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以及后世儒学不断丰富起来的儒学思想體系,成为了国人的主流思想并已经形成了一种价值观影响后人。本文就儒家思想在国人的价值观中受到的影响及影响的成因,尝试性地做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华文化;影响研究
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对其前传统文化特别是西周礼乐文化的损益更新中,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为追求,创立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降至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在与诸子百家的学术论争中,丰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秦朝政权推重以法家思想治国,儒家文化受到了政权力量的重创。西汉初期在经历了以黄老之学治国的历程之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一、儒家思想的体系及核心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然而儒家思想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学派出现却是在后世儒生的不断丰富总结中成立的。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而孔子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顺应形势,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们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为根本出发点,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进行以德服人的统治。而对于个人则要强调重视人生的价值和人格的独立,并且把“中庸”“天人合一”等思想作为追求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这些都成了后来儒家思想理论体系的一个大的框架,为儒家思想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而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完善。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从内在的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主张性善论,而且他认为君子所要遵守的仁义礼智根源于心,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仁政”体系,这个体系以孟子提出的三项主张为基本内容,分别为“民贵君轻”“正经界”还有“制民恒產”。这套理论,更完善的发展了孔子关于心性方面的学说体系,因此被后世的儒家认为是儒道的正统。而孟子的“内圣”学说,更是为后世的儒学家们(如韩愈、黄戟)所称道。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孟子是继承了孔子“道统”的学者,这种说法无疑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张,孟子只不过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有所发挥的,而与“内圣”主张相对应的“外王”思想,更多的则是由荀子来继承的。
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倡以礼为本、礼法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天下。他在政治上主张“隆礼尚法”而在其他方面主张“人亲、义行、礼节”的学说。荀子在儒家的思想之内另出新意,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主张,派内立宗,自标新意,而他所继承和发展的,正是孔子理论主张的“外王”学说。因为荀子的诸多思想都和儒家所主张的根本思想之间的联系不甚清晰,因此上他被许多儒学家批判为非儒,更有甚者将他划归的法家的开山代表,这无疑是错误的。荀子思想虽然有一些逸出儒家框架的痕迹,但是这是就孔子的心性说那方面来说的,就孔子的思想内涵而言,荀子的思想是合乎儒家思想的发展轨迹的一种变化,这点从后世所继承的礼制、事功等思想主张就可见一斑,从这点上来看,荀子也无疑是孔子精神的继承者。
二、儒家思想积极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十分重视教育
在教育方面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用启发引导的方法逐渐让学生明白道理,这种教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文化的传承主要在教育,只有教育有基础,文化的传承才不至于断裂或消失,而正是由于儒家重视且各种教育方法的提出,使得儒家思想,且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得以完整的传播下来,并为后人所用,与此分不开。
(二)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礼教、仁义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礼教、仁义,即对个人的要求着重在真和善的方面,这就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了,而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对偶像的正常态度也更加证明了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这样的主张也形成了我国文化的以人为本和以仁为本的主流思想文化特色,在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中,使中国的文化形象变得更加宽和。而且儒家的中庸思想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了,一提到中国,很多人都会联想起温和的笑容和谦逊的礼仪神态,这些都是儒家中庸礼仪文化的具体表现。
(三)儒家思想上注重自然,善于辩证
儒家思想注重经验,提倡自然农业,而且认为自然是人类理性的来源。这种思想也正好主导了我国几千年以来的“以农为本”的思想,成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的根基和柱石。
(四)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和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和以德治国,这两点成了中国封建统治的一大特点,相较于西方的那种用理智、法度来治理国家的方式,儒家思想中的德治无疑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而且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壮大之下,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起到平衡和约束的作用。
三、儒家思想消极的影响
(一)过分强调集体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在思想上进行大一统的主张,漠视人的个性与发展,成为统治阶级进行愚民政策的思想武器。
(二)强调伦理关系的固定化,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重男轻女,家长专制,这些思想不仅制约了时人的活动和自由,更给人们的思想套上了一个枷锁,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级元素,它以“爱人”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由其发展而来,但它与封建宗法等级制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显示儒家伦理思想的二重性。儒学最初便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经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加强和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巩固,更上一层楼,完全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心意了。民国初年,某报上刊载了一篇报道,大意是某妇人在其夫死后亦跳崖寻夫去了,以完成她的贞烈人生。该报非但没有对此种行为提出异议,而是对此列妇的行为大加褒扬,称赞她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鲁迅曾深刻的揭露出,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表面上没有了,单家族制还活着,封建礼教还活着。由这篇报道,也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都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难逃这种思想弊病的影响。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地正视这个问题。比如,在我们现代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提倡道德、仁义的儒家思想教育也是治贪的一种有效武器。
四、结语
在几千年的漫漫长河中,儒家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发展到了今天,儒家文化早就已经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博大精深的一部分。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看待儒家思想曾经带给我们的影响上,应该客观而真实,摒弃那些没有益处的,汲取儒家思想时继承那些对我们的未来生活有指导作用的,将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发展运用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纪荣.论魏晋建安时期士人的生命意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241-242.
[2]肖万源,徐远和编.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概要[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3]萧兵.中庸的文化省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4]秦秀莲.儒家思想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逻辑性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
[5]陈战国.先秦儒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华文化;影响研究
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对其前传统文化特别是西周礼乐文化的损益更新中,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为追求,创立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降至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在与诸子百家的学术论争中,丰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秦朝政权推重以法家思想治国,儒家文化受到了政权力量的重创。西汉初期在经历了以黄老之学治国的历程之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一、儒家思想的体系及核心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然而儒家思想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学派出现却是在后世儒生的不断丰富总结中成立的。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而孔子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顺应形势,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们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为根本出发点,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进行以德服人的统治。而对于个人则要强调重视人生的价值和人格的独立,并且把“中庸”“天人合一”等思想作为追求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这些都成了后来儒家思想理论体系的一个大的框架,为儒家思想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而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完善。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从内在的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主张性善论,而且他认为君子所要遵守的仁义礼智根源于心,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仁政”体系,这个体系以孟子提出的三项主张为基本内容,分别为“民贵君轻”“正经界”还有“制民恒產”。这套理论,更完善的发展了孔子关于心性方面的学说体系,因此被后世的儒家认为是儒道的正统。而孟子的“内圣”学说,更是为后世的儒学家们(如韩愈、黄戟)所称道。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孟子是继承了孔子“道统”的学者,这种说法无疑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张,孟子只不过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有所发挥的,而与“内圣”主张相对应的“外王”思想,更多的则是由荀子来继承的。
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倡以礼为本、礼法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天下。他在政治上主张“隆礼尚法”而在其他方面主张“人亲、义行、礼节”的学说。荀子在儒家的思想之内另出新意,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主张,派内立宗,自标新意,而他所继承和发展的,正是孔子理论主张的“外王”学说。因为荀子的诸多思想都和儒家所主张的根本思想之间的联系不甚清晰,因此上他被许多儒学家批判为非儒,更有甚者将他划归的法家的开山代表,这无疑是错误的。荀子思想虽然有一些逸出儒家框架的痕迹,但是这是就孔子的心性说那方面来说的,就孔子的思想内涵而言,荀子的思想是合乎儒家思想的发展轨迹的一种变化,这点从后世所继承的礼制、事功等思想主张就可见一斑,从这点上来看,荀子也无疑是孔子精神的继承者。
二、儒家思想积极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十分重视教育
在教育方面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用启发引导的方法逐渐让学生明白道理,这种教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文化的传承主要在教育,只有教育有基础,文化的传承才不至于断裂或消失,而正是由于儒家重视且各种教育方法的提出,使得儒家思想,且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得以完整的传播下来,并为后人所用,与此分不开。
(二)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礼教、仁义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礼教、仁义,即对个人的要求着重在真和善的方面,这就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了,而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对偶像的正常态度也更加证明了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这样的主张也形成了我国文化的以人为本和以仁为本的主流思想文化特色,在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中,使中国的文化形象变得更加宽和。而且儒家的中庸思想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了,一提到中国,很多人都会联想起温和的笑容和谦逊的礼仪神态,这些都是儒家中庸礼仪文化的具体表现。
(三)儒家思想上注重自然,善于辩证
儒家思想注重经验,提倡自然农业,而且认为自然是人类理性的来源。这种思想也正好主导了我国几千年以来的“以农为本”的思想,成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的根基和柱石。
(四)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和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和以德治国,这两点成了中国封建统治的一大特点,相较于西方的那种用理智、法度来治理国家的方式,儒家思想中的德治无疑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而且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壮大之下,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起到平衡和约束的作用。
三、儒家思想消极的影响
(一)过分强调集体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在思想上进行大一统的主张,漠视人的个性与发展,成为统治阶级进行愚民政策的思想武器。
(二)强调伦理关系的固定化,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重男轻女,家长专制,这些思想不仅制约了时人的活动和自由,更给人们的思想套上了一个枷锁,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级元素,它以“爱人”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由其发展而来,但它与封建宗法等级制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显示儒家伦理思想的二重性。儒学最初便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经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加强和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巩固,更上一层楼,完全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心意了。民国初年,某报上刊载了一篇报道,大意是某妇人在其夫死后亦跳崖寻夫去了,以完成她的贞烈人生。该报非但没有对此种行为提出异议,而是对此列妇的行为大加褒扬,称赞她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鲁迅曾深刻的揭露出,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表面上没有了,单家族制还活着,封建礼教还活着。由这篇报道,也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都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难逃这种思想弊病的影响。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地正视这个问题。比如,在我们现代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提倡道德、仁义的儒家思想教育也是治贪的一种有效武器。
四、结语
在几千年的漫漫长河中,儒家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发展到了今天,儒家文化早就已经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博大精深的一部分。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看待儒家思想曾经带给我们的影响上,应该客观而真实,摒弃那些没有益处的,汲取儒家思想时继承那些对我们的未来生活有指导作用的,将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发展运用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纪荣.论魏晋建安时期士人的生命意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241-242.
[2]肖万源,徐远和编.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概要[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3]萧兵.中庸的文化省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4]秦秀莲.儒家思想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逻辑性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
[5]陈战国.先秦儒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