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救护的“第一反应人”
国民的健康救助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在发达国家,救护知识已经十分普及。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向公众介绍紧急救护知识,倡导紧急救助新概念,旨在提高全民的基本救护理念与技能水平,使更多的普通人成为——
初夏正是阖家外出、旅游、休闲的好时光。全家老少嬉戏欢笑,尽享天伦之乐。然而,或许就在这平静祥和的日子,天灾人祸会突然降临。平素看似身体健康的老人突发急症,昏倒在地;活泼好动的儿童跌倒受伤,大哭不止;意外车祸将快乐的旅行带入地狱的归途。
据统计,有8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
面对各种灾难,面对呼吸、心跳骤停,生命奄奄一息的伤病员,现场的人们常常是一筹莫展,冷静的人或许会打电话求救,或许寻找交通工具将病人送到医院,把生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医生的身上。
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
18秒 研究表明,人一旦呼吸、心跳停止,18秒后即出现大脑缺氧
30秒 出现昏迷
60秒 脑细胞开始死亡
6分钟后 脑细胞全部死亡
“时间就是生命”,然而“有病等医生”的传统救护观念,常使身处生死之际的病人丧失了宝贵的几分钟、十几分钟的“救命的黄金时刻”。
紧急救助新概念——
针对近年来生产、生活环境下发生的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念与技能,成为生命救护的“第一反应人”。
特点:现场、及时、有效
目的: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为安全生产、健康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国民的健康救助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在发达国家,救护知识已经十分普及。因而就有了更多的“第一反应人”参与现场的紧急救护,这些国家每天因此有100多人幸免于死,重获新生。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群众性自救互救工作还有待提高。
目前在世界各地,人群中“第一反应人”的比例不尽相同:
● 新加坡每5人中有1名
● 美国的西雅图每3人中有1名
● 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红十字会正在为每80人中有1名“第一反应人”而努力。
“第一反应人”施救第一步——对现场的评估
“第一反应人”面对的伤病人可能处于医院外的各种环境中,有些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甚至发生在动荡不安的现场。在紧急情况下,“第一反应人”要通过眼睛观察、耳朵听声、鼻子闻味等方法,迅速了解现场情况,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如:对触电者进行施救时应首先切断电源;在煤气泄漏的现场要用湿毛巾捂住自己口鼻,迅速关闭煤气总阀门;在交通事故现场,要尽快将失事车辆的引擎关闭、拉紧手刹,放好警示标志...... 总之,“第一反应人”一定要在保证救护人、伤病人、围观者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再进行有效的救护并迅速启动救援医疗系统(EMSS)。
“第一反应人”在救护伤病人时不要忘记自我保护,必要时戴好手套、口罩或代用品,防止病菌进入身体。
国民的健康救助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在发达国家,救护知识已经十分普及。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向公众介绍紧急救护知识,倡导紧急救助新概念,旨在提高全民的基本救护理念与技能水平,使更多的普通人成为——
初夏正是阖家外出、旅游、休闲的好时光。全家老少嬉戏欢笑,尽享天伦之乐。然而,或许就在这平静祥和的日子,天灾人祸会突然降临。平素看似身体健康的老人突发急症,昏倒在地;活泼好动的儿童跌倒受伤,大哭不止;意外车祸将快乐的旅行带入地狱的归途。
据统计,有8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
面对各种灾难,面对呼吸、心跳骤停,生命奄奄一息的伤病员,现场的人们常常是一筹莫展,冷静的人或许会打电话求救,或许寻找交通工具将病人送到医院,把生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医生的身上。
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
18秒 研究表明,人一旦呼吸、心跳停止,18秒后即出现大脑缺氧
30秒 出现昏迷
60秒 脑细胞开始死亡
6分钟后 脑细胞全部死亡
“时间就是生命”,然而“有病等医生”的传统救护观念,常使身处生死之际的病人丧失了宝贵的几分钟、十几分钟的“救命的黄金时刻”。
紧急救助新概念——
针对近年来生产、生活环境下发生的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念与技能,成为生命救护的“第一反应人”。
特点:现场、及时、有效
目的: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为安全生产、健康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国民的健康救助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在发达国家,救护知识已经十分普及。因而就有了更多的“第一反应人”参与现场的紧急救护,这些国家每天因此有100多人幸免于死,重获新生。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群众性自救互救工作还有待提高。
目前在世界各地,人群中“第一反应人”的比例不尽相同:
● 新加坡每5人中有1名
● 美国的西雅图每3人中有1名
● 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红十字会正在为每80人中有1名“第一反应人”而努力。
“第一反应人”施救第一步——对现场的评估
“第一反应人”面对的伤病人可能处于医院外的各种环境中,有些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甚至发生在动荡不安的现场。在紧急情况下,“第一反应人”要通过眼睛观察、耳朵听声、鼻子闻味等方法,迅速了解现场情况,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如:对触电者进行施救时应首先切断电源;在煤气泄漏的现场要用湿毛巾捂住自己口鼻,迅速关闭煤气总阀门;在交通事故现场,要尽快将失事车辆的引擎关闭、拉紧手刹,放好警示标志...... 总之,“第一反应人”一定要在保证救护人、伤病人、围观者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再进行有效的救护并迅速启动救援医疗系统(EMSS)。
“第一反应人”在救护伤病人时不要忘记自我保护,必要时戴好手套、口罩或代用品,防止病菌进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