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阐述为:“但到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笔者认为这个时间概念有所不妥,应改为“60年代中后期”。
所谓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由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起初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军事集团。它的形成本身就是苏联军事援助和各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其一是因为中国在12国中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较晚(到1949年才建立政权的只有民主德国和中国);其二是因为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加入社会主义体系,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教材中讲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这个时期突出的史实是中苏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但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是否就以中苏关系的恶化为标志?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其形成以新中国的成立及欧亚各国与之建交为标志,瓦解也就以中国退出社会主义阵营为标志。这还得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阵营破裂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强制推行苏联模式,甚至企图控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从一开始就给社会主义阵营播下了冲突的种子,并导致日后阵营的瓦解。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歧和争论是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开始的。中国共产党和一部分兄弟党对“全盘否定斯大林”和片面强调“和平过渡”持有不同意见。但赫鲁晓夫硬要其他兄弟党接受苏共二十大的路线,激起兄弟党的不满和抵制。但是双方主要是进行内部交换意见,尽量避免分歧公开化。1956年10月发生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控制的又一次抵抗,它动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1958年,苏联向中国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种损害中国主权的要求当即遭到中国的拒绝。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公开信》的发表,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合同。此后,两国间的关系急剧恶化,从1963年7月14日苏联发表《公开信》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是中苏公开论战阶段。双方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及所涉及的一切重大问题,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激烈的、公开的论战。这种意识形态上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相互作用,导致两国关系的全面恶化。1965年3月1日至5日,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由其一手操纵的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这次会议原计划有26国共产党参加,结果有19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等7个国家的共产党拒绝参加。这次会议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从思想上的分裂发展为组织上的分裂。与此同时,苏共领导人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在中苏边境屯兵百万,不断挑起边境武装冲突,1969年苏联入侵中国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地区,酿成流血事件。此外,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其达于顶点的做法是于1968年纠集华沙组织的一些国家出动几十万地面和空军部队,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动突然袭击,占领捷全境。这种公然入侵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已趋于瓦解,不复存在了。
这些史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完全是苏联大国主义、霸权主义恶性发展过程的逻辑结果,它不仅表现为中苏两大党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还表现为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空前激化,因而它的最终解体应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所谓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由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起初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军事集团。它的形成本身就是苏联军事援助和各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其一是因为中国在12国中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较晚(到1949年才建立政权的只有民主德国和中国);其二是因为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加入社会主义体系,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教材中讲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这个时期突出的史实是中苏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但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是否就以中苏关系的恶化为标志?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其形成以新中国的成立及欧亚各国与之建交为标志,瓦解也就以中国退出社会主义阵营为标志。这还得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阵营破裂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强制推行苏联模式,甚至企图控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从一开始就给社会主义阵营播下了冲突的种子,并导致日后阵营的瓦解。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歧和争论是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开始的。中国共产党和一部分兄弟党对“全盘否定斯大林”和片面强调“和平过渡”持有不同意见。但赫鲁晓夫硬要其他兄弟党接受苏共二十大的路线,激起兄弟党的不满和抵制。但是双方主要是进行内部交换意见,尽量避免分歧公开化。1956年10月发生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控制的又一次抵抗,它动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1958年,苏联向中国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种损害中国主权的要求当即遭到中国的拒绝。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公开信》的发表,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合同。此后,两国间的关系急剧恶化,从1963年7月14日苏联发表《公开信》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是中苏公开论战阶段。双方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及所涉及的一切重大问题,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激烈的、公开的论战。这种意识形态上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相互作用,导致两国关系的全面恶化。1965年3月1日至5日,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由其一手操纵的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这次会议原计划有26国共产党参加,结果有19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等7个国家的共产党拒绝参加。这次会议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从思想上的分裂发展为组织上的分裂。与此同时,苏共领导人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在中苏边境屯兵百万,不断挑起边境武装冲突,1969年苏联入侵中国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地区,酿成流血事件。此外,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其达于顶点的做法是于1968年纠集华沙组织的一些国家出动几十万地面和空军部队,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动突然袭击,占领捷全境。这种公然入侵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已趋于瓦解,不复存在了。
这些史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完全是苏联大国主义、霸权主义恶性发展过程的逻辑结果,它不仅表现为中苏两大党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还表现为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空前激化,因而它的最终解体应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