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angyou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阐述为:“但到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笔者认为这个时间概念有所不妥,应改为“60年代中后期”。
  所谓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由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起初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军事集团。它的形成本身就是苏联军事援助和各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其一是因为中国在12国中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较晚(到1949年才建立政权的只有民主德国和中国);其二是因为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加入社会主义体系,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教材中讲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这个时期突出的史实是中苏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但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是否就以中苏关系的恶化为标志?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其形成以新中国的成立及欧亚各国与之建交为标志,瓦解也就以中国退出社会主义阵营为标志。这还得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阵营破裂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强制推行苏联模式,甚至企图控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从一开始就给社会主义阵营播下了冲突的种子,并导致日后阵营的瓦解。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歧和争论是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开始的。中国共产党和一部分兄弟党对“全盘否定斯大林”和片面强调“和平过渡”持有不同意见。但赫鲁晓夫硬要其他兄弟党接受苏共二十大的路线,激起兄弟党的不满和抵制。但是双方主要是进行内部交换意见,尽量避免分歧公开化。1956年10月发生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控制的又一次抵抗,它动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1958年,苏联向中国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种损害中国主权的要求当即遭到中国的拒绝。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公开信》的发表,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合同。此后,两国间的关系急剧恶化,从1963年7月14日苏联发表《公开信》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是中苏公开论战阶段。双方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及所涉及的一切重大问题,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激烈的、公开的论战。这种意识形态上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相互作用,导致两国关系的全面恶化。1965年3月1日至5日,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由其一手操纵的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这次会议原计划有26国共产党参加,结果有19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等7个国家的共产党拒绝参加。这次会议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从思想上的分裂发展为组织上的分裂。与此同时,苏共领导人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在中苏边境屯兵百万,不断挑起边境武装冲突,1969年苏联入侵中国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地区,酿成流血事件。此外,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其达于顶点的做法是于1968年纠集华沙组织的一些国家出动几十万地面和空军部队,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动突然袭击,占领捷全境。这种公然入侵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已趋于瓦解,不复存在了。
  这些史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完全是苏联大国主义、霸权主义恶性发展过程的逻辑结果,它不仅表现为中苏两大党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还表现为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空前激化,因而它的最终解体应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本文从课堂教学的文化性和情感投入、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三方面来探究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英语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文化意识 任务型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
期刊
从初中到职高,是学生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是从一个学习阶段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学习阶段的过程。其中,既有知识上量的变化,也有掌握知识方法上质的飞跃。开始,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新奇、兴奋、情绪高涨,继而感到困扰、无所适从,兴趣剧减。这一阶段的化学学习和教学,会出现一些困难。如何从掌握知识的方法上、技能上加以引导、辅助,是能否使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技校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知识量上
期刊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它是从生活中产生并且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百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多的抽象性,而中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要使学生理解地接受、消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传授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
期刊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沉淀了许许多多感动人心的美德故事,传承至今,已成为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思想的原动力。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的提高上,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精神空虚、表现堕落。例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者越来越多,社会冷漠,缺少良知,因精神空虚吸毒贩毒的越来越多,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严格的精密科学,不少学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有一些同学感到学习的困难,这就更加突出了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兴趣、能力的重要性。下面,就浅谈我对物理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认识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初中阶段,必须重视物理现象的教学,学生在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产生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
期刊
语言是交际工具,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但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倾向。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语言是交际工具,将“学以致用”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形式上做出重要的改进,优化45分钟课堂教学,多考虑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  一、通
期刊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必须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制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纪行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实施新的教学计划中,最易出现的问题是:为了升学,任意加课时,该删的内容不删,到处填充高考题。完全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进行教学,这是必须克服的问题。能否实施好新的课时计划,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可以说
期刊
思想品德课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直接地、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指导学生日常行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势在必行。  一、民族地区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纵观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上,认识不深刻。二十世纪八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学习历史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编写顺口溜,抓住历史的章节特征,多回忆,建立错题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喜欢历史。  【关键词】兴趣 “放电影” 错题库 热点问题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大多数人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背得多,就得高分!但我认为,要记死(牢),却不可死记。要注意学习方法,这样,历史才会陪伴你迈向阳光灿烂的六月。现谈几点学习历史的方法,供大家
期刊
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人类知识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储存在自己的头脑里,在需要的时候,就能把知识重现和再认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为在生活中的使用作准备,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而创造不过是运用知识。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记忆。在化学教学中,常有学生反映: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