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培伦的世外桃源梦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H395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种程度上,流浪女人张素英和艺术家宋培伦是同病相怜的。
  五六年前,流浪至甘肃陇南某个村子的张素英,从垃圾堆里翻出瓦片、石块和水泥等建筑废料,给自己建起了一座六七米高的城堡。2018年年底,她被送进了救助站,十几天后,她返回她的城堡,那栋歪歪斜斜的建筑已被夷为平地。这位60多岁的流浪女人,就此离开了,失踪了,没人能找得到她。
  在宋培伦80岁的人生里,他有一半的岁月也在建城堡、拆城堡。不一样的是,他的第三座“城堡”还没被拆,还在建造。
  但这并非完全是一種幸运。眼下,城堡早已变成了纷争的代名词。
  8月15日这天上午的采访中,城堡主人宋培伦连续接到四五个电话,工作人员告诉他,公路对面的商户越界占了夜郎谷的地界,多方人员闹到派出所都出动了。
  此时,他正跟记者谈起往事。
  1997年,他来到贵阳花溪一个荒山野岭,租下一块300亩的地皮,贯穿河谷,连通一片茂密的林场,山水相怡。那里人烟稀少,最近的村庄也要走40分钟,是他建造世外桃源最理想的处女地。彼时他57岁,厌倦了社会纷扰,仍在追寻他的理想国。
  20多年里,他用废弃的石料、瓦片、陶罐,建起了他的第三座城堡——夜郎谷,如今仍在持续建造。但世事翻转,当年无人问津的荒园,现在成了纷争的中心。电话里传来的地界纠纷,只是夜郎谷建造史上众多纠纷中微不足道的一件。
  回到夜郎谷,如今,随处可见的是那些“巨大沉默物体”。高楼林立,现代建筑早已包围了宋培伦的城堡。交通变得四通八达,节假日,停车位成了这里最稀缺的资源,游客把城堡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举着手机,试图寻找一个绝佳的角度,避开那些违和的建筑,但多数时候只是枉然。
  不光是利益纠纷,游客喧嚣也让他心烦意乱。80岁了,他还要每天暗示自己心平气和,不要浮躁。不可阻挡的是,作为理想国的城堡,再一次变成一个巨大的包袱。
  最近,他做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决定,把他的城堡捐了,捐给跟他扯皮多年的贵州财经大学。
  逝去的城堡
  8月15日下午,宋培伦从安顺返回贵阳。
  车上,他和同行人员聊起了夜郎谷里一些令人头疼的事情。除了那位越界占地的商贩,门外的餐厅也欠着30多万元的水电费,餐厅老板说:“没生意,交不上来。”
  同行者40来岁,年龄小他一半,觉得宋培伦软弱,并劝宋培伦:“你有点出息行不行,水电该断就给他断了。”
  宋培伦觉得夜郎谷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他应付不来。但同伴反驳他:“这跟社会有多大关系?本来就是点小事情。”
  他变得不耐烦起来,以一种孩童式的口吻说:“不要给我讲道理了,我头都昏了。”
  不多时,车在公路旁停了。他拐进一条山间土路,朝一片茂密的树林走去。远远看去,他的身材矮小,瘦弱如柴,有一头及肩的长发,只夹杂些许银丝。宽松的衬衣、西装裤和皮鞋,是他常见的搭配,走路时,他步子缓慢,却不失沉稳。
  穿过松林,夜郎谷就到了。
  夜郎谷横跨河谷,依山而立。南岸峡谷是城堡的核心,一边延伸至陡峭的石崖,另一边,建起了高高的碉楼。河谷两侧耸立着上百座奇异的石柱雕像,均由一块块细小石块垒成,有的高达四五米。雕像的表情或愤怒,或惊恐,或木讷,延续着傩戏面具的诡秘色彩。为了呼应疫情,今年三四月,宋培伦还给部分雕像戴上了口罩。
  从300米高空俯瞰,夜郎谷只是被高大建筑群包围的小孤岛。一条河流东西划开,南面是占地1800亩的花溪大学城,北面公路交错,楼盘林立。如今的夜郎谷,从最初的300亩不断被压缩,仅剩100亩左右。
  夜郎谷内,随处可见的是高楼大厦,一边是两座十多层楼的楼房,外墙颜色鲜艳;另一侧,是一座巨大的体育场。对比着园区内原始的景象,夜郎谷形成了一种颇为割裂的独特奇观。
  几天前,一位上海来的中年妇女还不断抱怨:“去哪里可以投诉?河边那两栋建筑,怎么能建在那里!”
  2016年后,夜郎谷开始见诸媒体报道,游客逐年增多,使得这座个人城堡变成一座人声鼎沸的景区。不得已,宋培伦增加一些指示牌、路标。宋培伦说:“平时每天一千多人来到这里,节假日则有三四千人,接近饱和状态。”
  成为景区的夜郎谷,跟宋培伦的初心形成无法调解的悖论。他原本想要建一个世外桃源,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利益纠纷,源源不断,一度让他骑虎难下,关也不是,开也不是。
  2020年8月15日这天下午,游人已经散去,但有几个湖南游客仍等着宋培伦。他们来了四次,依然没有见到宋培伦。这次铁了心要跟他合个影。
  他疲惫地站在城堡入口,听任摄影师和游客反复摆弄。宋培伦患有“人多恐惧症”。回到自己的石屋里,他叨念着:“人一多,我就恐惧,平静的生活就不要再想了。”
  晚饭后,宋培伦拎着剩菜出去。此时,暮色四合,夜郎谷成为猫狗的天堂。宋培伦收留了很多只流浪猫狗,它们有固定的小屋,不上锁,来去自如。宋培伦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只。
  猫舍旁边是扫地阿姨安元书的住所,20年前,她“落难”至此,此后几乎很少再走出夜郎谷,把这里当作了真正的家。
  身在夜郎谷,70岁的她没什么时间概念:“今年可能是2019年,也可能是2020年。”
  此时的夜郎谷,万籁俱寂,不见城市灯火,白云在黑夜里清晰可见。一种短暂的错觉是,此时的夜郎谷才真正具有一些世外桃源的色彩。
  梦想的缘起
  建造城堡的梦想,由来已久。
  孩童时代的宋培伦,常常仰望高山上的屯堡,石头建造的墙体,若隐若现。从低处看上去,云遮雾绕的,像是天上的城堡,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他。山体陡峭,他从未爬上去过。丰富的想象力把它跟各种传说联系起来,宋培伦一度认为,那就是夜郎王居住的地方。   宋培伦1940年出生于贵州湄潭的农村,夜郎文化和傩戏文化在当地颇有渊源,给他种下了一颗种子。另一方面,他也受丰子恺等画家影响,从小就自学绘画创作,17岁开始,作品陆续发表于各类媒体。
  1986年,宋培伦已是小有名气的艺术家,这一年,他携家带口来到贵阳,赴任贵州艺术专科学校(后改制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成为一名雕塑老师。其间,他与另外两名教师组建了雕塑工作室,客户大多是政府单位。
  没两年,他就厌倦了,觉得自己生产的都是垃圾。1989年,他辞掉了大学教师和雕塑工作室的工作,举家搬到了乡下,住在农民家的房子里。
  女儿宋宇记得,自己的幼年时代是在反复搬家中度过的,父亲追随他心中的理想,全家人都追随着他。在农民家里,他在门口挂了两排令人恐惧的傩戏面具,连讨饭的乞丐看了,都敬而远之。
  父亲沉迷于建造,最初是去花溪河边建了一个小规模的雕塑群,后来被推掉了。之后,一家人搬到一个叫碧云窝的布依族村,宋培伦痴迷于那些古老的住宅,提出要保护这个古村,并恢复了村里废弃的水碾房、水车。他邀请画家、朋友们前来村里创作、展出,做出了当时最早的画家村。
  但农民不理解,政府也不支持,利益纠纷不断,画家村及后来另一个艺术村,都是在规模壮大之时,很快被拆掉。
  1993年,一家香港公司邀请宋培伦去美国建设一个艺术项目。在美国,他第一次听说了疯马山的故事。
  疯马是印第安人的民族英雄,1948年,印第安人邀请40岁的雕刻家克拉克,前去雕刻疯马的山像。克拉克穷其一生也没有完成。临终前,他把图纸交给了后人,让他们继续这份未竟的事业,子子孙孙,一直延续下去。
  宋培伦深受触动。
  那份工作还提供绿卡,老伴和女儿都等着搬去美国。一次偶然的时机,宋培伦回国了,没有跟老伴交流,他以我行我素的姿态,打定了主意不再回美国。
  他也要建一个倾注一生的作品。
  无意中他来到一个河谷,两面山势陡峭,大片石头裸露在外,河里鱼虾肥美,山里野菌、野菜种类繁多。
  更关键的是,荒山之上,人迹罕至,符合他对一座城堡的全部想象,幼年时代的幻想,近在眼前。
  夜郎谷,就是这样诞生的。
  “瓦尔登湖”式的生活
  宋培伦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30万元,用2万多元租下这一片300亩的地,租期50年,其余全部投入建造。
  他们去远处石场或者建筑工地收购废弃材料,去附近村寨和工厂找废弃瓦片、陶罐等。雕塑造型的灵感,来自宋培伦对傩戏面具的想象和再创造。传统的巫术信仰中,傩戏面具用以驱逐恶鬼,而宋培伦创作的面具,更多是天人沟通的桥梁,人与自然通灵的载体。
  30万元全部花完时,夜郎谷的雏形都尚未形成。敲打了三四年,夜郎谷才有了大致的模样。建造城堡成了无底洞,宋培伦只得到处借钱,欠债也越来越多。
  最初几年,夜郎谷没有路通行,宋培伦每天花四五个小时走在山路上。而工人则住在山洞里,过着一种原始的生活。
  2000年后,夜郎谷通了道路,宋培伦给自己建了一座石砌的房子,60岁的他,住进了夜郎谷,之后就没有再搬出来。
  在这里,他过上了“瓦尔登湖”式生活。
  最典型的是2008年,南方雪灾,大雪封山,他出不来,妻子吴萍也进不去。没水没电,跟外界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他独自生活了一个多月,每天砍柴生火,吃的是野菌,喝的是雪水,平时还要出门勘察地形。在如此荒凉之境,自食其力,他反而怡然自得。
  工人都是从附近聘请的农民。一开始,他们把石头敲打堆砌得方方正正、规规矩矩,宋培伦不满意,推倒重来。
  宋培伦把他们带回日常生活,一如平常那样敲打石头、修房子、铺路、砌岩坎,只要能堆起来就行,看似有些杂乱的肌理效果,反而获得了他想要的审美追求。
  建造现场,一些艺术上的奇妙之事也在发生。
  工人安元书来自贵州省思南县的农村,丈夫患癌症去世,她独自养育儿子和女儿,欠下大笔债务,走投无路之际,辗转来到了夜郎谷。她觉得自己是落难之人,“宋老师收留了我,给我一口饭吃”。
  早些年,她在夜郎谷敲石头、扛树木,如今在夜郎谷看门、扫地,宋培伦的雕塑看得多了,她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在地上捡了些画家们写生时扔的纸和笔,随手画几笔,几年下来,她画了众多怪石、异兽和鬼神,天真而奇异的想象力,与夜郎谷的風格一脉相承。宋培伦看了,觉得还挺有些味道。
  她的画还被各地来交流的艺术家看中,在北京展出过。不久前,法国BHN界外艺术双年展的两位创始人吉·达勒和洛翰来夜郎谷考察,看中了安元书的画,买了50张去做展览。
  安元书是个地道的农民,没读过书,前半生以种地为生,会写自己的名字还是宋培伦妻子吴萍教她写的。后来,安元书成了真正的夜郎谷人,很少再离开,她说,宋老师不赶她走,她也许会在这里终老。
  夜郎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至少一度如此。
  宋培伦有意避免商业化,他拒绝了很多旅游开发公司的投资,其中一笔投资高达2000万元,他甚至没能听完那位投资人天花乱坠的规划。
  世外桃源的纷争
  半归隐生活的宁静,很快被挖掘机和推土机打破。
  2009年,花溪大学城的规划出炉,同年动工。此时宋培伦还不知情。
  不到两年,影响开始显著起来。重型卡车压过,路面很快变得坑坑洼洼,很快,通往夜郎谷唯一的乡村公路被阻断,游客无法进来,宋培伦自己也无法通行。
  那时灰尘满天,地上覆盖了几厘米厚的尘土,植物全都变成了黄色。泥土和沙石被推土机推到河里,河水混如黄汤。
  没有游客进来,几年里,宋培伦唯一要做的,就是到处借钱,填补夜郎谷每年几十万的支出,五年期间,他欠了300多万元的债。做了十多年的工人们,有的纷纷离去,剩下的,只有少数几个,死心塌地跟着宋培伦,他们不愿领工资,以求共渡难关。   一个更棘手的问题随之而来。随着大学城建设正火热,贵安新区也成立,这一片土地有了新的归属。河谷两岸,被一分为二,一边是宋培伦所有,另一边划给贵州财经大学。也就是说,城堡的主体,很快将被拆除。
  宋培伦不同意了,他找了各个部门,多方会谈,最后才谈出一个会议纪要。土地归属,仍是贵州财经大学的,但上面的作品,归宋培伦所有,也归他管理。宋培伦回忆:“当时协定说,财大要动哪里,要跟宋老师商量,那财大的人恼火了,说土地都是我的,还要跟你商量?”
  这之后,地界纠纷就没停过。河流上游,一个巨大的体育馆开建,占去了夜郎谷一些地皮,下游,两栋十多层的宿舍楼也在河边动工,同样占去了一定的范围。夜郎谷从300亩收缩至100亩左右。
  宋培伦看到一种敌对意味:“工地上的挖机,动不动就挖你一下,搞得我的围墙坑坑洼洼,学生们随便就能翻进来。”宋培伦的女婿朱笛解释说:“有时候车辆翻倒压垮石墙。施工过程也向园区这一侧堆积石块、泥土,压垮围墙。”
  事实上,还有种种纠纷来自当地村委会、村民,村干部换了之后,新来的干部不同意此前的合同:“他们不认账,扯皮扯不赢我,就让你不得安宁。”
  他怀念以前那个人人都很穷的时代,至少人和人之间没有差别。他对眼前这一切感到失望,整个人经常心烦意乱,甚至还有意斗气。大学城建成前后,20万学生纷纷拥入,夜郎谷门口的公路旁,连夜赶建了一排违章建筑,学生们在此烧烤,打麻将,玩游戏,唱K,喝酒打架,一到晚上,夜郎谷就变得灯红酒绿,成了所谓的堕落街。
  他很逃避这一切,不想开门做这样的生意。路边赚大钱的农民都说他是个憨老头。但他说:“我谈不上高尚,我就是讨厌他们。”
  他80岁,对种种纷争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了,索性把夜郎谷捐了出去,试图早点从这个包袱里挣脱。归功于媒体曝光带来的客流量,2019年,他的债务刚好还清,此时捐出去也不会成为别人的包袱,想法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捐赠对象,正是跟他争端多时的贵州财经大学。
  2019年12月10日,宋培伦跟贵州财经大学达成“夜郎谷艺术作品”捐赠意向,签署了捐赠备忘录。他在意向协议中提出,第一,不能商業化;第二,门票收入要用于夜郎谷自身的文化创作、再发展、对外交流。因疫情影响,正式捐赠仪式推迟了。
  宋培伦活在一种终极的矛盾中。他逃避人,又离不开人。当他的理想国成为旅游景观后,人流量成为其经济价值标准。而人的到来,必然带来他所厌恶的问题和纠纷。
  走到哪里都能看到高大建筑,他感到很别扭,心里不是滋味。他也学会安慰自己,夜郎谷,是城市化扩张与生态环境激烈碰撞的样本。“这种样本你还很难找得到。这样一想,心里就还好过一点了。”
  只有夜郎谷没人的时候,他才觉得惬意:“好像我比上帝还要伟大一点。”
  这位瘦弱的老人不信城堡建造者的宿命,他仍梦想着去往下一个世外桃源。
其他文献
村里十几年没有娶过一个新媳妇  郏县门沟村“十几年没有娶过一个新媳妇”,这匪夷所思的话你咋也不会相信。  说这话的人叫赵黄圈,门沟四组人,现年72岁,弟兄5个他排行老二。大哥30多岁时还没有成家,娶妻生子比犁地重要,父亲把家里的两头牛卖掉一头,到甘肃给儿子领回来一个语言、听力有障碍的二婚女人。因家里太穷,黄圈和老三都没结婚。老四由大嫂的母亲介绍,把他们同村的一个不会说话的智障女人介绍过来。到老五时
期刊
教育的本质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温暖的爱,通过教育成为一个个大写的人。“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老师就是用最纯朴的实际行动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在今年教师节前夕,元建周当选为“2020安阳最美教师”后,各大媒体纷纷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引发广大网友们的持续关注,纷纷在网上留言表示敬意。面对荣誉,元建周谦虚地说:“我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情,不值得大家这样追捧。” 
期刊
远远望去,山坡上一溜两开的建筑煞是好看: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俨然一派徽风。  一幢小洋楼的门厅前,黑胖的妇女在剥一颗硕大的石榴。  拾级而上,一楼为厅,卫浴及厨;二楼双卧,厅与露台。  空阔的落地阳台上,上了年纪的男人正操作着一台老旧的手工玉米机,玉米籽散落着,满地。见有人去,男人站起来寒暄,间或,有燕子飞进,一头栽上墙角,无人理会。从燕子飞来的窗棂望去,初秋的寒意点染苍翠,举目是画。  再上三楼
期刊
少年苦难  在中国的地形图上,中国的第二级地势和第三级地势的分水岭有一座山叫雪峰山,雪峰山是中国第二级地势阶梯的南段转折带,也是湖南省东西两部不同自然景观及沅江和资水之间的分水岭。  雪峰山的支脉大熊山,最高峰海拔1662多米。这里山高林密,20世纪70年代经常有虎狼出没的地方。这里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一条“茶马古道”,这是一条商道,顾名思义,只有有马的人才能走出去,人想通过茶马古道走到外边去,实
期刊
2017年5月,赵胜杰在学校网站上看到“河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选拔工作队员通知”,他立即意识到,驻村扶贫是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使命。驻村帮扶,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面对党和国家的号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胜杰挺身而出,积极报名参加遴选。  入村后,正是全省脱贫攻坚建档立卡和精准识别的攻坚克难时期,面对现有的资料不全、信息不准确等情况,以及造成的工作不便、效率不高等
期刊
上善若水,德润人心。社区志愿服务看似都是婆婆妈妈的小事,却直接关系到社区的和谐和居民的幸福感。而如何把这些“小事”做好、积小善为大善?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街道农业院社区中州都会志愿者服务队着力在服务“质效”上下功夫,通过日做善事,使服务队逐渐在居民中赢得了众口一词的口碑,成为社区和谐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成为周边社区的示范性服务队。  坚持志愿服务“因需而动”  服务的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的行动就
期刊
9月的恒北村,空气里满是梨子的芬芳,清澈的溪流在果林中蜿蜒,黛瓦白墙掩映在梨园之间……“一个党支部是一面旗帜,我们的村书记就是那扛旗的人。”说到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中镇恒北村党委书记李晓霞,村民们都翘起了大拇哥。自她任职以来,恒北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  勾画美丽新村  1999年,李晓霞从南京理工大学财务管理学院毕业后,在一
期刊
东源小学,放学铃声响过,三五个小同学仍在教室里饶有兴致地画着画。  黑板上,蓝天、白云、花朵……那画不尽的画,写不尽的意,道不尽天真少年对他们美丽村庄的热爱。  近年来,宜章县大力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在总结关溪乡东源村“网格化+户积分”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村级全面推行“网格化+户积分”管理制度,不断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治理新格局。  基层治理活起来  农村是基层治理的重点,也是基层治理的难点。如
期刊
一  小魏没有想到,三年之后,他还能重返九里关。  几天前,豫南大别山区刚下过一场暴雨。小暑那天,天蓝云白,气温陡升。树木葱茏,群山叠翠,成片秧苗在过滤过的清风中轻轻漾起道道绿浪,恰如落雁湖涌起的层层水波,直舔得人的心悠悠发颤。  身高一米八五的小魏提着悠悠发颤的心,怀揣一本绿皮四级残疾证,带着经历了四次手术后微瘸的右腿,和膝盖里留下的三根钢钉,缓缓地走进魂牵梦绕的地方——他曾经驻村战斗了整整两年
期刊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两梁一沟”,地形形似罐子,因而得名“罐子沟”,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如今,走进罐子沟村,莲叶摇曳、花果飘香,一座座农家新院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一条条水泥路连着一片片绿意浸染的产业园,宛若世外桃源,吸引着远远近近的人去旅游观光。  罐子沟村的变化是怎么来的?村民们说,是因为党的政策好,是因为选对了“当家人”。村民说的“当家人”就是罐子沟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兰。  筑好巢,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