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人的骄傲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冈石窟全集》华丽面世,对于我们云冈人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宏伟工程。作为云冈人,我感恩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感恩为《全集》辛苦付出的所有云冈同仁,大家的共同努力圆了云冈人多年的梦想。
  我感谢张焯院长为我们摄影团队提供的各种服务和保障。护膝、手套、工具……细微之处彰显云冈“掌门人”对下属员工的厚爱,渗透着张焯院长对摄影团队的浓浓暖意和无限关怀。
  《云冈石窟全集》需用大量的图片,拍摄云冈就是与佛对话,有时候真觉得那些佛像有话对我说。
  我于上世纪70年代末来到云冈石窟工作,对石窟艺术的认识很有限。虽然知道是佛教艺术宝库,但认为它也就是一座石头山。但与佛像相处了40年的时光,越来越感觉到这些石佛是有生命的。北魏在短短几十年中,开凿出这么宏大又华美的石窟群,着实难得。显然,古代匠师对石佛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并具有高超的技艺,才能雕刻出如此精美的佛像。有时候我带着相机走进石窟里,可以细细地看一上午——不按快门。
  文物摄影是个杂活儿,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拍摄对象和图像做到较全面、准确的了解,才可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失败。例如,佛经故事中的人物往往与图像中的图案装饰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图像内外那些似乎无关紧要的雕刻,也许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稍有忽视,就会在构图取舍时造成内容的不完整,一旦发表,轻者贻笑大方,重者授人以柄,遗憾许久。所以,只有精通图像所要表达的故事情节,才能完成每个场景的拍摄工作,有的还需要文物摄影师多年的实践和认知积累才可完成。
  云冈石窟是以高浮雕为主的佛教艺术,进入洞窟,琳琅满目的装饰图案和庄严肃穆的佛像菩萨,无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以摄影形式准确表达其特征特点,无疑是摄影者最重要的课题。光的运用和角度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对艺术造像的宗教艺术性理解更为关键。前两年在拍摄云冈石窟第6窟第3层的时候,忽然就拍不下去了。面对近似圆雕式的佛像面容,非常地不可思议,似乎无论哪个角度的取景,都不能表达我们直视他的感觉:他在直视你,又在关心你;他在忽视你,又在教导你,他似乎要讲些什么……我不禁试问:创造他、给他以如此情愫的古代匠师,是以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心力塑造了他?几天的思索后似乎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造就云冈石窟的古代匠师,他们既是养家糊口的匠人,也是敬拜佛陀的信徒,更是攀登艺术高峰的雕刻家。这是佛教艺术中极其成熟的作品,要达到这种程度,绝非在一朝一夕发挥一个艺术家的才能所能完成的,它意味着前人的努力,是以更早期的匠师艰辛的尝试为前提的。于是自己经过反复尝试,以多角度取景,多层次布光,对同一尊佛陀面部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布光的数次拍摄,经过比对、选取,虽说有很大进步,却也仅是能够满足当时的需要了,进一步的工作还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摄影技术在云冈石窟的运用方面(拍摄需取得主管部门许可),说明两点:
  一是由于云冈石窟的造像都在洞窟里面,在拍摄时大部分都需要灯光来补充光源,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造像雕刻的细节。每次拍摄我都到现场仔细观察、选择角度、合理布光。如拍摄第5窟大场景的时候,就需要十多个助手进行光源布置,以达到完美的画面效果。
  二是在两维平面上用光影表现三维空间,需要对石窟和佛像有一种空间上的理解。我在拍摄时,是以还原和表现古代雕刻艺术家的雕刻艺术为宗旨。在构图上,要端端正正,方方整整,清晰度要高,色彩还原要准确,每个细节要看得清楚,对佛像最好是略有仰视,不能有古怪的光影。
  说完了文物摄影的技术活儿,我再谈谈石窟造像的拍摄。


  说实话,在云冈工作这么多年,我对云冈石窟的每一尊造像都有着一种深深的情结。40年来,无论寒暑,不分昼夜,怀着虔诚和敬畏,拍摄云冈佛像,与大佛对话,向北魏文化致敬。作为云冈人,我为云冈骄傲,为云冈自豪。
  云冈佛像亲切自然,逼真动人。前几年,云冈露齿萌菩萨成为网红。我一直关注着云冈露齿菩萨。从上世纪90年代,我就开始注意这尊菩萨。云冈石窟石刻的露齿菩萨比华严寺的彩塑露齿菩萨早500多年。两相比较,彩塑露齿菩萨富丽华贵,石刻露齿菩萨则更显质朴;彩塑用的是加法,石刻用的是减法。减法的石刻难度更大,如果雕凿时一斧子错凿下去,就很难补救了。面对古人留下的艺术瑰宝,我们只有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积累,把最美的影像呈现给世人,才对得起开山造像的前人。
  文物摄影也是如此。每次一进入洞窟,全身心地投入拍摄,好像所有的劳累都会烟消云散。那段时间,几乎天天都要在洞窟内拍摄,每天至少得拍摄十几张照片,而且每一张的拍摄难度也很大。为了抓住一个瞬间,绞手架爬上爬下,有时爬到与佛非常近的距离时,真的感觉是在与佛对话,那种敬畏与虔诚,只有深入,才能感知。冬天,洞窟内温度低,有时冻得连相机也“罢工”了,只好把电池取下放在胸中取暖,而这时我的手也冻得僵硬了,只好不住地哈气。夏天,洞窟外面炎热似火烤,进入洞窟又好像进入了空调房,一冷一热,感冒是常有的事,但一想到为了一项浩大的工程而拍摄,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有时很累了,应该歇息一下了,我就找一张CD,那音乐的旋律正好与洞窟所体现的意境相吻合,静静地听,慢慢地品味,困乏也会立马消失。


  云岡石窟既是我的工作单位,又是我热爱的艺术之家。情系云冈40年,我觉得云冈是全天候、全景式的:深藏洞窟的诸佛菩萨,千姿百态的造像,经摄影团队聚焦彰显,走向外面的世界;四季轮回中的云冈大景区,晨光晚霞中的山堂水殿,雨中雪后的佛国气象,春风秋色里的林渊锦境,都有我们云冈摄影团队的深刻影像诠释。
  回顾40年守望云冈的影像历程,与民间开凿洞窟形制较小、以壁画著称的敦煌石窟不同,云冈石窟是动用国家力量开凿的皇家艺术宝库,造像数量多、体量大、水准高,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特色,而这又有别于同为皇家工程的龙门石窟。所以,北魏王朝留下的云冈石窟值得每一个大同人为之自豪。石窟摄影是艺术的再创作,摄影家必须以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能力,充分体现石窟寺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以艺术的眼光去发现最佳的拍摄视角,通过多种摄影技术手段,表现石窟造像深刻的文化内涵。
  选自《大同日报》

其他文献
古城大同宛如一位慈祥而又安静的长者,微笑着迎接又一位时间大使的到来。  这位大使的名字叫秋天。  秋天没有刻意地去装饰,没有有意地去打扮,就这样迈着不急不缓的步履,走向古城大同,敞开着胸襟,尽情地拥抱这位慈祥的长者。  秋天,载着潺潺的流水,披着金色的薄衣,走过大同的每一座山,每一个村落。  于是,大同便焕发出了更加迷人、更加醇厚的容颜。这种容颜,经过春天和夏天的酝酿,更显得耐看,更有沉淀岁月的芳
期刊
从大同飞越2000多公里到新疆!2012年,大同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农场结成对口援助单位后,先后向奇台农场输送了6批108名专业技术人才。目前,第6批21名来自大同市医院、学校、机关等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援疆任务临近尾声。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人人都有白发父母、稚齿幼儿,背后都有家庭在默默付出,都有感人的故事。近日,山西晚报记者多方采访,将焦点聚集在几位大同援疆的医生身上。这些白衣天使
期刊
在大禹渡,黄河拨慢了琴弦。  大音自西而来,大音是一个民族的黄骠宝马,轰鸣的声响来自华夏儿女共有的胸腔。  将文明的琴谱齐整地搁置在渡口,饱经沧桑而又充满自信。  母亲的黄河,平静时像一面镜子,以泥沙俱下的浑黄为铜底,用慢条斯理的梳妆发出低沉的呼唤。  母亲的黄河,当浪潮来临的时候,奔腾的是不羁的身影,像花斑豹子美丽的纹,涌动的是一往无前的激情。  在大禹渡倾听黄河,那声音和我们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
期刊
在大同市云州区美丽的桑干湖(册田水库)南岸有个小村庄,名叫南坨村。3月26日,当听到省地勘局驻村第一书记张申旺要被调走,村里像炸了锅,他们聚到村委会,向包村大队长李振国请命,一遍遍问“能不能不让张书记走?”当听说组织已经决定且无法更改之后,老百姓全哭了,性急的开始跟李队长吵架,还有两个老年人要下跪。他们说,“我们不舍得张书记走啊。”  村民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强行把张书记给“扣”下了。88岁的村
期刊
桦门堡是一座明代军堡,位于大同市天镇县北的大梁山顶上。一个风和日暖的冬日,我同一群长城爱好者旅友一起,探访了桦门堡。  汽车在一个叫做老爷庙隧道口的沟边停了下来,我们跳下车来,沿着山沟积冰向沟内纵深走去,大约走出一华里路程后,远远地望见一座城堡置于山顶,那就是桦门堡。  在向着荒山深一脚浅一脚的攀爬了半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山上的小道。仔细观察后,我发现这条小道不是自然踩出来的,而是人工修
期刊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习主席浑厚的话音刚落,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便爆发出来。我的心也紧紧的收缩了一下,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我期盼多时的大阅兵,来了。  紧接着的,便是习主席乘车检阅受阅方队。起初,看到那第三辆空空的车我心中也是打满了问号,可当镜头给到了车牌时,答案便了然于心了,思绪也飘回了那峥嵘岁月—— 1949。  七十年前,是您,毛主席,在天安门
期刊
说起土林,有人会想到云南元谋的土林、四川西昌的土林。很多人不会想到,华北地区也有一处土林,而且是在地平线之下。  这处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的土林虽然还未家喻户晓,但是在摄影圈和地质地貌探索人群中有着响当当的名头。  或许就像中国的地坑院一样,没有走进它,你不会知道它的美与奥妙,一旦走进它你就会被它折服。  走进大同土林,无论你是摄影师还是探索者,或者是普通游人,只要你有发现的眼睛一定会有不一样的
期刊
自从北朝民歌新乐府  《木兰辞》问世以来,  一位集忠、孝、仁、勇美德于一身的  中国女杰的形象便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历代传唱。  不同版本《花木兰》的影视作品,  更使木兰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  美国卡通大片《花木兰》的问世,  更是直接把花木兰推向了世界。  近些年來,  随着人们文化旅游视野的开阔,  一股木兰热正在悄然兴起。  河南、湖北、陕西、安徽等地,  都在大张旗鼓地
期刊
畫家简介  高飞,大同人,出身卡车司机。201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师从著名青绿山水画家施云翔先生。连续两次被评为研修班“优秀学员”。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山西省老年书画专家委员会委员,大同市美协会员。现任大同新荣区美协主席,书协副主席。  一  苏东坡这样评论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世诗人、画家也皆以此为圭臬:绘画必须要有诗意,作诗必须要有画境。塞上山水
期刊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耕读时代国人的追求,也是以家学而绵泽后世的,读这诗句可以想像得到那些居于深宅大院中潜心读书的童子和那些背着书箧赴考的学子,他们无论是读书致仕还是转行经商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无一例外的都会修缮自己的祖宅,因为那是自己叶落时要归的根。说到留存至今的大院,人们肯定会想起祁县的乔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等,而要说大同的大院,云州区落阵营村的吕家大院的气度在晋北是首屈一指的,那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