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驳壳枪

来源 :铁军·纪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淮安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第六展厅的一个嵌入墙壁的陈列柜内,摆放着一把普通的驳壳枪,说明文字也很简单:“淮阴县民兵英雄周文科使用过的驳壳枪。”然而,就在这看似普通的文物背后,却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驳壳枪的主人名叫周文科,1913年出生于淮阴县刘老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周文科9岁那年,有土匪来抢劫,发现他家实在没什么东西可抢,便把周文科和弟弟文忠带走,文科担心弟弟吃不消土匪的折磨,便对土匪说:“你们把我带去吧,弟弟还小,会哭。”土匪担心暴露,就真的把弟弟放了。由于家里交不出赎金,周文科就被土匪作为人质关押起来。周文科虽然表现得很听话,但一直在考虑逃出去的办法。后来,他主动要求帮土匪下地干活,土匪觉得这小孩挺老实,就让老婆带着他下地了。一天,周文科和土匪老婆正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几个过路的大兵,便大喊大叫起来,被大兵发现后得救。但这帮大兵却也和土匪一样,趁机敲了周家一笔竹杠。
  为了不再受人欺凌,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家里还是让周文科读书去了。1932年,周文科就读于清江成志职业中学,毕业后又考入江苏地政局测绘人员训练班,后被派往溧水实习。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南京失守,周文科被迫返乡。1938年,淮阴县抗日同盟会及苏北抗日同盟总会先后成立,这让周文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他参加了抗日义勇队,并在渔沟抗日游击战争干部训练班接受训练,后又被派往位于徐州的五十七军万毅团学兵队参训。
  1939年2月,淮海区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苏鲁豫皖特委派张芳久等同志来淮涟地区建立党组织,周文科首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淮阴抗日义勇队成立了,周文科担任义勇队中队长。同年5月组建陇海南进支队八团,周文科担任营教导员。11月,“淮河大队”成立了,周文科又担任下属的九团政治部主任。此后,是部队活动最困难的时期,既要打击日伪军,又要应付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但斗争越困难,周文科表现得越坚定。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他处处身先士卒,人称“周猛虎”。周文科还动员弟弟文忠、文广一起参加革命,兄弟三人全都英勇善战,被人们称为“周家三只虎”。周文忠在抗日期间,获得过淮海区的“模范民兵”称号。周文广在抗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1岁。
  1942年冬,为反“扫荡”,淮海地委决定将县级武装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活动。周文科被派到淮阴县张集区担任区长。他利用熟悉情况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农民武装,与敌人开展斗争,并十分注意做好统战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淮阴北乡的日伪内部始终有接近革命的人员,并能提供情报,甚至有人公开与敌决裂,投奔抗日队伍。
  1943年7月,淮海地方武装计划清除淮阴、沭阳两县交界处的徐溜据点。时任张集区区长的周文科决定先把据点包围起来,并在据点的东南角,用土筑一个高台,与敌人的炮楼差不多高,以便了解敌人情况;又把死狗扔进据点周围的水井水沟里,断绝敌人的水源;还用辣椒棉花做成“土瓦斯”打进敌人炮楼,熏得敌人涕泪直流。敌人士气大落,部分伪军已经投降,但仍有一些死硬分子负隅顽抗,战斗迟迟未能结束。这时,周文科带了一名战士,越过交通沟,抢到据点前,一脚踢开大门,“砰砰”两枪,高喊一声:“缴枪不杀!”敌人一看是有名的“周猛虎”来了,乱作一团,我方部队趁势拿下了据点。
  抗战胜利后,为配合解放淮阴城,周文科被调至淮阴县警卫团任副团长,并参加了1945年9月6日的攻城战斗。淮阴解放后,他又担任东海警卫团团长,协同主力部队,肃清苏北伪军残余。1946年秋,国民党军向苏皖边区全面进攻,淮阴主力部队北撤,淮海地委调周文科为淮涟二支队参谋长,并担任淮阴县副县长兼县大队副大队长。他保存发展了革命力量,很快便组建了4个连的“文科大队”,在淮海平原开展游击战,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
  1947年5月4日拂晓,驻五里庄的保安队和徐溜的地主还乡团偷偷溜出据点,企图合击驻夹沟的淮阴县大队。周文科与陈同书各带一个连阻击。战斗刚开始,敌人便被击溃,向各自的据点逃跑,周文科带队伍追赶逃往徐溜的还乡团,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胃部,终因缺乏医疗条件于次日光荣牺牲。
  1947年5月22日,新华社发出一则电讯:“淮阴县副县长周文科英勇牺牲,40万人民筹建虎祠,永垂纪念……”虎祠在当年没有建成,新中国建立后,地方政府将周文科的遗体正式迁葬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里,供后人缅怀。
  周文科牺牲后,他所佩带的驳壳枪,便交由他的弟弟周文忠保管,2001年,周文忠之子周明成同志将这把珍藏了多年的枪捐赠给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如今,这把饱经岁月风霜的枪,静静地躺在纪念馆的展厅里,仿佛在诉说着这穿越半个多世纪的英雄传说。 (编辑:魏 冉)
  (作者系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馆员)
其他文献
由 来  2010年初,我国网络上曾流传“新四军美女特工”一说,起因是署名萨苏的人上传了一则《求助—寻人启事:新四军美女特工祝玲瑛》,大意为,他因公赴日期间,采访了一名当年侵华的日本老兵名叫船头正治,对方提到在战后的一次老兵聚会中,曾向原指挥官千田熏少尉问起一桩往事:  1943年秋该部(陆军步兵104联队第三中队)在中国湖北省资福寺执行警备任务期间,曾扣留一名有嫌疑的年轻漂亮女人,为何经盘问后又
期刊
核心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苏南地区诞生过许多不同成份、不同类型、不同番号、不同规模的地方抗日武装,他们大多在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下,先后参加了新四军,也有少数被留在江苏的国民党军收编。然而,其中绝大多数具有爱国情怀的热血青年,最终毅然投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怀抱,太湖流域的一支自卫抗日武装,就是其中一例。本文是依据真人真事写就的历史纪实作品。  (上接2012年第2期)  苦 劝  刘震沉下
期刊
2011年10月19日,吉林省原省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洪虎、徐晓锋夫妇和妹妹洪炜一行抵达淮安,市委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学恕和淮安市委党史工办郭主任参与接待工作,郭在党史部门工作近30年了,情况熟悉。  洪虎是原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的长子,这次苏北之行,是奉母亲张文之命,沿着当年洪学智、张文的足迹,征集父母的历史资料,寻访妹妹洪彦养母、奶妈的亲属。  问询老郭  洪学智是新四军
期刊
核心阅读  解放战争开局之年,蒋介石出动五六十万精锐兵团,要肃清卧榻之侧主力不足十万的华东共军,为什么损兵折将,屡战屡败?《华东战场最高机密——陈毅粟裕智斗蒋介石陈诚》一书,全景解密了这场传奇式的国共博弈。以神机妙算、反常用兵、高招迭出的兵法谋略,高层卧底、互相渗透、策反对方高官的密战奇闻,多侧面展现了陈毅、粟裕等解放军华东领导团队的雄才大略和将帅风采;歌颂了解放军官兵的英勇善战和人民战争的雄伟壮
期刊
核心阅读  新四军是一支抗日的军队,也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新四军中曾经聚集着一大批来自大后方的进步文化人,他们是新四军在华中敌后进行抗日宣传工作、文化教育工作、文艺宣传活动的骨干和中坚,推动着华中敌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在从重庆奔赴延安的途中落脚苏北,致力于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培养文艺人才,为军地培养音乐干部,并使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得知盐城也有个“鲁
期刊
蜜蜂洞地处安徽省泾县、太平、旌德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一个天然的隐藏在密林深处的小山洞,因过去有采蜜人在此休憩而得名。洞口窄得只能容一人进出,洞内稍为大一点,却也高不过四尺,宽不过一丈,只能容纳三四人。就是这个极其普通的小石洞,因皖南事变中两位新四军的高级将领不幸遇难而举世瞩目,洞口石壁上镌刻着“项英、周子昆烈士遇难处”几个大字。一阵寒风拂过,洞口周围的树林哗哗作响,如诉如泣,仿佛在向世人叙说着发
期刊
核心阅读  叶挺:中国革命史上杰出的战将,北伐战争中屡建功勋的独立团团长; 南昌起义 、广州起义的前线总指挥 ,中国第一任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军长 。虽因广州起义失败被错误处分而脱党十年,但他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一心抗日,坚持真理。在皖南事变谈判被扣押、监禁后,面对国民党的摧残利诱,他身受磨难心不屈,官高“重用”志不移。面对亲自出马的蒋介石,他志坚不摧,灵机巧驳,击其梦碎。他忠诚于
期刊
核心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梁思成婉言谢绝费正清和其他美国朋友的力劝、邀请,没有赴美讲学、访问和治病。他在回信中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在祖国的土地上,更是坚持在专注的岗位上。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建筑和文化,梁思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终于诞生了“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中国建筑史》。  文化大革命期间,梁思成被打成“头号反动
期刊
项英下山组编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留下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省14个地区建立了游击区,南方红军游击队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藏身深山密林,英勇地同国民党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国难当头,国共两党合作抗日。1937年10月国共协议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参谋长、副
期刊
编者按:  中国钓鱼岛争端发生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关注着中国海军,关注着她的领军人物——海军司令吴胜利上将。 可是读者可能不知道,吴胜利从小受着军人父母的影响,是在铁军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的父母都是新四军干部,他出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1945年8月,故取名胜利。父亲吴宪曾任新四军第四师敌工部副部长。本文是吴宪同志的遗稿。  我是河北省吴桥县人,1915年出生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6岁上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