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我国的消费文化呈现出混沌话和多元化的特征,导致大学生消费观念陷入选择困境,致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攀比消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大学生是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观教育。本文从加强消费文化认知、纳入正式教育体系以及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角度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提供了路径选择。
【关键词】消费文化;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007-01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行为是经济发展中的永恒话题,是每一个居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因此消费现象和消费过程必然表现为某一种文化趋势。从广义来看,消费文化是人们所消耗的生产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看,消费文化包含消费品、消费观、消费方式、消费体制以及消费伦理等。消费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者偏好、消费层次的重要指标。西方学者自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关注消费文化,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探索消费文化属性及其社会影响的高潮,上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后,我国的经济研究者结合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也兴起了消费文化研究的热潮。
二、我国消费文化的特点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民大众开始享受消费生活带来的满足感,整个中国从“生产型社会”转型为“消费型社会”,消费文化开始悄然兴起。从整体来看,我国的消费文化在融入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基础上仍然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特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文化。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选择困境
在这种混沌性、多元性消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大学生的消费思想发生了诸多革新和嬗变,同时又面临着多重选择的矛盾、困惑和迷茫。
(一)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彷徨
一般来说,在校大学生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开始有足够的生活费来支配自己的生活,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尚未成熟,物质消费对他们具有较大的新引力和刺激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衣食住行上追求时尚、名牌,利用消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对物质有一定的追求理所当然,值得庆幸的是当代大学生仍然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物质享受,依然比较重视精神追求,主要表现在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追求诚信,乐于参与公益志愿活动。然而必须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文化的发展下,极力追求奢侈、炫耀、无节制的“消费主义”也应运而生,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一部分大学生在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中徘徊不定,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忽略了学习,信用卡消费所引发的“拆东墙补西墙”、“啃老”等现象在大学校园层出不穷。
(二)传统美德与现代时尚的游离
随着自我观念的不断加强,大学生不再像老一代人那样过分执着于传统,而是更加求新、求变、求异。从消费观念来看,“强本节用”、“禁奢昭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曾经是很多人的立身情操和持生规范,当代大学生仍然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有维护消费道德的意识,但是同时他们也热烈拥抱时尚,崇尚一夜成名、一步登天的成功捷径;他们尊重社会秩序和发展规律,但是追求个性的张扬与自由,往往忽视了作为消费者所应承当的责任和义务。
(三)民族情结与开放意识盘桓
我国经济在加入WTO之后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在各地都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物质文化产品,作为时尚一族的大学生们面对“洋货”当然是青睐有加。然而近年来国际关系出现波澜,抵制洋货运动在大学生中时有苗头。由台湾问题、藏独问题、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美、中法、中日争端,使大学生们开始抵制沃尔玛、家乐福、日本车等舶来品,大学生们用这种行为证明自己的民族情结,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长期以来,很多大学生既不能放弃发展民族经济的憧憬和理想,又对洋产品念念不忘,纠结于民族情结与开放意识的矛盾之中。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学生们不能辩证的看待全球一体化下的消费文化,忽略了民族情结与开放仪式和平共处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教育路径
在经济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大学生们面临着消费观的选择困境,为了避免他们进入消费误区,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消费观的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建立健康合理、理性适度的消费观念,在满足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对资源、对环境、对他人的损害,促进可持续消费。
(一)加强大学生对当代消费文化的认知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任何消费观念都是产生于一定的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当前多种文化并存,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琳琅满目的商品,多种可供选择的购物形式,生存、享受、发展多种需求的思想斗争使大学生们看不清楚消费文化的特点。通过介绍西方消费文化兴起、发展、传播的历史,以及我国传统小农经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确立、入世经济一体化不同时期消费文化的发展使大学生明确区分中西消费文化特点,传承我国的优良传统,取西方消费文化的精华,摒弃消费主义的糟粕,为平衡好物质与精神需求奠定认知基础。
(二)将科学消费观教育纳入学校正式教育体系
高等院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承担着科学消费观教育的主要职责。香港大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将科学消费的观念、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纳入到正式的教学大纲之中。内地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拓展科学消费观的教育的广度,并制定其他相关的消费教育专业课程,延伸科学消费观教育深度。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高等院校多方面的合作。大学生的经济主要来源与父母的支持,为了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简朴的生活作风,还应当了解大学生的收支情况,提倡文明消费,鼓励他们掌握基本消费技能和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一定的报酬。大学生本就是社会的一名成员,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包含广播、电视、网络在内的大众传媒在引导时尚潮流时,不应当只考虑到商业利润,还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用积极的、科学的消费观念进行宣传报道,降低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政府应当支持科学消费,摒弃社会不良消费的观念,推进科学消费观宣传,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整顿,批判社会上奢侈、炫耀的消费风气,加强法律的约束力度,把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引入到法治的轨道上。只有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贡献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王忠武.消费文化与中国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2005(6):123-126.
[3]宋丹丹,左洋等.武汉2万余大学生背债买“苹果”.武汉晚报[N].2013-3-18(06).
[4]付晓辉.西方价值观念对中国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
[5]尹相杰.消费文化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姜铭凤.消费主义文化热潮中的大学生[J].青年探索,2006,(02):20-23.
【关键词】消费文化;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007-01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行为是经济发展中的永恒话题,是每一个居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因此消费现象和消费过程必然表现为某一种文化趋势。从广义来看,消费文化是人们所消耗的生产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看,消费文化包含消费品、消费观、消费方式、消费体制以及消费伦理等。消费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者偏好、消费层次的重要指标。西方学者自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关注消费文化,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探索消费文化属性及其社会影响的高潮,上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后,我国的经济研究者结合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也兴起了消费文化研究的热潮。
二、我国消费文化的特点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民大众开始享受消费生活带来的满足感,整个中国从“生产型社会”转型为“消费型社会”,消费文化开始悄然兴起。从整体来看,我国的消费文化在融入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基础上仍然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特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文化。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选择困境
在这种混沌性、多元性消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大学生的消费思想发生了诸多革新和嬗变,同时又面临着多重选择的矛盾、困惑和迷茫。
(一)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彷徨
一般来说,在校大学生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开始有足够的生活费来支配自己的生活,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尚未成熟,物质消费对他们具有较大的新引力和刺激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衣食住行上追求时尚、名牌,利用消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对物质有一定的追求理所当然,值得庆幸的是当代大学生仍然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物质享受,依然比较重视精神追求,主要表现在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追求诚信,乐于参与公益志愿活动。然而必须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文化的发展下,极力追求奢侈、炫耀、无节制的“消费主义”也应运而生,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一部分大学生在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中徘徊不定,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忽略了学习,信用卡消费所引发的“拆东墙补西墙”、“啃老”等现象在大学校园层出不穷。
(二)传统美德与现代时尚的游离
随着自我观念的不断加强,大学生不再像老一代人那样过分执着于传统,而是更加求新、求变、求异。从消费观念来看,“强本节用”、“禁奢昭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曾经是很多人的立身情操和持生规范,当代大学生仍然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有维护消费道德的意识,但是同时他们也热烈拥抱时尚,崇尚一夜成名、一步登天的成功捷径;他们尊重社会秩序和发展规律,但是追求个性的张扬与自由,往往忽视了作为消费者所应承当的责任和义务。
(三)民族情结与开放意识盘桓
我国经济在加入WTO之后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在各地都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物质文化产品,作为时尚一族的大学生们面对“洋货”当然是青睐有加。然而近年来国际关系出现波澜,抵制洋货运动在大学生中时有苗头。由台湾问题、藏独问题、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美、中法、中日争端,使大学生们开始抵制沃尔玛、家乐福、日本车等舶来品,大学生们用这种行为证明自己的民族情结,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长期以来,很多大学生既不能放弃发展民族经济的憧憬和理想,又对洋产品念念不忘,纠结于民族情结与开放意识的矛盾之中。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学生们不能辩证的看待全球一体化下的消费文化,忽略了民族情结与开放仪式和平共处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教育路径
在经济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大学生们面临着消费观的选择困境,为了避免他们进入消费误区,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消费观的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建立健康合理、理性适度的消费观念,在满足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对资源、对环境、对他人的损害,促进可持续消费。
(一)加强大学生对当代消费文化的认知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任何消费观念都是产生于一定的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当前多种文化并存,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琳琅满目的商品,多种可供选择的购物形式,生存、享受、发展多种需求的思想斗争使大学生们看不清楚消费文化的特点。通过介绍西方消费文化兴起、发展、传播的历史,以及我国传统小农经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确立、入世经济一体化不同时期消费文化的发展使大学生明确区分中西消费文化特点,传承我国的优良传统,取西方消费文化的精华,摒弃消费主义的糟粕,为平衡好物质与精神需求奠定认知基础。
(二)将科学消费观教育纳入学校正式教育体系
高等院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承担着科学消费观教育的主要职责。香港大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将科学消费的观念、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纳入到正式的教学大纲之中。内地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拓展科学消费观的教育的广度,并制定其他相关的消费教育专业课程,延伸科学消费观教育深度。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高等院校多方面的合作。大学生的经济主要来源与父母的支持,为了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简朴的生活作风,还应当了解大学生的收支情况,提倡文明消费,鼓励他们掌握基本消费技能和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一定的报酬。大学生本就是社会的一名成员,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包含广播、电视、网络在内的大众传媒在引导时尚潮流时,不应当只考虑到商业利润,还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用积极的、科学的消费观念进行宣传报道,降低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政府应当支持科学消费,摒弃社会不良消费的观念,推进科学消费观宣传,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整顿,批判社会上奢侈、炫耀的消费风气,加强法律的约束力度,把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引入到法治的轨道上。只有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贡献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王忠武.消费文化与中国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2005(6):123-126.
[3]宋丹丹,左洋等.武汉2万余大学生背债买“苹果”.武汉晚报[N].2013-3-18(06).
[4]付晓辉.西方价值观念对中国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
[5]尹相杰.消费文化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姜铭凤.消费主义文化热潮中的大学生[J].青年探索,2006,(0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