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小魏没有想到,三年之后,他还能重返九里关。
几天前,豫南大别山区刚下过一场暴雨。小暑那天,天蓝云白,气温陡升。树木葱茏,群山叠翠,成片秧苗在过滤过的清风中轻轻漾起道道绿浪,恰如落雁湖涌起的层层水波,直舔得人的心悠悠发颤。
身高一米八五的小魏提着悠悠发颤的心,怀揣一本绿皮四级残疾证,带着经历了四次手术后微瘸的右腿,和膝盖里留下的三根钢钉,缓缓地走进魂牵梦绕的地方——他曾经驻村战斗了整整两年的九里关。
看着这一幕,我心里异常酸楚——30出头的小魏本是活蹦乱跳的健全人,何以至此?
3年前的5月下旬,为积累写作素材,我第一次到落雁湖采风。两岸青山叠翠,一泓碧水静卧其间,山远水阔,白鸟点点,风光旖旎,恍若世外。碧水一侧,一叶小舟独行水上,桨橹划过,欸乃之声不绝于耳。在前往对岸姚洼的小船上,我巧遇了要去姚洼入户走访的九里关村驻村第一书记魏思平,1986年11月出生的城里人,来九里关村任第一书记时,尚不足29岁,我便叫他小魏。
九里关与落雁湖,是前世与今生的关系。地理上的九里关,位于河南与湖北两省交界处,为古代著名军事关口。史料记载,春秋时称九里关为大隋关,后又称黄岘关、广蚬关、百雁关。隋唐时期,此关属湖北应山县,宋代改为九里关。明代曾置巡检司于此。关隘南毗湖北大悟,北入河南罗山,两山夹峙,天成峡谷。峡谷两头窄狭,中间宽阔,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20世纪70年代初,豫鄂两省在九里关峡谷两端筑坝蓄水,形成一座大水库,名九里水库。水库长约3公里,宽从二三百米到八九百米不等,设计库容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量八千万至一亿立方米,可供灌溉和渔业养殖。从空中看,水库形如落雁,九里关人便给它起了个诗意的名字——落雁湖。落雁湖天然地成了豫鄂两省的界湖,也成了淮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半个世纪以来,落雁湖一直都是湖北大悟县人饮水的水源地,因此而被九里关人珍爱有加,保护完好,至今都未搞旅游开发,恰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一块碧玉,镶嵌于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中。
如今的九里村属于移民村,湖区人家多有贫困,亟待脱贫。5年前的9月1日,小魏受罗山县委组织部委派来到九里关驻村,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小魏驻村前是国网罗山县供电公司党建部副主任。他以前从未吃过乡下的苦,驻村九里关,对他是个巨大的考验。无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携带一个巴掌大的小本本,记录着了解到的一切。很快,小本本里便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还打了各式各样的符号,很多符号只有他自己能看得懂。
遇见小魏时,小魏在九里关已经工作了1年零8个月。当时,村里的49户贫困户全部享受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和经济林补助政策,34户享受低保补助,15户享受五保补助,低保户和五保户还享受每月减免10度电的政策。小魏还和村两委干部一起,依照严格的程序,实打实地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问题,以异地搬迁方式帮扶贫困户6户,以危房改造方式帮扶贫困户8户,以政策兜底方式帮扶贫困户3户。
我随手翻看着小魏的扶贫日记,看到了他在2015年9月23日的记录。那天,是他驻村的第22天。
九里关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山场一万七千亩,耕地四百六十亩,可养水面五千六百亩,十个村民组,计三百零二户、一千二百零六人,其中贫困户四十九户、一百二十七人。
“在两年的任期内,我要做好八件事:供电方面,齐心台区和黄岭台区变压器容量小,线径细,供电半径长,急需增容改造;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争取能够增加贫困户收入的项目;移民工作,与移民办协调,争取农田水利项目资金;姚洼组通路问题,2.5公里,近10万元;文体活动广场修建;村部主干道路灯;村里互联网通网。
“这些事项都完成了吗?”我随口问道。
“供电问题当年就解决了,文化广场和五条组组通的水泥路也已完成,我们还在争取资金搞光伏发电,这是一个到户增收项目,其他的事情还在进行中。我最担心的是姚洼组的通路……”小魏不假思索地说。
几天后,我离开了九里关村和落雁湖。我憧憬着,下一次再到九里关,展现在眼前的,定然是更加美丽的落雁湖。
然而,4个月后,我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小魏出了一场车祸,受伤严重,这辈子可能都残疾了。
二
一个雾蒙蒙的早晨,小魏早早地起了床,骑上借来的电动车,车篮里放上到户增收协议书,连早饭都没吃,就从临时借住的铁铺供电所往九里关赶去。
季节虽然已近初秋,大别山区依然炎热。小魏前一天下午从九里关村带着要与村民签订的第一书记发展资金项目带贫协议,到铁铺镇政府盖了公章,要趁着清晨天气凉快,赶在村民还未出门干活的空当,挨家挨户送到贫困户家中,签下协议。协议资金是县里给予第一书记的带贫资金,由第一书记决定投资扶贫项目。小魏经过考察,觉得参股本地的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很有前景,每年可为每个贫困户分红至少500元,贫困户也都认可,协议一签,次年即可分红。
从铁铺镇到九里关,十多公里的山路都是水泥路。离村部约莫五公里的地方是一个小山村,路上不见行人,灰蒙蒙的雾气愈来愈浓。小魏稍稍降低了车速,过了小山村,再加速往前跑去。他做梦都不会想到,紧接着发生的一场意外,让他的驻村扶贫生涯戛然而止。
冷不丁地,山路上突然窜出一个人影,似要穿路而过。小魏心里一惊,本能地猛转车把,电动车的车头陡然改变了方向,瞬间失去重心,一阵天旋地转,连人带车重重地摔倒在水泥路上,电动车压在了小魏身上。车篮里的到户增收协议书,散了一地。
那个横穿山路的老大娘受到惊吓,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眼见小魏躺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她赶紧爬起来,跑了。過了老半天,小魏才在钻心的疼痛中缓过劲来,艰难地给村里打了电话。
很快,小魏被送进了罗山县人民医院。妻子得到消息,正带着近四岁的儿子在医院里等着他。儿子看到血糊糊的爸爸,吓得哇哇大哭,从此不敢再去医院。 “他脸上和胳膊都是擦伤,脸颊都肿了,上衣和裤子都蹭破了,满身是血,看上去简直就是个血人。”妻子小郭至今仍记得在医院里第一眼见到丈夫的一幕,触目惊心。
那一天,永远刻在了小魏及其家人的心里——2017年9月27日。
因为伤势严重,受伤情况复杂,罗山县人民医院治不了,小魏被转到了郑州市骨科医院。诊断的结果是,右膝关节粉碎性骨折(膝盖骨碎成了五块),前叉韧带断裂。医生告诉小魏,这两种伤需要做四到五次手术,且永无康复的可能。
第一次手术是在膝盖骨和腿骨上打钢板、钉钢钉,把粉碎的膝盖骨拼接在一起。手术是下半身麻醉,持续了四个小时。小魏被推出手术室时,看到了让他惊异的一幕。
手术室外站着一位中年男子,背着一蛇皮袋水果。小魏认得男子,九里关村的一个李姓村民,老上访户。男子上访不是因为待遇不公或利益受损,而是想得到额外的东西。比如,村里有季节性低电压现象,在小魏的努力下,供电部门新架或改造电力线路,线路打他门口经过,他就要求把他家的电线翻新一下。再比如,村里修路,他便要求把路一直修到他家门口。再比如,村里修水渠碰了他家的地,他便找村里要钱。这些无理要求,小魏自然不会答应,他又拿小魏没办法,便频频上访,这让小魏十分头疼。后来一个周末,小魏没有回城,去一个新当选的村民组组长家里吃饭,男子不请自到,仗着自己酒量大,要跟小魏拼酒。小魏面无惧色,喝就喝吧,但要跟男子打赌,男子要是输了,从此不再上访,他要是输了,无条件满足男子的要求。男子翻了翻白眼,表示同意。两人推杯换盏,你来我往,其他人成了看客,都为小魏捏了一把汗。白酒喝完了,换成了啤酒。不承想,一瓶啤酒还没下肚,男子就坐立不稳,滑到了桌子下面。自此以后,每次见到小魏,男子都一改往日的嚣张,变得谦恭起来,猛然听说小魏受伤住院,便买了一袋水果,赶到了医院。
“他既让人感动,又让人无语,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小魏跟我讲起这件事时,仍十分感慨。
手术后的那个夜里,小魏躺在床上,伤口疼得彻夜难眠,他硬是一声没吭。第二天一早,小郭给他翻身,发现枕头和床单上印出了一个人形。那是汗水浸湿的痕迹。
此后很多天,小魏都是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疼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他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绝望。终于有一次,他对前来看望他的59岁的父亲说:“爸,要不,你跟我妈再要个二胎吧……”
这些细节,是后来我去小魏家做客,小郭讲给我听的。小郭讲述时,一直面带微笑,可我分明看到,她眼圈泛红,眼中有泪光闪动。
“他的两年驻村期满了,单位领导找他谈话,问他是回来还是继续驻村。他选择了继续驻村,想把规划都变成现实之后再回来,没想到成了这样……”小郭感叹道,语气中夹杂着无奈和落寞。
三
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小暑那天,我开始了又一次落雁湖采风之旅。
路过九里关村部时,正巧一辆小车从远处驶了过来,在村部大门前停下。一个身穿粉色短袖衫的身材高大的小伙子推开车门,从车上下来,走路慢悠悠的,右腿微瘸,恍如七八十岁的垂垂老者。熟悉的发型,熟悉的面孔,还有一种熟悉的气息,和清风一起,扑面而来。我失声地叫了一声:“小魏,真的是你吗?”
小伙子扭过头,看见了我。
果然是小魏!依然是满面阳光,只是身材比三年前胖了许多。后来得知,三年前,他体重75公斤,如今则是90公斤。这是受伤后长期服用各类含有激素的药物加上不能活动导致的结果。
我有点激动,不知道小魏的伤情怎么样了。我曾设想了一万种再见小魏的情形,没有一种是眼前的境况。我不知该说什么好,鬼使神差地冒出一句话:“小魏,你……好了?”
“听说九里关已经整体脱贫,三年前的那些规划,如今都已变成现实,我想来看看。”小魏的声音依然洪亮,阳光一般炽烈。
我才得知,三年间,小魏在病床上足足躺了两年,经历了四次手术,膝盖里永久性地留着三根钢钉,成了一个拥有四级伤残证书的残疾人。
说话间,九里关村妇女主任韩秀荣走了出来,热情地邀请小魏和我去村部坐坐。小魏说不坐,只想请人带着去看看已经变成了现实的那些项目。韩主任说,村支书临时有事去了外地,她可以带他去转转。我对此颇感兴趣,要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小魏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
随即,我和韩主任坐进小魏的车,往山中逶迤而去。沿路可见一根根崭新的路灯杆,杆身上印着“国网罗山县供电公司捐赠”字样。一条崭新的十千伏高压线路,伸入深不见底的山里。小魏告诉我,那是他离开九里关之前建的,为深山中的高荡茶厂和三两户人家供电。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位于玻湾组的一片荒坡。绿色的铁丝围栏内,一大片黑色的光伏发电板,在烈日下闪耀着白色的光,似乎还散发出嗤嗤的细微的声音。小魏说,他在摔伤前,为这个项目曾去外地参观学习,然后选址、报备,正要将项目落地时,他却倏然离开了九里关,没能看到它呱呱坠地的那一刻。
“这个光伏发电项目针对的是三十二户水库移民贫困户,投资八十万元,占地六亩,功率七十六千瓦,前年七月投产并接入电网,到去年十月,一共产生电费收入三万五千多元,每户分红五百元,余下的留作村集体资金和维护费用。”小魏向我讲述道。
我惊异于小魏对情况的了解,愣愣地望着他。小魏似乎看出了我眼中的疑问,便说,他在住院期间,随时都在关注九里关的情况:哪位村民去世了,哪位村民结婚了,哪位村民生了孩子,他都知道得八九不离十。
小魏还告诉我,他因赶早去让村民签协议的那个项目,也已见了成效,每个贫困户每年可分红五百元。我问入股的那个农业开发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什么,小魏說,是豆腐制作、餐饮和民宿一体化。
“我们这里的豆腐远近闻名,还两次上过央视。”小魏的声音里透着自信和欣慰,“我们这里位于灵山风景区和红二十五军出发地何家冲之间,加上美丽的落雁湖,旅游民宿前景也十分看好。” 说话间,我们又坐上了车,到了另一个村组。村组前建了一个广场,下车去看,广场上的“九里关村文体广场”八个大字已经褪色,若不细看,那字跟白色的墙壁直是融为了一体。
一路上,韩主任又介绍了村里的部分工作。比如全村村民的新农合每人二百五十元,都由村里负担;比如每年分给每位村民十斤水库鱼,每斤鱼价值十元……
我心里算了一笔账,这两项费用加起来,每年要花去二十六七万元,村里从哪里弄来那么多钱?我这样想着,便说了出来。
“落雁湖养殖是外包,每年的承包费是四十三万元;湖北大悟县给我们水资源维护管理费,每年十七万元。仅这两项,我们村每年就有六十万元的收入……”小魏解释道。
我压下心中的惊异,又问道:“水库鱼每斤十块钱,是不是太贵了?”
韩主任笑着摇了摇头说:“不贵,九里水库鱼非常好吃,远近闻名,有时十块钱一斤也买不到呢。”
四
从高荡茶厂返回,经过一座小山村,路边现出一座两层小楼的小院。小魏忽然说,那是陈月家,我们去看看。韩主任介绍说,陈月得的是尿毒症,好几年了,因为资金和肾源问题,一直没有换肾,只能靠透析维持着生命。
敲门,喊名字。一个女人在里面答应了一声,一串脚步声由远及近,大门吱扭一声开了,一个身穿白色短袖衫的个头娇小的三十多岁的女人出现在面前。她就是陈月。
陈月见到小魏,先是愣了一下,继而热情地说:“魏书记,好几年都没见到你,你帮了我那么大忙,一直都没谢谢你!”
“不用谢,也没能帮你把病治断根。”小魏说。
我们进了屋。屋里坐着两个花朵一样的小女孩,似乎在写作业。陈月说是她的两个女儿,大的十岁,小的八岁。两朵小花见到我们,便自觉地进了里面的房间。
坐在电扇下,听着他们的聊天,我才逐渐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小魏驻村九里关的第二年夏天,偶然听说曾包组村民陈月患了尿毒症,无钱医治,便来到陈月家里了解情况。当时,31岁的陈月刚从武汉治病回来,脖子上还扎着针。生病的两年间,她辗转信阳、郑州、武汉、北京多家医院治疗,最后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同时伴有高危性高血压三级,简单地说,就是尿毒症。检查费、复查费、住院费、透析费等花了二十多万元,家里无以为继,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小魏当即写了一篇文章,为陈月在网上发起众筹。小魏以陈月的口吻在文章中動情地写道:“每天光药物治疗就花费二百多元。每半年复检一次的费用是一万两千元,更超出了我们一个家庭所有人全年正常的生活开支。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穷困潦倒、一贫如洗。我渴望生命,渴望活着,我想看着女儿长大,我想看着女儿出嫁……”
帖子在网上发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快筹集到了五万元,一次性打入了陈月的个人账户,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第二年,小魏就受伤了,没再到陈月家,直到他这次重返九里关。
陈月已经从当初的颓废中振作起来,精神状态良好,尽管她身上仍带着管子,每天自己给自己腹透四次。为让丈夫安心在外务工挣钱,她和公公在家带着两个女儿,操持家务,婆婆照顾外孙去了,偶尔也会回来住段时间。
走出这个农家,我忽然发现,门前是一条清亮的溪流,发出潺潺的声响,映衬着溪流两边的树叶,阳光下泛出炫目的光。
经过分水组时,小魏说起了一个贫困户。小魏驻村后,曾多次去走访帮扶一个70多岁的老人,前后有七八次之多,每次都会给老人带去粮油等物品,有时还给点钱。有一次,小魏又去看望老人,问老人是否认识他。老人摇了摇头,像看陌生人一样看着他。后来有一次,小魏实在忍不住了,对老人说:“我来了好多趟,您一点印象都没有吗?”老人感叹道:“娃呀,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你也不认识我!”
从小魏那里,我得知了老人的家事。老人名叫叶景林,今年80岁,有一堂弟在武汉,老人的独子前些年去武汉打工,原本想有个依靠,不料儿子生病住院,出了医疗事故,前后花去几十万元,老人一家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令人唏嘘。那时,老人住在水库北坝东角边,一座老房子摇摇欲坠,屋子里堆放着装得鼓鼓囊囊的编织袋,散发着一种霉腐的味道,间或有小飞虫在潮霉的空气中无声地飞舞。如果细看,还能看见编织袋的下面放着一口棺材,那是老人为自己准备的。
在叶景林的老房子附近下了车,却不见老房子。老房子的地基上,建起了一栋别墅式的两层楼,门头上方,横匾黑底金字,“叶氏公馆”四个大字十分醒目。韩主任说,这是叶景林的新家。
小别墅里很漂亮,原先的破烂和棺材都不见了,电视机里正播放着一档电视剧,一派喜气洋洋。唯一不协调的,是电气化的厨房里垒了个土灶,放置了一些柴火,到处都残留着烟熏火燎的痕迹。叶景林说,房子是他堂弟给他盖的,儿子一家四口都在武汉,他一个人住在这里。
“老人家,您还认识我吗?”小魏又问老人。
老人挠挠剃光了头发的后脑勺,咧嘴笑着摇了摇头,说了三个字:“不认识。”
五
出了叶氏公馆,继续前行。沿途可见一栋栋新建和在建的小别墅,依山就势,与九里关的山水融为一体。透过车窗外树木的间隙,落雁湖汊时隐时现。打眼望去,湖面低了许多,岸边残留着好几条不太清晰的汀线。从汀线上判断,湖面比最高水位下降了七八米。韩主任说,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干旱,湖水用作了灌溉,水面还没涨上来。
车行山中,平稳而惬意。山林、稻田、水面交替出现。有些水泥路面看上去颇新,韩主任说,新路是依照魏书记当初的规划和报的项目修好的,全村组组通的路,只有一处没有解决,就是湖那边的姚洼。
姚洼?我的脑海里倏然闪现出几幅画面。那是三年前我坐船去姚洼时的情景。也是在那次姚洼之行中,我认识了小魏。亦是在那次姚洼之行中,我了解了落雁湖的历史,也知晓了发生在落雁湖中的一个悲惨的故事。
落雁湖建于1970年,湖的西南山中有一个组,就是姚洼。因为没有通往外界的道路,姚洼人的交通一直靠船摆渡。1979年正月十一那天中午,渡船在湖中倾翻了,造成了11人遇难的惨烈事故。死难者的亲人默默地承受了天大的不幸…… 姚洼最兴盛时,有十三户人家,因交通不便,陆续有人搬离了姚洼。小魏第一次去姚洼时,常住姚洼的还有七八户人家,其中三户人家为贫困户。最近二十年,姚洼会摆渡的只有三人,贫困户陈从志是其中之一。
驻村的两年中,小魏前前后后去了姚洼八次,第一次是翻山过去的,其余几次都是坐船。山上没有路,只能钻树林爬山坡,直线距离不足五里路,小魏腿长步大,也足足跋涉了四十多分钟。那时,小魏曾劝他们搬出姚洼,他们因种种原因都不肯搬离,小魏便暗下决心,要为姚洼修一条路。他通过工作途径和私人关系,多次与县公路局联系修路的事,后因意外受伤离开九里关,便无暇顾及修路的事了。
此刻聞听唯有通往姚洼的路没修,小魏脸上略过一丝不易觉察的乌云,低了声音说:“我想去姚洼,看看他们……”
韩主任笑了笑,说:“过不去了,没人摆渡了。”
小魏惊诧道:“陈从志那三个摆渡人呢?”
“他们都搬出了姚洼。”韩主任说,“村部附近新建的两栋小别墅,是其中两户的。有的般到了镇上,有的搬到了外地,陈从志住进了易地搬迁点。”
小魏脸上现出惊疑的神情。看得出来,他有点不相信,要去陈从志家看看。
新修的柏油路犹如一条黑色丝线,飘落在崇山峻岭之中。汽车静驶,清风吹拂,并不觉热。出了库区,不大一会儿,眼前现出一片新建的楼房,整齐划一,看上去十分美观。这就是铁铺镇易地搬迁点。韩主任说,陈从志住在第二排西头的一家。小魏上前去看门外的铭牌,果然看见了陈从志的名字。门开处,现出一位中年男子,身材瘦削,面相淳朴,就是陈从志。
这是一户上下两层楼的房子,面积一百平方米。小魏告诉我,陈从志家有四口人,夫妻俩加上一儿一女,妻子精神上有点毛病,一直在吃药,他家也属于因病致贫。
“不,不,我们家不是四口人,是六口人。”陈从志连忙纠正道。
小魏奇怪地问:“怎么多了两个人呢?”
“两年前一搬过来,我儿子就结婚了,去年来了个小孙子,就六口人了。”陈从志解释说,住在姚洼时,儿子谈有女朋友,女方不说结婚,也不说不结婚,一直拖着,他家一搬出来,女方就同意结婚了。
“是搬出来好,还是住在姚洼好?”我故意问道。
“当然是搬出来好,出去打工干活都方便了!”陈从志认真地说,“我是最后一户搬出来的,姚洼那边的田地也没种了,退耕还林。”他还说,儿子和儿媳妇带着小孙子出去务工了,平时就他两口子和女儿在家。为方便出去打散工,他买了一辆摩托车做交通工具,比摆渡要好。
说着说着,话题又转到了落雁湖上,提到了41年前的那次翻船事故。陈从志说,遇难的11人中,有他的大姐。大姐学习非常好,是他家的几个孩子中学习最好的,可是,淹死了……他反复念叨着这几句话,让人心里发酸。
“过去的都过去了,一切都要朝前看。相信吧,我们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临走时,小魏紧紧地握了一下陈从志的手。
重新坐进车里,我和小魏在苍莽的大山中转着,落雁湖时隐时现,伴随左右。时光仿佛停滞下来,又仿佛在飞速向前,让人觉得,这满眼的碧水和绿树,直是要把整个人都给浸润了,融化了,吸收了进去。
小魏没有想到,三年之后,他还能重返九里关。
几天前,豫南大别山区刚下过一场暴雨。小暑那天,天蓝云白,气温陡升。树木葱茏,群山叠翠,成片秧苗在过滤过的清风中轻轻漾起道道绿浪,恰如落雁湖涌起的层层水波,直舔得人的心悠悠发颤。
身高一米八五的小魏提着悠悠发颤的心,怀揣一本绿皮四级残疾证,带着经历了四次手术后微瘸的右腿,和膝盖里留下的三根钢钉,缓缓地走进魂牵梦绕的地方——他曾经驻村战斗了整整两年的九里关。
看着这一幕,我心里异常酸楚——30出头的小魏本是活蹦乱跳的健全人,何以至此?
3年前的5月下旬,为积累写作素材,我第一次到落雁湖采风。两岸青山叠翠,一泓碧水静卧其间,山远水阔,白鸟点点,风光旖旎,恍若世外。碧水一侧,一叶小舟独行水上,桨橹划过,欸乃之声不绝于耳。在前往对岸姚洼的小船上,我巧遇了要去姚洼入户走访的九里关村驻村第一书记魏思平,1986年11月出生的城里人,来九里关村任第一书记时,尚不足29岁,我便叫他小魏。
九里关与落雁湖,是前世与今生的关系。地理上的九里关,位于河南与湖北两省交界处,为古代著名军事关口。史料记载,春秋时称九里关为大隋关,后又称黄岘关、广蚬关、百雁关。隋唐时期,此关属湖北应山县,宋代改为九里关。明代曾置巡检司于此。关隘南毗湖北大悟,北入河南罗山,两山夹峙,天成峡谷。峡谷两头窄狭,中间宽阔,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20世纪70年代初,豫鄂两省在九里关峡谷两端筑坝蓄水,形成一座大水库,名九里水库。水库长约3公里,宽从二三百米到八九百米不等,设计库容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量八千万至一亿立方米,可供灌溉和渔业养殖。从空中看,水库形如落雁,九里关人便给它起了个诗意的名字——落雁湖。落雁湖天然地成了豫鄂两省的界湖,也成了淮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半个世纪以来,落雁湖一直都是湖北大悟县人饮水的水源地,因此而被九里关人珍爱有加,保护完好,至今都未搞旅游开发,恰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一块碧玉,镶嵌于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中。
如今的九里村属于移民村,湖区人家多有贫困,亟待脱贫。5年前的9月1日,小魏受罗山县委组织部委派来到九里关驻村,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小魏驻村前是国网罗山县供电公司党建部副主任。他以前从未吃过乡下的苦,驻村九里关,对他是个巨大的考验。无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携带一个巴掌大的小本本,记录着了解到的一切。很快,小本本里便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还打了各式各样的符号,很多符号只有他自己能看得懂。
遇见小魏时,小魏在九里关已经工作了1年零8个月。当时,村里的49户贫困户全部享受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和经济林补助政策,34户享受低保补助,15户享受五保补助,低保户和五保户还享受每月减免10度电的政策。小魏还和村两委干部一起,依照严格的程序,实打实地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问题,以异地搬迁方式帮扶贫困户6户,以危房改造方式帮扶贫困户8户,以政策兜底方式帮扶贫困户3户。
我随手翻看着小魏的扶贫日记,看到了他在2015年9月23日的记录。那天,是他驻村的第22天。
九里关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山场一万七千亩,耕地四百六十亩,可养水面五千六百亩,十个村民组,计三百零二户、一千二百零六人,其中贫困户四十九户、一百二十七人。
“在两年的任期内,我要做好八件事:供电方面,齐心台区和黄岭台区变压器容量小,线径细,供电半径长,急需增容改造;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争取能够增加贫困户收入的项目;移民工作,与移民办协调,争取农田水利项目资金;姚洼组通路问题,2.5公里,近10万元;文体活动广场修建;村部主干道路灯;村里互联网通网。
“这些事项都完成了吗?”我随口问道。
“供电问题当年就解决了,文化广场和五条组组通的水泥路也已完成,我们还在争取资金搞光伏发电,这是一个到户增收项目,其他的事情还在进行中。我最担心的是姚洼组的通路……”小魏不假思索地说。
几天后,我离开了九里关村和落雁湖。我憧憬着,下一次再到九里关,展现在眼前的,定然是更加美丽的落雁湖。
然而,4个月后,我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小魏出了一场车祸,受伤严重,这辈子可能都残疾了。
二
一个雾蒙蒙的早晨,小魏早早地起了床,骑上借来的电动车,车篮里放上到户增收协议书,连早饭都没吃,就从临时借住的铁铺供电所往九里关赶去。
季节虽然已近初秋,大别山区依然炎热。小魏前一天下午从九里关村带着要与村民签订的第一书记发展资金项目带贫协议,到铁铺镇政府盖了公章,要趁着清晨天气凉快,赶在村民还未出门干活的空当,挨家挨户送到贫困户家中,签下协议。协议资金是县里给予第一书记的带贫资金,由第一书记决定投资扶贫项目。小魏经过考察,觉得参股本地的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很有前景,每年可为每个贫困户分红至少500元,贫困户也都认可,协议一签,次年即可分红。
从铁铺镇到九里关,十多公里的山路都是水泥路。离村部约莫五公里的地方是一个小山村,路上不见行人,灰蒙蒙的雾气愈来愈浓。小魏稍稍降低了车速,过了小山村,再加速往前跑去。他做梦都不会想到,紧接着发生的一场意外,让他的驻村扶贫生涯戛然而止。
冷不丁地,山路上突然窜出一个人影,似要穿路而过。小魏心里一惊,本能地猛转车把,电动车的车头陡然改变了方向,瞬间失去重心,一阵天旋地转,连人带车重重地摔倒在水泥路上,电动车压在了小魏身上。车篮里的到户增收协议书,散了一地。
那个横穿山路的老大娘受到惊吓,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眼见小魏躺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她赶紧爬起来,跑了。過了老半天,小魏才在钻心的疼痛中缓过劲来,艰难地给村里打了电话。
很快,小魏被送进了罗山县人民医院。妻子得到消息,正带着近四岁的儿子在医院里等着他。儿子看到血糊糊的爸爸,吓得哇哇大哭,从此不敢再去医院。 “他脸上和胳膊都是擦伤,脸颊都肿了,上衣和裤子都蹭破了,满身是血,看上去简直就是个血人。”妻子小郭至今仍记得在医院里第一眼见到丈夫的一幕,触目惊心。
那一天,永远刻在了小魏及其家人的心里——2017年9月27日。
因为伤势严重,受伤情况复杂,罗山县人民医院治不了,小魏被转到了郑州市骨科医院。诊断的结果是,右膝关节粉碎性骨折(膝盖骨碎成了五块),前叉韧带断裂。医生告诉小魏,这两种伤需要做四到五次手术,且永无康复的可能。
第一次手术是在膝盖骨和腿骨上打钢板、钉钢钉,把粉碎的膝盖骨拼接在一起。手术是下半身麻醉,持续了四个小时。小魏被推出手术室时,看到了让他惊异的一幕。
手术室外站着一位中年男子,背着一蛇皮袋水果。小魏认得男子,九里关村的一个李姓村民,老上访户。男子上访不是因为待遇不公或利益受损,而是想得到额外的东西。比如,村里有季节性低电压现象,在小魏的努力下,供电部门新架或改造电力线路,线路打他门口经过,他就要求把他家的电线翻新一下。再比如,村里修路,他便要求把路一直修到他家门口。再比如,村里修水渠碰了他家的地,他便找村里要钱。这些无理要求,小魏自然不会答应,他又拿小魏没办法,便频频上访,这让小魏十分头疼。后来一个周末,小魏没有回城,去一个新当选的村民组组长家里吃饭,男子不请自到,仗着自己酒量大,要跟小魏拼酒。小魏面无惧色,喝就喝吧,但要跟男子打赌,男子要是输了,从此不再上访,他要是输了,无条件满足男子的要求。男子翻了翻白眼,表示同意。两人推杯换盏,你来我往,其他人成了看客,都为小魏捏了一把汗。白酒喝完了,换成了啤酒。不承想,一瓶啤酒还没下肚,男子就坐立不稳,滑到了桌子下面。自此以后,每次见到小魏,男子都一改往日的嚣张,变得谦恭起来,猛然听说小魏受伤住院,便买了一袋水果,赶到了医院。
“他既让人感动,又让人无语,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小魏跟我讲起这件事时,仍十分感慨。
手术后的那个夜里,小魏躺在床上,伤口疼得彻夜难眠,他硬是一声没吭。第二天一早,小郭给他翻身,发现枕头和床单上印出了一个人形。那是汗水浸湿的痕迹。
此后很多天,小魏都是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疼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他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绝望。终于有一次,他对前来看望他的59岁的父亲说:“爸,要不,你跟我妈再要个二胎吧……”
这些细节,是后来我去小魏家做客,小郭讲给我听的。小郭讲述时,一直面带微笑,可我分明看到,她眼圈泛红,眼中有泪光闪动。
“他的两年驻村期满了,单位领导找他谈话,问他是回来还是继续驻村。他选择了继续驻村,想把规划都变成现实之后再回来,没想到成了这样……”小郭感叹道,语气中夹杂着无奈和落寞。
三
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小暑那天,我开始了又一次落雁湖采风之旅。
路过九里关村部时,正巧一辆小车从远处驶了过来,在村部大门前停下。一个身穿粉色短袖衫的身材高大的小伙子推开车门,从车上下来,走路慢悠悠的,右腿微瘸,恍如七八十岁的垂垂老者。熟悉的发型,熟悉的面孔,还有一种熟悉的气息,和清风一起,扑面而来。我失声地叫了一声:“小魏,真的是你吗?”
小伙子扭过头,看见了我。
果然是小魏!依然是满面阳光,只是身材比三年前胖了许多。后来得知,三年前,他体重75公斤,如今则是90公斤。这是受伤后长期服用各类含有激素的药物加上不能活动导致的结果。
我有点激动,不知道小魏的伤情怎么样了。我曾设想了一万种再见小魏的情形,没有一种是眼前的境况。我不知该说什么好,鬼使神差地冒出一句话:“小魏,你……好了?”
“听说九里关已经整体脱贫,三年前的那些规划,如今都已变成现实,我想来看看。”小魏的声音依然洪亮,阳光一般炽烈。
我才得知,三年间,小魏在病床上足足躺了两年,经历了四次手术,膝盖里永久性地留着三根钢钉,成了一个拥有四级伤残证书的残疾人。
说话间,九里关村妇女主任韩秀荣走了出来,热情地邀请小魏和我去村部坐坐。小魏说不坐,只想请人带着去看看已经变成了现实的那些项目。韩主任说,村支书临时有事去了外地,她可以带他去转转。我对此颇感兴趣,要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小魏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
随即,我和韩主任坐进小魏的车,往山中逶迤而去。沿路可见一根根崭新的路灯杆,杆身上印着“国网罗山县供电公司捐赠”字样。一条崭新的十千伏高压线路,伸入深不见底的山里。小魏告诉我,那是他离开九里关之前建的,为深山中的高荡茶厂和三两户人家供电。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位于玻湾组的一片荒坡。绿色的铁丝围栏内,一大片黑色的光伏发电板,在烈日下闪耀着白色的光,似乎还散发出嗤嗤的细微的声音。小魏说,他在摔伤前,为这个项目曾去外地参观学习,然后选址、报备,正要将项目落地时,他却倏然离开了九里关,没能看到它呱呱坠地的那一刻。
“这个光伏发电项目针对的是三十二户水库移民贫困户,投资八十万元,占地六亩,功率七十六千瓦,前年七月投产并接入电网,到去年十月,一共产生电费收入三万五千多元,每户分红五百元,余下的留作村集体资金和维护费用。”小魏向我讲述道。
我惊异于小魏对情况的了解,愣愣地望着他。小魏似乎看出了我眼中的疑问,便说,他在住院期间,随时都在关注九里关的情况:哪位村民去世了,哪位村民结婚了,哪位村民生了孩子,他都知道得八九不离十。
小魏还告诉我,他因赶早去让村民签协议的那个项目,也已见了成效,每个贫困户每年可分红五百元。我问入股的那个农业开发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什么,小魏說,是豆腐制作、餐饮和民宿一体化。
“我们这里的豆腐远近闻名,还两次上过央视。”小魏的声音里透着自信和欣慰,“我们这里位于灵山风景区和红二十五军出发地何家冲之间,加上美丽的落雁湖,旅游民宿前景也十分看好。” 说话间,我们又坐上了车,到了另一个村组。村组前建了一个广场,下车去看,广场上的“九里关村文体广场”八个大字已经褪色,若不细看,那字跟白色的墙壁直是融为了一体。
一路上,韩主任又介绍了村里的部分工作。比如全村村民的新农合每人二百五十元,都由村里负担;比如每年分给每位村民十斤水库鱼,每斤鱼价值十元……
我心里算了一笔账,这两项费用加起来,每年要花去二十六七万元,村里从哪里弄来那么多钱?我这样想着,便说了出来。
“落雁湖养殖是外包,每年的承包费是四十三万元;湖北大悟县给我们水资源维护管理费,每年十七万元。仅这两项,我们村每年就有六十万元的收入……”小魏解释道。
我压下心中的惊异,又问道:“水库鱼每斤十块钱,是不是太贵了?”
韩主任笑着摇了摇头说:“不贵,九里水库鱼非常好吃,远近闻名,有时十块钱一斤也买不到呢。”
四
从高荡茶厂返回,经过一座小山村,路边现出一座两层小楼的小院。小魏忽然说,那是陈月家,我们去看看。韩主任介绍说,陈月得的是尿毒症,好几年了,因为资金和肾源问题,一直没有换肾,只能靠透析维持着生命。
敲门,喊名字。一个女人在里面答应了一声,一串脚步声由远及近,大门吱扭一声开了,一个身穿白色短袖衫的个头娇小的三十多岁的女人出现在面前。她就是陈月。
陈月见到小魏,先是愣了一下,继而热情地说:“魏书记,好几年都没见到你,你帮了我那么大忙,一直都没谢谢你!”
“不用谢,也没能帮你把病治断根。”小魏说。
我们进了屋。屋里坐着两个花朵一样的小女孩,似乎在写作业。陈月说是她的两个女儿,大的十岁,小的八岁。两朵小花见到我们,便自觉地进了里面的房间。
坐在电扇下,听着他们的聊天,我才逐渐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小魏驻村九里关的第二年夏天,偶然听说曾包组村民陈月患了尿毒症,无钱医治,便来到陈月家里了解情况。当时,31岁的陈月刚从武汉治病回来,脖子上还扎着针。生病的两年间,她辗转信阳、郑州、武汉、北京多家医院治疗,最后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同时伴有高危性高血压三级,简单地说,就是尿毒症。检查费、复查费、住院费、透析费等花了二十多万元,家里无以为继,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小魏当即写了一篇文章,为陈月在网上发起众筹。小魏以陈月的口吻在文章中動情地写道:“每天光药物治疗就花费二百多元。每半年复检一次的费用是一万两千元,更超出了我们一个家庭所有人全年正常的生活开支。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穷困潦倒、一贫如洗。我渴望生命,渴望活着,我想看着女儿长大,我想看着女儿出嫁……”
帖子在网上发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快筹集到了五万元,一次性打入了陈月的个人账户,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第二年,小魏就受伤了,没再到陈月家,直到他这次重返九里关。
陈月已经从当初的颓废中振作起来,精神状态良好,尽管她身上仍带着管子,每天自己给自己腹透四次。为让丈夫安心在外务工挣钱,她和公公在家带着两个女儿,操持家务,婆婆照顾外孙去了,偶尔也会回来住段时间。
走出这个农家,我忽然发现,门前是一条清亮的溪流,发出潺潺的声响,映衬着溪流两边的树叶,阳光下泛出炫目的光。
经过分水组时,小魏说起了一个贫困户。小魏驻村后,曾多次去走访帮扶一个70多岁的老人,前后有七八次之多,每次都会给老人带去粮油等物品,有时还给点钱。有一次,小魏又去看望老人,问老人是否认识他。老人摇了摇头,像看陌生人一样看着他。后来有一次,小魏实在忍不住了,对老人说:“我来了好多趟,您一点印象都没有吗?”老人感叹道:“娃呀,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你也不认识我!”
从小魏那里,我得知了老人的家事。老人名叫叶景林,今年80岁,有一堂弟在武汉,老人的独子前些年去武汉打工,原本想有个依靠,不料儿子生病住院,出了医疗事故,前后花去几十万元,老人一家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令人唏嘘。那时,老人住在水库北坝东角边,一座老房子摇摇欲坠,屋子里堆放着装得鼓鼓囊囊的编织袋,散发着一种霉腐的味道,间或有小飞虫在潮霉的空气中无声地飞舞。如果细看,还能看见编织袋的下面放着一口棺材,那是老人为自己准备的。
在叶景林的老房子附近下了车,却不见老房子。老房子的地基上,建起了一栋别墅式的两层楼,门头上方,横匾黑底金字,“叶氏公馆”四个大字十分醒目。韩主任说,这是叶景林的新家。
小别墅里很漂亮,原先的破烂和棺材都不见了,电视机里正播放着一档电视剧,一派喜气洋洋。唯一不协调的,是电气化的厨房里垒了个土灶,放置了一些柴火,到处都残留着烟熏火燎的痕迹。叶景林说,房子是他堂弟给他盖的,儿子一家四口都在武汉,他一个人住在这里。
“老人家,您还认识我吗?”小魏又问老人。
老人挠挠剃光了头发的后脑勺,咧嘴笑着摇了摇头,说了三个字:“不认识。”
五
出了叶氏公馆,继续前行。沿途可见一栋栋新建和在建的小别墅,依山就势,与九里关的山水融为一体。透过车窗外树木的间隙,落雁湖汊时隐时现。打眼望去,湖面低了许多,岸边残留着好几条不太清晰的汀线。从汀线上判断,湖面比最高水位下降了七八米。韩主任说,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干旱,湖水用作了灌溉,水面还没涨上来。
车行山中,平稳而惬意。山林、稻田、水面交替出现。有些水泥路面看上去颇新,韩主任说,新路是依照魏书记当初的规划和报的项目修好的,全村组组通的路,只有一处没有解决,就是湖那边的姚洼。
姚洼?我的脑海里倏然闪现出几幅画面。那是三年前我坐船去姚洼时的情景。也是在那次姚洼之行中,我认识了小魏。亦是在那次姚洼之行中,我了解了落雁湖的历史,也知晓了发生在落雁湖中的一个悲惨的故事。
落雁湖建于1970年,湖的西南山中有一个组,就是姚洼。因为没有通往外界的道路,姚洼人的交通一直靠船摆渡。1979年正月十一那天中午,渡船在湖中倾翻了,造成了11人遇难的惨烈事故。死难者的亲人默默地承受了天大的不幸…… 姚洼最兴盛时,有十三户人家,因交通不便,陆续有人搬离了姚洼。小魏第一次去姚洼时,常住姚洼的还有七八户人家,其中三户人家为贫困户。最近二十年,姚洼会摆渡的只有三人,贫困户陈从志是其中之一。
驻村的两年中,小魏前前后后去了姚洼八次,第一次是翻山过去的,其余几次都是坐船。山上没有路,只能钻树林爬山坡,直线距离不足五里路,小魏腿长步大,也足足跋涉了四十多分钟。那时,小魏曾劝他们搬出姚洼,他们因种种原因都不肯搬离,小魏便暗下决心,要为姚洼修一条路。他通过工作途径和私人关系,多次与县公路局联系修路的事,后因意外受伤离开九里关,便无暇顾及修路的事了。
此刻聞听唯有通往姚洼的路没修,小魏脸上略过一丝不易觉察的乌云,低了声音说:“我想去姚洼,看看他们……”
韩主任笑了笑,说:“过不去了,没人摆渡了。”
小魏惊诧道:“陈从志那三个摆渡人呢?”
“他们都搬出了姚洼。”韩主任说,“村部附近新建的两栋小别墅,是其中两户的。有的般到了镇上,有的搬到了外地,陈从志住进了易地搬迁点。”
小魏脸上现出惊疑的神情。看得出来,他有点不相信,要去陈从志家看看。
新修的柏油路犹如一条黑色丝线,飘落在崇山峻岭之中。汽车静驶,清风吹拂,并不觉热。出了库区,不大一会儿,眼前现出一片新建的楼房,整齐划一,看上去十分美观。这就是铁铺镇易地搬迁点。韩主任说,陈从志住在第二排西头的一家。小魏上前去看门外的铭牌,果然看见了陈从志的名字。门开处,现出一位中年男子,身材瘦削,面相淳朴,就是陈从志。
这是一户上下两层楼的房子,面积一百平方米。小魏告诉我,陈从志家有四口人,夫妻俩加上一儿一女,妻子精神上有点毛病,一直在吃药,他家也属于因病致贫。
“不,不,我们家不是四口人,是六口人。”陈从志连忙纠正道。
小魏奇怪地问:“怎么多了两个人呢?”
“两年前一搬过来,我儿子就结婚了,去年来了个小孙子,就六口人了。”陈从志解释说,住在姚洼时,儿子谈有女朋友,女方不说结婚,也不说不结婚,一直拖着,他家一搬出来,女方就同意结婚了。
“是搬出来好,还是住在姚洼好?”我故意问道。
“当然是搬出来好,出去打工干活都方便了!”陈从志认真地说,“我是最后一户搬出来的,姚洼那边的田地也没种了,退耕还林。”他还说,儿子和儿媳妇带着小孙子出去务工了,平时就他两口子和女儿在家。为方便出去打散工,他买了一辆摩托车做交通工具,比摆渡要好。
说着说着,话题又转到了落雁湖上,提到了41年前的那次翻船事故。陈从志说,遇难的11人中,有他的大姐。大姐学习非常好,是他家的几个孩子中学习最好的,可是,淹死了……他反复念叨着这几句话,让人心里发酸。
“过去的都过去了,一切都要朝前看。相信吧,我们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临走时,小魏紧紧地握了一下陈从志的手。
重新坐进车里,我和小魏在苍莽的大山中转着,落雁湖时隐时现,伴随左右。时光仿佛停滞下来,又仿佛在飞速向前,让人觉得,这满眼的碧水和绿树,直是要把整个人都给浸润了,融化了,吸收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