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城:我确信中国有中产阶级

来源 :凤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fon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记者魏城来到中国,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北京、上海、重庆等中国城市。他比行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个自己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中国有没有中产阶级?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中产?中国的中产者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魏城的采访成果是12篇调查性报道。这些稿件以《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为题刊登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www.ftchinese.com)上。
  这是西方媒体第一次专门针对中国中产阶级所做的深度采访。魏城也由此成了贴近中国中产者、了解其生存状况的媒体人。本刊记者最近通过电话采访了远在英国伦敦的魏城。
  几年前,我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工作的时候就对“中国中产阶级”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采访未能成行。后来,我到了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工作,我又想到了这个话题,就报给了《金融时报》中文网主编,得到了他的支持。今年5月份,我来到了中国,主要在北京、上海和重庆三个城市采访了50多人,写出了一些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稿件。
  
  凤凰生活: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上海和重庆作为主要采访地呢?
  魏城:当时,我主要考虑到中国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人们越来越富裕。假定中国有中产者的话,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至少是省会以上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但为了让这次有关中国中产阶级的调查、采访更全面,我想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之外选一个西部的城市,后来就选择了重庆。因为重庆也是直辖市,相对来说,经济等各个方面在西部算比较好的。当然,我也去了济南、青岛等其它一些城市。
  
  确信中国中产的存在
  
  凤凰生活:您在稿件里写到“在与50多位至少在我看来属于中产的白领、杂领或金领人士交谈之后,我对这个问题(中国中产阶级)的认识反而越来越糊涂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对中国中产者的印象会随着采访、调查的深入而越来越模糊?
  


  魏城:首先,我确信中产阶级在中国是肯定存在的。
  我在采访中确实出现了对中国中产者印象越来越模糊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在中国国内,人们对中产的认定标准是模糊的。中产阶级自己自我认同比较飘逸,他们不认同自己是中产阶级。
  我们知道,“中产阶级”的概念是从西方过来的。中国的中产阶级可能会认同“小资”等概念,但对“中产”的概念却缺少认同。他们觉得“中产”应该指的是富人,而不是自己。对中产的期待过高是当前最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中产阶级的社会认同也比较混乱。中国国家统计局有个家庭收入6万至50万区间的标准,不少专家也有自己的标准。这主要是因为“中产”的概念传入中国时间不长,还很混乱。
  
  凤凰生活:尽管你很确信,可是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中产”并不存在?
  魏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沿海地区,新的经济、职业不断产生,出现了很多收入不错的群体,这些群体是什么,怎么解释?
  还有一个问题,比如在北京、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果没有有一定财力的中产阶级支撑,房价也不会这么高。现在房价实在是太高,如果把北京、上海某些高档住宅的房价换算成英镑,在英国也可以买非常好的房子。我觉得如果说中国没有中产,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很多事情将无法解释。
  我坚信中国有中产阶级,但也必须看到中国的中产阶级比较少,从全国范围内看,比例非常小。不管按照哪个判断标准来看,中产阶级都不会超过人口的20%。而按照西方的标准,西方社会的中产者会占到全部人口的80%左右。
  
  中国中产生活很舒服
  
  凤凰生活:你采访了很多人,在选择这些采访对象的时候,你以什么标准确定他们是你要找的人,是属于中产阶级的呢?
  魏城:我基本上以职业来确定采访对象,简单说,就是白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我也会参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之间”这样一个标准来选择受访者。
  在西方,中产阶级也是指脑力劳动者。一般来说,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不被认为是中产,一些上层的管理者也不会被认为是中产。而私营企业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西方企业的大老板不能算中产,但一般会把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算作中产。中国也不一样,一些民营企业主可以算作中产,但一些个体户,他们的经营很艰难,生活也不富足,便不能算作中产。中产应该还是以主要靠薪资收入的雇员为主。
  我在采访中采访了一些民营企业主,也采访了一些自由职业的文化人。这些文化人靠专业技术吃饭,也有不错的收入。我想中国的中产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白领受雇者;二是靠专业技术吃饭的人,比如会计师、律师、一些文化人等等。一些民营企业老板可以算作中产,但他们不是主体,中产的主体是受雇者。
  
  凤凰生活:通过采访,你觉得中国的中产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在消费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下一代的教育等问题上有些什么样的倾向?
  魏城:从职业来看,中国中产者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行业,比如lT产业、金融业,还有一些专业技术比较强的行业,比如律师、会计师、金融评估师、教师、医生等等。中国的公务员应该也算作是中产阶级,但他们的收入分配形式很特殊,所以在这次采访中没有采访他们。而我确实想过去采访一些公务员,但他们不愿意接受采访。
  中国的中产阶级生活中融入了很多新观点,生活的新理念,比如买房按揭等等。他们一般对未来比较有信心,现在收入也比较好,花钱还是很大方的,也是一些奢侈品的消费者。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之间”标准来看,很多人疑问“家庭年收入6万就能算中国的中产阶级吗?6万怎么能生活得好?”的确,如果家庭收入是在这个“6万”的下线肯定不行,但一般中国中产者家庭收入会比普通民众高很多。
  我在英国、西方生活很多年。就我的观察,客观地说,中国中产阶级的上层比西方一般的中层要过得潇洒,他们生活相当不错。西方的有些中产其实生活并不好。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我在采访中感到中国的中产不惜花大价钱投资,很多人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如果把一个孩子送到英国读书,每年至少要40万人民币左右,但他们都愿意出。尽管有很多中产者也是含辛茹苦地强撑着,但还是义无反顾。其中的原因一个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另一个是中国目前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有多几个孩子,可能也不会这样。
  
  凤凰生活:你觉得,中国中产阶级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哪里?魏城:如果谈到压力,必须要对中产阶级进行内部区分,比如中上、中中、中下。   应该说,中产阶级的中下群体生活很拮据。而且由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教育、医疗改革并不到位,中下群体的生活万一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生病等,他们就可能很快从中产跌入到下层。这样的压力还是很明显的。
  
  缺少安全感的中国中产
  
  凤凰生活:你去了中国很多地方采访,不同地域的中产有差异吗?主要体现在哪里?
  魏城:差异太大了。这跟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北京、上海经济都比较好,特别是上海,经济远远超出国内其他地区。我感觉北京、上海情况可能差不多,但西部的重庆就很不一样。如果把重庆的一个高薪收入者放到北京、上海,可能他只能算中下收入,不过重庆消费也便宜,房价平均每平方只有3800块。而在北京,一个月收入1万块也不是特别好,不能很潇洒。
  上海的情况更明显。同样两个人,在收入差不多的情况下,有房和没房的生活就差异很大。老一代中产和新一代中产的差别更大。因为老一代中产的住房当年是以低房价买入的,而新一代中产今天进入房市的代价就远远高出老一代。在上海月收入5000块的话,老一代可以生活不错,新一代中产可能很拮据。应该说,房子、房价已成了现在中国中产阶级生活的一个中心了。
  
  凤凰生活:英文称中产阶级是“the middle class”,中国的中产可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class(阶级)吗?
  魏城:中产阶级其实是一些社会阶层的大杂烩,他们似乎并没有共同的阶级利益。这个阶级可能包括作为雇主的中小企业老板、职业经理人、受雇的普通白领、自由职业者等,其经济利益在微观的层面上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学者谈论“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可能更多地着眼于其宏观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
  如果仅仅泛泛地谈论中产没意义,因为尽管中产一般都收入稳定,没有温饱的压力,但在中产之间,他们之间的生活差异还是很大的。我想与其去讨论中国的中产能不能成为一个class,还不如讨论中国的中产群体阵容是不是会壮大。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认为,中国的中产约占全部人口的11%多,如果按照麦肯锡发布的标准,可能这个比例更大一些。但中国人口多,基数大,农民就有好几亿。所以,如果单纯看这个比例数值,可能会觉得中产这个阶层还很弱小,但如果算人数的话,10%就有一亿多人,虽然仍是一个弱小的阶层,但应该能够构成一个class,西方早期的贵族阶级在整个人口中占的比例更小,但似乎没有人否认它是一个阶级。
  
  凤凰生活:中国的中产和国外的中产阶级有什么不一样
  魏城:我前面说过,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所以我在采访中感到中国的中产阶级大多心里不踏实,他们担心有一天出点儿事,很快就把自己打回原型。而西方中产阶级这方面的担忧并不大,因为西方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很健全,比如英国,存在着公费医疗和中小学义务教育制度,西方中产阶级唯一担心的就是失去工作,尽管失业后可以领取失业金,不至于生活无着落,但一般来说,失业者找到一份待遇比从前好的工作的几率,远远低于找到一份待遇不如从前的工作。
  所以中国的中产和西方的差别可能主要在于安全感,中国中产阶级生长的土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凤凰生活:如果现在让你给中国的中产下一个定义,会是什么?这个标准是什么,仅仅是收入吗?收入多少算中产呢?
  魏城:我想,收入并不能算做全部的标准。职业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还有教育背景等等。从职业来说,中产者基本上从事白领职业,而教育程度一般要在大学本科以上。但任何标准都不是绝对的,比如一些私营企业主也可以算作中产,但他们可能没有受过大学教育。
  
  凤凰生活:你还会继续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吗?
  魏城:这次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做出的专题已经和国内的一家出版社谈好,会出一本书,内容包括我这次采访中撰写的文章,以及一些采访实录稿。
  我可能会继续关注“中国中产阶级”这个话题,这是我的个人兴趣。但做记者不能反复关注一个选题。以后我可能会关注中国中产阶级成长前景如何,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等等。但我近期内可能不会再做类似的专题了。
其他文献
Test中产自测题    按照法国《新观察家》周刊设计的这张问卷,法国人每答—个“是”,就加1分,分数越高,他就越是新中产阶级;但是如果第一组经济问题得了满分,总分却低于8分,他就是个丑陋的暴发户。    第一组,经济问题:  1.有公文包专门存放动产票据?  2.至少请两人帮做家务,如清洁女佣和带小孩的?  3.除了平时的住所,另有度假小屋或别墅?  4.交巨富税?  5.至少有两部车?    
期刊
由本刊主办的“老歌·新声”,是一个专门演绎经典老歌的系列演唱会。该活动每月一期。我们将以过去年代里曾经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歌手或文化现象为主题,来全新演绎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经典名曲。在此,您不懂能和我们一起回到从前的美好时光,同时也能每次感到不同的惊喜。七月“老歌·新声”的主题为民谣年代。详情可致电86-755-25934560咨询。    城市游牧·中国都市民谣节  2005年3月26日,“城市
期刊
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存在与否,以及有关认定标准,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传媒,甚至包括很多网友都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中国中产阶级”的定义正呈现出莫衷—是的局面。    中等资产阶级,在我国多指民族资产阶级。——《现代汉语词典》    “6万元至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程学斌  注: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
期刊
一提到书画,人人往往会认为越是大家之作越值钱,越有收藏价值。看到标题,也许有人会问:当代中青年人和名家们相较下,无论从功力、品质、年份都不及,为什么还会成为新的收藏热点。难道“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又有新定义?    难辨真假:老作品多赝品    记得一部《五月槐花香》讲述了收藏界的辛酸苦辣,入行再深的人都会遇到更强的对手。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好东西,自然造假的也跟着来了。很多专家都
期刊
与虎谋皮几千年    对动物图案的挚爱因何而起,已无从考证。在人类的历史上,太多太多这样的传说、痕迹。山中猎户所穿的毛皮、绘于达官贵人云锦上的白虎、猎豹、千乌、制成各种动物形状的首饰、还有那九天的游龙、浴火重生的凤凰……千万年前的动物世界,比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还要绮丽、诡谲。当图腾崇拜出现,就有如现今的偶像效应般,每个细节都会拿来细嚼,不肯放过一丝一毫蛛丝马迹。那个游走于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幽灵——博
期刊
“住好d”之所以“住得更好”  取名“住好d”,绝对开宗明义。杨志超说:“1996年,我在英国大学修毕建筑学位回港,曾任职‘则师’(建筑师的俗称)数年,算是打过工,后来发觉本地建筑设计多多掣肘,创作空间有限。刚好遇上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创办了‘住好d’。‘住好d’是一句通俗的广东话口语,我们认为不论贫富,各人都想‘住好d’(提高生活质素),名字正好配合‘无阶级观念’及‘通俗’的品牌哲学(Brand
期刊
俏皮、性感、妩媚、优雅,天真的想法、诱惑的肢体语言、让所有人折服的女性魅力、以及无法模仿的灵秀气质……佳人的万千风情,因个性而成就。    俏皮地做个快乐精灵  请形容“佳人”二字在你脑海里的印象。  “佳人”应该是拥有少许美貌,多数是有气质的成熟女性,尤其是拥有自己一片天地的成功女性。    你认为“美女”跟“佳人”的区别在于哪里?  “美女”可以是任何长的漂亮的女孩子,而她们并不一定拥有很多内
期刊
这是一个徐满油彩的时代,任侗一个表面光鲜的人都可能藏着一颗卑微的心。这同样是一个和谐包容的时代,无论渺小与伟大,总能在人群深处找到自己立足的方寸空间。而中庸,则是中国人向来所信奉的—个哲学信条,不是太好,不要太糟,“刚冈好”才是最好。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间生活者”作为—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也是自身行业的中流砥柱,作为向12的一支温和力量,他们带给城市化进程中的中
期刊
在德国小城海德堡,诗人歌德跌入了爱慕玛丽安娜·封·威廉姆的苦海之中,他把她变成了他的《东西狄凡》中的“苏莱卡”。诗人在小巷徘徊,不由得低低吟唱:“我把心遗失了……”  总会把心里美好的部分留给某个地方,在某些个轻易就纠缠了情感的地方。每个人都因而变成了诗人,突如其来的感觉很奇怪,有点一见钟情的意思,仿佛寻找这里已经很久很久了,要问喜欢这些地方的原因,每个人也许都能随口答出几个,但是好像又都说不完全
期刊
杨锦麟,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著名专栏作家。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先后担任多家媒体记者、编辑主任、主笔、杂志主编,也是香港多份报纸的专栏作家。2003年至今主持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等节目。  南都时评版出了一本集子,周末在广州举行了一个新书发布会,邀请了来自大陆各地的时评版作者与会,我从来没有给南都时评版投过稿,但在读报节目会比较经常介绍和引用南方都市报时评文章,这一次他们出集子的时候,邀请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