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多维建构”的高考文学阅读备考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vi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始,全国卷由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转变为“并考”,文学类文本在高考测评中的地位不断显现。但是,在以往的备考复习中,教师除了讲解一些文学常识、鉴赏知识和答题技巧之外,很少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解题能力的真实建构,以致不少考生应对2019年全国卷Ⅰ“《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之类的题目,因为缺乏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而无从下手。
  从对知识、考点和答题技巧的关注,聚焦到对学生阅读必备知识和阅读核心能力的有效建构,需要我们调整和优化备考策略。
  一、基于延伸性建构,在教材与考题的接通中同化
  在不少学生甚至教师眼中,高考阅读所选的文本来自课外;于是,在复习备考中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日常教材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误以为高考阅读是脱离日常阅读“另搞一套”。这样,学生的知识经验无法延伸和拓展。
  这里所说的延伸性建构,主要是指立足于日常阅读的积累,在备考中重视把教材阅读所得与考题要求结合起来,把高考文学阅读需要的相关知识、经验和能力,同化到已有的综合素养之中。
  除了日常阅读教学的渗透与拓展之外,复习备考时,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课文进行“一材多用”。
  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无论从思想内容、形象主题和小说艺术诸方面看,都是很好的必备知识范本,如果仅仅如一般课堂那样不痛不痒地让学生讨论一下“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实在有些可惜,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作为。
  如對叙事常识的关注和相关知识的建构。近年高考虽然不直接考查小说叙事学,但关于叙述人称、叙事视角和节奏等方面的考题时有出现。这些考题涉及的知识看似陌生,但实际上在日常学习中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复习备考时,只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激活与强化就行了。
  2008年浙江卷选用了〔俄〕阿·马·高尔基的小说《乌米》,其中有这么一题:
  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第二问)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这一考题本身就引领考生加成回忆课内所学,如果课内学得扎实,就能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考题的应答中来。
  2011浙江卷选用《第9车厢》,其中有这么一题: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这一考题与《祝福》的人称运用及其作用,也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课文主体是第三人称而首尾是第一人称。
  如小说结尾的关注。历年的高考小说阅读题,都比较重视对小说结尾艺术的关注。仅以2017年为例,全国9套高考语文卷,有4套考到了小说结尾艺术的赏析或探究。
  (2017浙江卷)《一种美味》: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17全国卷Ⅰ)《天嚣》: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17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2017山东卷)《七岔犄角的公鹿》: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不妨以《祝福》结尾为例,来说说接通教材与考题的复习备考。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从应考“实战”的角度考虑,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结尾本身内容与表达,二是结尾在全文中的作用或效果。
  从结尾本身看:①环境描写,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②心理描写,在想象中写出了“我”悲凉心情,也反映出,神权在鲁镇的权威;③运用了反语,对祥林嫂这样备受欺压的妇女的死亡,天地间的神灵不问不闻,置之不理,在“歆享了牲醴和香烟”之后,却“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从想象中揭露了神权的荒诞,表达了“我”的愤慨。
  从结尾在全文中的作用看:①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凸显了对封建礼教、神权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主题;③结尾使小说的悲凉气氛达到极致,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如果在复习备考中作一些这样的策略建构,便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高考应答之中。
  二、重视转变性建构,在知识经验的重组中顺应
  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对文学阅读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知识经验的积累,这是应对高考文学阅读的重要基础,但是,受教材所选作品在题材、手法等方面的局限,学生面对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已有观念阻碍顺利阅读、完善答题的情况。
  转变性建构,主要是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阅读观念等与高考文学阅读有差异甚至有冲突的情况,对原有的认知和能力进行反思、调整和重组,经过顺应,建构更合理、更科学的经验图式。   2017高考语文浙江卷阅读理解《一种美味》被批太难,加上媒体的一些炒作,让人感觉“高中三年,竟然输给了一条草鱼”,不明白“诡异的光到底是什么”。其实,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看来,无论是从材料本身还是从考题看,并没有那么难。学生感觉难,除了生活常识和经验缺乏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等与学生固有观念的冲突:明明是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的,怎么会鱼未入锅?
  在学生的观念中,“故事”应该是“真实”的,于是自觉不自觉地用“生活的真实”去套“艺术的真实”。于是,“实用”的眼光遮蔽了“审美”的考量,文章和考题在他们眼中变得不可思议。
  其实,对于《一种美味》具有的荒诞性,学生并非没有丝毫接触,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模块中的《墙上的斑点》《沙之书》《骑桶者》等小说,在虚构、荒诞、魔幻等方面的特色更为突出,只是学生遇到《一种美味》这样的考题,没有激活相关的知识。所以,在备考中要重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作品的学习,在“冲突”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转变褊狭的、不合理的知识经验。
  很多的时候,与已有建构相冲突并不是非常明显,可能只是“不适应”而已,这也容易忽略,备考时更应重视。如当今的学生,整体阅读量小,阅读面窄,一天到晚刷题,缺乏与人交谈的机会,生活中缺少幽默感,甚至误把搞笑当幽默。这样,对于真正幽默的、有意味的表达,往往难有体悟,也难以有效赏析。如2018年全国卷Ⅱ采用了老舍先生的《有声电影》,有这样一题: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文中可谓处处用语幽默,但不少同学看了答案还“没感觉”,甚至与答案“背道而驰”。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有同学感觉老舍的表达“太繁琐”。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而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排比“增强语势”这样的大而无当且此处并不适用的套话。
  其实,以往的高考题中不乏《有声电影》这样的作品,如同是老舍写的《马裤先生》(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还有纪伯伦的《认识自我》(2004辽宁卷)。《认识自我》开头两段写赛艾姆雨夜在书房读到“认识自我”时的情景。作者用“掩卷深思”“敬佩的感情”等语,让人觉得他正在一本正经地学习,并思考着如何“认识自己”。似乎是一般的记述,似乎没有特别的意味,但“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以及“嘟囔”“像害了场热病”等描述,与思考“认识人自己”这一出自苏格拉底之口、人类无法回避的永恒而庄严的主题,给以不相谐调的感觉。寓庄于谐,是这篇小说最主要的特点。文章不动声色地描述赛艾姆自我认识的过程,初读似无褒贬,没有夸大,没有故作惊人状,读完全文,方悟构思之妙,再读乃觉处处是漫画式、喜剧性的手法却又不露声色,幽默、风趣之中潜寓着严肃的人生思考。
  可见,转变性建构,关键在于多接触不同类型、不同手法和不同风格的作品。
  三、强化补白性建构,在合宜的拓展学习中丰富
  由于教材受篇目、容量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编入各种题材、各种文体(特别是文体下的小类)的作品,也因为学生往往存在理解不到位、遗忘等现象,所以,在备考时需要重视补白性建构。
  这里所说的补白性建构,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经验的缺漏、缺失现象,结合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相关要求,不断丰富、完善综合素养的内涵,拓展其外延。
  对于《一种美味》的内容,生活在物质丰富、人人都有学上的时代之学生来说,无疑需要补白。除了引领学生多接触生活之外,备考时也应有意识再印发一些反映体现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的短文、时文,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当然,备考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语文课堂上需要教师有选择、有重点地展开。如2018年全国卷Ⅰ选用了《赵一曼女士》,初读时我们可能会感觉是实用文,但考题中明示是小说。这就要引领学生拓展小说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下面的考题: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再如,2018年全国卷Ⅲ,选用了刘慈欣的《微纪元》,这是一篇科幻小说。文后有一题: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紀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此题虽然也是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但学生阅读答题时很不适应,主要是缺乏有关科幻小说的知识和阅读经验。命题者抓住“科学”与“科幻”两个词语,要求考生回答貌似同文本毫无关联的问题,题目的主观性很强,发散空间很大。可见,复习备考需要在读物和方法上适当为学生补白。
  总而言之,借用典型的文学类文本特别是真题文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诸方面的有效建构,进而促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综合素养。
  [作者通联:沈坤林,浙江桐乡市第一中学;
  胡育强,浙江嘉兴市秀州中学]
其他文献
期刊
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C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日本东亚希森美康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E-2100在临床应用已久,每小时可检测150个标本,可分析血液样品的32个参数,还可分析用于研究的4个参数。它提供了4种分析模式:手动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可靠,能同时检测淋病奈瑟菌(NG)、人型支原体(MH)、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四种病原菌DNA的方法并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方法同时采用以聚合酶链技
目的 通过对长期参加运动的中老年男子追踪观察,研究网球运动对中老年男子血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长安大学网球俱乐部中老年会员20人,年龄45~60岁,平均(52.95±2
粘胶纤维 6月上旬,粘胶短纤价格稳健上行,其中粘胶短纤1.5D×38mm(白)内盘中心价格从5月下旬15600元/吨上升至6月上旬16000元/吨;吉化短纤价格保持在16050元/吨;吉化差别化短纤2.0D/5
<正> 董建华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其通降法不仅在胃痛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噎膈的治疗中也颇有疗效。现将其从通降法治疗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神经
前不久,荷兰服装巨头GSTAR委托英国道德贸易组织ETI调查常州艾贝服饰公司是否尽到了社会责任。日前,艾贝服饰接到了达标通知,随后荷兰总公司将“分配”给艾贝的全球订单由30%提高
5月份,CPI同比下降1.4%,连续第四个月下降;PPI同比下降7.2%,连续第六个月下降。CPI仍在低位徘徊反映出我国目前的物价形势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而PPI同比降幅突然加大则引发普遍关
2007年5月23日,百丽港交所上市;8月份,百丽斥资3.8亿元收购Fila;10月份,百丽6亿元收购妙丽;11月份,百丽收购森达……一系列大手笔的动作把百丽又一次推到公众面前,一个零售业超级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