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苏州评弹的含金量有几何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评弹(评话、弹词)是江南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江南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周良,著名评弹理论家,长期从事评弹工作管理,研究探索评弹艺术规律,为保护与传承评弹艺术、促进评弹艺术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起昆曲,评弹似乎更生活化,更易传唱,这其中有何原因?发展过程中形式有无变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保护和发展的现状如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专访了九旬高龄的周良先生。
  “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弹保护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评弹的保护,从现状来看,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周良列举了苏州评弹(评话、弹词)的历史文化意义:一是它形成于明代后期,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造就深厚的艺术积淀;二是它创造出了一种口头文學的典范和不同于戏剧的独特表演方法,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三是它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数量众多的典型形象;四是它记录了明、清和民国时期大量的社会风俗习惯;五是它有丰富的吴语资源(也包括大量吴语地区的民间音乐),迄今仍为吴方言一块仅有的领地。它不仅成为汉语吴方言区的文化象征,也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积累,成为了中国民间曲艺的杰出代表。除了具有文学性、艺术性价值,评弹艺术还具有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所有这些价值,都体现在它是说书艺术(口头文学)这一基本点上。
  周良认为,认识苏州评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代意义,要抓住非物质遗产这条主线。多年来苏州评弹遇到了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术流失等一系列困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许多传统艺术一样,苏州评弹同样也面临着生存危机。非物质遗产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16字方针。其中,抢救、保护是各项工作的前提。苏州评弹急需抢救的是传统书目,以及积淀在传统书目中的传统艺术。
  苏州评弹历史悠久,曾经演出过的书目就有150多部。其中有数十部优秀的评话、弹词书目,流传至今已一、二百年,甚至二、三百年,成为评弹艺术积累的载体。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书目曾经得到发展提高。但过去在继承传统书目的工作中有许多失误,使传统书目及其艺术受到伤害,这方面的教训应当说是不少的。而且,新中国成立后新编的长篇书目能保留的不多,因此,传统书目的保护、传承,愈加显得重要。如果传统书目大量失传,评弹的艺术积累也将大量流失。目前,在书台上演出的传统书目很少,能演出的部分又很短,亟待抢救。如果传统书目大部分失传,那么,保护评弹大半成了空话。造成目前传统书目濒临失传的原因很多,在认识上,主要为:一是对传统书目的思想、艺术价值认识不足;二是盲目求新,认为“新”总比旧好,不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三是不重视长篇书目的建设,没有正确导向。总之,对传统书目的抢救,目前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错失时机,将成为历史遗憾。
  在周良看来,重视长篇书目、重视书场艺术的建设是保护好评弹的关键。一方面,长篇书目通过足够的篇幅和容量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复杂的历史过程以及社会、人文心态,塑造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自己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书场演出可以使演员深入城乡联系广大听众,评弹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盛的艺术生命力。苏州评话、苏州弹词都是说书艺术。评弹叙事中有第一、第二、第三等三种人称,视角变化、时空变化很多,说书人的语言、角色的语言也多自由变化。评弹以说为主,唱为说服务。如果只是唱开篇,哪里比得过流行歌曲?评弹是否兴旺,主要看听书的人多不多,他们对演出的长篇满意不满意。一部长篇要在书场里演十天、二十天,要让听客今天听了明天还想再来,这对演员而言是个考验。
  谈起传统艺术与千年古城、历史文化遗产和苏州的现代化发展,周良深有感触:苏州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更好地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促使并最终实现二者在新时代的完美结合,这是攸关苏州发展前途和百姓根本利益的重大课题。他始终认为,努力遵循正确把握评弹艺术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对于当前和今后保护和传承苏州评弹、推动评弹艺术繁荣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半个多世纪来,作为艺术管理者的周良和评弹研究可以说是须臾未曾分离。数十年如一日,他在苏州评弹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收集整理评弹资料、撰写苏州评弹史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在2014年出版的《苏州评弹艺术论》中有这样两张附表: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评弹研究资料和工具书目录,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评弹研究著作目录,两张附表共列出评弹专著41部,其中由周良编、著的有17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50年评弹研究的成果,而这个数字现在还在不断地增加。
  在周良心中,琵琶三弦、吴侬软语交汇而成的旋律和音符,包罗人间悲喜、穿越历史时空的无尽想象。苏州评弹以其篇幅的宏大,反映生活面的宽广,叙事视角的深入和描写的细致入微,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认识过去的重要依据和感性的生活图像。
其他文献
聚焦医疗器械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资金链、要素鏈、人才链“六链”融合发展,苏州高新区再度发力。8月21日,苏州高新区召开“医”心一意·“器”聚高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大会。会上,揭牌成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站,金融机构与江苏医疗器械产业园签约400亿元授信合作,签约成立苏州市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医学转化中心。此外,还签约三批产学研合作项目,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人才项目、产业项目以
期刊
面对年轻人,80后最感到有鸿沟的一刻,估计就是看到自己要靠电脑才能完成的工作,95后、00后刷着手机APP就解决了。  想来是自己复古了,毕竟对于新一代的人类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器官”。人怎么能不善于用自己的器官呢?但是人体最大的奇妙之处,就是各个部件相互协作,运行细无声。但手机这个“器官”,却有些令人头秃。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数过每天打开各种短视频APP在嘿嘿傻笑中刷掉的时间,以及玩微信
期刊
过去能用到极致的物件,现在可能仅仅因为“不喜欢了”“用腻了”就被淘汰出局。但多问一嘴,我们会因为在消费上的“任性”“为所欲为”“无拘无束”而感到快乐吗?  从“光盘”到垃圾分类的消费反思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公益品牌之一,“光盘行动”2013年发起,宗旨是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养成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2020年响应号召,全国上下又再度掀起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
期刊
饿了?点外卖吧?当我们的生活完全被键盘和手机控制,许多人已经记不起亲手准备一份午餐的乐趣。  疫情期间,有人开始带便当上班。亲手准备一份便当,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麻烦的事儿,幸福感却可以提升好几个层次。简单生活的真谛,有时候就是一份便当的事而已。  不信,试试看!没有什么是一份便当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做几份,与人共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动手做一份便当  给自己元气好心情  日剧里那些可爱的
期刊
丰子恺说过:“猫能化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转懊恼为欢笑;能助人亲善,教人团结。即使不捕老鼠,也有功于人生。”最近几年,都市人逐渐染上了一种戒不掉的瘾,叫做吸猫,也叫撸猫。  说到爱猫,咱苏州人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因为不论是普通人家还是街头的文青小店,不养一只猫总觉得暖暖的阳光下缺少点什么。在苏州,讲苏式生活讲太多了,反而有点寻不着生活的本味。要我说,过日子哪儿有那么复杂深奥,如果非要找个学习的对
期刊
伴随着一阵急刹车响,一辆满是泥印的车停在了路边。凌晨两点半,一切都被黑夜笼罩着。四周充斥着虫儿与青蛙的叫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显得愈发响亮。“砰”地一声,车门开了。小峰从后备箱内抱出一盏照明灯。顿时,强光所到之处,亮如白昼。我借着光亮细细打量起周围。在这条泥泞小路的两侧,放眼望去,满是水田。  远处似乎有灯光在闪烁,片刻之后,人影移动至眼前。他是老卲,小峰的父亲。老卲穿上套鞋,戴起手套,提着一只
期刊
地名有多重要?不消说。外地人初来乍到,通过地名定位,通过地名了解、触摸当地的文化。本地人则通过地名寻找文化、身份上的认同感,“你小时候住皮市街?我外婆也住皮市街。”  吴文化地名不仅是个地名,还涵盖了行政区域的变迁,文化的传承,地域的历史,及史上的名人、故事等。要是能够熟知吴文化地名,那也相当于把苏州摸得很熟了。  消逝的地名  苏州是个风雅的城市。悠久的历史使得它的地名量异常丰富,同时可挖掘到大
期刊
这个夏秋之际,平江路边的苏州状元博物馆再次频繁得到人们的关注。其原因,一是作为苏州夜间经济“姑苏八点半”重要内容,江南小剧场剧目之一的苏州首部沉浸式喜剧将在这里演绎。二是由沈慧瑛编写、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贵潘家族传奇》于近期推出,并且在不久前的江苏书展上获得了不俗反响。  潘世恩故居、太傅第、状元博物馆……这座藏着贵潘家族传奇与文人精神的私宅留下了太多名字,它亦是“百鸟之王凤来临”的凤池园,更是两
期刊
无论是住在繁华老城,还是住在诗意湖边,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打开方式。  生活在吴中,  有品质的生活可以是什么模样?  来自不同版块的不同人,  给我们展示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繁华老城区,行走皆时尚  从小就生活在嘉宝花园的小宋,对自己的小区一直有一种自豪感。嘉宝花园属于吴中区较早的一批小区之一。小区分为三期,一期于2000年竣工交付使用,由住宅与花园两部分组成,共占地10万平方米,其
期刊
由夏入秋,又到换季时。再过一两月,就可以将夏装放入柜子,拿出厚些的衣服。而此时,是顺便整理衣橱,放弃那些“鸡肋”衣物的好时候。由此步入减法生活,品尝无负担的甜头。  减物,换一种生活清晰状  这两年,一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突然在公众号里红了起来。剧中,洒满阳光的公寓内空空荡荡,短发女孩躺在整洁的地板上,享受着轻松时光。作为“断舍离”的极致践行者,她抓紧一切机会整理物品。对她来说,不需要的东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