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黎族舞蹈竹竿舞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本文从海南黎族舞蹈竹竿舞的起源、发展历史、特点、发展前景及旅游开发价值等方面入手,就海南黎族舞蹈的特征和发蕊、展前景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和策略,为海南竹竿舞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竹竿舞民俗文化海南黎族旅游开发
引言
海南岛孤悬于浩瀚的南海之中,具有健康、生态、长寿、阳光岛的美称,有缤纷而崎旋的热带海洋风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以汉、黎、苗、回等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其中最独特的还属海南黎族民俗文化。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蕊畸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从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性质看,黎族传统舞蹈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勇斗争舞蹈。其中最具特色和颇为神奇的一支舞蹈还属“竹竿舞”。
一、竹竿舞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一)竹竿舞的起源
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诞生于三亚崖城镇境内并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竹竿舞》以其不可替代、不可阻挡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态突破一系列《驱鬼舞》的原有的范式,表现形式上显然是模仿了人们熟悉的自然界动物的不甚正确的动作,丰富了舞蹈的线条与形态动作,进一步揭示人们的形体和心灵的语言,表现在内容上已经不单单是为了驱逐附于死者身上的鬼魂,还要安慰和超度亡灵,让死者安心地到一个称心舒适的境地中去,不但不要回来干扰生灵,而且从遥远的阴间托福给他们的子孙后代。《竹竿舞》不再使用喊声或者铜锣伴奏,而是选用一种发出清脆声乐的上等木材。直至后来由于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一种有形或者无形的互补互惠之下得以充分地改进,《竹竿舞》的范式又一次得到冲击,显得十分狭窄而窘浅析海南黎族舞蹈——竹竿舞迫的木材让位给了竹竿——短短的木材变成长长的竹竿,笨重的粗木换上了轻便的青皮竹,只能轮流跳动的屋前方块地转移到了宽敞的晒场。
(二)竹竿舞的发展历史
黎族竹竿舞(又名打柴舞)。“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劈式。竹竿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当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一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竹竿舞。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作了记载:“丧葬。……贫日吃茶,富日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竹竿舞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由于竹竿舞道具、节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极强的娱乐、竞技成份,竹竿舞很快传遍整个海南黎族地区,成为黎族著名的舞种。我省著名舞蹈编导、海南省歌舞团艺术总监彭煜翔说,竹竿舞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除了选拔优秀青年外,竹竿舞的动作也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到“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后是“恋爱”“结婚”等,具有很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
二、竹竿舞主要特点
(一)集体性
竹竿舞需要团队精神,很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跳出优美的舞蹈。个体性,需要参与者俱备一定节律训练和对身体协调平衡的把握。
(二)健身性
竹竿舞是一项比较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青少年甚至是中老浅析海南黎族舞蹈——竹竿舞年身心健康发育。
(三)娱乐性
竹竿舞的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心情愉悦。潜意识性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将给人无限的潜意识的创造力。
(四)艺术欣赏性
对于竹竿舞的艺术舞台呈现形式,海南省很多优秀文艺工作薯,对其进行编排,竹竿舞的工作也非常的丰富多样,如果比安排得当,有机地融入到其他舞蹈形式中,成为表达主题、渲染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竹竿舞的发展前景及旅游开发策略
(一)竹竿舞的发展前景
凡是来过海南旅游的中外游客,恐怕都会对竹竿舞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在黎族村寨观光游览、还是在海边沙滩举办篝火晚会,游客们都会被邀请加入到跳竹竿舞的行列中。而在许多大型活动中,竹竿舞也会被作为营造气氛的一种手段广泛运用,例如每年的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欢乐节、嬉水节,竹竿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被看称作是“世界罕见的健美操”随着历史的发展,战争的内容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是竹竿舞形成娱乐性的舞蹈。、舞蹈通过人物的动态形象,结合音乐旋律,向世人展示了黎族人民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反映了黎族人民热爱和平、渴望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是中国乃至世界舞蹈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竹竿舞的旅游开发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将越来越强烈。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旅游领域,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到了更高阶段的今天大多数旅游开发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赢得旅游者的青睐,竭力挖掘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海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开发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旅游项目是海南旅游开发者应当重视的主题。
竹竿舞作为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成就。黎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代代相传,黎族地区素有“舞乡”之称。黎族民族歌谣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腔调优美,方便众口相传,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黎族在结婚、建房屋、欢度佳节、农闲娱乐和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都要摆酒席、敲锣打鼓、欢跳竹竿舞蹈。竹竿舞作为民俗旅游的项目之一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正同益展现出来,可以说,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民俗旅游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葆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着特殊的魅力。在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方向。
(三)竹竿舞的旅游开发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保护好竹竿舞的黎族民俗文化成长环境
民俗旅游的基础在于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利用发达的媒体加强竹竿舞民俗文化的宜传,增强民俗文化品牌意识,树立良好的民俗旅游形象,使人们认识并理解竹竿舞的民俗文化,参与民俗旅游活动,注重民俗礼仪,恪守民俗风尚。为了预防可能引起的文化污染,在制定民俗旅游发展规划时,务必弄清其潜在的文化影响,对拟议开发或已经开发的每一个民俗旅游项目都要进行文化影响评价,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
2、树立品牌,把竹竿舞融入海南旅游活动项目
当代的旅游者已经不能满足于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的旅游,如今特别强调旅游项目与旅游者的参与相结合,参与性已经成为旅游项目的重要特征。竹竿舞作为民俗旅游活动使游客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成为特定民俗生活环境中的一员;通过旅游主客体的双向交流,了解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游客休闲、猎奇、求知的需求。民俗旅游活动带给游客的享受是其他旅游资源所不可替代的。
作为海南的一名文艺工作者已有将近10年的时间,接触到了海南黎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的文化,被其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深深吸引。时代在前进,黎族社会也在不断的前进着。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现代化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将给黎族社会文化带来更大的变化,将黎民俗文化有效的保护并挖掘,它的未来是可以想象的,绚丽而多彩!
【参考文献】
[1]刘建:《宗教与舞蹈》,民族文化出版社,2005版
[2]朱竑:《海南岛文化区域划分》,人文地理出版社,2001版
[3]亚根:《黎族舞蹈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版
[4]丽华:《浅议海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琼州大学学报,
[5]伏六名:《从海南民俗文化的特点谈海南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
[6]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高师理科学刊,2004年
[7]焦勇勤 孙海兰:《海南民俗概说》海南山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
[8]林日举 黄育琴 李琼兴:《海南民族概论》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
[9]高泽强 文珍:《海南黎族研究》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
[10]陈立浩 范高庆 苏鹏程:《黎族文学概览》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
【关键词】竹竿舞民俗文化海南黎族旅游开发
引言
海南岛孤悬于浩瀚的南海之中,具有健康、生态、长寿、阳光岛的美称,有缤纷而崎旋的热带海洋风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以汉、黎、苗、回等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其中最独特的还属海南黎族民俗文化。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蕊畸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从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性质看,黎族传统舞蹈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勇斗争舞蹈。其中最具特色和颇为神奇的一支舞蹈还属“竹竿舞”。
一、竹竿舞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一)竹竿舞的起源
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诞生于三亚崖城镇境内并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竹竿舞》以其不可替代、不可阻挡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态突破一系列《驱鬼舞》的原有的范式,表现形式上显然是模仿了人们熟悉的自然界动物的不甚正确的动作,丰富了舞蹈的线条与形态动作,进一步揭示人们的形体和心灵的语言,表现在内容上已经不单单是为了驱逐附于死者身上的鬼魂,还要安慰和超度亡灵,让死者安心地到一个称心舒适的境地中去,不但不要回来干扰生灵,而且从遥远的阴间托福给他们的子孙后代。《竹竿舞》不再使用喊声或者铜锣伴奏,而是选用一种发出清脆声乐的上等木材。直至后来由于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一种有形或者无形的互补互惠之下得以充分地改进,《竹竿舞》的范式又一次得到冲击,显得十分狭窄而窘浅析海南黎族舞蹈——竹竿舞迫的木材让位给了竹竿——短短的木材变成长长的竹竿,笨重的粗木换上了轻便的青皮竹,只能轮流跳动的屋前方块地转移到了宽敞的晒场。
(二)竹竿舞的发展历史
黎族竹竿舞(又名打柴舞)。“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劈式。竹竿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当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一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竹竿舞。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作了记载:“丧葬。……贫日吃茶,富日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竹竿舞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由于竹竿舞道具、节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极强的娱乐、竞技成份,竹竿舞很快传遍整个海南黎族地区,成为黎族著名的舞种。我省著名舞蹈编导、海南省歌舞团艺术总监彭煜翔说,竹竿舞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除了选拔优秀青年外,竹竿舞的动作也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到“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后是“恋爱”“结婚”等,具有很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
二、竹竿舞主要特点
(一)集体性
竹竿舞需要团队精神,很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跳出优美的舞蹈。个体性,需要参与者俱备一定节律训练和对身体协调平衡的把握。
(二)健身性
竹竿舞是一项比较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青少年甚至是中老浅析海南黎族舞蹈——竹竿舞年身心健康发育。
(三)娱乐性
竹竿舞的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心情愉悦。潜意识性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将给人无限的潜意识的创造力。
(四)艺术欣赏性
对于竹竿舞的艺术舞台呈现形式,海南省很多优秀文艺工作薯,对其进行编排,竹竿舞的工作也非常的丰富多样,如果比安排得当,有机地融入到其他舞蹈形式中,成为表达主题、渲染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竹竿舞的发展前景及旅游开发策略
(一)竹竿舞的发展前景
凡是来过海南旅游的中外游客,恐怕都会对竹竿舞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在黎族村寨观光游览、还是在海边沙滩举办篝火晚会,游客们都会被邀请加入到跳竹竿舞的行列中。而在许多大型活动中,竹竿舞也会被作为营造气氛的一种手段广泛运用,例如每年的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欢乐节、嬉水节,竹竿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被看称作是“世界罕见的健美操”随着历史的发展,战争的内容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是竹竿舞形成娱乐性的舞蹈。、舞蹈通过人物的动态形象,结合音乐旋律,向世人展示了黎族人民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反映了黎族人民热爱和平、渴望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是中国乃至世界舞蹈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竹竿舞的旅游开发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将越来越强烈。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旅游领域,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到了更高阶段的今天大多数旅游开发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赢得旅游者的青睐,竭力挖掘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海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开发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旅游项目是海南旅游开发者应当重视的主题。
竹竿舞作为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成就。黎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代代相传,黎族地区素有“舞乡”之称。黎族民族歌谣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腔调优美,方便众口相传,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黎族在结婚、建房屋、欢度佳节、农闲娱乐和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都要摆酒席、敲锣打鼓、欢跳竹竿舞蹈。竹竿舞作为民俗旅游的项目之一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正同益展现出来,可以说,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民俗旅游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葆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着特殊的魅力。在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方向。
(三)竹竿舞的旅游开发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保护好竹竿舞的黎族民俗文化成长环境
民俗旅游的基础在于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利用发达的媒体加强竹竿舞民俗文化的宜传,增强民俗文化品牌意识,树立良好的民俗旅游形象,使人们认识并理解竹竿舞的民俗文化,参与民俗旅游活动,注重民俗礼仪,恪守民俗风尚。为了预防可能引起的文化污染,在制定民俗旅游发展规划时,务必弄清其潜在的文化影响,对拟议开发或已经开发的每一个民俗旅游项目都要进行文化影响评价,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
2、树立品牌,把竹竿舞融入海南旅游活动项目
当代的旅游者已经不能满足于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的旅游,如今特别强调旅游项目与旅游者的参与相结合,参与性已经成为旅游项目的重要特征。竹竿舞作为民俗旅游活动使游客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成为特定民俗生活环境中的一员;通过旅游主客体的双向交流,了解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游客休闲、猎奇、求知的需求。民俗旅游活动带给游客的享受是其他旅游资源所不可替代的。
作为海南的一名文艺工作者已有将近10年的时间,接触到了海南黎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的文化,被其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深深吸引。时代在前进,黎族社会也在不断的前进着。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现代化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将给黎族社会文化带来更大的变化,将黎民俗文化有效的保护并挖掘,它的未来是可以想象的,绚丽而多彩!
【参考文献】
[1]刘建:《宗教与舞蹈》,民族文化出版社,2005版
[2]朱竑:《海南岛文化区域划分》,人文地理出版社,2001版
[3]亚根:《黎族舞蹈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版
[4]丽华:《浅议海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琼州大学学报,
[5]伏六名:《从海南民俗文化的特点谈海南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
[6]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高师理科学刊,2004年
[7]焦勇勤 孙海兰:《海南民俗概说》海南山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
[8]林日举 黄育琴 李琼兴:《海南民族概论》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
[9]高泽强 文珍:《海南黎族研究》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
[10]陈立浩 范高庆 苏鹏程:《黎族文学概览》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