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地理教学内容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教,而忽视了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得到体现。“湘教版”教材主编朱翔教授说:“过去的地理教材内容,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和知识,学生学过以后,在今后的一辈子当中都用不到。”所以地理新课标提出了最基本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火苗,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初中地理知识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课堂不活跃,学生会提不起兴趣。这样情况不是特例,是普通存在的。笔者认为如果将地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即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一、教学过程中使用地理知识的真实生活实例
  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有用之处。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这些现象中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耳闻目睹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重点抓住,难点易化。还能是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生活中处于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思想。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这离不开平常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随心所欲,脱口而出。
  如何具体的将生活实例引入地理课堂呢?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环境的烙印,教师可结合教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我国南方房顶为何陡斜?夏天人们为何喜欢穿浅色衣服?水稻种植在干旱地区为何难以成功?本地正午日影为何总朝北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认识。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用途,使他们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许多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如建筑中房屋、居住区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据等高线地形图选择登山的路线,如何根据旅游景区图选择游览路线,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和生活等。
  二、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奇异”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但用科学方法去看待,却是不合理的。在地理教学中,可使用科学与传统矛盾得实例,让学生了解知识。例: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以阴历的“四立”分别为四季的起点,而西方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将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还是阳历?大多数同学回答过阴历。然后我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十月初六。我说:大家都知道今年闰九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多少时间?该生一算晚了一个月。说明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四季的划分还是西方国家的更准确一些。又如新疆瓜果特别甜又是长绒棉的的最重要产区,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江浙一带盛产丝绸,以及我国北方地以面食为主食。而南方地区以米饭为主食等等,这些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结果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各种地形的形成,各地的特产,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变化等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迷信与盲从,使我们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求知的欲望,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兴趣。
  古话说:“学以致用”。曾今有个教育家说:“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中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会一出学校就忘却。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社会生活环境中,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更是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走进地理,进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地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让地理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让学生认识生活环境,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女生体育课教学是每所学校体育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因为女生向来是不爱运动,不爱上体育课。本文通过多年担任体育课教学的实践总结,根据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探讨了设计初中女生体育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初中女生 体育课 兴趣  初中女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以后,由于她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的明显变化,导致不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下降。在体育课上,我们往往看
期刊
〔摘 要〕有效的合作学习是音乐教学中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需要和谐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合作习惯、有趣的学习内容和合理组建的学习小组。  〔关键词〕音乐 教学 合作 学习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推
期刊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因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其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地位,引导主体参与,促进他们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个不仅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也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期刊
目前农村老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网上找不到相应的齐全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例、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水平与程度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很大落差,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学科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例、课件资源更是贫乏。农村初中教师在使用兴趣;是否掌握有效的信息技术方法;课件、课件制作能力;互动交流协作;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城市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农村小学推广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举步维艰的原因分析
期刊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含义有以下特点: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问题为媒介、以问题探索为导向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以主体探究为特征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支持者;在学习全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参数。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数学课程标准(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标要求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面临严峻的任务。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投影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丰富的影像、图片资料显示出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黑板板报教学,课件内容量大,可以实现较高程度的知识交互作用.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创新有效性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潜质开发不同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可以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立体整合,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复伍必将使语文教学勃发生机。本文拟就情感目标的认识和达成作一浅要分析。  一、情感目标重要性的再认识  语文是情感的浓缩。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
期刊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国外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音乐欣赏可以对培养学生音乐语言表达能力、音乐欣赏思维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音乐欣赏是培养我国音乐艺术的后备人才的必修课。音乐欣赏要从小学音乐教学抓起,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必须通过长期的音乐欣赏的熏陶,在对音乐语汇的不断积累中
期刊
曾经有一位学者指出:美国的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学生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学生的问题越少。随着新课改的大力实施,玉林市教科所倡导的“问题教学法”无疑给新课程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引发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它倡导一种把已获得知识成果作为发展
期刊
作家在《神秘的女老师》一书中曾这样描写语文课:一篇好好的文章,被老师拆成段,段拆成句,句拆成词,词拆成字,拆得七零八落,然后慢慢地“咀嚼”。一节课不够“嚼”,第二节课又来“嚼”,两节课不够“嚼”,第三节课又来“嚼”……一直“嚼”到像嚼了几天的泡泡糖,一点味道都没有了,这篇课文才算教完。  虽然这段话的描写几近于“刻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感性地批判了语文教师不能整体把握教材,学生对文本缺乏主体感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