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必须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制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纪行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实施新的教学计划中,最易出现的问题是:为了升学,任意加课时,该删的内容不删,到处填充高考题。完全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进行教学,这是必须克服的问题。能否实施好新的课时计划,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可以说,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搞好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工作的保证。
数学教育新观念主要包括:数学观、数学教学观、学生主体观。
一、数学观
所谓的数学观,就是人们的“数学究竟是什么”的观点,郑毓信在数学教育学报(2002.2)“‘数学’教室文化:数学教育的微观文化研究”中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数学观:动态、易谬的数学观;静态、绝对的数学观;工具主义的数学观。旧的观念体系下的教师,多具备后两者的数学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并且注重自己的权威性,好凭自己的喜好评价学生,突出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就是“记忆”、“模仿”、“复印”的机器,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具有动态的、易谬的数学观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学生的参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加以引导,采取探讨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错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数学是一门科学。观察、猜想、假设、实验、发现、证明等都是数学实践的组成部分。它培养了人们科学严谨的态度、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数学教学观
新的数学课程计划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数学教学观,以大众化的方式反映现代数学的观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对熟悉的背影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应用意识,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
数学教学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抽象”、“枯燥”、“乏味”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的、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给学生创造发挥他们思维能力、独立实践能力的空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鼓励学生对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不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是传授者,而且是参与者。应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积极地创设条件,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探索,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生观
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只是为了学生的今天,还要想到学生的明天。为了学生发展的完整性,既要注意数学教学的实质意义,还要注意数学教学的形式意义。
为了学生一切就是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完整性,又要注意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对数学教学来说,要注重数学教学的数学属性,又要注重数学教学的教育属性。
为了一切学生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一切工作都要在学生中展开。在师生交流中进行教学,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学习。要注意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不要强求所有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一样的成功。让所有学生在数学上同样取得优异成绩是不现实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改进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开展一切可能的教育教学活动。
数学教育新观念主要包括:数学观、数学教学观、学生主体观。
一、数学观
所谓的数学观,就是人们的“数学究竟是什么”的观点,郑毓信在数学教育学报(2002.2)“‘数学’教室文化:数学教育的微观文化研究”中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数学观:动态、易谬的数学观;静态、绝对的数学观;工具主义的数学观。旧的观念体系下的教师,多具备后两者的数学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并且注重自己的权威性,好凭自己的喜好评价学生,突出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就是“记忆”、“模仿”、“复印”的机器,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具有动态的、易谬的数学观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学生的参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加以引导,采取探讨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错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数学是一门科学。观察、猜想、假设、实验、发现、证明等都是数学实践的组成部分。它培养了人们科学严谨的态度、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数学教学观
新的数学课程计划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数学教学观,以大众化的方式反映现代数学的观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对熟悉的背影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应用意识,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
数学教学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抽象”、“枯燥”、“乏味”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的、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给学生创造发挥他们思维能力、独立实践能力的空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鼓励学生对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不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是传授者,而且是参与者。应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积极地创设条件,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探索,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生观
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只是为了学生的今天,还要想到学生的明天。为了学生发展的完整性,既要注意数学教学的实质意义,还要注意数学教学的形式意义。
为了学生一切就是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完整性,又要注意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对数学教学来说,要注重数学教学的数学属性,又要注重数学教学的教育属性。
为了一切学生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一切工作都要在学生中展开。在师生交流中进行教学,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学习。要注意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不要强求所有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一样的成功。让所有学生在数学上同样取得优异成绩是不现实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改进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开展一切可能的教育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