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长时间被人们忽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和发挥创造才能的动力,同时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因此,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对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健康幸福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教师的心理健康,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正确的认知角色,即能恰当地认识自我,并愉快地接受教师这个角色;二是健康的教育心理情境,即在教育教学中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积极进取;三是工作的独立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五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关系;六是能适应和改变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新的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状态如何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教师感到压力过大,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几乎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疲惫、厌倦,有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重庆市的调查发现,44%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其中,轻度占33.88%,中度占8.36%,重度占1.76%。主要表现为强迫症、躯体化、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敌对、偏执等。笔者在湖南省部分乡镇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达46%,高于城市中小学教师,也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的成年人。有26%的教师心理健康低于常人,他们在持强性、兴奋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等因素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低,保守依赖,需要集体的支持以维持自信心。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国内正常成年人常模相比要高几个百分点,这一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的正视。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教师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主要是由教师这个职业以及农村这一环境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观方面
⒈自我效能感不强
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被动,常处于应付状态,经常为了应付检查做一些“无用功”,不能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去进行工作,所以自己觉得工作很努力,可教育教学实效不大。教师在工作中也无法满足自尊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自我效能感不强,常常产生自卑、无助、沮丧、不安全感。
⒉自我强度不够
自我强度指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和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压力很大这是事实,但由于教师自身还缺乏身心健康意识,缺乏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缺少心理健康知识,不注意自身的调解,使教师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⒊性格因素及机体功能状态
性格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的或易感的性格因素,如过敏、脆弱等内向的性格,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之下,易出现心理障碍。不良的机体功能状态可能诱发过度疲劳、体力衰竭、睡眠缺乏、精神持续紧张等状态,极易诱发心理问题。
⒋自身修养方面
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知识,缺乏调节心理障碍的技术与方法,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及工作、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另外,教师自身认识出现偏差,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重要原因。
(二) 客观方面
⒈工作压力过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可以摧毁人的整个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人的心理和生理失衡和失调。目前,我国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依然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1)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使教师产生压力。从宏观上来说,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兴衰;从微观上来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每个家庭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还对教师提出新的考核要求,如:计算机考试、普遍话测试等,教师要想提高学历层次、要“过关”,就必须在繁重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一方面要搞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搞好业务进修,心理压力自然加大。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方法,只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教师身上。但由于各界对教师的评价标准都不太一致,如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教师给学生减负,而大部分家长却要求加负,这种要求和期望以及评价的不确定性,经常会让教师产生困惑和巨大的压力。
(2)教育改革对教师造成的压力。教育要适应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只考虑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的理想,而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需要,那么教师就很难适应教育改革。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着从课程、教学到教师教育、职业要求、人事制度等全面的改革,也对教师造成了巨大的职业压力。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增加自己的职业竞争力等。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学习、进修、外出听课及评优评先机会相对较少,自身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面对新的形势,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3)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行不良对教师构成压力 。学生的表现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还取决于不可控制的其他因素。因此许多教师经常会感到自己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品行,学生间的矛盾冲突、不良行为、厌学逃学、成绩差、对抗教师等,都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生的基础较低,有的又受农村落后观念、陈旧思想的影响,教育的难度就更大。而学校经常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指标,这使教师产生厌倦感、不可控制感,感到有压力。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恶劣态度和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教师的疲惫不堪和师生关系恶化密切相关。
⒉经济待遇、社会地位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横向比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教师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地位远不如其他相关行业,这难免造成教师的失落感、自卑感。又由于教师长期在固定的环境中工作、在职务上升迁难、外出考察学习机会少等职业特点,都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心态的平衡性。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因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减少与同学、朋友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有的教师长期呆在农村,再也没走出过本县,甚至有的教师连县城都很少去。长此以往,造成一些教师性格孤僻,难以与人沟通,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无钱买房子,无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负罪感。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小学男教师因经济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连找对象也困难,因而产生了焦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另外,各项改革步伐加快,使得部分教师难以承受。如住房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这两项改革是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必然,但是就中老年教师而言,年轻时工资普遍不高,很少积蓄,现在子女已经长大,需要房子,自己年老多病需要治疗,仅靠微薄的积蓄显然是不够的,这样极易产生焦虑、压抑等心理反应。
⒊工作氛围不佳
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校风。置身于不同校风、学风和领导者的人格与管理作风等精神环境中的教师,其精神面貌、身心健康状况也有所不同。可见,精神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无形而巨大的。可是,有些农村学校的领导者只注重依法治校、制度管人,而忽视了以德治校、以情感人。有的校长整天板着面孔显示其威严,树立其威信,对教师的缺点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不分场合,丝毫不留情面。其结果,不仅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而且还引起了教师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造成对促其改正缺点的正确要求也产生了很强的防备和抵制心理。
另外,由于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公众压力过大,也容易影响教师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形象,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社会媒体和舆论宣传对教师中的极少数不良事件,如体罚学生、有偿家教、接受礼物等进行狂轰滥炸,似乎事件涉及的教师什么都不懂,不懂教育教学,不懂学生心理,不懂法律法规等,而不具体分析造成这些事件的深层原因,这严重影响和歪曲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公众对教师教育教学功能的期望过高,似乎学生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道德品行滑坡都是教师的责任,没有看到教师难以控制的社会和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巨大影响。
⒋与他人比较而失衡
农村中小学教师与他人比较的表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教师大都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且不说与外资企业的职员比较,就是与其他事业单位相比,其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差距也很大,造成了一种失衡或者职业的不稳定性;二是在教师队伍内部人员之间的比较所造成的失衡,如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比较,农村教师与城市里的教师相比,差距也很大,造成了心理上的失衡。
三、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应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从个人努力、学校和社会等主客观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形成有效对策。
(一) 学校和社会方面
⒈切实减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和工作压力
⑴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一些对学校和教师有直接和实际影响的部门,应转变职能,变控制和管理为服务、指导和帮助,为教师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尊重教师的权利、主体性地位和个体价值,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检查、评比,不单纯按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学生成绩不与教师的评职挂钩,只作参考,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局面,才能有效减少或消除教师的心理问题,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⑵学校应制定相应措施,改进管理方式,尽量减轻教师工作负担。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学校应合理配置师生比例,避免中老年教师超负荷工作;学校领导要改进领导作风,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为教师参与学校决策提供机会;学校领导还应多关心骨干教师及其他教学任务重的教师,让他们也有松弛、休息时间,以调节身心、消除疲劳,并以此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⒉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提高社会地位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要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改善农村教师的自身形象,帮助教师提高社会地位。同时,学校领导应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努力搞好校办产业,为学校增资创收,不断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
⒊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
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承受生活的清贫和工作的艰辛,但前提是自己的辛勤劳动要得到领导的理解和尊重,有时领导的一句温暖的话语就可以使教师得到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学校领导要努力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努力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世界,更贴近教师的职业心态。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扬名和扬长的各种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时时感到被尊重、被关心,从而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情,轻松愉快地投入工作。
⒋组织开展多种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素质
农村中小学教师迫切希望拥有学习进修的机会,特别是当今新课程改革推进时期。因此,学校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组织开展各种知识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师的需求。让农村中小学教师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新理念,特别是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新课改的经验,寻找差距,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这也可以消除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困惑和偏见。
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调节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心理辅导计划,把它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可以针对本校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结构等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咨询,为教师解决特殊心理问题。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寻求专家的帮助,若条件允许可以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让教师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排除。
(3)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教师心理档案。通过测试,对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学会调适;对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及时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二)教师个体主观方面
任何外在的心理卫生措施都必须依靠教师主体的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通过自我调适的方法来促进或维护心理健康。
⒈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的特点。教师只有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优点,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相应的尊重。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的能力、行为和性格等特点,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客观地承认并加以接纳;二是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同,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⒉充分调动健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商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包含着人对于健康的智力运用,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它要求教师用心地、智慧地对待自己的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使人身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就能给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
⒊合理调节自我心态,正确对待挫折,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事物
首先,要以积极乐观和辩证的观点、态度看待事物,善于从眼前不利的事态中看到未来光明的远景,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要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寻找使自己因挫折而造成痛苦心情的解脱办法,而不是一味想象挫折给自己带来的困窘和造成的不好结果。其次,要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振作精神,以使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顺利。再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挫折,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
⒋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教师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可以说,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围绕学生度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弹性地安排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留给自己一点时间来培养兴趣和爱好,使业余生活尽量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多姿多彩。这样充实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既可提高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又可调节情绪,训练体能,滋润心灵,增进心理健康。
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与其他行业的人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教师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学或同事推心置腹地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紧张不友好的人际关系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压力,会引起教师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通过积极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⒍ 学会调控职业压力
职业压力会影响教师的身心活动,身心活动也在影响或改变着职业压力,对职业压力起着调节作用。具体做法是:一是主动适应环境,勇于改变自我,采取积极的认知方式。二是善于调节情绪,掌握缓解情绪压力的方法。愉快情绪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乐观积极,热爱工作,富有事业心。②适当诉说。③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④学会幽默。幽默是生活的调剂品。幽默感能降低愤怒和不安情绪,使情绪变得轻松。⑤快乐是身体健康的源泉。
总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严重影响师生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条件。并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责任编辑:谢先国)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教师的心理健康,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正确的认知角色,即能恰当地认识自我,并愉快地接受教师这个角色;二是健康的教育心理情境,即在教育教学中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积极进取;三是工作的独立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五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关系;六是能适应和改变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新的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状态如何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教师感到压力过大,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几乎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疲惫、厌倦,有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重庆市的调查发现,44%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其中,轻度占33.88%,中度占8.36%,重度占1.76%。主要表现为强迫症、躯体化、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敌对、偏执等。笔者在湖南省部分乡镇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达46%,高于城市中小学教师,也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的成年人。有26%的教师心理健康低于常人,他们在持强性、兴奋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等因素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低,保守依赖,需要集体的支持以维持自信心。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国内正常成年人常模相比要高几个百分点,这一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的正视。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教师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主要是由教师这个职业以及农村这一环境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观方面
⒈自我效能感不强
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被动,常处于应付状态,经常为了应付检查做一些“无用功”,不能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去进行工作,所以自己觉得工作很努力,可教育教学实效不大。教师在工作中也无法满足自尊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自我效能感不强,常常产生自卑、无助、沮丧、不安全感。
⒉自我强度不够
自我强度指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和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压力很大这是事实,但由于教师自身还缺乏身心健康意识,缺乏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缺少心理健康知识,不注意自身的调解,使教师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⒊性格因素及机体功能状态
性格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的或易感的性格因素,如过敏、脆弱等内向的性格,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之下,易出现心理障碍。不良的机体功能状态可能诱发过度疲劳、体力衰竭、睡眠缺乏、精神持续紧张等状态,极易诱发心理问题。
⒋自身修养方面
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知识,缺乏调节心理障碍的技术与方法,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及工作、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另外,教师自身认识出现偏差,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重要原因。
(二) 客观方面
⒈工作压力过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可以摧毁人的整个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人的心理和生理失衡和失调。目前,我国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依然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1)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使教师产生压力。从宏观上来说,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兴衰;从微观上来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每个家庭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还对教师提出新的考核要求,如:计算机考试、普遍话测试等,教师要想提高学历层次、要“过关”,就必须在繁重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一方面要搞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搞好业务进修,心理压力自然加大。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方法,只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教师身上。但由于各界对教师的评价标准都不太一致,如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教师给学生减负,而大部分家长却要求加负,这种要求和期望以及评价的不确定性,经常会让教师产生困惑和巨大的压力。
(2)教育改革对教师造成的压力。教育要适应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只考虑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的理想,而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需要,那么教师就很难适应教育改革。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着从课程、教学到教师教育、职业要求、人事制度等全面的改革,也对教师造成了巨大的职业压力。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增加自己的职业竞争力等。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学习、进修、外出听课及评优评先机会相对较少,自身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面对新的形势,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3)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行不良对教师构成压力 。学生的表现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还取决于不可控制的其他因素。因此许多教师经常会感到自己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品行,学生间的矛盾冲突、不良行为、厌学逃学、成绩差、对抗教师等,都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生的基础较低,有的又受农村落后观念、陈旧思想的影响,教育的难度就更大。而学校经常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指标,这使教师产生厌倦感、不可控制感,感到有压力。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恶劣态度和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教师的疲惫不堪和师生关系恶化密切相关。
⒉经济待遇、社会地位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横向比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教师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地位远不如其他相关行业,这难免造成教师的失落感、自卑感。又由于教师长期在固定的环境中工作、在职务上升迁难、外出考察学习机会少等职业特点,都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心态的平衡性。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因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减少与同学、朋友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有的教师长期呆在农村,再也没走出过本县,甚至有的教师连县城都很少去。长此以往,造成一些教师性格孤僻,难以与人沟通,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无钱买房子,无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负罪感。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小学男教师因经济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连找对象也困难,因而产生了焦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另外,各项改革步伐加快,使得部分教师难以承受。如住房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这两项改革是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必然,但是就中老年教师而言,年轻时工资普遍不高,很少积蓄,现在子女已经长大,需要房子,自己年老多病需要治疗,仅靠微薄的积蓄显然是不够的,这样极易产生焦虑、压抑等心理反应。
⒊工作氛围不佳
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校风。置身于不同校风、学风和领导者的人格与管理作风等精神环境中的教师,其精神面貌、身心健康状况也有所不同。可见,精神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无形而巨大的。可是,有些农村学校的领导者只注重依法治校、制度管人,而忽视了以德治校、以情感人。有的校长整天板着面孔显示其威严,树立其威信,对教师的缺点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不分场合,丝毫不留情面。其结果,不仅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而且还引起了教师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造成对促其改正缺点的正确要求也产生了很强的防备和抵制心理。
另外,由于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公众压力过大,也容易影响教师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形象,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社会媒体和舆论宣传对教师中的极少数不良事件,如体罚学生、有偿家教、接受礼物等进行狂轰滥炸,似乎事件涉及的教师什么都不懂,不懂教育教学,不懂学生心理,不懂法律法规等,而不具体分析造成这些事件的深层原因,这严重影响和歪曲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公众对教师教育教学功能的期望过高,似乎学生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道德品行滑坡都是教师的责任,没有看到教师难以控制的社会和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巨大影响。
⒋与他人比较而失衡
农村中小学教师与他人比较的表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教师大都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且不说与外资企业的职员比较,就是与其他事业单位相比,其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差距也很大,造成了一种失衡或者职业的不稳定性;二是在教师队伍内部人员之间的比较所造成的失衡,如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比较,农村教师与城市里的教师相比,差距也很大,造成了心理上的失衡。
三、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应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从个人努力、学校和社会等主客观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形成有效对策。
(一) 学校和社会方面
⒈切实减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和工作压力
⑴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一些对学校和教师有直接和实际影响的部门,应转变职能,变控制和管理为服务、指导和帮助,为教师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尊重教师的权利、主体性地位和个体价值,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检查、评比,不单纯按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学生成绩不与教师的评职挂钩,只作参考,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局面,才能有效减少或消除教师的心理问题,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⑵学校应制定相应措施,改进管理方式,尽量减轻教师工作负担。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学校应合理配置师生比例,避免中老年教师超负荷工作;学校领导要改进领导作风,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为教师参与学校决策提供机会;学校领导还应多关心骨干教师及其他教学任务重的教师,让他们也有松弛、休息时间,以调节身心、消除疲劳,并以此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⒉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提高社会地位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要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改善农村教师的自身形象,帮助教师提高社会地位。同时,学校领导应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努力搞好校办产业,为学校增资创收,不断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
⒊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
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承受生活的清贫和工作的艰辛,但前提是自己的辛勤劳动要得到领导的理解和尊重,有时领导的一句温暖的话语就可以使教师得到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学校领导要努力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努力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世界,更贴近教师的职业心态。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扬名和扬长的各种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时时感到被尊重、被关心,从而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情,轻松愉快地投入工作。
⒋组织开展多种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素质
农村中小学教师迫切希望拥有学习进修的机会,特别是当今新课程改革推进时期。因此,学校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组织开展各种知识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师的需求。让农村中小学教师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新理念,特别是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新课改的经验,寻找差距,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这也可以消除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困惑和偏见。
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调节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心理辅导计划,把它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可以针对本校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结构等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咨询,为教师解决特殊心理问题。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寻求专家的帮助,若条件允许可以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让教师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排除。
(3)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教师心理档案。通过测试,对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学会调适;对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及时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二)教师个体主观方面
任何外在的心理卫生措施都必须依靠教师主体的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通过自我调适的方法来促进或维护心理健康。
⒈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的特点。教师只有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优点,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相应的尊重。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的能力、行为和性格等特点,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客观地承认并加以接纳;二是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同,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⒉充分调动健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商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包含着人对于健康的智力运用,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它要求教师用心地、智慧地对待自己的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使人身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就能给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
⒊合理调节自我心态,正确对待挫折,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事物
首先,要以积极乐观和辩证的观点、态度看待事物,善于从眼前不利的事态中看到未来光明的远景,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要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寻找使自己因挫折而造成痛苦心情的解脱办法,而不是一味想象挫折给自己带来的困窘和造成的不好结果。其次,要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振作精神,以使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顺利。再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挫折,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
⒋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教师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可以说,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围绕学生度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弹性地安排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留给自己一点时间来培养兴趣和爱好,使业余生活尽量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多姿多彩。这样充实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既可提高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又可调节情绪,训练体能,滋润心灵,增进心理健康。
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与其他行业的人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教师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学或同事推心置腹地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紧张不友好的人际关系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压力,会引起教师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通过积极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⒍ 学会调控职业压力
职业压力会影响教师的身心活动,身心活动也在影响或改变着职业压力,对职业压力起着调节作用。具体做法是:一是主动适应环境,勇于改变自我,采取积极的认知方式。二是善于调节情绪,掌握缓解情绪压力的方法。愉快情绪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乐观积极,热爱工作,富有事业心。②适当诉说。③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④学会幽默。幽默是生活的调剂品。幽默感能降低愤怒和不安情绪,使情绪变得轻松。⑤快乐是身体健康的源泉。
总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严重影响师生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条件。并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责任编辑:谢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