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州白云区的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近年来一直在成功举办,“舞火龙”已成为白云区独一无二的非遗民俗品牌与文化名片。2018年,白云区“舞火龙”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本文根据活动的新策划形式与策划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意在更好的探究活态传承形式在数字化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与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
一、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相关概况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国的广袤土地上,可以说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因此也一直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 在众多的民俗文化中,本文主要以广州白云区的火龙民俗为例,深入的探究在数字化背景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形式与创新方向。首先,要简要的介绍有关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的相关概况。
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每次举办该活动都会引来非常多的老百姓参与和游玩。而这项活动项目也一直具有较高的教化意义,在民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学基础。
舞火龙项目归属为民俗类,但是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在实际上来说属于多个非遗类别的融合项目。整个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中包含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以及各种传统的体育、游艺、杂技等,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1]。白云舞火龙项目是由传说发展起来的,历经了一百多年的传承,一直在广州白云地区开展,该民俗活动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功能则是凝聚了当地的族群关系,提升了宗族文化,同时强化了当地居民的族群认同感,有益于群落的发展。
二、现阶段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中存在的传承阻碍
(一)创新性较差,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方向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尤其是年轻人,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中都会受到强大的冲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与认同感。经济的急速发展伴随着各行业谋生手段的增加和多样化;数字的信息化,更容易带来财富增长速度的加快。由于上述两种因素,年轻人很自然就会选择其他职业,而抛弃需要多年磨练且收入微薄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的民俗文化现今已很难再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导致民俗文化没有传承发育的土壤,影响到传统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2]。 同时,数字化的社会环境为年轻人带来了大量的新产品信息,而对于传统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却涉及甚少,加上原有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生活严重脱节,几十年不变的形态,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关注点放在了现代化的信息上,从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节目形式单一,很难更加生动地展现白云火龙文化节的内在含义
第二,节目形式较为单一。现阶段中,白云火龙文化节项目中的大部分内容主要为传统的表演内容,其中的技艺展示、游艺设计等项目也是在近几届中才增加的表演,这就很难吸引民众的兴趣,没有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白云火龙文化节丰富的内在含义。
(三)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没有形成品牌连续性
最后,品牌连续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没有形成品牌连续性,所以导致文化节的进步与升级内容较少,呈现出的项目似乎与前几年较为相似,这样不仅很难提高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同时很难提炼和表现民俗文化的内涵[3]。
三、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性
(一)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我国文化的重要传承形式
首先,活态传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形式,以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来说,举办方与策划人在进行对该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也是在对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播。因此,在新时代中,更好的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保护方式。
(二)可以为民俗文化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非遗项目中的民俗活动,基于群落的历史积累,当地居民的继承性认同,可以逐步积累、形成一个有效的地方文化品牌项目,可以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服务,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地方非遗项目资源中的民俗活动,有利于活跃社区,有利于树立和培育族群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值得我们对其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力。
四、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活态传承的策略探究
(一)突出强调白云火龙节的重要内涵
在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我国要进行对民俗文化的创新与進步,但是首先要坚定的保有并突出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的重要内涵,不论以什么形式,都要让民众通过参与该活动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更好的理解火龙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火龙民俗文化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良好发展,保持我国民俗文化精神的进步与传承。
(二)利用网络以及其他信息形式提高民众对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的认识
在进行活动的举办和策划过程中,更多的利用网络以及新的信息化形式进行对白云火龙民俗文化的传播。本届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就很好的利用了微信公总号以及建立相应的主题APP的形式进行传播,在APP以及公众号中设计了许多关于知识普及的游戏环节,收到了群众很好的反响。因此,利用网络以及其他信息形式可以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4]。
在现阶段中,网络与相关数字化媒体虽然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反而用之,相关人员合理科学地利用网络等信息化数字化形式进行宣传可以起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作用。比如说将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的一些内容利用网络宣传片、微信公总号以及各种旅游出行类APP的有关内容进行宣传,可以让更多的非广州白云区的民众了解这项民俗,进而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其知名度与宣传效果,从数字化的方面传承和保护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 (三)采用各种有趣的信息形式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和兴趣
本次文化节的设计主要针对往届“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进行迭代和升级,继续对文化节代言人“龙仔”、“龙叔”的IP形象应用进行延展和优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活动的视觉设计和展示,吸引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对文化节的关注和参与,通过趣味和富含文化内涵的设计,树立市民的文化认同,培育市民的文化自信,从而助力白云区文化品牌的建设。在整个APP以及微信平台中,民众可以提高参与度与兴趣,进而达到更好的传承效果。在建立好相关的微博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后,有关部门还应当注重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扫码关注送礼物等形式提高民众关注度。
(四)构建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的品牌连续性
构建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的品牌连续性也非常重要。民俗品牌是一个事件,连续性是一个积累、可持续、可迭代的过程,其目的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效利用前期的积累,高效整合,形成迭代,逐步优化,最大化地高效传播民俗项目的内涵。构建民俗文化节的品牌连续性,首先还是要回到民俗符号。村落舞火龙的民俗行为是有时效性、空间性等局限的。就好像本次民俗文化节中设计出的两个IP形象“龙叔”和“龙仔” ——中秋过后,他们依然可以活跃于民众的视野,长期与民众互动,打破时空局限,从而达到传播的趣味性和持续性,由树叶和枝干制作的舞龙形态,提取了火龙的形态,将其进行卡通的形象绘制,设计出了“龙仔”和“龙叔”的形象。龙仔寓意着我们的年轻人;而龙叔则代表着年长的一辈。两个不同辈份站在一起,象征着传承[5]。
(五)利用社交媒体赋予民俗文化节新的表现力
在传播形式上,我们通过三种形式:一是漫画与展览,二是动画短片,三是以舞火龙主题开展的课程和主题讲座。这里面既有声音、图像,又有课程,实现了多种方式的组合传播。以上所传播的内容,依附于民俗项目本身,而又不同于民俗的主体。我们认为,民俗项目的活态形式在任何传播策略中,依然占据主体地位,而传播的内容和传播形态均是为民俗活态服务。民俗项目的活态是群落自然演化的,我们要尊重其内涵和表现形象,因此只在民俗项目的主体内容上提取内涵和知识点,来进行传播的表达和表现,利用社交媒体赋予民俗文化节新的表现力。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为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力与传播性,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断生命力提供了经验。这个文化节在选择传播符号,提炼民俗内涵,提升非遗项目的传播和表现力,通过社交媒体、非遗项目带动社区的活力,以便民俗传播的连续性,为今后活态傳承非遗并适应讯息万变的生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高生升.活态传承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影像记录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项目纪录片纪实[J].艺术教育,2018(12):P89-90;
[2]周宗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安康龙舟竞渡的活态传承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
[3]王密.生态美学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从翻山铰子说开去[J].中华文化论坛,2018(05):P147-151;
[4]黄克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析——以寿县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8,34(01):P142-145;
[5]沈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N]. 上海法治报,2018-02-05(A06)。
作者简介:姚月华(1979—),女,大学本科,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中国民族乐器表演专业,星海音乐学院民族民乐表演文学士。2001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具有丰富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组织和排演节目多次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得优秀奖。编写出版了《不能被遗忘的艺术——白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掠影》、《中秋舞火龙》等书籍,自2006年起开始非遗工作,至今参与多次的市、区普查工作,并被授予优秀工作者称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保护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专题论文多次在省市媒体、刊物上刊登发表。现任广州市白云区文化馆副馆长,白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本文根据活动的新策划形式与策划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意在更好的探究活态传承形式在数字化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与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
一、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相关概况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国的广袤土地上,可以说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因此也一直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 在众多的民俗文化中,本文主要以广州白云区的火龙民俗为例,深入的探究在数字化背景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形式与创新方向。首先,要简要的介绍有关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的相关概况。
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每次举办该活动都会引来非常多的老百姓参与和游玩。而这项活动项目也一直具有较高的教化意义,在民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学基础。
舞火龙项目归属为民俗类,但是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在实际上来说属于多个非遗类别的融合项目。整个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中包含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以及各种传统的体育、游艺、杂技等,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1]。白云舞火龙项目是由传说发展起来的,历经了一百多年的传承,一直在广州白云地区开展,该民俗活动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功能则是凝聚了当地的族群关系,提升了宗族文化,同时强化了当地居民的族群认同感,有益于群落的发展。
二、现阶段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中存在的传承阻碍
(一)创新性较差,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方向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尤其是年轻人,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中都会受到强大的冲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与认同感。经济的急速发展伴随着各行业谋生手段的增加和多样化;数字的信息化,更容易带来财富增长速度的加快。由于上述两种因素,年轻人很自然就会选择其他职业,而抛弃需要多年磨练且收入微薄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的民俗文化现今已很难再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导致民俗文化没有传承发育的土壤,影响到传统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2]。 同时,数字化的社会环境为年轻人带来了大量的新产品信息,而对于传统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却涉及甚少,加上原有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生活严重脱节,几十年不变的形态,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关注点放在了现代化的信息上,从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节目形式单一,很难更加生动地展现白云火龙文化节的内在含义
第二,节目形式较为单一。现阶段中,白云火龙文化节项目中的大部分内容主要为传统的表演内容,其中的技艺展示、游艺设计等项目也是在近几届中才增加的表演,这就很难吸引民众的兴趣,没有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白云火龙文化节丰富的内在含义。
(三)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没有形成品牌连续性
最后,品牌连续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没有形成品牌连续性,所以导致文化节的进步与升级内容较少,呈现出的项目似乎与前几年较为相似,这样不仅很难提高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同时很难提炼和表现民俗文化的内涵[3]。
三、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性
(一)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我国文化的重要传承形式
首先,活态传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形式,以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来说,举办方与策划人在进行对该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也是在对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播。因此,在新时代中,更好的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保护方式。
(二)可以为民俗文化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非遗项目中的民俗活动,基于群落的历史积累,当地居民的继承性认同,可以逐步积累、形成一个有效的地方文化品牌项目,可以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服务,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地方非遗项目资源中的民俗活动,有利于活跃社区,有利于树立和培育族群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值得我们对其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力。
四、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活态传承的策略探究
(一)突出强调白云火龙节的重要内涵
在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我国要进行对民俗文化的创新与進步,但是首先要坚定的保有并突出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的重要内涵,不论以什么形式,都要让民众通过参与该活动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更好的理解火龙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火龙民俗文化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良好发展,保持我国民俗文化精神的进步与传承。
(二)利用网络以及其他信息形式提高民众对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的认识
在进行活动的举办和策划过程中,更多的利用网络以及新的信息化形式进行对白云火龙民俗文化的传播。本届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就很好的利用了微信公总号以及建立相应的主题APP的形式进行传播,在APP以及公众号中设计了许多关于知识普及的游戏环节,收到了群众很好的反响。因此,利用网络以及其他信息形式可以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4]。
在现阶段中,网络与相关数字化媒体虽然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反而用之,相关人员合理科学地利用网络等信息化数字化形式进行宣传可以起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作用。比如说将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的一些内容利用网络宣传片、微信公总号以及各种旅游出行类APP的有关内容进行宣传,可以让更多的非广州白云区的民众了解这项民俗,进而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其知名度与宣传效果,从数字化的方面传承和保护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 (三)采用各种有趣的信息形式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和兴趣
本次文化节的设计主要针对往届“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进行迭代和升级,继续对文化节代言人“龙仔”、“龙叔”的IP形象应用进行延展和优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活动的视觉设计和展示,吸引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对文化节的关注和参与,通过趣味和富含文化内涵的设计,树立市民的文化认同,培育市民的文化自信,从而助力白云区文化品牌的建设。在整个APP以及微信平台中,民众可以提高参与度与兴趣,进而达到更好的传承效果。在建立好相关的微博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后,有关部门还应当注重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扫码关注送礼物等形式提高民众关注度。
(四)构建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的品牌连续性
构建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的品牌连续性也非常重要。民俗品牌是一个事件,连续性是一个积累、可持续、可迭代的过程,其目的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效利用前期的积累,高效整合,形成迭代,逐步优化,最大化地高效传播民俗项目的内涵。构建民俗文化节的品牌连续性,首先还是要回到民俗符号。村落舞火龙的民俗行为是有时效性、空间性等局限的。就好像本次民俗文化节中设计出的两个IP形象“龙叔”和“龙仔” ——中秋过后,他们依然可以活跃于民众的视野,长期与民众互动,打破时空局限,从而达到传播的趣味性和持续性,由树叶和枝干制作的舞龙形态,提取了火龙的形态,将其进行卡通的形象绘制,设计出了“龙仔”和“龙叔”的形象。龙仔寓意着我们的年轻人;而龙叔则代表着年长的一辈。两个不同辈份站在一起,象征着传承[5]。
(五)利用社交媒体赋予民俗文化节新的表现力
在传播形式上,我们通过三种形式:一是漫画与展览,二是动画短片,三是以舞火龙主题开展的课程和主题讲座。这里面既有声音、图像,又有课程,实现了多种方式的组合传播。以上所传播的内容,依附于民俗项目本身,而又不同于民俗的主体。我们认为,民俗项目的活态形式在任何传播策略中,依然占据主体地位,而传播的内容和传播形态均是为民俗活态服务。民俗项目的活态是群落自然演化的,我们要尊重其内涵和表现形象,因此只在民俗项目的主体内容上提取内涵和知识点,来进行传播的表达和表现,利用社交媒体赋予民俗文化节新的表现力。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为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力与传播性,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断生命力提供了经验。这个文化节在选择传播符号,提炼民俗内涵,提升非遗项目的传播和表现力,通过社交媒体、非遗项目带动社区的活力,以便民俗传播的连续性,为今后活态傳承非遗并适应讯息万变的生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高生升.活态传承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影像记录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项目纪录片纪实[J].艺术教育,2018(12):P89-90;
[2]周宗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安康龙舟竞渡的活态传承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
[3]王密.生态美学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从翻山铰子说开去[J].中华文化论坛,2018(05):P147-151;
[4]黄克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析——以寿县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8,34(01):P142-145;
[5]沈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N]. 上海法治报,2018-02-05(A06)。
作者简介:姚月华(1979—),女,大学本科,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中国民族乐器表演专业,星海音乐学院民族民乐表演文学士。2001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具有丰富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组织和排演节目多次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得优秀奖。编写出版了《不能被遗忘的艺术——白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掠影》、《中秋舞火龙》等书籍,自2006年起开始非遗工作,至今参与多次的市、区普查工作,并被授予优秀工作者称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保护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专题论文多次在省市媒体、刊物上刊登发表。现任广州市白云区文化馆副馆长,白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