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掌握,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基本思路进行: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注重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把问题导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基本思路
[作者简介]宋刚(1962- ),男,陕西陇县人,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王慧琴(1965- ),女,河南信阳人,陕西教育学院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和信息资源管理。(陕西西安71006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101-0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科学把握课程的内容,更要改进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及思想方法,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基本思路进行。
一、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基础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思想文化领域,一个突出特征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个特征也存在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中。面对新形势和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着眼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充分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征,加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和思想政治发展的需求,把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过程包括两方面: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二者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主导。这种认识固化了双方的关系,只注意到单向的信息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信息双向交流,地位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施教与受教不是分为两个阶段,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各为主体又互为客体。一方面,教育者是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学生为客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是主体,把握着接受教育内容的主动权;而教育者则成为客体,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变化,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其行为被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程度所制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联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教学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实现个体发展,提升个体实践技能、经验以及科学文化知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从整体上把握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内容、方法和进程。但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被学生自觉接受,才能够内化为学生的个体意识。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只有通过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才能得以实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主动地、自觉地接受由教师传导的思想政治要求,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品德意识,并通过反复的实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表现,内化为主体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从改进教学方法的意义上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要与学生互动交流。有交流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教与学的过程。交流的形式应当以平等民主的态度进行,不拘一格,教师学生互相提问、讨论,甚至辩论。有交流,课堂就有生气,思维才能活跃,教学才有启发的意义。这是教师独白式教学方法难以产生的效果。要达到师生良好的互动交流,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如何与学生交流,如要在平时就熟悉学生,叫得上学生的名字,态度亲和,语言平和,避免摆出权威的架势,高高在上,貌似真理在握。其实,教师和学生是同时面对同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同时面对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教师并没有认识上的先知先觉优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与学生共同探索世界的奥秘,研究社会的问题,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原初的目的。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教学方法在思想上和方式上的深入研究和充分准备,就很难做到与学生的深入沟通、和谐交流。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设计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大,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由于过去思想政治理论给人们留下的虚假空洞印象造成人们心理逆反外,还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内容理论性和思想性强,很抽象,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直观地吸引学生。在这种状况下,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改进,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成正比的关系。
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内在驱动力是其政治思想发展的要求,外在驱动力是教学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学生想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听什么,想要知道什么。为此,教师必须多和学生接触,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会有许多的困惑和问题,会有分析问题的需要,这就是学生的兴趣点。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问题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方法
在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过程中,首要的方法是采用问题导向来切入、展开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所谓问题导向,就是在教学中以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从分析现实问题出发来阐述理论的思维逻辑。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当然是讲理论,但是,讲理论不见得一定要从理论出发,更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从一个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入手,作为分析的样本,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出相关理论,揭示理论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把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运用观点和方法学会分析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由问题引出理论,用理论分析问题,理论寓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现实问题置于理论的视界之中。这应该是一个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体现了教学与研究之区别,理论研究致力于展示范畴和范畴之间的逻辑,教学则面对学生,展示理论运用的过程和其中的方法。
要通过问题分析展开教学,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是关键。展示给学生的问题,必须有现实感,有一定深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却又不容易回答,同时有理论含量,与所要阐述的理论密切相关。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讨论和争论。在学生思考受理论知识限制难以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的作用才变得非常必要,这也是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由于一个问题设计得是否成功,常常就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因此教师要把教学方法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问题设计上。
问题导向的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佳途径。教师备课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想法,研究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感到困惑的问题,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用理论加以说明分析,使学生思想政治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使他们自身感到思想政治课带来的收获。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把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科体系的严谨、完整和包容性作为主要关注对象。问题导向的方法,有助于纠正这种“体系本位意识”。
问题导向的方法,能够有力地、及时地回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提出的种种鲜活的问题。它能够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出发,使大学生乐于易于理解和接受,与明确价值导向、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避免了抽象的说教和理论演绎,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引导;避免了简单强制灌输,凸现了大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活跃性,启发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智慧。
[参考文献]
[1]周济.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2]沈仕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提性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2).
[3]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基本思路
[作者简介]宋刚(1962- ),男,陕西陇县人,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王慧琴(1965- ),女,河南信阳人,陕西教育学院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和信息资源管理。(陕西西安71006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101-0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科学把握课程的内容,更要改进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及思想方法,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基本思路进行。
一、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基础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思想文化领域,一个突出特征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个特征也存在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中。面对新形势和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着眼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充分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征,加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和思想政治发展的需求,把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过程包括两方面: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二者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主导。这种认识固化了双方的关系,只注意到单向的信息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信息双向交流,地位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施教与受教不是分为两个阶段,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各为主体又互为客体。一方面,教育者是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学生为客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是主体,把握着接受教育内容的主动权;而教育者则成为客体,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变化,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其行为被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程度所制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联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教学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实现个体发展,提升个体实践技能、经验以及科学文化知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从整体上把握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内容、方法和进程。但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被学生自觉接受,才能够内化为学生的个体意识。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只有通过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才能得以实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主动地、自觉地接受由教师传导的思想政治要求,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品德意识,并通过反复的实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表现,内化为主体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从改进教学方法的意义上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要与学生互动交流。有交流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教与学的过程。交流的形式应当以平等民主的态度进行,不拘一格,教师学生互相提问、讨论,甚至辩论。有交流,课堂就有生气,思维才能活跃,教学才有启发的意义。这是教师独白式教学方法难以产生的效果。要达到师生良好的互动交流,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如何与学生交流,如要在平时就熟悉学生,叫得上学生的名字,态度亲和,语言平和,避免摆出权威的架势,高高在上,貌似真理在握。其实,教师和学生是同时面对同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同时面对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教师并没有认识上的先知先觉优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与学生共同探索世界的奥秘,研究社会的问题,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原初的目的。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教学方法在思想上和方式上的深入研究和充分准备,就很难做到与学生的深入沟通、和谐交流。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设计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大,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由于过去思想政治理论给人们留下的虚假空洞印象造成人们心理逆反外,还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内容理论性和思想性强,很抽象,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直观地吸引学生。在这种状况下,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改进,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成正比的关系。
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内在驱动力是其政治思想发展的要求,外在驱动力是教学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学生想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听什么,想要知道什么。为此,教师必须多和学生接触,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会有许多的困惑和问题,会有分析问题的需要,这就是学生的兴趣点。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问题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方法
在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过程中,首要的方法是采用问题导向来切入、展开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所谓问题导向,就是在教学中以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从分析现实问题出发来阐述理论的思维逻辑。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当然是讲理论,但是,讲理论不见得一定要从理论出发,更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从一个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入手,作为分析的样本,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出相关理论,揭示理论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把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运用观点和方法学会分析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由问题引出理论,用理论分析问题,理论寓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现实问题置于理论的视界之中。这应该是一个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体现了教学与研究之区别,理论研究致力于展示范畴和范畴之间的逻辑,教学则面对学生,展示理论运用的过程和其中的方法。
要通过问题分析展开教学,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是关键。展示给学生的问题,必须有现实感,有一定深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却又不容易回答,同时有理论含量,与所要阐述的理论密切相关。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讨论和争论。在学生思考受理论知识限制难以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的作用才变得非常必要,这也是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由于一个问题设计得是否成功,常常就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因此教师要把教学方法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问题设计上。
问题导向的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佳途径。教师备课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想法,研究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感到困惑的问题,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用理论加以说明分析,使学生思想政治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使他们自身感到思想政治课带来的收获。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把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科体系的严谨、完整和包容性作为主要关注对象。问题导向的方法,有助于纠正这种“体系本位意识”。
问题导向的方法,能够有力地、及时地回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提出的种种鲜活的问题。它能够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出发,使大学生乐于易于理解和接受,与明确价值导向、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避免了抽象的说教和理论演绎,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引导;避免了简单强制灌输,凸现了大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活跃性,启发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智慧。
[参考文献]
[1]周济.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2]沈仕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提性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2).
[3]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