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视作文为“拦路虎”,甚至可以说是谈“文”色变。本文结合我校走班制的背景,探究走班制分层写作教学策略,以期寻找小组合作模式下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走班制;分层写作;教学策略
作文,对于尚处在青春期、个性鲜明的初中生而言是一个难以攻破的难题。课堂上单调乏味、毫无激情;课下写作素材缺乏,压力巨大。加之作文需要灵感和想象,具有灵活性,这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更是艰难。我校生源较为复杂,大多数来自于周邊农村,语文基础薄弱,作文水平低下,对于作文训练根本不感兴趣。因此这种现状亟需改变。
我校作为走班制教学的先行者,提倡的是小组合作模式教学,分学科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分为A、B、C三个等级。A层学生能力较强,基础扎实,要求“吃得好”。B层学生基础中等,能够基本掌握学习内容,要求“吃得饱”,C层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要求“吃得了”。每个小组中共有6名学生,分别设有2名A生、B生、C生。每个层次的学生任务各不相同,互相合作,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下面笔者试从走班制小组合作模式背景下,探析如何使写作不再是难题,从而达到合而不乱,作之有道。
一、巧设先学卡:“预”有道,学有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消除写作畏难情绪,首先要做好引导工作,教给学生一套写作的方法。
小组合作模式下,每次在布置作文任务后我会下发两张“先学卡”,人手两张。“先学卡1”在作文上交前由自己完成,主要是对自己作文的评价,要求做到真实有效。每个小组中根据学科的特色及学生的能力和专长设有一名组长,该组长统筹负责整组。每个组长要检查和简单批改“先学卡1”,及时将信息汇总给语文课代表,再传达给老师。
作文完成后,课代表收集完作文本后然后将全班的作文打散下发到每人手中,每人确保自己拿到的是同学的作文本,同时下发“先学卡2”,要求在上课时对同学的作文进行批改和点评。两张卡片都会在作文讲解课时使用。“先学卡1”由学生本人留着,“先学卡2”则是在作文评讲课后附在作文后面供作者本人针对自我评价对比审查。
例如在讲解“那一次,我真......”的作文,全班学生都认真完成两张先学卡,其中“先学卡1”的完成能让学生更加明白自己的作文导向,在之后的小组合作过程中准确找出作文中的精彩处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加高效进行作文修改。这属于作文的“二次加工”,学生在加工的过程中改变以往“甩手掌柜”的做法,能够再次审视自己的习作,从中理顺思路,加深印象。例如:
“先学卡”的设置有效地调动了C层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拆分了写作的难度,“化整为零”,弱化了作文的高强度,将整篇作文变成了一个个表格的形式,有效地吸引了B、C层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参与度,在卡片的完成度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在后期的调查统计中,“先学卡”比较受欢迎。
二、围而论道:“热”讨论,“辣”点评
在经历过第一轮的准备工作后,作文讲解课就进入到第二阶段:“围而论道”。先学卡的制作和完成使同学们不再是作文课上的“观光客”和“局外人”,而是更加清晰全面地进入到了作文讲解中的“掌控者”和“大Boss”。“论道”分为两个环节:
1、“热”讨论
讨论前,教师抛出几个问题:1.为什么挑选这篇作文?2.请说明好在何处?3.请提出具体修改方法。围绕着这些问题,小组六人围坐在一起,将各自评改的作文及“先学卡2”进行组内的交流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选出最佳习作和待改进习作,并说明理由。讨论的时候,每组都设有一个A层学生作为组织者和发言人,B层学生作为记录者,C层学生作为补充者,提供意见。讨论时要求学生们全体起立,组长认为讨论结束并有结果可示意老师全组可坐下。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意见,由小组内选择代表归纳总结并上台展示发言。教师此时随机查看小组讨论结果,观察学生讨论状态,根据各个小组的讨论先后完成名次相应在黑板上写出积分。小组合作模式中的“整体”和“共存”观念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辣”点评
“热”讨论之后,各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该组成果,将挑选出的最佳习作和待改进习作讲解给全班同学,阐述本组的挑选理由及修改意见。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教学的实效性,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个小组的上台展示占据了大量时间,这时将8个小组进行分工协作,4个小组进行展示,其它4个小组进行质疑和点评。
同时组内A、B、C层的分工会有轮换,例如这次是A层次学生上台展示,下次会要求B层次、C层次学生作为代表发言,力求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台。教师在评价的时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发言来设置积分,如C层为3分,B层为2分,A层为1分。这极大地激发了基础较弱的C层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回答当中。
在小组展示的同时,对应点评小组要对展示小组提出质疑,如无质疑,点评小组将获得最高分。在点评环节,精彩纷呈,各种犀利的问题层出,你来我往,一进一退之间,课堂气氛瞬间提升。教师抓住机会,肯定各个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深层次问题,提醒学生将思维碰撞的火花及时记录。
火辣而又“不留情面”的展示和点评将整个习作课推上了高潮。小组成员们通过课堂的展示收获了肯定和成就,进一步熔铸了“小组合作魂”,作文“深不可测”的面目也渐渐清晰,不再“可憎”,而是“可爱”。
三、引导促思:“冷”思考,“妙”生花
学生在经过预习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两个阶段后,已经基本掌握了本次作文的主题,了解和发现了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知己知彼,方能所战披靡。最后环节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在问题中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习作。“冷”思考需要师生配合完成,双方一起总结此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难题。作文不是无源之水,要“盘活”也需要“妙方”“秒招”将之生花。 1、“冷”思考,归纳总结
在展示及质疑环节后,教师要求学生冷静思考,各组完成归纳环节的任务,即总结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A、B、C层学生都要参加。每组只有一次机会,轮流发言,要求观点不能重复。教师记录在黑板上进行点评和升华,同时挑选出本次优秀的习作进行展示,根据学生的反馈作出及时的修改,引导学生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习作。
如学生对《那一次,我真......》作文的归纳总结:
A、审题不清,中心主题不明确
B、事件杂乱,未能突出主题
C、主次不分,一段到底
D、格式错误,字迹潦草
师生共同探究出的解决方法:
A、认真审题,扣住中心词“那一次”,不要面面俱到,写清楚一件事。
B、要增加精彩的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为作文增添亮色。
C、选材要脱离低幼化,关注身边生活、从小事入手,如运动会、竞赛等。
D、标题要有吸引力,文段要层次分明,字迹要清晰,杜绝错别字。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在这一环节之后设置了“家庭医生”角色,即根据课堂所学及各小组的建议化身为医生再次“诊断”自己的作文,“对症下药”,让作文“重焕新颜”。以小组为单位,将修改过后的作文上传到班级组建的“我爱写作”微信公众号,进行“班级审核”并获得对应的分数,“优秀等级”可获3分,“良好等级”可获2分,“及格等级”打回重写并取消该组一天积分资格。教师将得分最高的作文范文张贴在班级的“好文陈设馆”,并在下面留出区域,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经过班级“抽丝剥茧”般地分析和解读,各小组热火朝天的比拼,同学们逐渐重拾起写作的信心。B、C层的学生更是从中受益颇多,在为小组争得积分的同时更能找到学习的乐趣,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慢慢掌握了写作技能。
2、“妙”生花,导活思维
要真正持久地引起初中生的兴趣,对写作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需要改变单一模式,创设不断变化且新颖的教学模式,开发潮流不落俗套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得民心”。因此小组合作制下的写作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时刻使用各种“妙方”,灌注活泉,导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如“当一次导演”:初中生对于“抖音”“火山”小视频极为感兴趣,我就将之移植到课堂上。在讲授“细节描写”系列知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当导演,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拍摄好相应的短片,在上课时播出,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进行描写。这一做法受到B、C层学生的极大喜爱,各个踊跃报名录制视频。在学习新闻体裁这一知识点时,我带领一组学生提前录制好一段新闻播报,让学生参与其中,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具体可感、喜闻乐见的影像来展现。
如“课前达人秀”: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要求是身边的人和事,3分钟为限。“达人”分享时同组成员可以协助表演,分享后由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根据点评获取相应的积分。老师将录制好视频,每两周在微信群里分享。每学期推选出“演说达人”并进行奖励,以此激励学生。
如“经典汇报会”:每两周根据阅读经典文章的进度举行汇报会。小组轮流主持,将读经典的感悟和启发分享给全班同学。如有小組分享《西游记》时对猪八戒的“懒惰”和现实社会中的“取巧”进行了对比探讨,分享小组认为这是一种生存智慧,在现代生活中需要这样的“大智如愚”,才能获得领导的青睐和庇护。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众说纷纭,辩论赛似的场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综上,在走班制下的初中语文写作课堂上,如何依托小组合作制的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探析的课题。作为教师,应尽力找到走班制下的作文教学突破口,使A、B、C层学生在合作和竞争中移默化地认识写作、学会写作,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牟俊.浅析小组合作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周刊,2019(6).
[2]赵玉敏.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模式的策略探究[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2)
关键词:走班制;分层写作;教学策略
作文,对于尚处在青春期、个性鲜明的初中生而言是一个难以攻破的难题。课堂上单调乏味、毫无激情;课下写作素材缺乏,压力巨大。加之作文需要灵感和想象,具有灵活性,这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更是艰难。我校生源较为复杂,大多数来自于周邊农村,语文基础薄弱,作文水平低下,对于作文训练根本不感兴趣。因此这种现状亟需改变。
我校作为走班制教学的先行者,提倡的是小组合作模式教学,分学科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分为A、B、C三个等级。A层学生能力较强,基础扎实,要求“吃得好”。B层学生基础中等,能够基本掌握学习内容,要求“吃得饱”,C层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要求“吃得了”。每个小组中共有6名学生,分别设有2名A生、B生、C生。每个层次的学生任务各不相同,互相合作,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下面笔者试从走班制小组合作模式背景下,探析如何使写作不再是难题,从而达到合而不乱,作之有道。
一、巧设先学卡:“预”有道,学有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消除写作畏难情绪,首先要做好引导工作,教给学生一套写作的方法。
小组合作模式下,每次在布置作文任务后我会下发两张“先学卡”,人手两张。“先学卡1”在作文上交前由自己完成,主要是对自己作文的评价,要求做到真实有效。每个小组中根据学科的特色及学生的能力和专长设有一名组长,该组长统筹负责整组。每个组长要检查和简单批改“先学卡1”,及时将信息汇总给语文课代表,再传达给老师。
作文完成后,课代表收集完作文本后然后将全班的作文打散下发到每人手中,每人确保自己拿到的是同学的作文本,同时下发“先学卡2”,要求在上课时对同学的作文进行批改和点评。两张卡片都会在作文讲解课时使用。“先学卡1”由学生本人留着,“先学卡2”则是在作文评讲课后附在作文后面供作者本人针对自我评价对比审查。
例如在讲解“那一次,我真......”的作文,全班学生都认真完成两张先学卡,其中“先学卡1”的完成能让学生更加明白自己的作文导向,在之后的小组合作过程中准确找出作文中的精彩处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加高效进行作文修改。这属于作文的“二次加工”,学生在加工的过程中改变以往“甩手掌柜”的做法,能够再次审视自己的习作,从中理顺思路,加深印象。例如:
“先学卡”的设置有效地调动了C层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拆分了写作的难度,“化整为零”,弱化了作文的高强度,将整篇作文变成了一个个表格的形式,有效地吸引了B、C层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参与度,在卡片的完成度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在后期的调查统计中,“先学卡”比较受欢迎。
二、围而论道:“热”讨论,“辣”点评
在经历过第一轮的准备工作后,作文讲解课就进入到第二阶段:“围而论道”。先学卡的制作和完成使同学们不再是作文课上的“观光客”和“局外人”,而是更加清晰全面地进入到了作文讲解中的“掌控者”和“大Boss”。“论道”分为两个环节:
1、“热”讨论
讨论前,教师抛出几个问题:1.为什么挑选这篇作文?2.请说明好在何处?3.请提出具体修改方法。围绕着这些问题,小组六人围坐在一起,将各自评改的作文及“先学卡2”进行组内的交流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选出最佳习作和待改进习作,并说明理由。讨论的时候,每组都设有一个A层学生作为组织者和发言人,B层学生作为记录者,C层学生作为补充者,提供意见。讨论时要求学生们全体起立,组长认为讨论结束并有结果可示意老师全组可坐下。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意见,由小组内选择代表归纳总结并上台展示发言。教师此时随机查看小组讨论结果,观察学生讨论状态,根据各个小组的讨论先后完成名次相应在黑板上写出积分。小组合作模式中的“整体”和“共存”观念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辣”点评
“热”讨论之后,各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该组成果,将挑选出的最佳习作和待改进习作讲解给全班同学,阐述本组的挑选理由及修改意见。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教学的实效性,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个小组的上台展示占据了大量时间,这时将8个小组进行分工协作,4个小组进行展示,其它4个小组进行质疑和点评。
同时组内A、B、C层的分工会有轮换,例如这次是A层次学生上台展示,下次会要求B层次、C层次学生作为代表发言,力求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台。教师在评价的时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发言来设置积分,如C层为3分,B层为2分,A层为1分。这极大地激发了基础较弱的C层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回答当中。
在小组展示的同时,对应点评小组要对展示小组提出质疑,如无质疑,点评小组将获得最高分。在点评环节,精彩纷呈,各种犀利的问题层出,你来我往,一进一退之间,课堂气氛瞬间提升。教师抓住机会,肯定各个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深层次问题,提醒学生将思维碰撞的火花及时记录。
火辣而又“不留情面”的展示和点评将整个习作课推上了高潮。小组成员们通过课堂的展示收获了肯定和成就,进一步熔铸了“小组合作魂”,作文“深不可测”的面目也渐渐清晰,不再“可憎”,而是“可爱”。
三、引导促思:“冷”思考,“妙”生花
学生在经过预习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两个阶段后,已经基本掌握了本次作文的主题,了解和发现了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知己知彼,方能所战披靡。最后环节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在问题中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习作。“冷”思考需要师生配合完成,双方一起总结此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难题。作文不是无源之水,要“盘活”也需要“妙方”“秒招”将之生花。 1、“冷”思考,归纳总结
在展示及质疑环节后,教师要求学生冷静思考,各组完成归纳环节的任务,即总结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A、B、C层学生都要参加。每组只有一次机会,轮流发言,要求观点不能重复。教师记录在黑板上进行点评和升华,同时挑选出本次优秀的习作进行展示,根据学生的反馈作出及时的修改,引导学生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习作。
如学生对《那一次,我真......》作文的归纳总结:
A、审题不清,中心主题不明确
B、事件杂乱,未能突出主题
C、主次不分,一段到底
D、格式错误,字迹潦草
师生共同探究出的解决方法:
A、认真审题,扣住中心词“那一次”,不要面面俱到,写清楚一件事。
B、要增加精彩的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为作文增添亮色。
C、选材要脱离低幼化,关注身边生活、从小事入手,如运动会、竞赛等。
D、标题要有吸引力,文段要层次分明,字迹要清晰,杜绝错别字。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在这一环节之后设置了“家庭医生”角色,即根据课堂所学及各小组的建议化身为医生再次“诊断”自己的作文,“对症下药”,让作文“重焕新颜”。以小组为单位,将修改过后的作文上传到班级组建的“我爱写作”微信公众号,进行“班级审核”并获得对应的分数,“优秀等级”可获3分,“良好等级”可获2分,“及格等级”打回重写并取消该组一天积分资格。教师将得分最高的作文范文张贴在班级的“好文陈设馆”,并在下面留出区域,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经过班级“抽丝剥茧”般地分析和解读,各小组热火朝天的比拼,同学们逐渐重拾起写作的信心。B、C层的学生更是从中受益颇多,在为小组争得积分的同时更能找到学习的乐趣,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慢慢掌握了写作技能。
2、“妙”生花,导活思维
要真正持久地引起初中生的兴趣,对写作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需要改变单一模式,创设不断变化且新颖的教学模式,开发潮流不落俗套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得民心”。因此小组合作制下的写作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时刻使用各种“妙方”,灌注活泉,导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如“当一次导演”:初中生对于“抖音”“火山”小视频极为感兴趣,我就将之移植到课堂上。在讲授“细节描写”系列知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当导演,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拍摄好相应的短片,在上课时播出,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进行描写。这一做法受到B、C层学生的极大喜爱,各个踊跃报名录制视频。在学习新闻体裁这一知识点时,我带领一组学生提前录制好一段新闻播报,让学生参与其中,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具体可感、喜闻乐见的影像来展现。
如“课前达人秀”: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要求是身边的人和事,3分钟为限。“达人”分享时同组成员可以协助表演,分享后由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根据点评获取相应的积分。老师将录制好视频,每两周在微信群里分享。每学期推选出“演说达人”并进行奖励,以此激励学生。
如“经典汇报会”:每两周根据阅读经典文章的进度举行汇报会。小组轮流主持,将读经典的感悟和启发分享给全班同学。如有小組分享《西游记》时对猪八戒的“懒惰”和现实社会中的“取巧”进行了对比探讨,分享小组认为这是一种生存智慧,在现代生活中需要这样的“大智如愚”,才能获得领导的青睐和庇护。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众说纷纭,辩论赛似的场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综上,在走班制下的初中语文写作课堂上,如何依托小组合作制的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探析的课题。作为教师,应尽力找到走班制下的作文教学突破口,使A、B、C层学生在合作和竞争中移默化地认识写作、学会写作,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牟俊.浅析小组合作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周刊,2019(6).
[2]赵玉敏.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模式的策略探究[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