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由此可见,我们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提升课堂的效率。构建好的课堂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要求。叶澜先生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有意义的话题提出了自己建设性的看法。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时代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发展要求,同样影响到了该时代的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且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改革的要求。叶澜先生要求我们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主要从两个主体来看待这个开放的态度,一方面是教研人员,另一方面是教师本身。教研人员要抱着在课改中去发现教师的智慧的心态去发现教师的智慧,同时也要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而教师本身,要把课改实践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转化的过程,而不是等待有一套操作方法和一套评价指标的过程。
针对所有的教育教学都会遇到评价体系的问题,这一问题其实在最初的教育研究中必然会遇到,而叶澜先生关于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以及应持怎样的评价观的思想的提出,对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他认为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二是我们已有的实践层面和对这个层面的新的理论指导下的反思,三是跟个人的经验、理念、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等一系列相关的因素。所以可以说课堂教学评价观要做一种前提性的深入探討的否则“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阿姆雷特。”他认为当前的评价方案大多“并列式”的评价方案,缺乏梯度的评价方案,而导致看不到评价的本质意义。
叶澜教授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时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在我看来扎实的课关键在“实”。“实”,是指课堂教学是否实用或有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學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所以要在启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用于思考积极探索,取得进一步发展。
对于充实的课,我们有时候这样理解。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因为这种热闹、热烈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作深入的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
对于丰实的课,指课堂教学是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活”起来,目的在于使学生和教师都能找回那丢失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活”,表面上是课好的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要达到这些要求,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是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需要,思维是否活跃;是否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是否能自主地探索求知,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堂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好的课堂应当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时代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发展要求,同样影响到了该时代的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且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改革的要求。叶澜先生要求我们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主要从两个主体来看待这个开放的态度,一方面是教研人员,另一方面是教师本身。教研人员要抱着在课改中去发现教师的智慧的心态去发现教师的智慧,同时也要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而教师本身,要把课改实践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转化的过程,而不是等待有一套操作方法和一套评价指标的过程。
针对所有的教育教学都会遇到评价体系的问题,这一问题其实在最初的教育研究中必然会遇到,而叶澜先生关于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以及应持怎样的评价观的思想的提出,对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他认为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二是我们已有的实践层面和对这个层面的新的理论指导下的反思,三是跟个人的经验、理念、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等一系列相关的因素。所以可以说课堂教学评价观要做一种前提性的深入探討的否则“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阿姆雷特。”他认为当前的评价方案大多“并列式”的评价方案,缺乏梯度的评价方案,而导致看不到评价的本质意义。
叶澜教授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时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在我看来扎实的课关键在“实”。“实”,是指课堂教学是否实用或有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學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所以要在启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用于思考积极探索,取得进一步发展。
对于充实的课,我们有时候这样理解。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因为这种热闹、热烈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作深入的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
对于丰实的课,指课堂教学是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活”起来,目的在于使学生和教师都能找回那丢失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活”,表面上是课好的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要达到这些要求,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是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需要,思维是否活跃;是否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是否能自主地探索求知,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堂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好的课堂应当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