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如何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本文探索了表现性评价的基本步骤,也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高中英语教学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 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根据美国教育专家Timothy F. Slater的说法,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或获得一定学习技能后,教师设计出实际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完成该任务,或参与表演,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的直接评价。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广义的表现性评价也包括学生对学生作业、作品或过程中表现能力的评价。
表现性评价包括三个独立要素:真实的表现性任务、学生的表现和预先安排好的评分细则。
二、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使用表现性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为达到这一教育目标,要求“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业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运用教学评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综合利用各种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鉴定、选拔和评优,并据此对学生进行分类选拔:评价为“优等”的学生归入表扬、奖励、升级、升学之类;评价为“劣等”的归入受批评、受惩罚、留级的另类。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功能,其评价方式造成的弊端显而易见,虽然部分学生可以从中受益,体验进步与成功,但却是以牺牲多数同学的利益为代价,它极大地打击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彻底摧毁他们英语学习的自信。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要有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较为推崇的教学方式是“任务型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用中学,学中用”,符合新课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能否一直保持下去,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有效的评价方式保证学生学习动力的持久性。无疑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任务型教学或任务型学习”的最佳评价方式。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化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英语成绩的快捷性、客观性、准确性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如学生过分倚重四个选项中做出判断,而轻视语言的实际使用。表现性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在或真实或虚拟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英语,弥补了标准化测试模式的消积后效作用。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利于学生相互补充信息,并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在思想的交流与冲突中迸发创造性的观点,并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教师提供生活场景中的真实问题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测评的成绩可用来预测学生未来的能力,完全可以避免现有高考模式下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包涵的话题与中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表现性评价设置的任务与学生实际存在一致性;中学生处在长知识、学本领的黄金时代,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接受挑战,这些心理特点利于学生接受表现性评价,利于该种评价方式的顺利实施。
三、表现性评价的特征
1.评价时要求学生完成真实任务。学生可采取表演、创造、制作等动手动口方式,完成任务的过程及结果是教师评价的重点,而传统的评价侧重于检测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把握程度。
2.设置的任务是现实生活中的有实际意义的真实问题,如学生在学完First Aid这节课后,教师所作的任务设置:You and Jack are walking outside the school.A dog runs towards Jack. Suddenly the dog bites him hard and runs away quickly. Now Jack is bleeding badly. In this case, what should you do? Act out the play with your partners. 该任务设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进行处理,也要求激发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处理技能。
3.评价时采用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非机器评分。与标准化测试不同的是,表现性评价没有固定的答案,整个评价过程由评价者进行判断。
4.教师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除了改变学生的角色外,表现性评价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传统的测验导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而表现性评价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辅助者、评价者、资源的提供者。
四、表现性评价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 确定表现性评价要达到的检测目标。制定表现性评价表,明确待测验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各项指标,以便评价者对待测评项目一目了然。
2. 明确表现性任务。在给学生设置表现性任务时,必须注意表现性任务的真实性。
3. 表现性评价的评分体系。表现性评价的评分办法可以分为整体性评分与分析性评分两类。整体性评分建立在对表现或产品的整体印象上。在进行整体评分时,先迅速检查一下表现或结果,在获得整体印象后,确定一个等级。分析性评分是对产品或过程的各个部分或特点进行评分,也可将各个部分的得分汇总。无论整体评分还是分析性评分,均采用评分量表进行。如学生在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全班进行分组表演,评分量表如下:


4. 向学生表明评价要求。包括:学生准备时间、能否携带资料及什么资料、能否向他人求助、可能使用的设备、评分标准等。
五、表现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检测方式,它并非十全十美,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 高考评价的“唯分论”不彻底改变,表现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就缺乏长期施行的动力。现行的大学新生录取制度,绝大部分还是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这种录取方式使得学生重视分数而忽视具体能力的培养,如高考英语能取得好的成绩,则无需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下功夫,出现“哑巴英语”或“聋子英语”现象。
2. 表现性评价对评价者的高素质要求:对学生在“任务型学习”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于评价者有较高要求。如学生在表演戏剧《威尼斯商人》时,要求评价者既要有英语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具备戏剧表演等方面的知识。如果要求学生参与对另外一些学生的评价,那么学生也应具备相关素养。否则,表现性评价的结果会受到质疑。
3. 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频度要求,即表现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量的标准。是节节课体现,每一章节教学完成后进行,每周进行一次,每月进行一次还是每期结束后进行总评?这些都是让一线教师备感困惑的问题。
4. 表现性评价的社会认可度。表现性评价在教育界获得较高的评价,能否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还需要走较长的道路。
5. 表现性评价与学生个性特点:性格外向的学生,在任务型学习中表现突出,因此受到老师或学生的高度重视,评价分值较高;而性格内向的学生由于害怕出错或不愿表现,尽管其有才能,但其能力得不到充分展示,表现性评价得分不高。
表现性评价为学生展示英语能力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能力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方式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尽管它并非完美,但只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扬长避短,完全可以达到理想的语言教学效果。 参
考文献
1.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Linda DarlingHammond & Frank Adamson, “Beyond Basic Skills: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Achieving 21st Century Standards of Learning” [M]. Stanford Center for Opportunity Policy in Education, 2010.
3. John M. Norris, “Designing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 University of Hawaiis Press.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高中英语教学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 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根据美国教育专家Timothy F. Slater的说法,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或获得一定学习技能后,教师设计出实际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完成该任务,或参与表演,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的直接评价。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广义的表现性评价也包括学生对学生作业、作品或过程中表现能力的评价。
表现性评价包括三个独立要素:真实的表现性任务、学生的表现和预先安排好的评分细则。
二、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使用表现性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为达到这一教育目标,要求“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业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运用教学评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综合利用各种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鉴定、选拔和评优,并据此对学生进行分类选拔:评价为“优等”的学生归入表扬、奖励、升级、升学之类;评价为“劣等”的归入受批评、受惩罚、留级的另类。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功能,其评价方式造成的弊端显而易见,虽然部分学生可以从中受益,体验进步与成功,但却是以牺牲多数同学的利益为代价,它极大地打击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彻底摧毁他们英语学习的自信。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要有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较为推崇的教学方式是“任务型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用中学,学中用”,符合新课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能否一直保持下去,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有效的评价方式保证学生学习动力的持久性。无疑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任务型教学或任务型学习”的最佳评价方式。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化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英语成绩的快捷性、客观性、准确性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如学生过分倚重四个选项中做出判断,而轻视语言的实际使用。表现性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在或真实或虚拟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英语,弥补了标准化测试模式的消积后效作用。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利于学生相互补充信息,并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在思想的交流与冲突中迸发创造性的观点,并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教师提供生活场景中的真实问题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测评的成绩可用来预测学生未来的能力,完全可以避免现有高考模式下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包涵的话题与中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表现性评价设置的任务与学生实际存在一致性;中学生处在长知识、学本领的黄金时代,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接受挑战,这些心理特点利于学生接受表现性评价,利于该种评价方式的顺利实施。
三、表现性评价的特征
1.评价时要求学生完成真实任务。学生可采取表演、创造、制作等动手动口方式,完成任务的过程及结果是教师评价的重点,而传统的评价侧重于检测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把握程度。
2.设置的任务是现实生活中的有实际意义的真实问题,如学生在学完First Aid这节课后,教师所作的任务设置:You and Jack are walking outside the school.A dog runs towards Jack. Suddenly the dog bites him hard and runs away quickly. Now Jack is bleeding badly. In this case, what should you do? Act out the play with your partners. 该任务设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进行处理,也要求激发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处理技能。
3.评价时采用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非机器评分。与标准化测试不同的是,表现性评价没有固定的答案,整个评价过程由评价者进行判断。
4.教师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除了改变学生的角色外,表现性评价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传统的测验导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而表现性评价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辅助者、评价者、资源的提供者。
四、表现性评价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 确定表现性评价要达到的检测目标。制定表现性评价表,明确待测验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各项指标,以便评价者对待测评项目一目了然。
2. 明确表现性任务。在给学生设置表现性任务时,必须注意表现性任务的真实性。
3. 表现性评价的评分体系。表现性评价的评分办法可以分为整体性评分与分析性评分两类。整体性评分建立在对表现或产品的整体印象上。在进行整体评分时,先迅速检查一下表现或结果,在获得整体印象后,确定一个等级。分析性评分是对产品或过程的各个部分或特点进行评分,也可将各个部分的得分汇总。无论整体评分还是分析性评分,均采用评分量表进行。如学生在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全班进行分组表演,评分量表如下:


4. 向学生表明评价要求。包括:学生准备时间、能否携带资料及什么资料、能否向他人求助、可能使用的设备、评分标准等。
五、表现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检测方式,它并非十全十美,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 高考评价的“唯分论”不彻底改变,表现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就缺乏长期施行的动力。现行的大学新生录取制度,绝大部分还是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这种录取方式使得学生重视分数而忽视具体能力的培养,如高考英语能取得好的成绩,则无需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下功夫,出现“哑巴英语”或“聋子英语”现象。
2. 表现性评价对评价者的高素质要求:对学生在“任务型学习”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于评价者有较高要求。如学生在表演戏剧《威尼斯商人》时,要求评价者既要有英语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具备戏剧表演等方面的知识。如果要求学生参与对另外一些学生的评价,那么学生也应具备相关素养。否则,表现性评价的结果会受到质疑。
3. 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频度要求,即表现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量的标准。是节节课体现,每一章节教学完成后进行,每周进行一次,每月进行一次还是每期结束后进行总评?这些都是让一线教师备感困惑的问题。
4. 表现性评价的社会认可度。表现性评价在教育界获得较高的评价,能否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还需要走较长的道路。
5. 表现性评价与学生个性特点:性格外向的学生,在任务型学习中表现突出,因此受到老师或学生的高度重视,评价分值较高;而性格内向的学生由于害怕出错或不愿表现,尽管其有才能,但其能力得不到充分展示,表现性评价得分不高。
表现性评价为学生展示英语能力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能力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方式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尽管它并非完美,但只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扬长避短,完全可以达到理想的语言教学效果。 参
考文献
1.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Linda DarlingHammond & Frank Adamson, “Beyond Basic Skills: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Achieving 21st Century Standards of Learning” [M]. Stanford Center for Opportunity Policy in Education, 2010.
3. John M. Norris, “Designing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 University of Hawaii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