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后,环保便成了人们共同关注且日趋紧迫的重大问题。中学教材各门学科中都渗透环境保护的知识,虽内容不多,但外延较大。教好学生环境保护这门功课不易,学好这门学问亦难。如果用心去做,心诚则灵。用心去教,便能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作出一份贡献。
一、让环保警钟在教学课堂震响
早些年,在国人眼里,“环境保护”只不過是小题大作的“洋文章”。教师在涉及环保课程时,往往照本宣科、一掠而过,有的甚至将相关课时挪作练习题、做实验用。随着化工工业迅速发展,废渣、废水、废汽的任意排放,环境受到极大的污染。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无形中为新兴国家开启了一条预防为主、发展与治理并举的环保新路。
学生就是明天,就是未来,就是充满希望的生命接力。他们若不懂“保护家园”,岂不意味着民族有朝一日将被迫放弃生存。这绝非危言耸听,道理很简单:伴随时间的推移,他们(学生)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成为国家的主宰,他们不懂“环境保护”,也就不会去“治理污染”,“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这会是什么结局?所以“环保”不仅要从地方、从工厂、从农田做起,更要从学校、从课堂抓起,造就环保人才。因环境保护事关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任重道远,教师必须让“保护环境”警钟在学生心中急促响起。
二、不断强化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
为使学生认清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与可控性,我们曾采用“讲、读、看、议”方式,来达此教学目的。“讲”,就是由老师主讲教材内容,包含理论与实例两部分,既讲原理也揭物质利弊,使之相互穿插、互为表里,让学生闻之心惊、赌之痛心、思之警醒。例如在上高中化学第一册时,讲二氧化硫(SO2),我们列举了以下实例:全球每年排入大气的SO2约有1.5亿吨,产生的废渣超过了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酸雨每年损失高达15亿元之多;曾导致数以千计人死亡的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都是高浓度积聚的SO2等气体与经久不散的烟尘协同作恶的结果。最后再讲,尽管二氧化硫为大气污染的元凶之一,但如将其回收可制硫酸,不但能减少污染,还可变废为宝,创出效益。其次就是“读”,主要以布置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分组去翻查资料,作好摘录,而后按组在课堂汇报查阅结果。例如,对酸雨的危害,有的组就查到:瑞典有许多个湖泊,有的已呈酸性,有的为无鱼湖;美国和加拿大有的湖泊成为死水,鱼类以及水草、藻类均已消失;德、法、丹麦等国已有700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世界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因酸雨腐蚀受损严重,如我国的乐山大佛等。这不能不使学生重视并关注拯救之法。再就是“看”,看老师事前收集的环保资料及录像;看校园所处的生态环境好坏;看附近的工厂、生活区、山河田土有无污染。最后将各自的感悟在班级交流,例如看完校内环境给学校提出可行建议等,末了由老师总结评议,借以进一步巩固所授知识。
三、结合环保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应用是探究的源泉。为增强学习效果,除引用相关数据、文章、图片外,我们常借课堂问答启蒙。例如,在讲高中化学时,讲到氮、硫元素,就先提出:空气、水质为啥会变坏?如何使它变好?在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联系实际着重讲了氮、硫在自然界的循环,列举汽车尾气排放、矿物质燃烧造成的氮、硫氧化物危害之烈,水中氮、磷过多,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污染等。如何才能消除或减轻硫、氮氧化物的毒害呢?首先应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燃料进行加工脱硫;减少尾气排放;其次,搞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最后是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治理,化害为益,变废为宝。这样,老师讲得透彻,学生听得认真,答案不言自明。
2008年春节前后,贵州遭遇特大雪灾。为保运输,省内高速公路被迫撒盐化雪疏通线路。抓住报载新闻,我们给学生出了道思考题:高速路撒的是什么盐?应用了什么化学原理?有何利弊?如何处理?学生们走出教室,翻资料,搞调查,求教行家。事后报告:由于盐使水的凝点降低,路面冰雪很快融化。但撒的氯化钠系工业用盐,含有化学物的融雪渗透地表将影响树木、草坪等绿化植物正常成长,甚至导致其死亡;融雪还会腐蚀路面,且对汽车轮胎、行人鞋底产生腐蚀作用,故此举对保护环境不利。而可考虑的替代办法是:将粗砂等物质撒在路面增加摩擦力,寻求新型的融冰制剂。上述课题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知识,有利于将环保意识变为具体行动。
四、将环保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们借助课外活动,使环境教育变得务实生动。通常的作法有:(1)利用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爱鸟周等特殊日子,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带头节水、节电、节煤、植树;(2)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如参观化肥、水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3)举办环保专题讲座,使学生能感受到环境化学就在身边;(4)采用出黑板报、办环境照片橱窗等方式,重点宣传本地环保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为使上述作法形成持续显效的运转机制,围绕校园环境建设,利用黑板报、校刊、广播宣传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要确保校园场所洁净美观,以点带面,去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使校园的明天更美好。
一、让环保警钟在教学课堂震响
早些年,在国人眼里,“环境保护”只不過是小题大作的“洋文章”。教师在涉及环保课程时,往往照本宣科、一掠而过,有的甚至将相关课时挪作练习题、做实验用。随着化工工业迅速发展,废渣、废水、废汽的任意排放,环境受到极大的污染。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无形中为新兴国家开启了一条预防为主、发展与治理并举的环保新路。
学生就是明天,就是未来,就是充满希望的生命接力。他们若不懂“保护家园”,岂不意味着民族有朝一日将被迫放弃生存。这绝非危言耸听,道理很简单:伴随时间的推移,他们(学生)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成为国家的主宰,他们不懂“环境保护”,也就不会去“治理污染”,“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这会是什么结局?所以“环保”不仅要从地方、从工厂、从农田做起,更要从学校、从课堂抓起,造就环保人才。因环境保护事关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任重道远,教师必须让“保护环境”警钟在学生心中急促响起。
二、不断强化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
为使学生认清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与可控性,我们曾采用“讲、读、看、议”方式,来达此教学目的。“讲”,就是由老师主讲教材内容,包含理论与实例两部分,既讲原理也揭物质利弊,使之相互穿插、互为表里,让学生闻之心惊、赌之痛心、思之警醒。例如在上高中化学第一册时,讲二氧化硫(SO2),我们列举了以下实例:全球每年排入大气的SO2约有1.5亿吨,产生的废渣超过了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酸雨每年损失高达15亿元之多;曾导致数以千计人死亡的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都是高浓度积聚的SO2等气体与经久不散的烟尘协同作恶的结果。最后再讲,尽管二氧化硫为大气污染的元凶之一,但如将其回收可制硫酸,不但能减少污染,还可变废为宝,创出效益。其次就是“读”,主要以布置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分组去翻查资料,作好摘录,而后按组在课堂汇报查阅结果。例如,对酸雨的危害,有的组就查到:瑞典有许多个湖泊,有的已呈酸性,有的为无鱼湖;美国和加拿大有的湖泊成为死水,鱼类以及水草、藻类均已消失;德、法、丹麦等国已有700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世界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因酸雨腐蚀受损严重,如我国的乐山大佛等。这不能不使学生重视并关注拯救之法。再就是“看”,看老师事前收集的环保资料及录像;看校园所处的生态环境好坏;看附近的工厂、生活区、山河田土有无污染。最后将各自的感悟在班级交流,例如看完校内环境给学校提出可行建议等,末了由老师总结评议,借以进一步巩固所授知识。
三、结合环保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应用是探究的源泉。为增强学习效果,除引用相关数据、文章、图片外,我们常借课堂问答启蒙。例如,在讲高中化学时,讲到氮、硫元素,就先提出:空气、水质为啥会变坏?如何使它变好?在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联系实际着重讲了氮、硫在自然界的循环,列举汽车尾气排放、矿物质燃烧造成的氮、硫氧化物危害之烈,水中氮、磷过多,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污染等。如何才能消除或减轻硫、氮氧化物的毒害呢?首先应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燃料进行加工脱硫;减少尾气排放;其次,搞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最后是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治理,化害为益,变废为宝。这样,老师讲得透彻,学生听得认真,答案不言自明。
2008年春节前后,贵州遭遇特大雪灾。为保运输,省内高速公路被迫撒盐化雪疏通线路。抓住报载新闻,我们给学生出了道思考题:高速路撒的是什么盐?应用了什么化学原理?有何利弊?如何处理?学生们走出教室,翻资料,搞调查,求教行家。事后报告:由于盐使水的凝点降低,路面冰雪很快融化。但撒的氯化钠系工业用盐,含有化学物的融雪渗透地表将影响树木、草坪等绿化植物正常成长,甚至导致其死亡;融雪还会腐蚀路面,且对汽车轮胎、行人鞋底产生腐蚀作用,故此举对保护环境不利。而可考虑的替代办法是:将粗砂等物质撒在路面增加摩擦力,寻求新型的融冰制剂。上述课题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知识,有利于将环保意识变为具体行动。
四、将环保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们借助课外活动,使环境教育变得务实生动。通常的作法有:(1)利用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爱鸟周等特殊日子,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带头节水、节电、节煤、植树;(2)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如参观化肥、水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3)举办环保专题讲座,使学生能感受到环境化学就在身边;(4)采用出黑板报、办环境照片橱窗等方式,重点宣传本地环保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为使上述作法形成持续显效的运转机制,围绕校园环境建设,利用黑板报、校刊、广播宣传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要确保校园场所洁净美观,以点带面,去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使校园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