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在我国陶瓷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文章在分析了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特征及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发展出路。文章特别指出,界首彩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是全方位的,主要优势在于小批量,发展方向是收藏品,解决人才短缺的办法就是政府扶持,建立界首彩陶非遗园,加大扶持力度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关键词】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新时代界首彩陶的发展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是安徽省界首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15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源于唐代,是淮北手工艺的精华。1999年,淮北柳孜运河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成为当时全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一、历史渊源
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唐代,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随之问世。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当今的三彩刻画陶。但是,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
二、工艺特征
(一)、特征综述,唐代先民借用双脚的外力使陶轮匀速转动,置泥于轮上,双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铅土诸釉,晾干并置于窑内,柴火烧至三四天,即得晶莹三彩彩陶。其刻画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又因其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之为刻花陶;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为三彩刻花陶。
(二)、装饰元素,界首彩陶造型装饰方面的独特艺术是由诸多要素所构成。诸如黄金率的无意识应用、空间的处理、画面的布局等等,其多元素的最佳组合,创造出了界首彩陶独特的艺术个性。但是,界首彩陶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社会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发现、不断提炼和不断创造的结晶;从单纯的摹拟刻划到综合的艺术创造,从偶尔的发现到熟练的掌握,如此反复实践,受到启发,得到规律,才归纳总结出创造美的原理。因此,界首彩陶的对称美、均衡美、装饰美,是源于生活、根植于本土的美的集合。界首彩陶的主要材料取自于颖河两岸的胶泥层,因此,又具备了本土的、民族的地方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个性的和独特艺术语言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深入学习也使界首彩陶更多地运用了变化与统一的造型艺术规律。S形线条的不断变化,突出了形体的个性特征,即弧线为主、直线为辅;侧面看,从坛罐的底部到颈部都是由具有张力的弧线组成,而颈部至口部则运用了少许直线,如此明显的对比,凸显其主次分明、曲直对比的鲜明个性。主体部分(即坛体腹部)的曲线扩张,形成膨胀的近似于圆的形体,使S线形极致夸张,具有饱满、丰硕的视觉效果。而颈部直线的运用,可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这些短直线的运用,起到不可替代的衬托作用,使圆的更圆,饱满的愈显饱满,而且丰富了造型形体语言,即曲中有直,柔中有刚,避免了造型单调、平淡的弊端。直线只有长短的变化,而弧线则有力度和形体的多樣性,直线与弧线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界首彩陶统一、协调、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三、传承保护
(一)传承意义,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
(二)代表人物,卢群山,男,1950年9月生。2007年6月,卢群山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界首市申报。王京胜,男,汉族,1944年生,安徽省界首市人。2007年6月,王京胜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界首市申报。
(三)保护措施,2017年8月1日下午,安徽省非遗中心、阜阳市非遗中心、界首市文广新局召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对接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是由国家文化部启动的一项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进行全面、完整记录的工程,对保存非遗资料、促进非遗传承、加快非遗研究与保护有着重大意义。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界首市文化馆获得“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四、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
界首彩陶是安徽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界首彩陶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严重不足。除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卢山义等一批人才外,虽然通过自学,成长出王京胜、卢群山、卢莉华等一批传承人,但是这些人大多已经进入老年。由于界首彩陶学艺周期比较长,而且大部分属于家族内部传承,再加上生产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一般,很难吸到优秀年轻人传承界首彩陶技艺。
<二>传承模式封闭。造成人才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承模式的封闭性。界首彩陶的制作是家庭作坊式制作,其技艺传承也是上辈传于下一辈,这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主要传承方式,都属于作坊式生产。
<三>市场因素挤占了界首彩陶的生存空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新型的生活用品和文化艺术品不断涌现,挤占了包括界首彩陶在内的传统陶器的市场空间,界首彩陶目前主要是作为彩陶工艺品而不是生活用品而存在。
五、界首彩陶的发展出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应该得到全方位保护。作为界首彩陶非遗传承人,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这一文化魁宝在新时代得到保护和发展。
<--->转变保护观念。在对界首彩陶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需改变以往就文化保护文化的传统观念,采取从原材料到工艺技术和传承人的全方位保护,建立由政府牵头负责的保护机制,不仅要保护好界首彩陶产品和工艺本身,还要由政府制定规划,为界首彩陶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政策和空间环境。
<二>加强人才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虽然也有评选“江淮杰出工匠”等激励措施,但是这远远不够。可以参照新中国成立后从有一定经验积累的制作人中选拨人才,经过高校学习培训,由政府给予一定资助,或者由政府出资,与有关人员签订服务协议,学成后专门从事界首彩陶制作和研究,加速人才培养。
<三>培育界首彩陶市场。界首彩陶的发展,难就难在市场规模小,于作坊式经营没有市场,界首彩陶在满足一般性需求的同时,应该注重向收藏界发展,在造型和装饰上融入更多的收藏元素,不是一味融入现代元素,追求扩大产量。物以稀为贵,界首彩陶的小批量恰恰是其优势,关键是在做“精”上下工夫。我相信,在我们这一代界首彩陶传承人的努力下,界首彩陶的明天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上榜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界首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6-08]
[2]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2018-06-08]
[3]安徽非遗馆北京前门开业.人民网[引用日期2018-06-09]
[4]赵冰."四艺"纹刻画彩釉陶盆与"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历史渊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2010
[5]李道红、高峰、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与保护对策。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01:7—21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卢氏刻花彩陶有限公司)
【关键词】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新时代界首彩陶的发展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是安徽省界首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15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源于唐代,是淮北手工艺的精华。1999年,淮北柳孜运河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成为当时全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一、历史渊源
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唐代,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随之问世。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当今的三彩刻画陶。但是,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
二、工艺特征
(一)、特征综述,唐代先民借用双脚的外力使陶轮匀速转动,置泥于轮上,双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铅土诸釉,晾干并置于窑内,柴火烧至三四天,即得晶莹三彩彩陶。其刻画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又因其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之为刻花陶;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为三彩刻花陶。
(二)、装饰元素,界首彩陶造型装饰方面的独特艺术是由诸多要素所构成。诸如黄金率的无意识应用、空间的处理、画面的布局等等,其多元素的最佳组合,创造出了界首彩陶独特的艺术个性。但是,界首彩陶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社会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发现、不断提炼和不断创造的结晶;从单纯的摹拟刻划到综合的艺术创造,从偶尔的发现到熟练的掌握,如此反复实践,受到启发,得到规律,才归纳总结出创造美的原理。因此,界首彩陶的对称美、均衡美、装饰美,是源于生活、根植于本土的美的集合。界首彩陶的主要材料取自于颖河两岸的胶泥层,因此,又具备了本土的、民族的地方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个性的和独特艺术语言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深入学习也使界首彩陶更多地运用了变化与统一的造型艺术规律。S形线条的不断变化,突出了形体的个性特征,即弧线为主、直线为辅;侧面看,从坛罐的底部到颈部都是由具有张力的弧线组成,而颈部至口部则运用了少许直线,如此明显的对比,凸显其主次分明、曲直对比的鲜明个性。主体部分(即坛体腹部)的曲线扩张,形成膨胀的近似于圆的形体,使S线形极致夸张,具有饱满、丰硕的视觉效果。而颈部直线的运用,可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这些短直线的运用,起到不可替代的衬托作用,使圆的更圆,饱满的愈显饱满,而且丰富了造型形体语言,即曲中有直,柔中有刚,避免了造型单调、平淡的弊端。直线只有长短的变化,而弧线则有力度和形体的多樣性,直线与弧线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界首彩陶统一、协调、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三、传承保护
(一)传承意义,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
(二)代表人物,卢群山,男,1950年9月生。2007年6月,卢群山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界首市申报。王京胜,男,汉族,1944年生,安徽省界首市人。2007年6月,王京胜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界首市申报。
(三)保护措施,2017年8月1日下午,安徽省非遗中心、阜阳市非遗中心、界首市文广新局召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对接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是由国家文化部启动的一项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进行全面、完整记录的工程,对保存非遗资料、促进非遗传承、加快非遗研究与保护有着重大意义。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界首市文化馆获得“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四、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
界首彩陶是安徽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界首彩陶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严重不足。除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卢山义等一批人才外,虽然通过自学,成长出王京胜、卢群山、卢莉华等一批传承人,但是这些人大多已经进入老年。由于界首彩陶学艺周期比较长,而且大部分属于家族内部传承,再加上生产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一般,很难吸到优秀年轻人传承界首彩陶技艺。
<二>传承模式封闭。造成人才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承模式的封闭性。界首彩陶的制作是家庭作坊式制作,其技艺传承也是上辈传于下一辈,这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主要传承方式,都属于作坊式生产。
<三>市场因素挤占了界首彩陶的生存空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新型的生活用品和文化艺术品不断涌现,挤占了包括界首彩陶在内的传统陶器的市场空间,界首彩陶目前主要是作为彩陶工艺品而不是生活用品而存在。
五、界首彩陶的发展出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应该得到全方位保护。作为界首彩陶非遗传承人,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这一文化魁宝在新时代得到保护和发展。
<--->转变保护观念。在对界首彩陶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需改变以往就文化保护文化的传统观念,采取从原材料到工艺技术和传承人的全方位保护,建立由政府牵头负责的保护机制,不仅要保护好界首彩陶产品和工艺本身,还要由政府制定规划,为界首彩陶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政策和空间环境。
<二>加强人才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虽然也有评选“江淮杰出工匠”等激励措施,但是这远远不够。可以参照新中国成立后从有一定经验积累的制作人中选拨人才,经过高校学习培训,由政府给予一定资助,或者由政府出资,与有关人员签订服务协议,学成后专门从事界首彩陶制作和研究,加速人才培养。
<三>培育界首彩陶市场。界首彩陶的发展,难就难在市场规模小,于作坊式经营没有市场,界首彩陶在满足一般性需求的同时,应该注重向收藏界发展,在造型和装饰上融入更多的收藏元素,不是一味融入现代元素,追求扩大产量。物以稀为贵,界首彩陶的小批量恰恰是其优势,关键是在做“精”上下工夫。我相信,在我们这一代界首彩陶传承人的努力下,界首彩陶的明天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上榜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界首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6-08]
[2]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2018-06-08]
[3]安徽非遗馆北京前门开业.人民网[引用日期2018-06-09]
[4]赵冰."四艺"纹刻画彩釉陶盆与"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历史渊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2010
[5]李道红、高峰、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与保护对策。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01:7—21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卢氏刻花彩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