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树立新的数学教育观念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ywps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必须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制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纪行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实施新的教学计划中,最易出现的问题是:为了升学,任意加课时,该删的内容不删,到处填充高考题。完全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进行教学,这是必须克服的问题。能否实施好新的课时计划,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可以说,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搞好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工作的保证。
  数学教育新观念主要包括:数学观、数学教学观、学生主体观。
  一、数学观
  所谓的数学观,就是人们的“数学究竟是什么”的观点,郑毓信在数学教育学报(2002.2)“‘数学’教室文化:数学教育的微观文化研究”中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数学观:动态、易谬的数学观;静态、绝对的数学观;工具主义的数学观。旧的观念体系下的教师,多具备后两者的数学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并且注重自己的权威性,好凭自己的喜好评价学生,突出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就是“记忆”、“模仿”、“复印”的机器,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具有动态的、易谬的数学观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学生的参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加以引导,采取探讨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错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数学是一门科学。观察、猜想、假设、实验、发现、证明等都是数学实践的组成部分。它培养了人们科学严谨的态度、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数学教学观
  新的数学课程计划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数学教学观,以大众化的方式反映现代数学的观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对熟悉的背影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应用意识,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
  数学教学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抽象”、“枯燥”、“乏味”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的、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给学生创造发挥他们思维能力、独立实践能力的空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鼓励学生对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不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是传授者,而且是参与者。应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积极地创设条件,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探索,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生观
  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只是为了学生的今天,还要想到学生的明天。为了学生发展的完整性,既要注意数学教学的实质意义,还要注意数学教学的形式意义。
  为了学生一切就是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完整性,又要注意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对数学教学来说,要注重数学教学的数学属性,又要注重数学教学的教育属性。
  为了一切学生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一切工作都要在学生中展开。在师生交流中进行教学,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学习。要注意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不要强求所有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一样的成功。让所有学生在数学上同样取得优异成绩是不现实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改进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开展一切可能的教育教学活动。
其他文献
办公室里贴着“教师的五种精神”,我会时不时地和自己进行对照,无意中会想想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哪些需要做得更好,这也许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吧。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利用这种无意注意,我便在教室里张帖标语,来鼓励、教育、引导学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教室里写标语也许很常见,但是能让它在特定的时间发挥特有的效果,这就需要在“时”和“效”上下功夫,要让它应“时”而生,又能使它应“时”而
期刊
【摘要】本文以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学生具备的学习方法、本领、技巧、能力,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学习才能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设计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教师才能由知识技能的占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帮助者。课堂上才能出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  【关键词】教法 学法    在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
期刊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特点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悲惨的命运伴随了她的一生,最后又在悲惨中死去。作者为了突出她的“悲”,把她置身在周边的人、景、物、事之中,通过反衬来实现。  标题“祝福”的反衬。小说的内容是叙写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即使将小说标题改为“祥林嫂”,也符合小说的内容。“祝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为:“我国某些地区的旧俗,除夕祭祀天地,祈求
期刊
新课程评价改革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能在一个相当宽松的环境下获得知识。新课程评价改革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作为教学评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业批改,面对新课程对评价的要求,不再用“正确”、“错误”作为定论,而是关注思维过程,学习态度。如何在数学作业批改中有效地发挥评价功能呢?  一、主体的多元  新课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和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本文从课堂教学的文化性和情感投入、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三方面来探究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英语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文化意识 任务型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
期刊
从初中到职高,是学生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是从一个学习阶段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学习阶段的过程。其中,既有知识上量的变化,也有掌握知识方法上质的飞跃。开始,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新奇、兴奋、情绪高涨,继而感到困扰、无所适从,兴趣剧减。这一阶段的化学学习和教学,会出现一些困难。如何从掌握知识的方法上、技能上加以引导、辅助,是能否使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技校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知识量上
期刊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它是从生活中产生并且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百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多的抽象性,而中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要使学生理解地接受、消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传授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
期刊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沉淀了许许多多感动人心的美德故事,传承至今,已成为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思想的原动力。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的提高上,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精神空虚、表现堕落。例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者越来越多,社会冷漠,缺少良知,因精神空虚吸毒贩毒的越来越多,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严格的精密科学,不少学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有一些同学感到学习的困难,这就更加突出了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兴趣、能力的重要性。下面,就浅谈我对物理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认识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初中阶段,必须重视物理现象的教学,学生在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产生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
期刊
语言是交际工具,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但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倾向。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语言是交际工具,将“学以致用”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形式上做出重要的改进,优化45分钟课堂教学,多考虑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  一、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