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崇德重仁”教育意义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z2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儒家“崇德重仁”的情感教育理念
  “崇德”,即是对道德的爱、尊重和敬畏的情感,构成了整个儒家伦理思想的情感基础。首先,儒家以道德来确定人在宇宙中的特定位置,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不是因为“二足而无毛”的形体特征,也不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感性欲求,而是因为人有“义”,即有道德良知,只有道德才能赋予人在宇宙中的这种特殊位置。其次,儒家以道德来界定人,用道德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如果不具备这些道德情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孟子认为,一个人的德行要比他的财富、身份甚至他的自然生命更加可贵。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看来,生和义虽然都是人之所欲,但义高于生重于生。因此,人不能因为苟且偷生而置义于不顾。如果非要在生和义之间进行一种选择,那么“舍生而取义”是毋庸置疑的选择。可见,儒家将“德”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彰显出一种对道德的崇敬之情。
  在整个儒学中,仁既是一个独立的德目,同时又是一个包容力很强的普遍德目,是“众德所归”、 “德性之源”,是“一切德性的生命本源和种子”。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说,“探讨仁这个概念最好的办法,是首先把它看作是儒学价值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品德,换句话说,仁规定着在儒家社会中起综合作用的所有其他伦理规范的含义。”众多的德性都发端于仁,在孔子看来,恭、宽、信、敏、惠等都是仁的外在表现。正如龚宝善先生所说:“仁是一切道德行为生长发源的根基,任何德性都又必须从仁心中滋长出来,如果缺乏仁心,人类也许不会讲求伦理,更不会产生什么道德。”如果说“崇德”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伦理价值取向,则“重仁”便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二、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
  “崇德重仁”是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事实上,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渗透到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躯体之中,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重情”品格。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正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价值观、人生观正如潮水般地涌向中国,把中国“崇德重仁”的优秀传统正推向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一些人的头脑,“坑蒙拐骗、权钱交易、吃喝嫖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体现在文化层面便是崇尚工具理性,宣传科学至上,而“道德”这种闪烁着“人生智慧”的“大人”学问在很多人的眼里则成了“无用之学”。究其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本身。有人曾把这些现象归结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诚然,市场经济在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合理性的基础上,为个人利益的追求提供了有效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同时也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滋长造成了可乘之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现阶段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克服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使“崇德重仁”的传统在新的形式下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芒,使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音符相和谐。
  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道德教育,重新唤起人们的“崇德重仁”之情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一段十分形象的话:“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正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今天,德育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能离开情与爱。德育“掘池”不能忘记“蓄水”,“蓄水”不能忘记儒家文化这一“源头”。
  第一,德育必须先“崇德”。
  在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术训练而忽视人的道德信念培育,把道德教育仅仅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只看到了道德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其目的性价值,这正是造成现代人不“崇德”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如果我们着眼于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或人性的完整需求,就不难发现,人的自我完善或生活本性并不仅仅是物质功利的,某种文化精神和超越型价值理想总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人的价值不在于其物质性,人的价值是一种精神存在,它凸现在道德的精神人格上,追求道德的崇高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今天,这个观点依然是成立的。德育的目标不是占有知识、传播知识和思维训练,而是净化人的心灵、唤醒人的尊严和道德良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德育仅仅为应试而教、而学,德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换言之,在德育中,如果没有一种发乎真情的爱德、崇德之情,没有对“道德”的一种神圣感,没有把道德放在它应有的位置,无论多么严密的道德体系、多么精美的道德论证,最终都会由于根基不稳而导致整个理论大厦的崩溃,德育的效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第二,重视“仁爱”的情感教育。
  德育目标的定位受到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主导性价值的影响,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全球化思潮无疑是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和道德理想目标的关键性因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在德育中融入了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一些价值理念,诸如“个性、自由、民主、平等、竞争与合作”等,但我们不能因此将之看作是现代人人格理想的全部内涵。儒家之所以把仁作为众德之归、德性之源,把“爱人”放在德育的首位,是因为仁含有道德最深层的底蕴。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爱人”之心,就不可能做到“恭、宽、信、敏、惠”等,也就不可能成为道德意义上的完人。同样,如果一个人缺少仁爱之心,只知道关心自己,而不去推己及人,又何谈去爱他人、爱国家,我们也很难设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又如何能够做到同他人和睦相处,做到公平的竞争、友好的合作?如果人人都缺乏一颗仁爱之心,又如何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因此,从其深层次的意义上说,仁爱是促进这些价值得以实现的更为基本的价值。
  在21世纪的今天,仁爱依然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提出着眼于个体的“学会生存”发展为“学会关心”,并把它作为21世纪的教育口号,其主旨就在于加强仁爱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涵虽然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也有一些永恒的、稳定的、要素性的东西,而“仁爱”便具有这样的情感素质。在今天,重视仁爱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其同情心、荣辱感等等。这些道德的心理因素就是孟子所说的“善端”,以往我们将其看作唯心主义加以拒斥,其实,善端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没有这种善端,很难说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出于真诚的。从这种最基本的善端抓起,可以培养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比如:孝敬、善良、感恩、宽容等。有了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德育不管怎么改革,“仁爱”是永恒的主题。德育千改万化不离其宗:“德育是教人识事做人,教人去经验人生、了悟人生,在生活上迁善。”
其他文献
一、以情唤情  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做小动作,在所难免,这是学生阶段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和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当教学进入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教学转入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当教学要
期刊
教师在课堂上要承载“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在这种“圣堂”中,我们总是追求传道之完美性,讲求传授知识的滴水不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教正确、讲明白,倘若课堂中出现了“错误”,则会让人贻笑大方。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妨以一颗平常心来重新审视课堂,把它视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进而体验认知、情感、价值观的提升,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  一、善待教师的错误  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的来说,教师也是成
期刊
一、 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境中求乐,乐而好学”,从而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作中求乐,乐而验证”,从而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
期刊
要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学生正处于单纯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最需要得到父母、老师的信任的理解,更需要得到人格的尊重。这个学生在班级里是个“差生”,“差”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深究一下,这部分学生的“差”是由于他们家庭所处的环境或其他种种复杂的、料想不到的原因,再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所造成的。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并不想这样下去
期刊
自1980年8月,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这三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有一点小体会。  八十年代,教师热衷于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特长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立足于校本,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确立课改目标,“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张扬个性,突出学生特长发展上,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一平台,探索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了素质教育向更深层次
期刊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这就更需要我们倡导的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让其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品行的发展。  一、内容选择“生
期刊
音乐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孩子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通过主动性、创造性音乐教育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因此,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就不能忽视启发性的音乐创作, 尽量发挥幼儿的创作积极性以培养幼儿的音乐创作能力。  一、发挥幼儿潜能的即兴创作活动  幼儿的音乐创造力必须在音乐实践中培养,欣赏、表演、创作是音乐实践的主要内容。开展即兴创作活动,发挥幼儿潜能,是
期刊
一、在班级管理中捕捉学科生命教育的契机  首先,从班级的布置上,就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年龄特点,设立“我们的图书角”帮助孩子们有选择性的开展阅读活动;设立“多彩展示台”展示孩子们的各种作品:手工、泥塑、漫画,各种奖状等等,只要是孩子们引以为荣的,想展示出来的,都在这里得到展示,交流。为孩子们的个性张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其次,在班级日常管理上,我立足于尊重、赞赏、引导。我对于学生采用友爱、 赞赏
期刊
当前社会,独生子女的心理犹为自傲,他们只以自己为中心,却看不见别人的任何优点和长处,因此,在集体中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很重要的。  一、建立健全的班级组织机构,培养学生履行义务的习惯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集体主义思想不可少,为了使学生能养成履行义务的习惯,健全的组织机构很是重要。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就只有个体活动而无集体管理,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集体也不复存在;有了健全的组织机构,有了机构的各种职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会有所得。要想做到每一节课,都使学生当堂学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点我在教授《药物学基础》的“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一节课时,深有体会。  记得第一轮讲授“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一节课时,教学设计非常简单,用学生已有的《正常人体学基础》中肾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利用书中所给挂图:肾小管各段重吸收和利尿药作用部位的示意图进行讲解,采用复习提问的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