,给文物保护带来了
期刊
摘 要: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发受到人们重视。而中小型博物馆往往因为经费不足、宣教人才缺乏、场馆陈旧、重视度不够等原因,在发挥教育职能方面与国内优秀博物馆存在巨大的差距。文章从常熟博物馆近年来社教工作出发,认为中小型博物馆应明确自身定位和工作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和提升社会教育工作。  关键词:中小型博物馆;教育;思考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務机构,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近年来,在
期刊
摘 要:唐山皮影也称“驴皮影”,与评剧、乐亭大鼓并誉为“冀东三枝花”,被收录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博物馆通过不断地摸索与改进,将沉睡在博物馆里的唐山皮影资源整合起来,配以生动活泼的皮影表演,筹办成声色俱全的临时展览,将唐山皮影的历史与文化推广到全国各地。  关键词:唐山皮影;皮影表演;临时展览  1 传统的唐山皮影表演  皮影戏是一种傀儡戏,不需要演员上台表演。与大部分戏剧的演出方式不一样
期刊
摘 要:地方性博物馆是一个集中展现地域文化、历史、社会发展缩影的场所,它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传播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一个地方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当地传统文化的“活”的历史见证。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各出所长,可以对两者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我国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展现状  过去一般博物馆,尤其是地方性博物馆的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