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程序性辩护角度下的思考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些年来,冤假错案频繁发生与公安司法机关刑讯逼供非法调查取证有直接的关联。云南杜培武案、湖北佘祥林案、河北聂树斌案,河南赵作海案等严重挑战着法律的公正与权威。杜培武案以及后续披露出来的一系列冤假错案都揭示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制度缺陷和相关体制改革具有滞后性。而程序性辩护作为一种监督诉讼公正的手段,可以有效保证侦查、检查还有审判行为的合法性,并对实施违法侦查还有违法裁判的官员进行程序上的制裁。程序性辩护对维护司法裁判公正、保障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程序性辩护 非法证据 刑事辩护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一、程序性辩护与杜培武案的引入


  程序性辩护作为一种诉讼权利,是指辩护方针对警察、检察官、法官所实施的程序性违法行为,为追求特定的程序性制裁之诉讼结果,而要求法院作出专门程序性裁判的权利。程序性辩护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进行答辩活动,而是辩护方积极主动对司法裁判中的违法裁判进行程序上的防卫。程序性辩护在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中属于一种略显“超前”的辩護形态,没有现实的相配套的司法环境使之能够得以顺利运行,这一辩护形态尚处于一种不发育完全的窘迫地位。目前在刑事诉讼辩护形态中,排除非法证据的辩护具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出现适用不当的境况。为什么我国三令五申地禁止刑讯逼供和以其他非法行为收集证据仍屡禁不止,成为一种痼疾?为什么我国学者对程序性辩护理论的提出与实际法律制度的构建相差甚远,一些法律的颁布尚处于空中楼阁?有鉴于此,笔者将以杜培武案为代表,结合陈瑞华老师刑事诉讼程序性辩护的相关理论,以个案的诉讼过程及其最后结果,发现、探索其背后我国立法者、司法者的主观追求和客观效果,为我国正在推动的司法改革和法治现代化进程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杜培武明明没有杀人的动机和作案的实践,侦查人员却以现场没有发现两位被害人被劫财、报复杀害的迹象和两人关系暧昧的推断,加之杜培武是死者之一的丈夫,而推断其有杀人的动机进而推定其实施了杀人行为;更为甚者,本应作为维护司法公平正义的代表的法官却对证据存在的漏洞和疑问视而不见,凭借主观推测进行裁判,最终导致错案的发生。我们不禁反思,参与杜培武案件的法律工作人员可以说与杜培武往日无怨,近日无仇,每一个办案的人都没有丝毫公报私仇的因素掺杂其中,他们作为人民公仆,都是肩负神圣使命的司法人员,都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违反法律,违背事实,但是为什么还是造成了冤案错案的发生?

二、受历史因素影响的主观价值选择导致司法公正的牺牲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总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其刑事诉讼制度在追求司法正义的同时,也必然付出一定的代价。美国当代最著名律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艾伦·德肖微茨就公开宣称,美国的司法制度是一个主张“宁可错过十个罪犯也不误判一个无辜”的司法制度。美国最大限度地保证案件的质量,防止无辜的人被错判有罪。即使可能造成的错放罪犯的后果,在他们看来则是他们的司法制度“必须付出的代价”。而我国长期受历史环境影响,不愿公开承认“宁可冤枉无辜也不错过罪犯”,而是冠冕堂皇地宣称“我们实事求是,既不冤枉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而当“好人”与“坏人”难以分辨确认时,则当然地选择“宁可冤枉好人也不放过坏人”。这样的选择必然以牺牲刑事诉讼的正义为代价。尽管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第4款规定:“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第195条第2项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应当说,这两个规定实质上包含了“宁可错放罪犯也不冤枉无辜”的精神。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执行起来,在人们头脑中占上风的还是“宁可冤枉无辜也不错放罪犯”的观念。中国杜培武案的发生充分反应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司法人员的价值选择。杜培武案件的二审判决虽然在事实和证据上自相矛盾,二审判决已将该案认定为“证据不足”,但是在法律适用上仍将其定性为有罪,正是上述观念的表现,并且在现实中还相当普遍。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大量刑事案件中律师很难真正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三、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对司法制度的消极影响


  一种司法制度和司法环境的确立和存在,应该说与长期的传统历史文化影响密不可分。一些错误、落后的理念往往是造成司法制度扭曲造成冤假错案的直接原因。我国刑法以疑罪从无为基本准则,但是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如实招来”、“抗拒从严”、“有罪推定”的错误观念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仍以“疑罪从有”、“疑罪从轻”的“留有余地的判决”而告终。杜培武这类明显存在诸多疑问的案件,在证据方面明显存在诸多值得推敲之处,但是受“疑罪从有”、“重口供、轻客观证据”的刑事执法观念的影响,办案人员往往不能独立客观作出判断。这是造成杜培武错案的又一直接原因。
  另外,受社会环境诸多因素影响,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处于强势地位,导致法院审判无法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违法侦查行为无法进行公正权威的司法审查。受社会舆论和社会关注度的影响,法院办案人员往往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慎重考量案情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还有政治效果。在现行体制下,一些地方党政部门的形成的事实压力往往对杜培武这种错案的发生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法院无法独立办案,律师辩护权利得不到完全保障,无法对控方形成有效制约。“实事求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的这些民众一贯主张、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体现在司法制度上,就导致程序不具备独立价值而片面追求实体结果。仅对实质正义的孜孜追求,忽视对程序正义的追求,反过来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实质正义。可以说我们现有的司法体制不敢直接面对为牺牲一定实体结果而实现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的程序正义,避重就轻错误对待选择正义应有的牺牲,往往对正义的实现造成更大的伤害。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2年国际法院对于德国诉意大利一案的判决,引起了对于国家豁免权与国际强行法关系的热议。当一个国家违反国际强行法时,是否仍然享有豁免权。随着国际强行法的发展,二者的现实冲突日益凸显。在司法实践中,国家豁免原则往往被优先适用,国际强行法保障的法益难实现。本文认为,仅仅适用豁免理论是不够的,可以考虑对国家豁免权进行一定限制或是其他,来规范国家行为,维护国际法的实施。  关键词 国家豁免权 强
摘 要 专利是授予发明创造者的一种独占权益,专利文献是承载专利信息的载体,专利地图是通过对专利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挖掘后,以视觉直观的方式对各种专利信息予以揭示和分析。专利地图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其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在新媒体、数字信息时代,它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一种类似情报的统计信息,预判本行业和竞争对手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可能采取的战略,使企业做到知己知彼。
关键词“抖音” 高校 大学生 价值观 影响  目前,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发展,各种各样的便于手机安装的休闲软件不断涌现,其中聊天及短视频形式的娱乐、休闲软件主题越来越新颖。比如,当下年轻人手机上都会下载的QQ、微信以及抖音短视频等等。这些手机软件向人们传递的讯息有着独特的个性指向性,这些信息是利用手机软件为承载体,把这些信息创造者的思想、语言以及信息目的等整理集合,把这样创新文化和信息传输
摘 要 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诉讼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诉讼,其管辖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为了解决争议,就需要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诉讼管辖问题进行探析,分析问题成因,借鉴域外立法例,对《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及其司法解释做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在明确仅有不动产物权纠纷才适用专属管辖的基础上,采用抽象概括、肯定列举、否定列举等方式将不动产物权纠纷予以明确,统一裁判标准,维护司法权威。  关键词 商品房 买
摘 要 近些年来,我国司法领域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致,但是在我国婚姻家庭法教育中,尤其是婚姻家庭法教学严重停滞不前。所以,创新婚姻家庭法教学,深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迫在眉睫。本文对创新婚姻家庭法教学,加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具体展开分析。  关键词 创新 婚姻家庭法教学 应用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张含敏,宁夏警官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法理、婚姻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摘 要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过分析影响在校生专业学习的因素,发现专业学习前对自身兴趣和所选择专业的了解程度、师资教学水平及课堂呈现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学院围绕学生专业学习以及成长发展需要,基于就业视角持续改进,就如何促进在校生专业满意度和专业学习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就业 大学生 专业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校级专业持续改进教改专项“多措并举提升信息工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崛起,各种信息充斥网络,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上班路上、工作间隙掏出手机刷新闻的碎片化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为了博取受众眼球,新媒体中滋生了一类特殊群体——“标题党”,他们大肆制作耸人听闻、题文不符的新闻标题来增加点击量,甚至对一些刑事案件进行夸大事实的报道,严重侵害了司法公正和利害相关人的权益。媒体报道不能是法
关键词 习近平 高等教育重要论述 教育管理 服务  基金项目:西安医学院2018年廉政专项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廉政教育与医德教育相融合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LZ05)。  作者简介:梁静,西安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教师,教务处创新创业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白蓉,西安医学院教务处创新创业办公室科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公共关系等。  中图
摘 要 自由作为人类向往的精神境界,一直是社会研究的重要主题。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由做出了自己的阐述。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作为自由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在追寻个人自由时的不同侧重点。与此同时,弗洛姆所倡导的积极自由与马克思眼中的全面自由发展又存在区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标准的区别。本文就是在阅读《逃避自由》之后,就自由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 个人
摘 要 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在理论上存在诸多不同点,对两者的概念进行辨析,对于推进依法扶贫、建立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精准扶贫政策提出并推行之后,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出来,重要原因在于部分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思维目前仅停留在单一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而没有形成“法治思维”。本文认为加快扶贫相关立法、健全依法扶贫机制、逐步培养法治思维、加大新型普法力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