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大变局时代社会工作的专业重塑与理论回响

来源 :社会工作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y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徐选国(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暨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主持人语
  我们正身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中,也正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和“大转型”。这是一个杂糅着传统工业化与新兴工业化等不同元素在内的复杂社会形态,正在经历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过渡的大变革,社会结构也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流动性、脱嵌性,个体化程度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助推下愈加明显。整体上,这是一个流变的社会时代,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农村与城市等要素的叠加,加剧了当前社会演进的不确定性。这是我们需要深度理解的时代前提,也是反思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历史情境。
  大变局时代会对人、自然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卡尔·波兰尼在其《大转型》一书中指出:当作为非商品化的人、土地和货币被自发调节的市场卷入商品流通过程中,将会給人、自然与社会带来无穷的灾难性后果,而社会将会形成一种“反向保护运动”。这是在传统工业化背景下对于市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阐释,而当前我们所正在经历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特征远比波兰尼所关注的时代特点复杂得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在民生工作领域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政策行动,包括农业税费改革、九年义务教育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实践等,实质上就是通过保护性立法或社会保护政策实现民生福利和权利。但是,仅仅依靠政府行动和相应的政策实践难以精准化地回应日益多元的社会需求,这强烈呼唤着政府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变革。在政府职能改革与职能转移驱动下,通过培育、引入专业社会服务组织承接政府转移的公共服务,成为近十年来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专业社会工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社会治理创新进程之中的。
  从学科恢复重建以来,社会工作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回望这段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一部寻找生存空间、寻找如何与原有服务体系共处、寻找何处才有用武之地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学界主要遵循国家与社会或政社关系分析范式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学理解释。无论嵌入性发展、转型说、承认论,还是融合论,都以原有的强大社会服务体制为参照基点来探索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逻辑,因而也难以跳出二元化张力的限制,这些现实引起了学界的反思。
  面对中国社会工作如何发展、如何在新时代脉络下更好地履行其专业使命,本期邀请了四位社会工作青年学人就上述议题展开反思性对话与书写。,
  徐选国的《从嵌入系统到嵌入生活:我国社会工作的范式转向与时代选择》一文立足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实,对学界长期遵循的嵌入性发展范式进行了反思性理解,认为这种主导性的嵌入性发展观从专业社会工作如何生根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其行动逻辑,而其对应的面向则是具有强大体制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实际社会工作(或称为原有社会服务体系)。这种论点认为,专业社会工作要获得发展就要嵌入到原有社会服务体系/体制中去。嵌入性发展观的建立,成为社工各实践领域争相使用的概念,因而成为分析社会工作嵌入老人服务、残障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的“理论”依据,实际上这已经远远偏离了“嵌入”思想的应有之义。此文将目前在社会工作领域普遍使用的嵌入观概括为两种含义:嵌入即进入;嵌入即干预/介入。深入地看,这两种普遍用法都未涉及社会工作的本质内核,只是一种立足现实的权宜性策略,是基于生存理性的发展策略,从根本上是一种嵌入系统的范式。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和美好生活的建构目标,我们不得不将社会工作的焦点转向生活。这里的生活不仅是党政系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落脚点,也是社会工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场域,同时也是“嵌入性”原初语境里蕴含的社会性体征。作者指出,从嵌入系统迈向嵌入生活应作为新时期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向,有助于真正将党和国家、社会工作紧密连接到以实现广大民众美好生活这一核心目标上来。
  杨超、杨晋娟的《嵌入中的信任建构:基层村居治理中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逻辑——基于上海的质性研究》一文从信任理论视角来阐释社会工作嵌入基层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文章认为,嵌入性发展观关注的核心议题是合作问题,而信任则是合作得以可能的前置性问题。因此,关注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的信任过程、信任程度及其影响机制,甚至比关注合作本身重要得多。文章基于对上海社会工作机构参与基层村居治理的质性研究指出,社会工作机构通过专业协助者姿态、信任媒介、需求平衡、主动沟通建构了多元信任,包括社会交换的信任、人情信任和政治信任。由于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政社关系转型限度以及本土人情文化,促使这种信任建构型塑了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理性,并生产着脆弱的合作关系。文章强调,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的信任建构不同于西方强调的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而是沉浸在情理法于一体的本土语境之中,有助于探索形成集人情信任、交换信任、政治信任、制度信任和治理主体间信任等要素的社会工作本土信任框架和买践范式。
  刘江的《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发展的“赋权型管理”逻辑——基于上海市Y区经验数据的检验》一文从动态视角看待社会工作的发展,认为专业社会工作初期坚持嵌入性发展策略,在嵌入发展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与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基于“赋权型管理”内涵的关系架构。在这种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为了实现有效整合,对专业社会工作进行管理并对其划定一定的边界,试图起到限制作用。然而,这种限制作用又会通过政府提供的制度、政策、资源等要素对社会工作进行赋权而受到削弱,形成一种“赋权型管理”的关系结构。文章基于量化研究检验了基层社区居委会与社会工作者之间存在上述互动关系,这种“赋权型管理”具有提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心理正向效用。文章进一步指出,专业社会工作在嵌入发展过程中要做到自觉,努力与政府等权力主体之间达到适应性平衡;同时,专业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要纳入社会治理逻辑之中。
  高丽的《行动者与空间生产: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绿色治理何以可能——以G组织为例》一文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切入,关注专业社会组织在社区环境治理中的效用问题,即社会组织调动多元行动者参与社区绿色治理行动的深层机制为何?其意图回应社会组织有效嵌入社区治理的实践机制问题。文章基于“行动者一空间生产”分析视角,通过质性研究方式深描了上海H区G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绿色治理实践的微观机制及其内在行动逻辑。发现G组织面对强行政治理下的居民社区参与意识薄弱、参与动力有限、社区关系疏离等治理情景,从“认知”“增能”“共同体塑造”三个层面积极推进自下而上、以居民为主导的社区绿色治理行动,直接推动了社区元素的重组、社区公共空间的重塑、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建,也逐步实现了行动主体的参与动机从利益契合下的利己式参与转向组织化行动下的利他式治理。该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社会工作参与绿色社区治理提供经验借鉴,通过重塑社区公共空间,不断探索以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范式。
  上述四篇文章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对当前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议题做出反思性回应,是一组由青年社工学人组织起来的思考与对话,试图从不同视角回应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社会工作到底如何界定,如何与当前党建核心引领下的社会治理格局相连接,如何更好地回应美好生活建构等重要议题,需要打通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学界以及政策等要素间的壁垒,真正意义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建构。
其他文献
2016年6月24日至26日,由青海民族大学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民族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青海天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办,以“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民族社会工作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圆满结束。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顾东辉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涛教授,青海团省委权益部副调研员王梦莲等专家和领导出席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民族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期刊
2016年9月22日,以“新兴经济体发展——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为主题的2016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在广东工业大学龙洞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广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研究中心、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承办。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来自广东省社科联、广州市社科院、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以及中山大学、暨南大学、
期刊
Camille Grandaty有个奇怪的中文名字:咖米。她的中文名,意思就是在中国她吃的最多的就是咖啡和米饭。咖米是在法国上的设计本科,之后和一位陶瓷艺术家合作了一年,陶瓷的材质非常吸引咖米,于是她再次前往瑞士的HEAD继续深造之后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并没有回法国,而是去了阿姆斯特丹,在阿姆斯特丹的Gerrit Rietveld Academy继续学习。而今她却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的景德镇。  
期刊
摘 要: 小组工作是以小组或团体为对象,通过为组员提供服务来解决其问题,促进发展和社会化。目前社工服务小组,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化,即“为了活动而活动”,小组局限于活动的简单叠加。作为社工服务开展的重要形式,小组活动应该找到其自身发展的精细化道路,而聚焦“此时此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把手。在对相关概念梳理的基础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利用小组中的此时此地,以及怎样利用此时此地,并对如何帮助案主将小组中所得应用于
期刊
摘 要: 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当前阶段,学校社会工作普遍面临角色地位边缘化、专业作用遭受质疑、实践权力缺乏等入场困境。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这些困境作出进一步解释,可以发现:在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场域中,由于占据不同位置的主体对社会工作的功效存在争议、专业惯习与本土实践场域之间“水土不服”以及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所造成的诸多制约等原因,学校社会工作者只能在满足校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服务探索。这不仅有
期刊
摘要:矫正对象能否顺利地回归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与矫正对象是否处于一个具有滋养型的社会环境中以及能否得到社会支持有关。从社会支持理论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现状(目前和进入矫正系统之前的基本生活状况与基本情况改变的原因)以及求助意愿、受助状况、支持状况与社会支持影响因素(总体社会支持情况、社会客观支持、社会主观支持与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影响因素)。而后采用鱼刺图描绘
期刊
摘 要: 以J社区环境治理为利,分析了社工成功介入并顺利开展实务工作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结果表明:原本被用于企业管理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很好地指导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而且在建立与协调社区工作关系方面能够突显其优越性;社区工作方法之“伯顿二分法”需要依据中国社区的特性有区分地加以利用。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理论;伯顿二分法;社区工作关系;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通过对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社工的访谈调查,以社会角色视角的框架将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分为两类: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与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工自身的内部角色冲突体现为专业的社工角色与综合的员工角色的冲突。角色冲突导致社工介入服务时陷入困境:机构与社工利益目标的存在差异、机构对社工专业认识不足、机构中科层制度对嵌入的社工专业发挥形成限制、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对社工服务提出了挑战、服务对象对社工和居家
期刊
摘 要: 国际社区中居民的语言障碍、法律差异及文化冲突引发了居民隔阂严重、社区认同难以建立等问题。传统社区管理中的放任自流模式、行政推动型治理模式和社区居民自治模式都无法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国际社区治理,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采取多元自治模式。通过推动多元自治模式组建,提供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建立外籍人士服务站,创新社区治理新制度;尊重社区居民差异化需求,开展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发
期刊
摘要:在全面放开二孩的背景下,社会养老和储蓄养老会使家庭中生育和养老的脱节,使得家庭生育行为在社会养老上具有正外部性。所以为释放生育力量,要么把养老和家庭生育挂钩,回归家庭子女养老;要么对丁克、单身以及低于社会生育水平的家庭征收老年时候的社会赡养费,并把赡养费用于补贴多生育子女的家庭。2015年至2030年间,中国最大婴儿潮世代60后将陆续退休,由于老龄化社会里赡养老人会对生育资源造成挤占,为了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