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依据布努瑶支系的分布情况,了解布努瑶迁徙和定居凌云的情况,并进一步研究背陇瑶的拟制亲属关系和支系的扩散分布情况。
[关键词]背陇瑶;支系;拟制亲属关系;扩散
1928年7月,受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委派,颜复礼、商承祖前往广西凌云县瑶族村寨进行实地调查,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了当地被称为红头瑶、蓝靛瑶、长发瑶、盘古瑶的生活习俗和语言,1929年出版了《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一书,被视为中国民族学实地调查最早之作品之一。广西百色市凌云县2017年有三个瑶族支系,蓝靛瑶、盘古瑶和背陇瑶,背陇瑶主要分布在凌云县县城以北的后龙山,后龙山作为行政村,2016年有20个村民小组,48个自然屯,16个行政村,480户,2211多人,居住有壮、瑶、汉三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全村文盲或者半文盲及小学文化水平1142人,占总人口的51.6%。①后龙村陇法寨是整个凌云县最大的瑶族村寨,陇法寨距泗城镇约12公里,2005年12月底寨里才通村级公路,土地匮乏,人口众多。
一、凌云地区布努瑶的支系
布努瑶人口有410多万,仅次于盘瑶,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瑶族支系,居住在红水河流域,主要居住在广西的都安、巴马、大化三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凤山、东兰、天峨、河池、宜州、环江、凌云、百色、苹果、田东、田阳、田林、德宝、隆安、宜城、来宾、宾阳、上林、宁明和马山等县(市),还有少部分散居于云南和贵州的边远山区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地方。与布努瑶同一语支的花篮瑶、红瑶、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分别居住在广西金秀、龙胜、融水、南丹、贵州之荔波等县。②
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布努瑶与其他瑶族支系一样享有瑶族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如共同的犬图腾神话,共同的起源关系,共同的语言(同属于苗瑶语族),以及迁徙、游耕等经济生活特征。但作为一个支系,又有自己的亚文化特征,表现在传说、服饰、信仰、习俗等方面。③布努瑶信仰密洛陀,关于密洛陀传说,史无记载。在民国时期的刘锡蕃《岭表纪蛮》提到,“桂省西北之苗蛮于盘古大帝外,兼祀伏羲史妹及迷霞(女性)、迷物(女性)、含溜(性别未详)。”④
凌云北部地区的后龙山瑶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语,操布瑙方言努努土语,自称“努努”[nu32nu32],属于布努语集团的布努瑶。①布努瑶有语言而无文字,与其他民族沟通使用居住点附近的其他民族的语言,凌云的背陇瑶与其他民族沟通使用壮话和桂柳话。
《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中凌云县有盘古瑶、蓝靛瑶、红头瑶和长发瑶四种瑶族支系;现在的凌云县境内有盘古瑶、蓝靛瑶和背陇瑶。《凌云县志》中认为,背陇瑶自称“努努”、“布努”,在民国中期称“红头瑶”,因赶山吃饭又称“过山瑶”,因使用背篓,也称“背笼瑶”、“背陇瑶”。②背陇瑶这一支系,在当地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红头瑶支系。
历史上,居住在凌云北部的还有长发瑶。《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中提到的长发瑶,“居于凌云正北方二百里之打房虚”③,现在凌云县的人对此并不熟悉。凌云县民族宗教局的工作人员根据多年调研凌云县各乡镇的实际情况,认为长发瑶主要在现在的品村(品村为壮族村落),解放初还有一部分留有长发的瑶族,现在仅有一位老人还留有长发,其他的长发瑶已融合在凌云的其他瑶族当中,最有可能融合在壮族和背陇瑶当中。
根据《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中对各瑶族语言的记录,本文同时采集记录现在布努瑶的瑶语发言。“红头瑶语之名词前有一很鲜明之音节du或lu如du-ga(鸡),du-wo(牛),lu-bi(屋),du,lu两音节想係具体名詞前当有之附属字,无特殊之意义者。”④背陇瑶瑶语中,[du]、[lu]是数量词,个、只等含义。除去助词,背陇瑶、长发瑶、红头瑶同一语义所使用的语音基本一致。
通过上面对三个名称不同的瑶族支系的语音对比可以发现,对同一词汇的表述,虽然会有些差别,除去助词因素,同一个词汇发音在同一音位附近,用以表达相同的意思。把长发瑶和红头瑶的语音读给现在的背陇瑶,背陇瑶可以理解,并认为属于相同的语言。《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中的对两个支系语言差异的记录应该为语言采录时访谈对象的个体使用语言的差异。根据《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中瑶族语音的记录,和对现在的背陇瑶的语音采录,背陇瑶、长发瑶与红头瑶应同为布努瑶的支系。
凌云地区布努瑶的支系关系如下:红头瑶是背陇瑶历史上的称呼,长发瑶习俗与红头瑶略不同,但属于同一支系,后逐渐融入背陇瑶和壮族。
在认同渡海传说的基础上,凌云县的背陇瑶也逐步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人成为瑶族。“我们的祖先也是汉族,到了这边才逐渐地变成瑶族。罗光耀的外公是潘家,潘家可以同化做瑶族,也可以同化做壮族,住在西秀寨。他的外公其实是瑶族,讲瑶话壮话都一样。罗光耀的公、婆都是纯粹的瑶族。”①这印证了费孝通关于瑶族是一个不断迁徙不断融合的民族团的说法。
二、凌云县背陇瑶的支系的扩散
背陇瑶表现为周期性的分裂和扩散性的迁徙。燃料、土地、猎物等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导致背陇瑶向外迁徙。哪里有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土地和工作,他们就会向哪里迁徙。随着人口的迁移,原有的村落社会中的宗祖和房支放弃聚族而居,背陇瑶在分裂中实现族群支系的扩散。
同一姓氏的人,随着分寨的进行,不断迁徙和分布到各个村寨。凌云县布努族,口传历史中他们是从湖南的通天府经摇船渡海而来,后来变成十个姓。凌云罗家姓最大,从湖南摇船过来的,到巴马、到凌云又分成了七大分支,罗姓七支总的祖宗叫做[lag jin sog gan],后龙山有五支,还有两支分布在凌云县的下甲、弄快、卡助和朝里乡、东和乡。讲述罗姓支系分布的罗胜良认为,大部分在凌云的罗姓都从这七大分支分出去的,具体见表2:
每一个姓氏以原有的家庭和村落为中心,不断向外分裂和迁徙。这些不同姓氏的背陇瑶以社神祭祀为中心,形成新的村落共同体。以后龙村为例,陇法寨及其附近的陇喊寨、陇兰寨、长垌寨、深垌寨、陇树寨历史上均从陇设寨分出。陇社寨先分出陇喊寨和陇法寨,后又分出陇兰寨、长垌寨和深垌寨。陇社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猎物丰富,有最大的社神树,解放前交通情况难易适中,既可以下山赶圩卖柴换取食盐和糯米,也可以躲进山里自成村落;陇法和陇喊寨的水土资源次之,长垌寨和深垌寨则峒小,山高路险土地匮乏,陇兰寨因为靠近县城,在解放前并不是最佳的居住地。 即使是一个村落内部的背陇瑶,各姓氏有不同的“宗祖”,不同祖公的来源地也不同。陇法村的王姓表示自己的祖先来源于广东;陇法的罗姓一房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经云南、贵州到广西,一房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山东、湖北、湖南来到广西。不同的支系的背陇瑶,在不同时期,来到同一个村路,共同开拓了大石山区的土地,繁衍生息,并继续向外扩散。
背陇瑶族群支系的分裂和扩散过程随着1953年土地改革以及1980年代的山林确权而停止,尽管土地和山林已经不足以养活村寨里的人口,背陇瑶已经无处可以迁徙和扩散。直到1980年以后,背陇瑶开始外出务工,以固有的村寨为中心,外出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周期性回归村寨,度过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日——春节和七月半。
三、布努瑶支系之间的整合
瑶族各支系都有渡海传说,根据渡海传说背陇瑶形成了两大姓氏集团:罗、杨、卢、谭、赵五姓为一姓氏集团,那、韦、李、王、石五姓为一姓氏集团。传说背陇瑶的祖先来到广西,是乘坐木船漂洋过海而来的。来时罗杨卢谭赵五姓同船,那韦李王石五姓同船,形成了“百事修来同船过渡”,加上木船过海危险性大,为了相互依存,大家一致对天发誓,“同船即是同胞,愿同生死,共患难,永结兄弟,世代不通婚。若违誓言,天诛地灭。”罗、杨、卢、谭、赵五姓称为兄弟姓,那、韦、李、王、石五姓称为兄弟姓,五姓兄弟姓内见面按宗祖内的排辈打招呼,男女不能谈情说爱,乱开玩笑,对唱山歌。要先问对方是否是兄弟姓,如果是兄弟姓,则绝对不敢唱。①
罗杨卢谭赵五姓的成员与那韦李王石五姓成员互称“表哥”“表妹”,这里的“表哥”和“表妹”并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只是一种拟制的亲属关系。背陇瑶对由拟制亲属关系而形成的非血缘关系称为“亲亲兄弟”,姻亲关系则称为“亲亲老表”,即在兄弟与老表的前面加上表示远近程度的“亲亲”二字。“亲亲”二字代表了拟制亲属关系。
父系亲属关系下的“宗祖”,即同一姓氏之内的父系血缘延续关系,直接使用“兄弟”和“老俵”。瑶族传统上认为“三辈亲,四辈疏”。按照当地的说法,在描述自己的父系关系时,三辈范围之内,父-子-孙三代同宗祖为一房,如果孙又有子,则不算做父的一房,算作“同一个老祖公”的人。语言上父亲称为卜[bo35],爷爷称为公,太公则在亲属称谓上称为太,再向上追溯背陇瑶瑶语中则没有相对应的词汇,而借用汉族的词汇统称为“祖宗”、“宗祖”。
姓氏集团总共有十个姓氏,在凌云地区的背陇瑶中,罗姓在任何村寨都是大姓,以陇法寨为例,陇法寨有四个姓氏,分别为罗、韦、王、李。最早迁入陇法村的背陇瑶祖先姓罗,建立村寨,后进入陇法寨的王姓、韦姓、李姓均为罗姓可通婚对象。罗姓在通婚关系中,始终保持人口优势。2008年罗姓占全村人数人数百分比70%,2017年占全村人数人数百分比75.4%,王姓何李姓几乎保持不变,韦姓因为嫁出和读书等原因,村落中的人口占比从2008年的12.5%,下降到2017年的7.5%。②
在拟制的亲属关系之下,以同姓为基础的姓氏形成了自身的血缘共同体,进一步分出“宗祖”和“房支”。房支可以界定较为近的三代以内的血缘关系。房在传统上是汉人社会对亲属关系的一种表述,而在当地,同时懂得几种语言的背陇瑶用汉语来描述自己的父系关系的时候,三代以内会直接用“房”来表示;超过三代,会使用“祖公”的概念来表示。在陇法村,罗姓出自同一宗祖,属于不同房;王姓的人有共同的祖公,属不同房;韦姓则认可自己是同一房的成员,李姓同样如此。
背陇瑶关于拟制亲属关系的表述使得瑶族整体是一个想象当中的家的共同体,在姓氏集团下确定父系亲属关系的“宗祖”,宗祖之下又有“房支”。瑶族常说的“表哥”、“表妹”实为没有血缘关系的拟制亲属关系,以渡海故事形成拟制亲属关系的不同姓氏集团之间以婚姻为连接纽带。
结论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红水河流域凌的背陇瑶作为布努瑶的一支,不断的分裂和扩散,也不断地融合新的群体成为背陇瑶。背陇瑶支系内部的姓氏集团以传说为根据形成拟制亲族,同姓氏集团内部不断分出“宗祖”和“房支”,分裂和扩散到凌云的各个村寨。在扩散的同时,通过共同的传说故事,形成一个想象当中的家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蒙冠雄.密洛陀[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2]颜复礼,商承祖.广西凌云瑤人调查报告[M].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29年;
[3]周大鸣主编,瑶族双寨——广西凌云县背陇瑶和蓝靛瑶的调查与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作者简介:杨建银(1979—),女,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瑶族文化研究,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
[关键词]背陇瑶;支系;拟制亲属关系;扩散
1928年7月,受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委派,颜复礼、商承祖前往广西凌云县瑶族村寨进行实地调查,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了当地被称为红头瑶、蓝靛瑶、长发瑶、盘古瑶的生活习俗和语言,1929年出版了《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一书,被视为中国民族学实地调查最早之作品之一。广西百色市凌云县2017年有三个瑶族支系,蓝靛瑶、盘古瑶和背陇瑶,背陇瑶主要分布在凌云县县城以北的后龙山,后龙山作为行政村,2016年有20个村民小组,48个自然屯,16个行政村,480户,2211多人,居住有壮、瑶、汉三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全村文盲或者半文盲及小学文化水平1142人,占总人口的51.6%。①后龙村陇法寨是整个凌云县最大的瑶族村寨,陇法寨距泗城镇约12公里,2005年12月底寨里才通村级公路,土地匮乏,人口众多。
一、凌云地区布努瑶的支系
布努瑶人口有410多万,仅次于盘瑶,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瑶族支系,居住在红水河流域,主要居住在广西的都安、巴马、大化三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凤山、东兰、天峨、河池、宜州、环江、凌云、百色、苹果、田东、田阳、田林、德宝、隆安、宜城、来宾、宾阳、上林、宁明和马山等县(市),还有少部分散居于云南和贵州的边远山区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地方。与布努瑶同一语支的花篮瑶、红瑶、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分别居住在广西金秀、龙胜、融水、南丹、贵州之荔波等县。②
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布努瑶与其他瑶族支系一样享有瑶族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如共同的犬图腾神话,共同的起源关系,共同的语言(同属于苗瑶语族),以及迁徙、游耕等经济生活特征。但作为一个支系,又有自己的亚文化特征,表现在传说、服饰、信仰、习俗等方面。③布努瑶信仰密洛陀,关于密洛陀传说,史无记载。在民国时期的刘锡蕃《岭表纪蛮》提到,“桂省西北之苗蛮于盘古大帝外,兼祀伏羲史妹及迷霞(女性)、迷物(女性)、含溜(性别未详)。”④
凌云北部地区的后龙山瑶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语,操布瑙方言努努土语,自称“努努”[nu32nu32],属于布努语集团的布努瑶。①布努瑶有语言而无文字,与其他民族沟通使用居住点附近的其他民族的语言,凌云的背陇瑶与其他民族沟通使用壮话和桂柳话。
《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中凌云县有盘古瑶、蓝靛瑶、红头瑶和长发瑶四种瑶族支系;现在的凌云县境内有盘古瑶、蓝靛瑶和背陇瑶。《凌云县志》中认为,背陇瑶自称“努努”、“布努”,在民国中期称“红头瑶”,因赶山吃饭又称“过山瑶”,因使用背篓,也称“背笼瑶”、“背陇瑶”。②背陇瑶这一支系,在当地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红头瑶支系。
历史上,居住在凌云北部的还有长发瑶。《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中提到的长发瑶,“居于凌云正北方二百里之打房虚”③,现在凌云县的人对此并不熟悉。凌云县民族宗教局的工作人员根据多年调研凌云县各乡镇的实际情况,认为长发瑶主要在现在的品村(品村为壮族村落),解放初还有一部分留有长发的瑶族,现在仅有一位老人还留有长发,其他的长发瑶已融合在凌云的其他瑶族当中,最有可能融合在壮族和背陇瑶当中。
根据《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中对各瑶族语言的记录,本文同时采集记录现在布努瑶的瑶语发言。“红头瑶语之名词前有一很鲜明之音节du或lu如du-ga(鸡),du-wo(牛),lu-bi(屋),du,lu两音节想係具体名詞前当有之附属字,无特殊之意义者。”④背陇瑶瑶语中,[du]、[lu]是数量词,个、只等含义。除去助词,背陇瑶、长发瑶、红头瑶同一语义所使用的语音基本一致。
通过上面对三个名称不同的瑶族支系的语音对比可以发现,对同一词汇的表述,虽然会有些差别,除去助词因素,同一个词汇发音在同一音位附近,用以表达相同的意思。把长发瑶和红头瑶的语音读给现在的背陇瑶,背陇瑶可以理解,并认为属于相同的语言。《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中的对两个支系语言差异的记录应该为语言采录时访谈对象的个体使用语言的差异。根据《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中瑶族语音的记录,和对现在的背陇瑶的语音采录,背陇瑶、长发瑶与红头瑶应同为布努瑶的支系。
凌云地区布努瑶的支系关系如下:红头瑶是背陇瑶历史上的称呼,长发瑶习俗与红头瑶略不同,但属于同一支系,后逐渐融入背陇瑶和壮族。
在认同渡海传说的基础上,凌云县的背陇瑶也逐步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人成为瑶族。“我们的祖先也是汉族,到了这边才逐渐地变成瑶族。罗光耀的外公是潘家,潘家可以同化做瑶族,也可以同化做壮族,住在西秀寨。他的外公其实是瑶族,讲瑶话壮话都一样。罗光耀的公、婆都是纯粹的瑶族。”①这印证了费孝通关于瑶族是一个不断迁徙不断融合的民族团的说法。
二、凌云县背陇瑶的支系的扩散
背陇瑶表现为周期性的分裂和扩散性的迁徙。燃料、土地、猎物等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导致背陇瑶向外迁徙。哪里有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土地和工作,他们就会向哪里迁徙。随着人口的迁移,原有的村落社会中的宗祖和房支放弃聚族而居,背陇瑶在分裂中实现族群支系的扩散。
同一姓氏的人,随着分寨的进行,不断迁徙和分布到各个村寨。凌云县布努族,口传历史中他们是从湖南的通天府经摇船渡海而来,后来变成十个姓。凌云罗家姓最大,从湖南摇船过来的,到巴马、到凌云又分成了七大分支,罗姓七支总的祖宗叫做[lag jin sog gan],后龙山有五支,还有两支分布在凌云县的下甲、弄快、卡助和朝里乡、东和乡。讲述罗姓支系分布的罗胜良认为,大部分在凌云的罗姓都从这七大分支分出去的,具体见表2:
每一个姓氏以原有的家庭和村落为中心,不断向外分裂和迁徙。这些不同姓氏的背陇瑶以社神祭祀为中心,形成新的村落共同体。以后龙村为例,陇法寨及其附近的陇喊寨、陇兰寨、长垌寨、深垌寨、陇树寨历史上均从陇设寨分出。陇社寨先分出陇喊寨和陇法寨,后又分出陇兰寨、长垌寨和深垌寨。陇社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猎物丰富,有最大的社神树,解放前交通情况难易适中,既可以下山赶圩卖柴换取食盐和糯米,也可以躲进山里自成村落;陇法和陇喊寨的水土资源次之,长垌寨和深垌寨则峒小,山高路险土地匮乏,陇兰寨因为靠近县城,在解放前并不是最佳的居住地。 即使是一个村落内部的背陇瑶,各姓氏有不同的“宗祖”,不同祖公的来源地也不同。陇法村的王姓表示自己的祖先来源于广东;陇法的罗姓一房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经云南、贵州到广西,一房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山东、湖北、湖南来到广西。不同的支系的背陇瑶,在不同时期,来到同一个村路,共同开拓了大石山区的土地,繁衍生息,并继续向外扩散。
背陇瑶族群支系的分裂和扩散过程随着1953年土地改革以及1980年代的山林确权而停止,尽管土地和山林已经不足以养活村寨里的人口,背陇瑶已经无处可以迁徙和扩散。直到1980年以后,背陇瑶开始外出务工,以固有的村寨为中心,外出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周期性回归村寨,度过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日——春节和七月半。
三、布努瑶支系之间的整合
瑶族各支系都有渡海传说,根据渡海传说背陇瑶形成了两大姓氏集团:罗、杨、卢、谭、赵五姓为一姓氏集团,那、韦、李、王、石五姓为一姓氏集团。传说背陇瑶的祖先来到广西,是乘坐木船漂洋过海而来的。来时罗杨卢谭赵五姓同船,那韦李王石五姓同船,形成了“百事修来同船过渡”,加上木船过海危险性大,为了相互依存,大家一致对天发誓,“同船即是同胞,愿同生死,共患难,永结兄弟,世代不通婚。若违誓言,天诛地灭。”罗、杨、卢、谭、赵五姓称为兄弟姓,那、韦、李、王、石五姓称为兄弟姓,五姓兄弟姓内见面按宗祖内的排辈打招呼,男女不能谈情说爱,乱开玩笑,对唱山歌。要先问对方是否是兄弟姓,如果是兄弟姓,则绝对不敢唱。①
罗杨卢谭赵五姓的成员与那韦李王石五姓成员互称“表哥”“表妹”,这里的“表哥”和“表妹”并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只是一种拟制的亲属关系。背陇瑶对由拟制亲属关系而形成的非血缘关系称为“亲亲兄弟”,姻亲关系则称为“亲亲老表”,即在兄弟与老表的前面加上表示远近程度的“亲亲”二字。“亲亲”二字代表了拟制亲属关系。
父系亲属关系下的“宗祖”,即同一姓氏之内的父系血缘延续关系,直接使用“兄弟”和“老俵”。瑶族传统上认为“三辈亲,四辈疏”。按照当地的说法,在描述自己的父系关系时,三辈范围之内,父-子-孙三代同宗祖为一房,如果孙又有子,则不算做父的一房,算作“同一个老祖公”的人。语言上父亲称为卜[bo35],爷爷称为公,太公则在亲属称谓上称为太,再向上追溯背陇瑶瑶语中则没有相对应的词汇,而借用汉族的词汇统称为“祖宗”、“宗祖”。
姓氏集团总共有十个姓氏,在凌云地区的背陇瑶中,罗姓在任何村寨都是大姓,以陇法寨为例,陇法寨有四个姓氏,分别为罗、韦、王、李。最早迁入陇法村的背陇瑶祖先姓罗,建立村寨,后进入陇法寨的王姓、韦姓、李姓均为罗姓可通婚对象。罗姓在通婚关系中,始终保持人口优势。2008年罗姓占全村人数人数百分比70%,2017年占全村人数人数百分比75.4%,王姓何李姓几乎保持不变,韦姓因为嫁出和读书等原因,村落中的人口占比从2008年的12.5%,下降到2017年的7.5%。②
在拟制的亲属关系之下,以同姓为基础的姓氏形成了自身的血缘共同体,进一步分出“宗祖”和“房支”。房支可以界定较为近的三代以内的血缘关系。房在传统上是汉人社会对亲属关系的一种表述,而在当地,同时懂得几种语言的背陇瑶用汉语来描述自己的父系关系的时候,三代以内会直接用“房”来表示;超过三代,会使用“祖公”的概念来表示。在陇法村,罗姓出自同一宗祖,属于不同房;王姓的人有共同的祖公,属不同房;韦姓则认可自己是同一房的成员,李姓同样如此。
背陇瑶关于拟制亲属关系的表述使得瑶族整体是一个想象当中的家的共同体,在姓氏集团下确定父系亲属关系的“宗祖”,宗祖之下又有“房支”。瑶族常说的“表哥”、“表妹”实为没有血缘关系的拟制亲属关系,以渡海故事形成拟制亲属关系的不同姓氏集团之间以婚姻为连接纽带。
结论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红水河流域凌的背陇瑶作为布努瑶的一支,不断的分裂和扩散,也不断地融合新的群体成为背陇瑶。背陇瑶支系内部的姓氏集团以传说为根据形成拟制亲族,同姓氏集团内部不断分出“宗祖”和“房支”,分裂和扩散到凌云的各个村寨。在扩散的同时,通过共同的传说故事,形成一个想象当中的家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蒙冠雄.密洛陀[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2]颜复礼,商承祖.广西凌云瑤人调查报告[M].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29年;
[3]周大鸣主编,瑶族双寨——广西凌云县背陇瑶和蓝靛瑶的调查与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作者简介:杨建银(1979—),女,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瑶族文化研究,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