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基层基础的重要性。村(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牢村(社区)的治理之基,如何完善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让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健康、微循环畅通?围绕这些问题,基层工作者、学者专家等,讲做法、谈经验、说问题、提建议。
各方面力量深度整合:人不分你我,事不分内外
□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承担了大量工作,筑牢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有一些社区工作者反映,社区也面临力量不足、资源有限、多头管理、责任过重等问题。如何推动各种资源和力量向基层倾斜、下沉?
■柳春英:我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社区是传统的老旧小区,一共有居民1469户,其中四成左右是租户,服务、管理难度很大。近年来,海淀公安分局开展派出所警务工作改革,推动警力下沉,社区民警兼任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从过去“到社区”变为“在社区”,大大充实了社区综合治理力量。
比如,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民警和居委会干部从春节开始就没有休息过一天,一直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我们会同派出所社区警務团队,广泛发动党员、物业、保安等各方面群防群治力量,开展小区封闭、敲门入户、走访排查、健康宣传等工作。发挥社区民警“穿警服的副书记”作用,组织警务团队担当社区力量的“发动者”,防疫工作的“督导者”和突发情况的“处置者”,确保了社区疫情防控秩序稳定和各项防疫措施安全顺利开展。
从我们的工作实践看,解决基层工作资源和力量不足等问题,要靠“上下牵动”“左右联动”,充分整合各方面在基层的力量,形成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合力,人不分你我、事不分内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这样就能将服务与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刘鹏: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社区干部普遍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问责风险高,很多干部都是“5+2”“白加黑”连轴转。此外,一些地方将很多事务性工作交给社区完成,又缺乏创新手段和科学管理机制,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督查,没有精力为百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导致社区工作悬浮于群众需求之上。
要有效解决服务和管理不到位问题,还是要推动各种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层,充实基层力量。首先要推动人员下沉,在干部配备等方面可考虑多向基层倾斜,让新进公务员到基层锻炼,为基层配备更多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其次要推动经费下沉,各级财政可以设立村(社区)工作专项经费,明确规定人均配备标准,推动上级政府部门和乡镇(街道)支持基层村(社区)。最后要推动权力下沉,不断加强对村(社区)的赋权放权力度,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权责清单,鼓励基层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需求探索创新。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管好自家人,办好自家事
□农村是疫情防控的重点。相对于城市,农村在资源、人力等各方面都更缺乏,在实际工作中,农村治理有哪些好办法?
■罗森:这次疫情突如其来,我们村两委没有等待、观望,而是积极发动群众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来,管好自家人、办好自家事。自家管好了,村子就不会出问题;村子管好了,才不会给社会添乱。
面对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刚开始,一些村民不理解,有侥幸心理、抵触情绪。后来,我爷爷不幸去世,我严格执行村里规定,没有举办任何仪式。有村干部带头,大家看到了制度的刚性,也就没有怨言了。
■刘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是对新时代基层治理模式的系统概括。
不过,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短板。比如,一些地方农村治理体系行政色彩依然浓厚,村民参与自治的渠道少,依靠自治来解决问题成效有限;一些村党员干部的依法治理意识较为淡薄,还是高度依赖行政手段开展工作,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供给不足,通过法律渠道化解基层矛盾和纠纷的比重偏低;基层德治工作开展则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具体抓手、难以深入人心等问题。
要切实推进乡村治理的“三治结合”,首先要拓宽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降低参与成本,通过自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从而提升村民参与热情。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依法管理,加大对基层法律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让基层矛盾纠纷在法治框架内有效化解。在德治方面,要着重发现群众身边的道德楷模,挖掘自家门口的先进事迹,让德治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全员参与才有生机活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和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村社区治理在机制体制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应当如何完善?
■柳春英: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治理的重点还是要实,但凡工作中有半点虚的假的,马上就会出问题、出危险。
疫情期间,我们组建了一支由居委会、派出所社区警务团队、街道支援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组成的186人防控团队,做实社区人员情况统计、做强社区封闭管理、做好社区居民便民服务,确保社区的疫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正是这样实实在在的工作、踏踏实实的作风,让我们获得了群众的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没有出乱子、捅娄子。
大家都喜欢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认为,基层这根“针”应该成为“钢针”,用更实的作风、更实的方式,把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落实到位,这样才能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
■罗森: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农村能不能管好治好,关键要看村两委,看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是不是坚持法治,是不是样样都能依法照章秉公办事。村干部办事依法、公道,老百姓自然服气、支持。
依法治村的好处就是很多时候不用村干部招呼,乡亲们都会跟我们走。这些年来,我越发觉得一个村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需要大家共同经营,只有将全体村民都动员起来,农村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刘鹏: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权责不对称、行政化倾向、治理资源匮乏等。需要进一步强化村(社区)治理机构的自治属性,加大对村(社区)治理的赋权放权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设立专门的行政事务分支机构,从而把村(社区)从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把精力都放在社区治理、服务群众上。
在村(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式上,一些新的治理手段应用程度也有待提高,既要发挥过去群防群治、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又要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
此外,还要鼓励向第三方购买服务来弥补村(社区)基层组织服务短缺的不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村(社区)服务和管理的质量水平。 (转自《人民日报》)
各方面力量深度整合:人不分你我,事不分内外
□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承担了大量工作,筑牢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有一些社区工作者反映,社区也面临力量不足、资源有限、多头管理、责任过重等问题。如何推动各种资源和力量向基层倾斜、下沉?
■柳春英:我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社区是传统的老旧小区,一共有居民1469户,其中四成左右是租户,服务、管理难度很大。近年来,海淀公安分局开展派出所警务工作改革,推动警力下沉,社区民警兼任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从过去“到社区”变为“在社区”,大大充实了社区综合治理力量。
比如,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民警和居委会干部从春节开始就没有休息过一天,一直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我们会同派出所社区警務团队,广泛发动党员、物业、保安等各方面群防群治力量,开展小区封闭、敲门入户、走访排查、健康宣传等工作。发挥社区民警“穿警服的副书记”作用,组织警务团队担当社区力量的“发动者”,防疫工作的“督导者”和突发情况的“处置者”,确保了社区疫情防控秩序稳定和各项防疫措施安全顺利开展。
从我们的工作实践看,解决基层工作资源和力量不足等问题,要靠“上下牵动”“左右联动”,充分整合各方面在基层的力量,形成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合力,人不分你我、事不分内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这样就能将服务与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刘鹏: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社区干部普遍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问责风险高,很多干部都是“5+2”“白加黑”连轴转。此外,一些地方将很多事务性工作交给社区完成,又缺乏创新手段和科学管理机制,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督查,没有精力为百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导致社区工作悬浮于群众需求之上。
要有效解决服务和管理不到位问题,还是要推动各种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层,充实基层力量。首先要推动人员下沉,在干部配备等方面可考虑多向基层倾斜,让新进公务员到基层锻炼,为基层配备更多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其次要推动经费下沉,各级财政可以设立村(社区)工作专项经费,明确规定人均配备标准,推动上级政府部门和乡镇(街道)支持基层村(社区)。最后要推动权力下沉,不断加强对村(社区)的赋权放权力度,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权责清单,鼓励基层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需求探索创新。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管好自家人,办好自家事
□农村是疫情防控的重点。相对于城市,农村在资源、人力等各方面都更缺乏,在实际工作中,农村治理有哪些好办法?
■罗森:这次疫情突如其来,我们村两委没有等待、观望,而是积极发动群众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来,管好自家人、办好自家事。自家管好了,村子就不会出问题;村子管好了,才不会给社会添乱。
面对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刚开始,一些村民不理解,有侥幸心理、抵触情绪。后来,我爷爷不幸去世,我严格执行村里规定,没有举办任何仪式。有村干部带头,大家看到了制度的刚性,也就没有怨言了。
■刘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是对新时代基层治理模式的系统概括。
不过,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短板。比如,一些地方农村治理体系行政色彩依然浓厚,村民参与自治的渠道少,依靠自治来解决问题成效有限;一些村党员干部的依法治理意识较为淡薄,还是高度依赖行政手段开展工作,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供给不足,通过法律渠道化解基层矛盾和纠纷的比重偏低;基层德治工作开展则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具体抓手、难以深入人心等问题。
要切实推进乡村治理的“三治结合”,首先要拓宽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降低参与成本,通过自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从而提升村民参与热情。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依法管理,加大对基层法律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让基层矛盾纠纷在法治框架内有效化解。在德治方面,要着重发现群众身边的道德楷模,挖掘自家门口的先进事迹,让德治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全员参与才有生机活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和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村社区治理在机制体制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应当如何完善?
■柳春英: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治理的重点还是要实,但凡工作中有半点虚的假的,马上就会出问题、出危险。
疫情期间,我们组建了一支由居委会、派出所社区警务团队、街道支援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组成的186人防控团队,做实社区人员情况统计、做强社区封闭管理、做好社区居民便民服务,确保社区的疫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正是这样实实在在的工作、踏踏实实的作风,让我们获得了群众的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没有出乱子、捅娄子。
大家都喜欢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认为,基层这根“针”应该成为“钢针”,用更实的作风、更实的方式,把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落实到位,这样才能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
■罗森: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农村能不能管好治好,关键要看村两委,看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是不是坚持法治,是不是样样都能依法照章秉公办事。村干部办事依法、公道,老百姓自然服气、支持。
依法治村的好处就是很多时候不用村干部招呼,乡亲们都会跟我们走。这些年来,我越发觉得一个村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需要大家共同经营,只有将全体村民都动员起来,农村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刘鹏: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权责不对称、行政化倾向、治理资源匮乏等。需要进一步强化村(社区)治理机构的自治属性,加大对村(社区)治理的赋权放权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设立专门的行政事务分支机构,从而把村(社区)从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把精力都放在社区治理、服务群众上。
在村(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式上,一些新的治理手段应用程度也有待提高,既要发挥过去群防群治、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又要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
此外,还要鼓励向第三方购买服务来弥补村(社区)基层组织服务短缺的不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村(社区)服务和管理的质量水平。 (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